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从幕后耕耘到“大器晚成”的传奇之路

徐霞音乐工作室

<p class="ql-block">有一股清流出现在中国当代声乐界,承载传统美声的深厚底蕴,散发特区的开放与创新气质。从三岁登台“小童星”到军旅独唱演员,从音乐厅幕后到知天命重返舞台的“现象级歌唱家”,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坚守,诠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她以极具辨识度的嗓音和情感丰沛的演绎,斩获“中国十大发烧唱片奖”等多项殊荣,更以文化使者身份推动两岸四地青年艺术交流,成为当代中国声乐界独一无二的标杆人物。</p> <p class="ql-block">一、从“早产儿”到声乐奇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南昌一位孕妇看电影《红霞》早产一个不足三斤的女婴,这个戏剧性的生命就是徐霞。父亲隐去“红”字,将音乐基因深植血脉:三岁唱样板戏,八岁演《红灯记》中李铁梅,九岁首唱《井冈山下种南瓜》,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歌星”。父母对音乐的热爱化作启蒙种子,让徐霞在广播电台录音棚和舞台灯光中早早领悟了声乐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岁考入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师从女高音歌唱家陈洪濂,系统学习声乐与钢琴;20岁以全国电视大奖赛江西赛区优胜者,被周小燕先生慧眼识珠,破格招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从美声抒情女高音转型次女高音,掌握了西方歌剧与艺术歌曲的精髓,更领悟到“美声即美丽声音”的真谛——用技术服务于情感表达。这段求学经历,奠定了她扎实的声乐功底,更塑造了她对音乐美学的深刻认知。</p> <p class="ql-block">二、从军旅舞台到特区拓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徐霞以优异成绩毕业,穿上军装,成为二炮政治部歌舞团演员。这段军旅生涯赋予她刚毅的气质,让她在《火箭兵的梦》《我爱祖国的蓝天》等军旅歌曲中锤炼出大气磅礴的演唱风格。1990年一次五四青年节演出将她带往深圳,特区正值建设热潮,徐霞被“蓝天、绿草、鲜花与蓬勃生机”吸引,毅然转业南下,开启了人生第二次冒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到深圳,暂别舞台,辗转于企业、机关单位,甚至参与行政管理工作。这段“蛰伏期”成为她艺术生命的转折点:1998年参与策划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2000年调入文化局筹建深圳音乐厅。从场馆设计到演出策划,从公益品牌到引进国际艺术节,她推动深圳高雅艺术的构建,策划超2000场演出,惠及百万观众。这段经历让她理解艺术与城市精神的共生关系,为重返舞台积蓄了独特视野。</p> <p class="ql-block">三、五十岁的“声乐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师弟廖昌永的一句“师姐,该回来了”,点燃她心中沉寂二十年的舞台梦。在深圳大剧院音乐会上,她以《我爱你中国》震撼全场,用“金属般明亮的高音与天鹅绒般温润的中低音”征服了业界。此后八年,她以一年数场音乐会、一张专辑的速度疾驰:2019年《一路走来》记录艺术生涯;2021年《那就是我》斩获三大发烧唱片奖;2022年《灯火里的中国》展现跨三个八度的惊人音域。</p> <p class="ql-block">专家将她的成功归结为三重特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技术维度:得益于周小燕的严格训练,她将美声科学的发声与中国语言的咬字完美融合。作曲家赵季平盛赞她“吐字如珠落玉盘”,男低音栾峰惊叹她处理中文歌的精准“胜过外国咏叹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情感维度:廖昌永评价她“用心、用情歌唱”,《多情的土地》中雪落大地般的轻柔,《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中云雀般的滑音,将技术转化为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文化维度:她将“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注入演唱,在《春天的故事》等作品中,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交织,形成独特的“特区美声”风格。</p> <p class="ql-block">四、艺术交流的“湾区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深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福田区港澳政协委员,她始终致力于用音乐搭建文化交流桥梁。2015年,她创立“深港青年文化艺术交流季”,以《龙的传人》《黄河协奏曲》等作品为媒介,吸引55个港澳台团体、超3500人参与,辐射观众320万人次。活动中,香港学子在哈尔滨大剧院的震撼、澳门青年与内地合唱团的拥抱,印证了“音乐无国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社会担当延伸教育公益:在四川山区发起“哆瑞咪乡村音乐教师计划”,亲自辅导教师、开设音乐课;在深圳大学、江西师大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将舞台经验转化为教学体系。这种“艺术普惠”的理念,与她策划的“美丽星期天”免费音乐会一脉相承——让音乐从殿堂走向民间,从精英专属变为大众共享。</p> <h3>五、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声乐的本质</h3></br><h3>徐霞的艺术观,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唱法”的探索中。她拒绝拘泥于美声、民族、流行的分野,而是以“情感表达”为核心,将京剧的韵味、民歌的质朴、流行乐的灵动融入演唱。作曲家舒楠赞她“用个人音域驾驭《灯火里的中国》的大跨度旋律”,学者刘索拉则发现她在抒情段落“以含蓄反衬澎湃”,赋予作品立体化的艺术层次。</h3></br><h3>这种创新源于她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在“徐霞声乐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热土·热忱·热爱”的三重精神内核:深圳热土培育创新基因,艺术家热忱突破形式桎梏,而对声乐本质的热爱则让技术回归人性表达。正如她所言:“音乐不是炫技的竞技场,而是让不同灵魂在旋律中相遇的星空。”</h3></br><h3> <p class="ql-block">永不落幕的“深圳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早产儿到声乐大家,从幕后推手到台前巨星,她用六十载人生书写了一部充满张力的艺术史诗。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折射出深圳从文化荒漠到艺术高地的蜕变历程。当她在2024年深圳晚报30周年音乐会上,与刘小幻、杨乐以美声、流行、民歌三重唱演绎《一路走来》时,三种声乐风格的碰撞恰似特区文化的缩影——包容、创新、永不止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曲家印青说:“徐霞的存在,是一个城市艺术气息的标尺。”从她的歌声里,有学院派的严谨、军旅生涯锻造的铿锵、特区热土孕育的先锋意识和艺术本质的永恒追问。这份“大器晚成”不属于急功近利的投机者,只属于那些岁月长河中始终与音乐赤诚相拥的追梦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以上是美国中华商报对徐霞老师的报道</b></p> <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93986940769792196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rs=3894461724&ruk=R4QM6pAPmfGO6NNBzGpkVQ&sid_for_share=&urlext=%7B%22cuid%22%3A%220a2OiluL2a_tuvaLguHmu08iv8Y4uvuKguSctliW2iK90qqSB%22%7D&sShare=1"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