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磁性细菌(Magnetic bacteria),也称为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u>是一类能够感知地球磁场并沿磁场方向定向运动的特殊微生物。</u>它们通过体内合成的磁性颗粒(磁小体)实现这种独特的“趋磁行为”( <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趋磁行为帮助细菌快速定位到适合其代谢的化学梯度环境(如最佳氧浓度)</u>),帮助自身在环境中高效定位适宜生存的区域。-常见于水体和沉积物的微氧环境(如湖泊、海洋或湿地),尤其在氧气与硫化物的交界区域。他们<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多为厌氧或微好氧细菌</span>,部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或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p><p class="ql-block">磁性细菌内的<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磁小体通常由磁铁矿(Fe₃O₄)或硫复铁矿(Fe₃S₄)构成</u>,排列成链状结构,形成类似“生物指南针”的作用。 这种结构使细菌能主动调整自身方向,沿地球磁感线移动(北半球细菌通常向南运动,南半球反之)。</p> 趋磁细菌的发现及应用情况 <p class="ql-block">趋磁细菌是在1975年由<u>布雷克莫尔(Richard P.Blakemore)</u>发现的,他在一种称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折叠螺旋体(Spirochaeta plicatilis)</span>的趋磁细菌中发现磁小体的存在并命名。Blakemore发现这些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总是移向载玻片的一边。如果他拿一个磁铁靠近载玻片,细菌就会向磁铁的N 极移动。 </p><p class="ql-block">这些细菌之所以有这种举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微小的、含铁的、具有磁性的小颗粒。 每颗颗粒都具有北极和南极。这些细菌将这些小磁铁排成一直线形成一长的磁铁。他们用这种磁铁作为指南针来使他们沿着地磁方向移动。</p><p class="ql-block">日本学者Mrtsunaga早在1991年就预计趋磁细菌的磁小体在未来的10年中将是<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一种新的生物资源</u>。小尺寸的超微颗粒磁性与大块材料显著的不同,大块的纯铁矫顽力约为80安/米,而当颗粒尺寸减小到2×10-2微米以下时,其矫顽力可增加1干倍,若进一步减小其尺寸,大约小于6×10-3微米时,其矫顽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作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 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u>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同样在医疗领域,也普遍认为趋磁菌有一定的实用前景, 包括生产磁性定向药物或抗体,以及制造生物传感器等。</u></p> 关于趋磁细菌抗癌方面的研究 <p class="ql-block">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Simone Schurle教授团队<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开发了一种利用磁性螺菌(Magnetospirillum)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创新方法</u>:<u>通过施加旋转磁场(而非传统静态磁场),驱动含氧化铁颗粒的细菌沿肿瘤血管壁做圆周运动,其推动力比静态磁场强10倍,并结合血管壁细胞间瞬时扩大的空隙,显著提升细菌穿透效率</u>。研究结合细胞培养和小鼠实验、计算机模拟发现,旋转磁场使细菌持续沿血管壁移动,增加其遇到空隙的概率,且无需实时追踪定位。实验中,团队将携带荧光标记脂质体(模拟药物)的细菌注入后,证实其能穿过血管屏障并在肿瘤组织内积累,随后依赖自身运动深入肿瘤核心。<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此外,针对非磁性治疗菌(如抗癌大肠杆菌),团队提出通过基因工程赋予磁性,以扩展该技术对深层肿瘤的适用性。</span>这一策略融合磁场精准导航与细菌自主迁移能力,为突破传统药物递送屏障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baike.so.com/doc/7521420-7795513.html" target="_blank">趋磁细菌</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抗癌研究来源:cnBeta :科学家正在尝试用磁性细菌对抗癌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