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谈古论今:医逢信者尚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

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  “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的意思是强调信任在医患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传授道义或知识时,大众的接受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性。这句诗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逢信者但可救”这句话强调了医患之间信任的重要性,是医疗行为成功的基础。在医学实践中,患者若对医生充满信任,更愿意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遇无明枉费心”‌这句话表达了在传授道义或智慧时,若遇到无法理解或不愿接受的人,所有的努力都将徒劳无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无明”指的是无知、迷惑的状态。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材施教。在传授道义或知识时,若对方心中充满无明,即缺乏求知的欲望或无法理解所传授的内容,那么传授者的努力就如同对牛弹琴徒劳无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启示‌:这句话不仅强调了信任在医患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还深刻揭示了传授道义或知识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都要关注对方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避免在无意义的交往或教育上浪费时间和精力。</p> <p class="ql-block">  “医逢信者但可求,道遇无明枉费心”关于这段话,历史上有两段“扁鹊珍医”的著名典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故事是扁鹊“望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扁鹊拜见蔡桓公时,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肌肉的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肌肉的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但桓公却以:“寡人无疾。”这句话搪塞扁鹊。在扁鹊离开之后还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十天,扁鹊第二次进见并观察桓公的气色之后,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血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很不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进见观察,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肌肉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血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酒剂治好;骨髓里的病,即使是司命神(管人寿命的神),也是束手无策。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之后,桓公就死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扁鹊的第二个故事是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扁鹊带着学生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死了。他一路打听到了王宫门前,遇到一个中庶子,就是王宫的侍卫大臣,国王的身边人。这个人自然知道太子死亡的情形。扁鹊仔细打听之后,觉得太子不是真死。于是让这个侍卫大臣向国王报告自己能够让太子“起死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扁鹊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断定太子并没有死,他认为太子的病是“尸厥(假死,类似昏厥)”,此刻他正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脉搏微弱,乍一看就像死了一样,其实并没有死。懂得五脏六腑道理的人就可以治好这个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太子面前,扁鹊仔细观察了太子的气色,给他切了脉,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然后,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具,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上扎了针。过了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了。</p> <p class="ql-block">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信”是相信,你要相信医生说的话,那你的病还是可以医治的。有些朋友会说,医生说的,我都相信,但是我做不到!比如医生告诉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要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要生气,要按时吃药,这些医嘱,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相信了,就会自觉自愿的去做,病自然能好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明”在佛家的语言中指的是痴愚没有智慧,就是那些大智慧,或者是人生经验,遇到愚痴没有智慧的人,你说了也是白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遇到这样的人,不用费尽心思去争辩,所谓夏虫不可语冰。</p> <p class="ql-block">“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对于这段话简直就是一针见血:“如果你试图教会一头猪去做人,猪累,你更累,正所谓,横财不富穷人命,妙药难医冤孽病,烫死猪,翻咸鱼,雕朽木,扶烂泥,这些,通通都是不懂规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名枉费心,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渡有缘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这句话启示我们:世间万物,各有其性,强求不得;顺应自然,因材施教,方能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进强调了信任与缘分的重要性。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但唯有那些心怀信任、愿意接纳的,才能真正受益。而对于那些无缘之人,即使我们倾尽所有,也往往难以改变其此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道法自然,医者仁心;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p><p class="ql-block">香不白烧,经不空念;千金不传不义者,万财不渡忘恩人。</p><p class="ql-block">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名枉费心;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渡有缘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训智慧,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法不轻传,道不贱卖,意味着真理和智慧不能随意传授,必须珍视和尊重;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强调了师傅和医生在传授和救治时应有的态度和原则;香不白烧,经不空念,则是告诫我们,任何仪式或行为都要有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千金不传不义者,万财不渡忘恩人,这句话提醒我们,财富和资源要给予那些值得的人,而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名枉费心,意味着只有遇到真正需要的人,医生才能施以救治,而师傅在传授道法时也要选择有缘分的人;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渡有缘人,更是强调了因果和缘分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这句话启示我们:人生路上,谁也拦不住那些“该走弯路”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命中有些弯路,是必须去走的。就像那些不听劝的人,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劝不动,拦不住,那就顺其自然吧。对于他们来说,南墙就是他们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甘露不润无根草,妙法只渡有缘人;春风不入驴耳,愚人不听人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话,无一列外都说明: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人的觉醒,百分之一靠别人提醒,百分之九十九靠经历了人生千疮百孔,走投无路时才幡然苏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