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影天涯的美篇

行影天涯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星期天,早上九点半左右我和同学一起开车前往洛阳唐三彩小镇,小镇位于洛阳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150公里左右,我们走沿黄公路一边走一边玩,三个小时到到达了洛阳唐三彩文化园,我们游览完洛阳唐三彩文化园,又去参观了洛阳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水旺大师的</span>唐三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洛阳孟津区的朝阳镇南石山村,有一个被誉为“三彩故乡”的地方。这里有一位名叫高水旺的民间奇人,自幼便潜心钻研唐三彩技艺。他的作品曾因一次乌龙事件而名扬天下,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洛阳唐三彩是唐代流行的低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釉彩为主,实际包含蓝、褐、黑等多种颜色,因釉色交融流动形成绚丽效果而得名“三彩”。其名称源于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建时在洛阳北邙山唐墓中首次大量出土,古玩商将其定名为“唐三彩”,后因洛阳作为主要发现地,故称“洛阳唐三彩”。2008年,官方正式将三彩工艺定名为“洛阳三彩”,涵盖各历史阶段的彩色低温釉陶。</p> <p class="ql-block">中国唐三彩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提起洛阳三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马、骆驼、女俑等,实际上,“唐三彩”只是三彩发展的一个时期和重要阶段,所谓三彩,主要是指多彩而言,三彩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创举,遗存的各代三彩艺术乃民族之瑰宝,三彩艺术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并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一次次地升华。每个时代的三彩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 提起洛阳三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马、骆驼、女俑等,实际上,“唐三彩”只是三彩发展的一个时期和重要阶段,所谓三彩,主要是指多彩而言,三彩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创举,遗存的各代三彩艺术乃民族之瑰宝,三彩艺术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并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和时代氛围中一次次地升华。每个时代的三彩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汉三彩</p><p class="ql-block"> “洛阳三彩”雏形源起于汉代低温铅釉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又称“北方釉陶”。多以普通粘土为胎,呈砖红色。汉三彩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氧化气氛中烧成。铁使釉色呈黄褐或棕红(汉黄釉)为早见,铜使釉色呈绿色(汉绿釉)较晚。多为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绿、黄、褐等釉色以线条或斑点形式出现于一件陶器上者,最为罕见。烧成温度700-800°C。因成温低、器体松脆,吸水率高而多做冥器。器形主要有鼎、钟、壶等仿铜器,俑与鸡、狗、猪等动物形象,亦有大量仓、井、灶、水、磨、作坊、楼阁等模型。“汉三彩”制做法有轮制、模制、手捏等。虽制做工艺较为粗糙,只求轮廊,不注重细部刻画,然形象生动,线条流畅,高度概括精炼。</p><p class="ql-block"> 汉代铅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以我国陶瓷史上有其较重要的意义。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南北朝三彩</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三彩蓬勃发展“汉三彩”至“唐三彩”的过渡期,较之于“汉三彩”釉色增加黄、绿、褐三色并用已为常见。胎也变为瓷土,先素烧胎质1100度左右,然后施釉二次烧制而成。胎质、施釉、工序、火候等方面几同“唐三彩”,唯釉色、施釉厚度、釉彩流动性和彩绘方面尚未达到“唐三彩”的高度。南北朝三彩可视为“唐三彩”的萌芽,起着汉、唐之间承前启后作用。</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的三彩出现了多色釉,如在黄白底上加上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同时并用,这种多彩陶器为绚丽多彩、平滑光洁、清澈透明、晶莹华贵的唐代三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唐三彩</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是洛阳三彩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三彩”釉色平滑光洁,清澈透明,虽胎体已用瓷土,成温提高,但与魏晋后期的青瓷相比,仍因含铅量高,成温低,不够坚定耐用,而不宜做食用器。却因初唐大兴厚葬之风,很快为上层社会赏识和提倡。唐三彩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器皿到精致华丽的人物、动物俑等,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极受珍视,以至“风俗流行”,甚至“破户倾资”用以殉葬的珍品。这一时期,三彩不仅产量大、质量高,在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两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示了盛唐时代的科技水平。唐三彩,除烧制部分生活用具外,更多的是适应厚葬之风的陶俑生产。如马、骆驼、男女侍俑、文、武官俑以及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模型等冥器。唐三彩造型极为多样、丰满浑厚、栩栩如生,代表了盛唐时期封建文明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造型雍容华贵、色彩饱满明快、内容健康大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晚唐时期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雄健丰腴的风格,逐渐被细腻俊俏所替代,三彩开始走下坡路,以至隋唐以后的宋代以 “俗艳无味”的审美观念看待三彩,觉得它既不能成为达官贵人的宠器,又不能成为文人雅士的玩物,从此逐渐衰落了。</p><p class="ql-block">宋三彩</p><p class="ql-block"> 宋代审美观念变化,“三彩”制品不及“唐三彩”般雍容华丽,釉色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工艺手法上比唐三彩更注重器表的装饰工艺,长于刻画、印花、模印贴花、镂空、捏塑、浮雕等技法做装饰,尤以刻画填彩的工艺手法,形成比唐三彩更高的艺术效果。陶质胎体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p><p class="ql-block"> 宋三彩釉色丰富,在唐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使用功能由地下转为地上,宋代器形主要有枕、灯香熏和盘、碗、盂、洗、盆和瓶等日用器物,亦有小型狗、马、猪等玩具,以枕为大宗,也见有舍利匣、塔等供器,画面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宋三彩保持了唐代民窑的特点,主要产地在河洛地区。</p> <p class="ql-block">洛阳三彩小镇:高水旺的唐三彩传奇</p><p class="ql-block"> 在洛阳孟津区的朝阳镇南石山村,有一个被誉为“三彩故乡”的地方。这里有一位名叫高水旺的民间奇人,自幼便潜心钻研唐三彩技艺。他的作品曾因一次乌龙事件而名扬天下,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高水旺大师在故乡南石山村开设了一家唐三彩博物馆,馆内设计仿唐风格,典雅庄重。这里展示了各种唐三彩原型仿古作品以及现代三彩文化的精髓。博物馆内精心制作的高仿作品多达180余件,包括人物、马匹、骆驼、器皿等,每一件都美轮美奂,生动展现了盛世大唐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有许多唐三彩主题博物馆,但高水旺的博物馆在我心中是佼佼者。这里不仅有高仿作品,还有现代三彩文化的精髓,非常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致敬高水旺,这位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