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长的沃土

心怀感恩

<h3> 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部分低年级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升入高年级后,像坐了滑滑梯式的直线往下掉。这种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自然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但,又是什么原因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呢?为什么起点相差不大的他们,学着学着学习的差距却越来越明显了呢?阅读《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我找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学生背景知识的多与少。学生背景知识的源头便是阅读。<br> 作者威林厄姆指出“背景知识不仅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更能让你成为一个好的思考者。如果没有背景知识,我们盼望学生进行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思考是不可能实现的。”不但如此,“就知识而言,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就会拥有更多。”背景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和方式。在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师,同样的作业练习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理解力、思考力、运用力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学生之间的背景知识的不同。背景知识多的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新学习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反馈,学习的热情更高;而背景知识较少或没有的学生对新知识就没有了“好感”,因此,学习起来感到困难重重的不好体验,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学习体验,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是“苦”味,渐渐地便不再喜欢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兴趣。那么丰富的背景知识如何获得呢?海量的阅读是必由之路。<br>  过去,对于“多读书”的理解仅停留在专家的呼吁上,认为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反复强调多读书,所以,读孩子的成长肯定有好处,在教学中也会十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我对为什么要“多读书”既没有直接的经验,也没有直接的感悟,所以,只是在强调,学生甚至也并不懂得为什么要多读书,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调”中渐渐地掉队了。现在,我既有了直接的阅读带给我的影响和改变的经验,也有了从阅读中获得的为什么要“多读书”的直接感悟,所以,我对“多读书”的理解由过去的如“花儿绽放”转变为似“土壤供养”。阅读是学生获得不同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丰富学生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就无从获取大量的事实性知识,没有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就不会有丰厚的背景知识,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学生就难以与新知识建立链接,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进行不了深刻的思考,培养不出创新思维。阅读,是土壤,是决定知识的种子播撒进去后是否发芽,发芽快慢,生长速度快慢,能否开花结果的土壤。阅读的书籍种类丰富,数量多,那么学生的知识生长的土壤就肥沃,学习的种子播撒进去,更易破土而出,更易茁壮成长;阅读的书籍种类过于单一,数量不多,那么学生的知识生长的土壤就贫瘠,学习的种子播撒进去,就难以发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过去,我读这句话认识是只知其重要,而不知他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及理念,现在,因为有了阅读提供的背景知识,所以再读这句话我便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句话的原因,广泛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丰富的背景知识是学生的理解、记忆、思考都提供了生长的“沃土”。<br>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呢?因为在学习的这条路上,他们遇到了太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创设丰富的活动,带着孩子们一起去阅读!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这条路上,我应该改变过去的只是口头强调和推荐,而是要在学生看得见的地方和看不见的地方捧着书,带着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讨论,与学生分享我的阅读故事,名人的阅读故事,让部分爱读书的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让阅读的美好变成我们的共同体验。用阅读,丰富孩子们的背景知识,肥沃他们的知识田野的“土壤”,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