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0日,谷雨,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三朝看牡丹”,自唐代起,观赏牡丹便成为谷雨时节的重要习俗和乐事,牡丹也因此被称为“谷雨花”。在暮春的暖风催艳朵朵牡丹之时,我和作协一行前往赵村镇土桥村,去感受牡丹那魏紫姚黄的倾城之姿。</p> <p class="ql-block"> 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我们与副镇长兼支书韦金锋寒暄了一会儿。之后,韦支书亲自驾驶观光车充当起司机,还诚心诚意地为游客们疏导交通。在小商贩集聚处,他急切地催促前边的游客:“赶紧出发,趁现在路还通畅!”原来,这里游客太多,稍晚些路就会被堵得水泄不通。韦支书一边开车,一边为我们介绍:“今年太旱了,还好县里配套设施完善,大池子才有水。牡丹花期从四月十日开始,芍药则在五月。”说话间,我们来到观景台,放眼望去,整个花海尽收眼底,五颜六色的牡丹花次第开放,妖娆的花朵掩映在绿色的枝叶中。暮春的风掠过花海,淡雅花香随风浮动。韦支书接着说:“你们就在这儿尽情转转,我开着车也不方便带你们四处逛。十一点半我来接你们,下去吃饭时再联系。”能有这样的安排,对我们来说可是最高待遇了。</p> <p class="ql-block">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它不仅拥有雍容华贵的姿态,更是中华文化中富贵、吉祥与繁荣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盛唐气象,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世咏叹,牡丹始终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象征,自古有“国花”的美誉。在中国人心目中,牡丹国色天香的地位是其他花卉无法替代的,一年就这一季,所以人们都觉得必须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相传,武则天冬日游上苑,下令百花齐放恭迎圣驾,唯有高贵的牡丹独不奉诏,因而被贬至洛阳。这段充满戏剧性的传说,为洛阳牡丹披上了神秘的神话色彩,也赋予其不畏强权、坚韧高洁的精神品格。而在洛宁县赵村镇土桥村,这份千年的牡丹情缘仍在续写。土桥村虽地处洛宁一隅,却同样坐拥适宜牡丹生长的 “天然温床”。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沛、降水适中,完美契合牡丹喜凉恶热、宜燥惧湿的生长习性;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中性土壤,更是为牡丹扎根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自 2019 年起,土桥村与厚生科技企业携手,将千亩旱塬化作牡丹花海,让106 万株名贵牡丹在此落地生根、竞相绽放。回溯历史,唐代洛阳作为东都,经济文化繁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云集,牡丹凭借传奇身世与富贵艳丽的形象,成为诗词歌赋中的常客。如今的土桥村,同样借牡丹之风,吸引八方游客踏香而来。游客们漫步在 “四季有绿、三季有花” 的生态园区,既能感受牡丹不畏严寒、逆风盛放的精神,又能领略乡村振兴浪潮中,这片土地以花为媒、以文兴业的蓬勃生机。千年前的牡丹传奇,正化作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土桥村绽放出别样光彩。</p> <p class="ql-block"> 这片牡丹园自 2019 年开始种植牡丹,持续引进新的牡丹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牡丹数量已达 388 万株,种植面积 2000 余亩,品种多达 106 种。我们漫步在花海中,欣赏这绚烂的美景。这里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红若火焰、粉如朝霞、白似冬雪,不同品种的牡丹在春日暖阳下争奇斗艳。硕大的花朵层层叠叠,细腻柔软的花瓣在绿叶的映衬下,尽显雍容华贵之态。走近细看,雪白牡丹似粉妆玉砌,紫红品种若流霞披帛,粉嫩花型宛如少女娇靥,各色牡丹竞相绽放,争奇斗艳。</p> <p class="ql-block"> 游客也成群结队,波涌而至,从古稀老人的慈祥笑颜,到孩童与牡丹嬉戏的天真模样。其中以中年子女陪着老年父母的居多,也有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的,还有“云髻峨峨,脩眉联娟”的姑娘穿着汉服,拿着手机全神贯注地直播。园中充满欢声笑语,大人在广阔草坪上席地而坐,享受惬意的周末时光。孩子们能在游乐区尽情玩耍。诗人说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如诗如画的牡丹花海中,有一幅色彩鲜艳的人物壁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主角正是敖丙。他手持火尖枪,身姿挺拔,枪尖闪烁着凛冽的寒光,彰显出无畏的气势。“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 这句台词与敖丙坚毅的神情相互呼应,展现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看到它的游客,也让这幅壁画成为牡丹花海中独特的存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一幅色彩鲜艳的人物壁画吸引了我的目光,画中的魔童哪吒目光坚定、炯炯有神,好似下一秒就要向命运发起挑战。“我命由我不由天”让游客感受到哪吒反抗精神的魅力,更激发了人们对命运的思考,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到了上午11点半,韦支书给我打来电话,声音里透着热情:“咱们的观光车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大家稍等片刻,咱们回去吃顿好的!”挂断电话没多久,一辆观光车就缓缓驶入了我们的视线。司机是个笑容憨厚的中年汉子,他热情地招呼我们上车,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们唠起了家常:“这牡丹啊,虽说好看,可真是个娇贵的主儿,伺候它可得下足功夫。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哪一样都马虎不得。眼下正是花期,养分给足了,花儿才能开得又大又美。你们看这花海,每天都有二三百人来参观,周末的时候人更多,上千人都有呢!”我坐在车上,听着司机的介绍,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牡丹,这被誉为“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不仅以其绝美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游客,更承载着花农们辛勤的汗水和精心的呵护。每一朵盛开的牡丹背后,都是他们日复一日、精心照料的结果。从施肥到灌溉,从病虫害防治到日常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劳动与智慧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看着窗外那一片片绚烂的花海,我仿佛看到了花农们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如此绚烂的色彩。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不仅是对牡丹的喜爱,更是对花农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也更加明白了这“国色天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意义。</p> <p class="ql-block"> 观光车在村广场停下,韦金峰支书带我们来到了该村首届“非遗代代传”洛宁蒸肉争霸赛总决赛成年组二等奖得主马丽平的家中。刚一进门,浓郁的肉香便扑鼻而来,让人不禁垂涎三尺。马丽平站在门口,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热情地招呼我们:“快进来,快进来,都坐到桌边,尝尝我的手艺!”不一会儿,桌上便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蒸肉和面叶。那蒸肉色泽金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面叶则是筋道爽滑,汤汁浓郁醇厚,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马丽平一边忙着给我们端面叶,一边笑着说:“今天来咱家,一定要吃饱喝足,尝尝这地道的洛宁味道!”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温暖而亲切。那浓郁的汤汁和筋道的面条,搭配上鲜嫩的蒸肉,让人回味无穷叹。马丽平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所有的忙碌都化作了此刻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离开的时候,韦金锋支书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目送我们走出小院。他热情地挥手,真诚地说道:“你们来,我们真的很高兴。希望你们下次再来!”我们纷纷回应着,感谢他的热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花香,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这次谷雨赏牡丹之行,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牡丹的绝美风姿,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传统习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主人家的热情好客,令人流连忘返,期待着下一次与牡丹的美好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