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辞春,雨生百谷迎夏来【文马利民】

豳山樵夫

谷雨辞春,雨生百谷迎夏来<br>  <br>北京时间4月20日,当晨露沾湿枝头,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悄然相逢。这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似一首余韵悠长的诗,将暮春的温柔与初夏的热烈悄然衔接。“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短短十四字,道尽了时节更迭的妙趣,也揭开了大自然这场盛大交接仪式的序幕。<br>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在古老的智慧里,这个节气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雨生百谷”,绝非简单的字面之意,它承载着农耕文明最朴素的祈愿。此时的雨,不再是初春的清冷,亦非盛夏的暴烈,而是裹着泥土芬芳的温润甘霖。它像一位慈爱的母亲,轻轻唤醒沉睡的土地,润泽着每一粒等待萌发的种子。《月令七十二候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先民们依循自然节律,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松软的泥土里,等待着雨水的滋养,期待着丰收的喜悦。这份与自然共生的默契,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br> 漫步于谷雨时节的乡野,目之所及皆是生机勃勃的画卷。田野间,农民们挽起裤脚,踩着湿润的泥土,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进田里。每一个弯腰的动作,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远处,热情的布谷鸟急促鸣叫,一声声“布谷布谷”,似在奏响春耕的号角。陆游曾写下“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耕”,寥寥数语,便将这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农忙图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农人们伴着布谷鸟的歌声,在晨光熹微中辛勤劳作,他们的身影与广袤的田野融为一体,构成了最美的人间烟火。<br> 此时,也是百花最后的狂欢。牡丹在枝头肆意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胜雪,层层叠叠的花瓣诉说着春天最后的绚烂;紫藤花垂下串串花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紫色的瀑布倾泻而下;还有那荼蘼,在春尽之时绽放,“开到荼蘼花事了”,仿佛在为春天画上一个诗意的句点。然而,繁华终有尽时,随着谷雨的到来,繁花渐稀,绿叶成荫。“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那些飘零的花瓣,化作春泥,滋养着大地,孕育着新的生命。<br>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谷雨多有吟咏。诗人王贞白在《谷雨》中写道:“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细腻地描绘了谷雨时节白牡丹的清雅高洁;郑板桥的“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借雨中翠竹,抒发了自己坚守气节的情怀。这些诗词,或描摹景色,或托物言志,为谷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br> 站在谷雨的节点上,回望春天,那是一场花与雨的浪漫邂逅;展望夏天,即将迎来的是热烈与蓬勃的生命华章。谷雨,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它提醒我们,时光流转,四季更迭,每个时节都有独特的美与意义。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眷恋,怀揣着对夏天的期待,在“雨生百谷”的时节里,种下希望,静待丰收,与大自然一同书写生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