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杨家堂村 江南布达拉宫

王左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是一个建筑古旧,景色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村口有两棵古香樟树,树干粗大,树荫蔽天,树根盘地,树龄分别为500和300多年,被称为“夫妻树”,是村民心中杨家村的象征,也是人们公认的爱情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70年左右的历史。最初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得村名“樟交堂”,后改称“杨家堂”。</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地处松阳县东部深山,距离县城约8公里,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坳中,由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五座山峦环抱,形成坐东朝西、五龙抢珠的风水布局。</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1号,张明艺术工作室,乡村美学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1号大院大门口有阻拦,也就不会进去,在门外瞄了一眼,木构大堂修缮完整,完全开敞,是个创作、生活和悠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村里小路纵横,石块石板铺设的路面原始而又实用,引导人们去村落深处探索寻访。</p> <p class="ql-block">岩石垫高的房基,黄泥掺石的墙面,灰瓦铺就的屋面,质朴无华的木材,构成了杨家堂村的建筑基调。</p> <p class="ql-block">指路牌指出了村里的景点信息,其实大都是村里平常的点位,并没有惊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默默地行走于小道,徐徐地观望向村景,身在其表,心在其中,静静感受古村的环境和氛围,这种对外来游人的浸润和推动是美妙而难言的。</p> <p class="ql-block">偶然会与个别游客迎面相近、错身而过,一个眼神、一句递话,彼此心领神会、马上即懂,都来自远方纯属邂逅、都永将分别无关艳遇。</p> <p class="ql-block">村内房屋以黄土夯墙、青瓦覆顶,马头墙对称挺拔,墙面斑驳的黄色黏土在阳光下泛金光,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这里到了筱隐,一个很有文化的名称,一块意味深长的招牌,进弄看过,几道门都紧闭着,估计是一家开在古老的院落里的民宿吧。</p> <p class="ql-block">尽管建筑看上去有些陈旧和破败,但城里人就是去看这些而远道而来的,新潮流行的都看厌了,就想换换口味换换眼光,但对住在村里的乡民而言是否会有逆思想、反向往,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现有99户311人,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高山茶叶、水果为主,当然近年还有游客的生意可做。按常理推测:年轻人都进城打工或做生意了,村里会留下老人和孩子。村里遇见的游客要多于村民,确切情况我们并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这些大门里面生活着什么人是一个谜?据我包车的司机说:他们乡下的村里大都也是种茶叶的,出去的人大部分是到城市里开超市做生意的,他部队退伍后一度也出去开超市,本钱是村里集资了30多万,赚了钱后与人合伙开旅店,不料遇到疫情生意黄了,亏损欠债了,加上父母生病,至今还背着债。现在丽水城租房开网约车,养着两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两个山路边的墓碑一新一旧,可资一看。</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地无三尺平,地势陡峭,勤劳的杨家堂村民顺着山势一级级向上延伸,建起了阶梯式的民居。20余幢清代土木结构民居沿山坡层层叠叠向上延伸,高低落差约2-3米,伸展高程200米,建筑巧妙布局,形成了壮观的建筑立面,被称为“江南的布达拉宫”。气势宏大的清代民居群,令前来游览的人们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的民居多为合院式布局,五间两厢或七间四厢,天井用于通风采光。建筑工艺朴实无华,罕见雕梁画栋,但门屏、牛腿等处雕有吉祥花纹,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图案,充满传统美感。</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民以宋姓为主,占90%以上,始祖为明代开国文臣宋濂的孙子宋可三。宋氏祖先来自京兆(古都西安的古称),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后裔迁居松阳呈回村,宋显昆为宋可三第八世孙,1655年(清朝顺治12年),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p> <p class="ql-block">宋氏族人在清中后期逐渐发展,关键人物是宋显昆的曾孙宋宏堂。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教导读书明理,后因拾金不昧被木材商人赏识,跟随经商发家,成为松阳木板业巨商,并带领族人修建了现存的清代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宋氏族人将《宋氏宗谱·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孝经》《论语》等经典文字书写在每幢老屋的院墙上端,强调“忠孝仁义、崇德尚文、勤耕笃读”等传统思想,规范族人行为。宗祠内设学堂,重视教育,鼓励子弟读书,延续耕读传家传统。</p><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家规十条:重孝友,崇忠敬,敦礼义,谨廉耻,正名分,敬师友,培祖茔,尚勤俭,戒骄奢,息词讼。源自宋氏宗族的传统,凝聚了世代传承的智慧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这些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村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潜移默化、代代相传,成为村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有宋氏宗祠,位于村中心,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是祭祀祖先、集会的重要场所,周围分布着迪德学堂、踏碓房、泉济堂道观等清代、民国建筑。坦率地说找寻过宋氏宗祠,但没找到,网上也没有找到照片,就算在村里找到了估计也是屋邸平常和闭门拒客,让人失望。毕竟杨家堂村地属丽水的穷乡僻壤,无法指望有徽州一般的大宅深院、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以“金色布达拉宫”景观为特色,因黄土墙与青瓦的色彩对比,以及阶梯式建筑群的壮丽,成为摄影和写生的热门地。石板路、古井、老宅、樟树等元素构成原生态的江南山村画卷,吸引游客体验村风乡愁。</p> <p class="ql-block">村子周边零星分布着农家小屋和小块菜田,供养着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夹道树,一条弯弯曲曲的岔路把人引向了杨家堂小学。</p> <p class="ql-block">路远处是观景亭,其实就是村里搭的简易凉亭。</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8号:杨家堂小学:前身是迪德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村民捐资兴办。比县城毓秀小学还早四年,是松阳县最早的小学之一。据史料记载,自道光年间以来,杨家堂村走出了贡生、庠生、国学生30多人;1905年至今,有百余人考上了近代各类师范讲习所和现代高等院校。因生源关系,杨家堂小学现已停办,大门紧锁,让游客失望而归。</p> <p class="ql-block">村前有层层叠叠的梯田,茶树果树漫山遍野,放眼望去青绿苍翠,宛如油画。一条小溪自东向西环绕村落,玉带般蜿蜒而过,增添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认定为县级历史文化村,2013</span>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在“发现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获得典范奖,2015年再次获得中国最美村镇榜样奖,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荣获浙</span>江省首批金3A级景区村庄。</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的旅游开发,没有着力于商业开发,完好保存了古村落的原生态,不着痕迹地修缮了古建筑,这是相当值得肯定和称道的。</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不仅是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更是家族历史、宗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活态博物馆。其“耕读传家”的理念、仁义家风的传承以及古村落的完整保存,使其成为研究江南古村落文化的重要样本,也是现代人寻找心灵归宿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2014年起,杨家堂村开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逐渐成为了“网红村”,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并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后的江南秘境”。</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免费开放,全年无休,建议清晨或傍晚游览,光线柔和,景色更美。交通方式建议自驾或包车,顺道可以游览松阳老城及附近山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