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家父当年走出家乡后寄给我奶奶的唯一一件留念之物。我奶奶临终前将其交给我奕明堂哥保存。</p><p class="ql-block">尘封已久的它待传到我们手中,已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了。非常令人遗憾,那时家父已抱病卧床,无法言语,故而照片的由来以及与照片相关的那段往事也已无从详考。</p><p class="ql-block">今年初春,我集中精力整理了家父1945年因部队整风运动需要所写的《自传》,其中虽未对赠照片的细节有明确记载,庆幸也还能从与之关联的内容中读出几分端倪来。</p><p class="ql-block"> 家父出生在地处浙南的平阳一个极为普通的人家。他有四个哥哥,他排行最末。最大的哥哥与他年龄相差近二十岁,故而家人都格外疼爱他,尤其是我奶奶。我奶奶是以童养媳的身份嫁给我爷爷的,爷爷早逝,家中事物的打理便都靠我奶奶和伯伯们维系着。据家父所述,我奶奶是吃斋念佛的虔诚佛教徒,虽不太“知书”,却很“达理”,同情、怜悯和愿意帮助穷苦人,对家父的抗日举动也深表支持和认可。她对家父说,你在外面只要不干坏事,不上坏人的当年即可。抗日之事在我奶奶心里,绝非坏事。</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我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家父作为阅读过爱国、进步书籍、怀着对侵略者满腔仇恨的热血青年,也积极投身到了呼吁抗日的洪流中去。他和他的小伙伴们组成救亡宣传队,身穿布衣、脚蹬草鞋,怀揣着地瓜干等自备干粮,翻越浙南的高山峻岭,跑了许多多多偏僻的山区村庄,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宣读抗日快讯,表演抗日小剧,以唤起国人的御敌斗志和信心。</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由粟裕、刘英等同志在我家乡平阳山门镇的畴溪小学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家父也毅然走进了校门,接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启蒙教育。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将跟随以粟裕为首由红军挺进师改编的新四军某部北上抗日,而家父则被发小林心平烈士的哥哥林怡(后化名为杨进)同志挑选前往上海中共特科从事地下党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身份特殊,家父的行踪不能向家人挑明。家父在他的《自传》里如是写道:“母亲说,由大哥二哥一同替我娶一门亲,并让给我廿亩田。但那天恰巧与杨进同志约好,明天就要出走,所以便向家中表示,什么东西都不要,并且骗他们说明天要下乡去宣传,过二、三个月才能回来,请家里人不必挂念。”</p><p class="ql-block">家父第二天便跟随领路人去了上海,与母亲不辞而别,这一别就是好几十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年方十八,初次离家,他心中不免会有许多眷恋与不舍;然而尽管他刚刚踏进革命的行列,抗战到底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在寄给母亲的这张照片的两侧,写上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是中华民族的,处此整个时代将要翻滚的时候,我只好把自己献给伟大的民族,最敬爱的母亲,却只好留它给她纪念。”</p><p class="ql-block">家父在他的《自传》中还写道,在他走上抗日道路后,即使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他甚至想到过去死,也没有想到过回头。那种“不灭强虏誓不还家”的意志不言而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