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查体(671)鼓掌征阳性

南石神经疑难罕见

<p class="ql-block">在神经病学领域,患者的临床表现、身份背景不尽相同,临床医师在疾病鉴别诊断过程中会用到各式的检测手段,例如体液学、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等等。然而许多检测手段却因过于复杂或繁琐而难以有效开展;因此,简捷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的床边检查便成为医师进行辅助诊断的神兵利器。</p><p class="ql-block">今天便要介绍一项著名的床边体征——鼓掌征(Applause sign)。鼓掌征又被称作鼓掌实验(Clapping test or Three clap test),进行检查时,检查者给受试者一个连续拍3次手的指令后(注意检查前提示患者模仿医师的动作而不要告诉患者拍几次手),观察受试者所出现的自主拍手行为。鼓掌征阳性表现为:受试者拍手次数超过3次,甚至无法终止拍手。</p><p class="ql-block"> 鼓掌征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其起源可追溯至1995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布鲁诺·杜布瓦(Bruno Duboi)首次描述。</p><p class="ql-block">布鲁诺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当嘱患者连续拍手3次,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eranuclear palsy, PSP)患者均出现拍手次数超过3次,甚至部分患者无法终止拍手。起初,这个体征并未被正式的命名,直至2005年,布鲁诺在Neurology将这一体征正式命名为鼓掌征,此项研究发现了PSP患者中该体征呈现阳性,但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和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患者却表现为阴性。据此,鼓掌征被认为是有助于PSP和FTD,PD间鉴别诊断的体征。2002年由Sandra Kuniyoshi发表的文章也同时发现了鼓掌实验可以用来鉴别PSP和PD。</p><p class="ql-block"> 这一个发现也激起了神经病学届的广泛兴趣,随着鼓掌征运用面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有趣的现象。随后的临床研究发现鼓掌征对PSP的诊断价值只表现在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鉴别过程中,而其无法帮助与FTD鉴别,但鼓掌征依旧能够很好的鉴别患者与健康者。</p><p class="ql-block">此外,许多研究表明:许多种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查体时,如多系统硬化(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对称性尾状核梗死,鼓掌征也可呈阳性。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由于额叶损伤所导致的一种持续性行为,是执行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9]。同时也有报道称在累及额叶前端和内囊外周白质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鼓掌征也可表现出阳性。</p><p class="ql-block">2016年,英国学者Bonello和Larner发现在诊断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患者时,鼓掌测试似乎能起到一定作用,推测再配合其他测试时可能有更好的诊断效果。</p><p class="ql-block">在随后Ahmet T. ISIK的研究中,作者第一次将</p><p class="ql-block">独自来访征(Attended alone sign,AAS;可忽略性别、年龄影响。来访就医时有人陪伴即为阳性), </p><p class="ql-block">转头征(Head turning sign,HTS;当患者被问到一个问题时,病人转向照顾者即为阳性)</p><p class="ql-block">和鼓掌征(可忽略文化程度影响)</p><p class="ql-block">连用来诊断MCI和AD,并将这三者称为三重测试(Triple test)。</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三重测试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检测认知障碍的筛查工具,其结果能反映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减退。此外,因为文化水平不影响测试结果,因此,该检查无论是作为床边诊断测试,还是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亦或是在初级保健中都能够起到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目前认为,鼓掌征可以间接提示大脑额叶功能失调,其诊断价值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体现,尤其是PSP,联合其他检查手段的三重测试也有助于认知障碍的诊断。</p><p class="ql-block">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各类新兴的检查手段大大提升了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体格检查对于疾病诊断的辅助作用依旧不可小觑。一方面,详尽的体格检查能给临床医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诊断线索,规避过度检查。另一方面,体格检查有助于增进医患之间信赖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