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庆华师傅与笔者虽都是埠矿人,过去彼此只闻其名但并不熟识。因了采访撰写《埠矿往事》,经工友介绍与宋师傅建立了通信联系。他热情好客,经常把与工友聚会的内容发到抖音上,我在抖音上发埠矿往昔的人和事,他经常给我点评。通过他的点评,我感觉到他对埠村煤矿的历史了解甚多,就萌生了采访他的愿望。2025年4月15日这天我约同工友孟祥龙驱车到章丘枣园洛庄村探望并采访了宋庆华师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王恩君(左一)、宋庆华(中)、孟祥龙(右一)合影</p> 宋庆华(右)与笔者合影 宋庆华居住胡同 宋庆华夫妻家中留影 <p class="ql-block"> 一、激情燃烧岁月</p><p class="ql-block"> 1970年埠村煤矿体制改变,由劳改生建煤矿单位转交淄博矿务局。这个时期一号井已投产6年,三号井也具备简易投产条件,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基本完成。为适应生产需要,全矿共招收工人2300余名。宋庆华是其中之一,当时正值20岁的豆蔻年华。</p><p class="ql-block"> 入矿后到黑山煤矿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被分配到一号井采二队。1973年因工作需要调到运搬队干铁路维修、矸石山维路及电机车司机,一干就是15年。由于常年在一号井到三号井、运洗厂这条铁路线上奔跑,对铁路线非常熟悉,现在仍记忆深刻,如数家珍:从一号井北门开始到三号井矸石山处,有284很线杆,15个弯道,3处桥洞……。几十年来他工作勤勤恳恳,认真钻研业务,遵守规章制度,做到了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无旷工欠勤。从矿一号井到洛庄家中有40里路,每次休班都是骑自行车回家,不管刮风、下雨或下雪天,从不耽误正常上班。由于表现优秀,多次被评为矿井先进个人和工会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 1994年因工作需要调矿二号井,由于有喜欢画画的特长,被分配到井工会干美工,通过写标语、出黑板报、壁报专栏等形式做好宣传鼓动工作,促进了井口文化建设,调动了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2004年光荣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他的大家庭兄弟姐妹8人(宋庆华排行老三)如今都健在,8人配偶至今不仅健在而且都是原配,这种人丁兴旺、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实不多见。</p> 工友合影(右一宋庆华) 工友合影(前排左一为宋庆华) 上图为宋庆华画幅作品 <p class="ql-block">宋庆华现场作画《喜鹊登梅》</p> 获得先进的奖品 收藏的党章 家中学习用桌 健在的兄弟姐妹8人合影 <p class="ql-block">健在的兄弟姐妹8人及配偶合影(前排右三为宋庆华)</p> <p class="ql-block"> 二、顺口溜展奇才</p><p class="ql-block"> 宋庆华文化程度不高,但聪明好学,记忆力超强,不管谈什么事,顺口溜张口就来,今年已是76岁高龄,仍然思维敏捷,出口成诗。在我们交流中他多次用顺口溜回忆过去经历。顺口溜表达的看似是些小事、平常事,但却具有年代感、幽默感与真实感,听后容易记忆,也深受启发。记录几首:</p><p class="ql-block"> 矿工生活</p><p class="ql-block"> 绳没断,天轮转,主井开钩就上炭。铃声响,电话通,工作精力要集中。上头晒,底下烙,眼观六路开好车。矿干工,家种田,亦工亦农全靠咱。</p><p class="ql-block"> 电车司机</p><p class="ql-block"> 持证来上岗,开车铃声响。驾驶脑集中,不能胡乱想。前后多观察,转弯要稳当。昼夜不停歇,四季运输忙。矿上增效益,挣钱把家养。</p><p class="ql-block"> 骑车赶班</p><p class="ql-block"> 大轮车子小轮把,前后没有档泥瓦,没有铃铛没有闸。向北走,刮北风。向南走,刮南风,车子一住刮旋风。上崖头,泥巴道,断了链子放了炮,赶班骑行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学习规范</p><p class="ql-block"> 学规范,道规范,条条规范制定严。思想放松违了章,开个单子就罚款。全家幸福要牢记,煤矿安全大于天。</p><p class="ql-block"> 家乡变迁</p><p class="ql-block"> 洛庄村民都很富,北边挨着朱阁务(水库)。村庄西边大土堆,遗址公园叫汉墓。东南方向有一村,搬迁拆了北皋埠。不多说来不多言,北皋埠村改清泉。</p> 开饭前一段顺口溜脱口而出 <p class="ql-block">宋庆华是个有心人,在矿工作期间各种证件、纪念品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三、家乡引以为傲</p><p class="ql-block"> 宋庆华1950年出生在章丘洛庄。村西边有个20多米高的大土堆,从小就在大土堆上玩耍。不出名的村庄,不起眼的土堆,却在九十年代末期,因发掘汉王陵古墓而闻名天下,矿工宋庆华也因家乡洛庄人而感到自豪。他带领我们到汉王陵遗址公园进行了参观,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因修路取土发现青铜器而引起政府与有关部门重视。洛庄汉王陵发掘于1999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在墓室周边发现陪葬坑、祭祀坑37处,已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发现的铜器坑、车马坑和乐器坑最引人注目。洛庄汉王陵因其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学术价值,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占地3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46000余平方米,集休闲、参观、游览于一体的遗址公园于2012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汉王陵古墓主要有:主墓室、陪葬坑、封土层组成。</p><p class="ql-block"> 主墓室:它的结构与形制是一座有东西墓道的“中”字形土坑竖穴木椁墓。从已探明墓葬的平面布局和规模来看,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土坑竖穴最大的一座。因主墓室尚未发掘,根据现有考古证据与学术推测,洛庄汉墓主人最可能为西汉吕后侄子吕台。</p><p class="ql-block"> 陪葬坑大部分已发掘共37处,主要有:兵器坑、乐器坑、钱币杂器坑、彩绘木俑坑、出行仪仗木俑坑、动物坑、犬马坑、饮食仓储坑等。</p><p class="ql-block"> 封土:在古墓发掘中,现场保留了一段封土并用玻璃廊道罩起来,以供参观。封土即在墓穴之上分层夯筑“履斗”形土堆,通常在黄土中掺入黏米水作为粘合剂,确保夯土坚硬紧实。洛庄汉王陵封土堆高20多米,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章丘洛庄汉王陵的发掘给龙山文化增添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一个普通的村庄,一个不起眼的土堆,一座汉王陵古墓遗址,揭开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真面貌,令人震惊与称奇!</p> <p class="ql-block">图为主墓室铭文,因技术原因未挖掘</p> <p class="ql-block">总策划人:刘连良 李文昌</p><p class="ql-block">陪同采访:孟祥龙</p><p class="ql-block">照片视频:宋庆华 王恩君</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王恩君</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王恩君</p><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敬请指正!下期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