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古渡~廊桥

飞跃

<p class="ql-block">2025.4.18.好友相约,来到咸阳廊桥。</p> <p class="ql-block">咸阳古渡廊桥得名于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其前身为汉唐时期的西渭桥(即便门桥),是历史上连接中原与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自汉代至明清,此处或桥或渡,交替存在:唐末西渭桥废毁后改为渡船;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冬春设桥、夏秋舟渡;清代渡口曾置船5只、水夫59名,近代仍保留渡船功能直至1967年。</p> <p class="ql-block">秦时明月~梦回咸阳</p> <p class="ql-block">石壁诗画</p> <p class="ql-block">渭水分得咸阳湖</p> <p class="ql-block">古渡廊桥是咸阳市地标性建筑,其名字源自关中八景之“咸阳古渡”。</p><p class="ql-block">廊桥北起渭阳路,南至渭河南岸,与世纪大道相通,横跨渭河,全长748米,宽14米,是全国首座秦建筑风格、双层人行景观廊桥。</p><p class="ql-block">廊桥结构</p><p class="ql-block">桥两端建有的“冀阙”门,是秦定都咸阳的象征。桥面以上分为两层,一层可供市民徒步通行;二层为休闲观景平台,建有一座主阁和两座副阁。主副阁以公益服务为主,设有音乐厅、画廊、书吧等。桥上的建筑采用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将古代的廊、亭、坊等相互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秦文化风格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主阁——秦风阁:秦风浩荡之意</p><p class="ql-block">南副阁——天籁阁:音韵天籁之意,与音乐厅功能呼应</p><p class="ql-block">北副阁——润心阁:书香润心之意,与书吧功能呼应</p><p class="ql-block">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古渡廊桥2017年10月1日正式建成使用,与周边的清渭楼,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渭河古渡遗址等组成了咸阳古渡文化景观带,彰显“大秦故都 德善咸阳”的古城风采,成为咸阳一座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桥头树立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和名将。</p> <p class="ql-block">宣太后(约公元前344年[27]―公元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p><p class="ql-block">宣太后16岁嫁与秦惠文王嬴驷,被封为“八子”,生一女三子。秦惠文王嫡子秦武王嬴荡死后,秦惠文后拥立庶长子嬴壮即位为王,而芈八子依靠弟弟魏冉等人举兵叛乱,另立自己的儿子嬴稷为王,继而诛杀秦惠文后、秦王嬴壮与其弟嬴雍。</p><p class="ql-block">秦昭襄王嬴稷即位后,芈八子摄政,自号“宣太后”重用亲戚组成“四贵”,开启了太后摄政与外戚专权的先河。摄政期间,拒绝伐楚救韩,但秦昭襄王不从,仍派兵救韩于楚。后与义渠王私通生子,并诱杀之,继而灭义渠国。</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6年,宣太后被秦昭襄王下令废黜,其任用的外戚“四贵”亦被全部驱逐至关外;次年(公元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忧死,葬于芷阳骊山。</p> <p class="ql-block">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出生于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他曾担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韩王派他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郑国渠长达三百余里,是他最著名的设计之一。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灭六国梦想的实现。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宏大,"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扁鹊,原名秦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一说为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一带人。是战国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被誉为中医切脉诊断方法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扁鹊年轻时师从长桑君学医,尽得其传,善于诊断,尤精于望诊和脉诊。史载其以望诊判断齐桓侯病证,由浅入深,并预言其预后不佳,齐侯因拒绝接受诊治,果然不起。又曾从脉象判断虢太子之“尸蹶证”为假死,并据此以针熨诸法而救活。据记载,扁鹊当时曾游走各国,并随俗为变,或为带下医(妇科),或为小儿医,或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后因反对统治阶级的骄横无理和他们提倡的巫术,被秦国太医李醯所忌,最终惨遭杀害。</p><p class="ql-block">扁鹊反对唯心主义的巫术迷信,具有“六不治”的思想。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作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均佚。</p><p class="ql-block">2012年,成都地铁三号线修至天回镇时,施工人员在此意外发现一处西汉墓葬。考古人员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医学简牍,即天回医简。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等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渭南)人,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秦统一六国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王翦自幼习兵略,为将持重,老谋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率兵攻赵,攻克九城,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再次率兵攻打赵国,赵王投降。二十一年(前226年),率兵攻下燕国都城,燕王逃往辽东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将项燕,攻克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次年,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楚国亡。王翦善于用兵,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p><p class="ql-block">王翦为秦国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作为对实现中国统一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名传于后世。王翦还凭借军事指挥的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p> <p class="ql-block">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策》作蒙傲,战国末期秦国名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p><p class="ql-block">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交好。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更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接连升为国尉、大良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举伐楚,攻克楚都郢城,占领楚国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后屡破三晋,不断攻取韩魏领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战后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应侯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后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郸,久攻不下,拟派白起为帅,屡遭他拒绝,由此触怒秦昭襄王,同时又得罪范雎,最后被黜为士卒,赐死于杜邮。</p><p class="ql-block">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又与韩信合称“韩白”,后人还常将其与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合称为“韩白卫霍”。唐代时位列武庙十哲。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六朝以后,白起被道教纳入神鬼谱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入列仙班,成为神将。据传,白起著有兵书《阵图》《神妙行军法》,今已佚。</p> <p class="ql-block">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p><p class="ql-block">司马错主张“得蜀则得楚”,为秦王赢驷所采纳。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司马错率军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平定陈庄之乱。周赧王五年(前310年),因蜀相陈庄叛秦,受命率兵平定蜀乱,诛杀陈庄。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率兵二十万人攻打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区,初步实现其由蜀得楚的预言。</p><p class="ql-block">司马错是一个有创新开拓思想的战略家,他的构想不仅帮助秦国基本灭亡楚国,而且也帮助后世想要从蜀地进攻中原的诸侯们,提供了一个参考。司马错当初力主攻蜀时曾说:“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足见其有先见之明。</p> <p class="ql-block">尉缭(生卒年不详),名缭。姓早已失传,因做过秦国国尉,遂以官为姓。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王嬴政的重要谋臣。战国时期军事学家。秦王赢政十年(前237年),尉缭从魏国来到了秦国。尉缭不愿为秦王效劳,于是等待时机逃离秦国。然而,秦王得知消息,马上派人诚心挽留,并将其任命为秦国国尉。</p><p class="ql-block">尉缭自始至终参加了大秦王朝的统一战争,对秦国制定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适应新兴封建阶级政权变法图强、兼并统一的需要,在军事思想上继承前人又有深化。认为战争性质有“义”与“不义”之分,主张“挟义而战”,诛暴乱,禁不义,攻取一国一地后,保持社会安定;注重正确决策,灵活运用谋略,以争取主动;强调“制必先定”、明常决罚。尉缭著《尉缭子》为“武经七书”之一,其军事理论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甘罗(生卒年不详),子姓,甘氏,名罗,下蔡人。战国时期政治家,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p><p class="ql-block">甘罗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凭借功勋,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后来事迹,史籍无载。历史上最年轻的丞相。</p> <p class="ql-block">范雎(?-前255年),亦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中国战国时期秦昭王相、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p><p class="ql-block">范雎善辩,曾从魏人须贾使齐,被诬以通齐卖魏。归国后,魏相魏齐使人笞之几死。后受郑安平之助,易名张禄,至秦,上书秦昭王,得到召见,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认为韩、魏与秦接壤,在地理上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的重要战略地位,是秦向外兼并发展的首要目标。这些主张以后基本上被秦昭王采纳施行。范雎即被拜为客卿,谋兵事,深得昭王信用。他又进说秦昭王,指出太后擅权,“四贵”用事,恐致“卒无秦王”之危。昭王遂于四十一年(前266年),下令废宣太后,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西),号为应侯。任相期间,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屡败列国。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多万。白起主张乘胜破赵,他忌白起功高,允赵割地讲和。继又谗杀白起,举郑安平为将,王稽为河东守。后郑安平围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失败降赵,王稽因与诸侯私相交通而坐法诛,他忧惧谢病归相印,不久病死。</p><p class="ql-block">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p><p class="ql-block">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甘茂、樗里子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齐桓公伐蔡,号曰诛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蔡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p><p class="ql-block">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于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还击皮氏,皮氏未降,又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p> <p class="ql-block">张仪(?一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万荣)人,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张仪早年师从鬼谷子,后曾游历于楚国、赵国,不被重用,愤而入秦,以连横之策被秦惠文王重用,并两度出任秦相。张仪入秦后,多次领兵攻打韩、赵、魏等国。前328年,与公子华拔魏蒲阳;前325年,魏、韩两国互尊为王以抗秦,张仪率兵攻占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灭蜀,并乘机攻取巴,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张仪任秦相之后,多次出使山东六国,以连横之策游说山东诸国,以破合纵之策,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变为连横事秦。张仪被秦惠文王封为武信君。前311年,张仪出使燕国未回而秦惠文王死。次年,秦武王即位,与张仪不和。张仪害怕被诛杀,于是逃到了魏国。张仪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前309年卒于魏国。</p><p class="ql-block">在《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10篇,是张仪作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汇编,此书汉以后亡佚。传世的一件战国铜戈上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的铭文,当是秦惠文王十三年张仪任相邦时所监造。张仪两任秦相期间,分化合纵,蚕食列国领土,攻克巴蜀,使秦国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韩非师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但观念与其不同,没有承袭儒家思想。“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的悲愤和失望,遂著书多篇阐述了其法制思想,秦王读后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然而韩非在秦国却未被信任和重用,后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p><p class="ql-block">韩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其作品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p> <p class="ql-block">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贱民没有姓氏只有名)。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p> <p class="ql-block">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现河南)。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p> <p class="ql-block">扶苏(?—前210年),男,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秦朝皇室成员,秦始皇长子。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p><p class="ql-block">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后,遗诏扶苏治丧即位。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尽,葬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p> <p class="ql-block">过了廊桥,就是美食街,约一百来米,就是咸阳《文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渭河便桥以“空城计”退突厥兵;</p><p class="ql-block">殷商时期周文王为迎亲搭建浮桥,秦晋之好的典故亦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咸阳古渡是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渡口,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正是描写此处送别场景的经典之作。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渭城”即指咸阳,古渡廊桥所在的渭河畔正是诗中送别友人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古渡廊桥既是现代交通工程,更是历史文脉的延续,以秦建筑风格和多功能设计,成为咸阳“古今对话”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