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录一路行踪,</p><p class="ql-block">寄托一份乡愁。</p><p class="ql-block">老伴逝世一周年了,清明时节,女儿带着两个孩子从深圳回怀化参加祭奠事宜,女婿也从贵阳赶了过来。祭奠事毕,因老伴是沅陵人,儿女们生于沅陵,长于沅陵,外祖父外祖母墓葬在沅陵,于是相约去沅陵。</p><p class="ql-block">我离开沅陵十多年了,虽然几次回沅陵,但都时间短暂。自三年前卖了房子以后,就一直不曾回去过了。我也很想回沅陵看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4月5日。</p><p class="ql-block">沅陵凉水井高速公路收费站。</p><p class="ql-block">沅辰高速通车以后,从怀化到沅陵只须70分钟。交通的便利,让人们深刻地感受着社会发展的惊人速度和经济建设的切实成效。但不通高铁,仍然是沅陵人的痛。</p><p class="ql-block">通过收费站,望着这熟悉的迎宾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沅陵己经没有家的我,想</span>不到也竟然有一种“回家”之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入住金凤宾舘,但孩子们只在乎ipad和手机。</p><p class="ql-block">而我却总是关注着窗外的远景,那河水,那青山,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用过晚歺,出来随便走走。</p><p class="ql-block">内侄女领我们来到了“辰州古街”。</p> <p class="ql-block">这一带附近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往上走有天主教的教堂(永生堂),再往上走有白圆寺,可谓洋洋大观。充分证明在这里往年宗教的盛行。历史,文化,都离不开宗教,即便现在,这里也还延续不断地举行着一些宗教活动,如清真寺里的诵读古兰经,天主堂里唱诗会,白圆寺里布施斋饭,很有一些仪式感。信男信女,仍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伍家坪。</p><p class="ql-block">古老的瓦檐,椭圆的红灯笼,斑驳的青砖墙,被鞋底摩光的红砂岩的地板砖石,让人产生出一种穿越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年青时,从天宁山下来,去女中,去人民医院,或下河游泳,经常走过这里。历历往事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其实,以前这里根本不是街,只是一条巷,叫马路巷,它根本代表不了辰州古街的。三十一年前,沅陵的街,是一条包含了中南门、上南门、下南门和东关、西关的正街,和一条沿河的河街。那是何等规模和气象,不用说正街,即使河街,也让人觉得精致和体面。我很想给这“辰州古街”正名,就叫“辰州古巷”好了。沅陵老城巷道甚多,除了马路巷,还有尤家巷、高家巷、甲第巷、总爷巷、同文巷等等,每条巷子都有特色,都有故事。名之以巷,原汁原味的多地道,且更有代表性,从这些巷子里走出去的人回来看这里,是不是觉得更亲切?把它升级为“街”,实在不合历史事实,大有不伦不类之嫌,也让人小瞧了沅陵。曾经作为大湘西州治和抗战时期临时省会的沅陵古街,那格局是何等壮观,那市容是何等气派,1994年以前生长在沅陵县城或者到过沅陵县城的人,印象不会磨灭。</p><p class="ql-block">一条小巷僭称古街,不会让外人对沅陵古城嗤之以鼻么?</p> <p class="ql-block">回沅陵的人,都来这里打卡。拍照留影,以寄乡愁。</p> <p class="ql-block">这长椅上一坐,怀旧之情油然而生。1994年库区蓄水,老城区淹没在水底了。虽然如此,如烟往事却不时浮现起来。即使朦胧,但也亲切。</p> <p class="ql-block">女婿是中原地区的人,对这湘西的风土人情甚感兴趣。</p> 孩子们是不懂怀旧的 小孙子就喜欢到处乱蹿。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并不累,但也“且坐”一会。这里曾是茶舘?</p> <p class="ql-block">这巷道的深处有沈从文住过的芸庐,就在天宁山原沅陵一中老校门的坎下。1958年姐夫方思默在一中当副校长时在此住过。那年春节期间,我也小住数日。但那时从未有人说起沈从文。九十年代初,一中教工住房紧缺,就在那里盖了一幢教师宿舍“望江楼”。</p><p class="ql-block">现在有关部门为振兴旅游业,在一处热闹的地方,设置了一个“芸庐”。我很不解,但也不必较真。苏轼的《赤壁怀古》不也默认黄岗赤壁,为“三国周郎赤壁吗”?但他还是加了“人道是”三字,表示有所保留。反正老沈在沅陵有房子叫云庐不假。这不是无中生有,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变通一下,来个</span>移花接木。这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月6日,</p><p class="ql-block">天宁山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倍感温馨的还是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1901年,清末戊戌变法后的第三年,湘西第一所新式中学在沅陵创立。石门的门楣上醒目的篆刻着“辰州公立中学校”的古香古色的字样。共和国成立后,这所学校易名为“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这样的百年老校,全国并不多见。1984—1999年,我有幸忝列为这所学校的教师,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办公区,不宏伟气派,但很雅致。不失为古朴。</p> <p class="ql-block">它是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英才辈出。不锈钢牌子上印着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的照片和格言,有的学生我教过。这些牌子把办公区围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这座亭名叫怀泽亭,这栋宿舍楼名为“朝阳楼”,建于1995年,我住408号,有18年之久。之前在龙头井住过七年,在荷花楼住过四年。这两处旧居现已不复存在于地面,只存在我心里。夫唱妇随,母慈子孝,那些岁月,我的一家四口在这里过得是那样的温馨和安逸。往事历历,虽伊人长逝,有几多伤感,但仍有一份欣慰。世事无常,变数太多,能有一段这样的日子就该满足了。</p><p class="ql-block">怀泽亭前深深怀泽。这里的“怀泽”,不应该只有学生的“永怀教泽”,还让我衷心怀念这所学校对我的接纳和信赖及种种恩遇。我衷心感谢这里一切关心我,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所有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儿女上世纪末都毕业于这所学校,都考上了一般本科,都有理想的工作岗位。他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p> <p class="ql-block">恰逢陈女士路过,她热心地为我们拍了这张合照。我很珍惜。</p> 龙兴讲寺历史悠久。 <p class="ql-block">内侄女热情而周到的接待,让我们回沅陵的活动顺利完成。</p> <p class="ql-block">摄影 彭 捷 彭加定 米占杰</p><p class="ql-block"> 彭 谦 田瑞雪 陈明英</p><p class="ql-block">撰文 彭加定</p><p class="ql-block">定稿 2025.5.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