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称词语的变化分析木兰形象

南宫伊嫣

<p class="ql-block">在《木兰诗》中,人称词语的变化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木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中大量使用“木兰”这一称呼,如“木兰当户织”“木兰从军行”等。这种直接称呼,明确了主人公身份,展现出木兰作为个体的独立意识。她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走出,勇敢地承担起替父从军的重任,体现出她的自主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爷”与“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木兰称父亲为“爷”,自称为“儿”。这种称呼体现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凸显出木兰对父亲的敬重以及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她深知父亲年事已高,又无兄长可出征,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展现出孝顺和自我牺牲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女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女郎”这一称呼强调了木兰的女性身份。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木兰成功隐瞒了自己的性别,与男性战友一同出生入死。当“女郎”身份被揭示时,更突出了她的机智和坚韧,她突破了传统女性在军事领域的限制,展现出非凡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中的相关称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木兰归来后,面对“天子”,她是被召见的对象。这里的称呼体现了木兰与皇权的关系,她因战功受到天子的接见和赏赐,但木兰并不贪恋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回归故乡,这显示出她的淡泊名利和不慕虚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爷娘闻女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归家后的木兰,被父母称为“女”,她又恢复了在家中的女儿身份。“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描写,展现出木兰作为女性爱美的一面,以及回归家庭后的温馨与从容,体现了她性格中的细腻和温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人称词语的变化,木兰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元,她既是孝顺勇敢的女儿、英勇善战的战士,又是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女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巾帼英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