<p class="ql-block"> 沿着古堡的城墙漫步,常乐堡仅南墙保存稍好,外墙包砌砖石早被拆为民用,夯土墙亦断续残坍,马面至西南角阙的城墙在风沙的腐蚀下,成了近乎刀刃一般已不可攀登。南门已完全损毁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村民说有一条小路通向堡外就是南门,这里应是从塞外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p> 查中国长城志中常乐堡故城即有平面图,常乐堡,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周长"三里零五十步",现测城垣周长1680米,总占地面积约176400平方米。南城垣长414米,南墙上建二座马面。西城垣长416米,西墙上建马面二座,中部辟西门。北城垣长428米。北城墙外修建有房屋,100米处有原榆神(神木―榆林)公路通过。北墙上建马面二座。东城垣长422米,东墙上建有马面一座,中部辟东门。 常乐堡设有东、西城门,均筑有瓮城。西门在前篇已经介绍,现在说说东门。东门的两个门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0.6米,南北12.8米,通高9.1米。门洞高7.6 米,宽3.2米,进深10.2米。外壁包砖东面完好,其下包石7层;南门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南北9.86米,东西9.6米,通高9.1米。 东门洞及瓮城的南门洞的墙体像两座长方形的墩体独立的耸立在城门遗址上,瓮城墙已无,墩体门面有包砖,墩体两侧横抛城墙面,能看清包砖和内部夯土结构。顶部有荒草覆盖,形体沧桑。底部有一修复的石块竟有“双龙戏珠”图案,我知道那是古墓碑上面常用的图案,村民们保护城门也算了“修旧如旧”了。在 最珍贵的是在瓮城南门洞口上方嵌一石匾,上书“惠威”两个大字苍劲有力,而旁边的小字虽已模糊,却仍可辨认出“乾隆三十六年吉日重修”的字样。,铭文记载“乾隆三十六年……重修”。从字面上来看“惠”字的含义:在古代,“惠”通常代表恩惠、仁慈或恩泽。用于城门名称可能象征着统治者对百姓的恩泽和关怀,体现“以德治国”的理念。“威”字的含义:与“惠”相对,“威”字则代表威严、威武,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军事力量。将“惠”与“威”结合,体现一种“恩威并施”的治理理念。铭文记载“乾隆三十六年……重修”。说明清王朝既展示国家的仁慈与恩泽,又彰显其威严与力量,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目的。 但是,常乐堡在明朝却是“极冲之地”。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延绥镇志》记载“常乐堡,在榆林东三十里。南至葭州一百四十里,北至大边半里,东至双山堡四十里”。标明了常乐堡与大边长城只有半里之遥(有文献介绍是400米)。常乐堡是与长城唇齿相依的城池。也就是说,游牧民族抢掠只要破墙后直接就是攻堡。 我查阅了走过的延绥古堡,据《延绥镇志》记载,黄甫川堡北至大边二十里。清水营堡北至大边长城的距离为二十里。木瓜园堡北至大边三十里。……双山堡北至大边十里。建安堡北至大边五里。虽然各城堡与长城的距离有远有近,但都是以里计算,而常乐堡是以米计算,而常乐堡又“城设平川,四周视域甚广,一片沙丘,系极冲之地。”常乐堡离大边长城如此之近,四周又是平川沙丘,无险可守,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而边外的形式更不乐观。中国长城志文献中记载常乐堡军事态势:“边外寇路乱井儿、苏家海子二处,俱有水泉,大虏驻营之地。一路自镇远 、 柳条湾等墩空 ,入犯本堡秦家畔 、 半坡峰 、 关家川 、 五女川 、 背乾川 , 葭州乌龙铺止。秦家畔起至背乾川,俱平川。其乌龙铺迤南沟洞陡险,虏不可逾。若虏入半坡峰、背乾川,于刘家鄄;入关家川、五女川,于万家岔,各据险伏截。其旧常乐堡、铁炉庄塘报、迤东,双山等堡兵由沙梁墩,迤西,榆林城正奇游兵由旧常乐堡,策应。” 军事聚落是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座堡寨是脱离长城防御体系而孤立存在的。失去了堡与边墙及其他防御工事的相互依存关系,长城也就无守可言。明代常乐堡屯驻军是多少呢?《延绥镇志》中记载明时常乐堡驻守兵110名,军丁并守瞭军共648名,马、骡243匹,巡防大边长“一十八里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台30座。所以常乐堡的战火也是经常不断。 每每回顾历史,我耳边均仿佛响起古战场的兵戈杀伐之声。据中国长城志文献篇中为达贼声息事记载:今据前因,看得套贼自本年六月以来,侵犯延绥近边不止一次。……龙州城、常乐、向水、波罗、清平、 高家等堡各被抢去军民男女,射死墩军军人、余丁,各数不一。虽是不曾深入,而地方已被其害。 还有一段题为达贼声息事记载:又据常乐堡把总、指挥佥事胡定呈,据坐堡百户潘靖呈,据白崖儿墩夜不收赵成报:六月十八日卯时,据军人曹孜瞭见达贼一百余骑,到墩东空掏开墙口,八骑进入海湖畔扎。本职当同按伏指挥何大经带领马步官军驰至原掏墙口,贼见兵马急至,遁出边外去讫。查得本堡余丁韩安儿、刘小和尚及余丁钟山妻许氏,俱割草被贼捉去。 这两段文献充分说明常乐堡时常遭到边外鞑兵抢掠,边民被掠事件常有发生。在文献中也有大战记载。在文献卷18中记载:隆庆二年三月乙丑八月,虏五千骑自芦沟山入,总兵赵岢及天吉等败之;又入常乐堡,又败之。 常乐堡遭到最大的激烈的战事是明未清初,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在常乐堡打败李自成大顺军高一功部,占领榆林。据曹颖僧《延绥揽胜》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遣靖远大将军英王将兵八万,从府谷渡河,克服绥德,肃攻延安,月余,自成兵溃,始移师至米脂。二年正月,伪将高一功与节度使周士奇等皆出走,由常乐堡拒战,不敌,退走响水、怀远,所过焚”。 如今,曾经的战火硝烟已然散去,和平的时光已然降临。常乐堡的城墙遗址依然屹立,古堡人家的院落静谧而和谐,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来常乐堡走一走,感受一下这里独特的魅力。 2024年10月17日于双山堡<br><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