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下旅居途中,按照出发前的计划,驱车430公里,直奔黄冈。</p><p class="ql-block"> 一路高速,基本按100时速,中途休息两次,于下午15时许抵达。停放好车辆,前往景区游客中心窗口,享受半价,刷票入园。</p><p class="ql-block"> 入口上方“东坡赤壁”四字,是中国书协第一任主席舒同题写。</p> <p class="ql-block"> 园中游人稀少,清净安宁。</p><p class="ql-block"> 透过竹排夹径,远处的白色石像,乃东坡先生无疑。</p> <p class="ql-block"> 近近瞻仰,东坡先生一派雅士丰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值初冬,却是秋意阑珊。</p><p class="ql-block"> 总说自古多悲秋,但谁会不喜欢这多彩缤纷呢。正如逝去已近千年的东坡先生,“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人生低谷,却创作出千古名篇,让后人膜拜之余,不惜长途跋涉,只为一睹这不同凡响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像后,是主景区建筑。</p><p class="ql-block"> 红白墙体巍然挺立,墙后的仿古建筑,掩映在秋木之中。</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这样的古建氛围,与深秋季节的暖色,非常锲合。</p><p class="ql-block"> 景区的整体布局与色彩,与国内诸多人文景观相比,最是贴近人物的昂扬达观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左侧入口门楣上,“东坡赤壁”,引人注目,游人都会驻足而摄。</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题写,亦是“文赤壁”由其衍化而来。</p> <p class="ql-block"> 东坡赤壁,自西晋初年,龙骧将军蒯思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始建江馆,后代多有增建,至宋初,已建有横江馆、栖霞楼、月波楼等。清康熙末年,更名为东坡赤壁。1956年,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载入《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大观》,2006年05月25日,东坡赤壁作为唐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 东坡祠堂的布局,与其他人文祠堂的格局,没有二致。</p><p class="ql-block"> 只是梁柱上的名人题词,简洁点化出东坡先生的人生修为和人格精神。</p> <p class="ql-block"> 碑阁由清人杨寿昌创意、杨守敬选刻的《景书园贴》石碑126块而得名,石刻中有119块为苏轼手书,余为历代名人题跋。其中苏轼的手书,是全国不可多得苏轼书法手迹集中地,是珍贵文物宝藏。</p> <p class="ql-block"> 《景苏园帖》,集合了苏轼的诗、词等各类书法作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洋洋洒洒,自成格调,让人悦目。</p> <p class="ql-block"> 二赋堂始建于清初,重建与同治七年;为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二赋堂”匾额为清李鸿章题写,堂前对联则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赋堂,是专为东坡先生的前后赤壁赋而设,一块巨大的竖屏,以两面书就。</p><p class="ql-block"> 正面是清人程之桢书写的《赤壁赋》楷书。</p> <p class="ql-block"> 背面的《后赤壁赋》,兼得汉隶魏碑二体神韵,由近代著名书法家李开重写。</p> <p class="ql-block"> 留仙阁,建于清朝光绪十年,于苏轼的生日(农历十二月十九,阳历1月8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阁内曾设有苏轼坐像,现嵌有12块碑刻,是书画界人士及爱好者的观摩所在。</p> <p class="ql-block"> 留仙阁右侧门壁上,嵌着苏轼撰文并书写的《乳母任氏墓志铭》石刻。</p><p class="ql-block"> 任採蓮原是照顾苏母的婢女,隨苏母嫁入苏家,是東坡和姊姊的奶媽,之後又抚养東坡的三個小孩一個孫子,前后五十三年,可谓“工巧勤俭,至老不衰”。却因苏轼被贬黄州不过半年而逝,重情自责的苏轼,以浓厚笔墨,寥寥百字,尽道老人勤俭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人生七十古稀之时代,一个乳母活到七十二,一定得到苏家老少的敬爱,也是苏家人对其为人处事、勤恳劳作的报答。</p><p class="ql-block"> 甚至在苏轼离开黄州时,还托情潘氏友人:“东坡甚烦葺治,乳媪坟亦是蒙留意,感戴不可言。”</p><p class="ql-block">《乳母任氏墓志铭》</p><p class="ql-block">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p> <p class="ql-block"> 在诸多苏轼画像中,我以为这幅最能代表苏子的气质,虽然不得知东坡真人相貌如何,但是结合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豪放达观的人物性格,可以想象人物的精神面貌当如是之。</p> <p class="ql-block"> 栖霞楼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有“江淮绝胜”之誉。因其背山面江,落日晚霞染江映楼,故称之。惜未开放,不得登楼揽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坡仙亭建于清同治年间,因南宋诗人戴复古称东坡为坡仙而设。</p><p class="ql-block"> 该亭处于赤壁矶头,亭内满壁嵌着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达26块,有苏轼手绘的日月梅、寿星画像、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特别是苏轼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珍贵石刻,是景区最重要的亭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坡仙亭前的红沙石塔,已不知年代几何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都是按照他的诗书手迹摩刻的,几乎等同于真迹。</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的书法,也是自成一家,中国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那可不是沾概与溢美,那是书法艺术与即时情感交融的力作。</p> <p class="ql-block"> 院墙上,也有一些当代名人如启功、王蒙、莫言等的题词石刻。</p> <p class="ql-block"> 问鹤亭,原名“玩月台”,取材自《后赤壁赋》中与孤鹤所化的道士梦中对答,遂改名“问鹤亭”。</p> <p class="ql-block"> 剪刀峰,为一陨石 。因形似剪刀,清代诗人汪引芝附会为仙女剪刀失落人间,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角度,或者是审美,我看着倒像一个踞坐的独眼怪僧呢。</p> <p class="ql-block"> 睡仙亭,始建于宋,清同治年间重建。传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躺卧于此,故名。图中可见,赭色石坡似榻,正可仰卧。或许当年东坡先生常驻之地,与友人饮酒,或作诗唱和,或小憩稍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千年之前,东坡先生酒酣后在此小憩,旁边围着同样东倒西歪的友人,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p><p class="ql-block"> 也或许,东坡先生正是在此酝酿了一词二赋,也未可知呢。</p> <p class="ql-block"> 放龟亭,传说东晋大将毛戍守邾城时 ,其仆人将他买养的白龟放生于此,后得善报。明嘉庆二十八年,知府郭凤仪附会传说,在矶下江边凿白石龟,取名白龟渚 ,亭因此得名。现亭为清代同治七年修建。</p><p class="ql-block"> 此处为赤壁矶头绝地,赤色崖石上嵌有清代书法家钟谷书写的“赤壁”。</p><p class="ql-block"> 因为景区因亭而设,从安全和保护遗址考虑,作了内围式封闭。</p> <p class="ql-block"> 来路返出,沿着景区内湖绕行至赤壁矶对岸行走,整个矶头逐渐呈全景式显现。</p><p class="ql-block"> 目视所及,此处似乎并不险峻,甚至高耸都谈不上。因何苏轼能在此写出回肠荡气的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 虽说三国时赤壁之战在湖北嘉鱼县,与苏轼泛舟的湖北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并非一地,但苏子借赤壁之名吊古抒怀,心绪跌宕,文采四溢,一开中国豪放派诗词先河。</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历代画家和大书法家都喜以苏轼《赤壁赋》为题材,留有不少旷世书画佳作传世。</p><p class="ql-block"> 其中,苏轼夜游赤壁这个题材,不止一次的作为文人画而叠出,尤其仇英的《赤壁图》,那个场景实在是印象深刻……高耸的赤壁,一轮明月下,孤舟载着几人,正是苏轼携友泛舟夜游赤壁的情景还原。</p> <p class="ql-block"> 而武元直的同样题材画作,其特有的巨碑山水的绘画,兼有雄豪之气和隐逸之风,我以为最得苏轼词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黄州亦称齐安,在宋代属于下等州,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张耒,在其《齐安秋日》诗中也曾说黄州是 “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此四年间,他广泛接触到民间各界的冷暖,自己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寒食帖》就是他真实生活的记录;但他达观乐善,既救贫扶困,也能苦中作乐,变废为宝,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等美食;而两次游览城外赤壁矶,由自己的落寞,联想到周瑜的激昂,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文赤壁之由来。</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东坡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苏轼给他朋友范子丰书信中解释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说明,他知道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黄州之西的说法,是“传云”,并非依据史料记载;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所说“故垒”指的是黄州城。</p><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当时这里也是一片汪洋。苏轼的弟弟苏辙描绘“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可见,这儿竟宽如海阔,波涌连天,亦是壮丽。</p><p class="ql-block"> 所以苏轼二赋中才有身临其境的描写和情感抒发:“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 <p class="ql-block"> 赤壁,古时因其山色赭赤、陡峭如壁、状若悬鼻而得名,古时江水从此经过,崖石上已留下水流冲刷和撑船篙点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赤壁矶也算孤险,但海拔也仅80米,近千年之前,未改道的长江流经这里,江涛翻涌,让苏子触景生情而发,一篇雄文传颂至今。 </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牧游赤壁,曾捡得锈蚀兵器,以为这里是赤壁古战场,故写下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周瑜凭借运气赢了曹操,不然二乔就成为曹操铜雀台的玩物;而苏轼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基础上,通过渲染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场景,对周瑜“雄姿英发”的描写,称颂周瑜面对强敌,胜券在握的必胜之心。</p><p class="ql-block"> 历史大事件,无一不证明:信心比实力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网图俯瞰赤壁如出港孤舟</p> <p class="ql-block"> 书法长廊皆为摹古新刻,与景区现存数以百计的明、清、近代书画石刻,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自唐代李白,杜牧始,这里吸引无数名人到访,宋元有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明清有方孝孺、解缙、王世贞;于成龙、何绍基、张之洞;近代的秋瑾、宋教仁、王葆心、蒋介石等,他们游历后多留有抒情怀古诗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坡赤壁文化。</p> <p class="ql-block"> 出景区,其斜对面有汉川城楼。</p><p class="ql-block"> 汉川门是古黄州的西北城门,古城墙残长320米,城墙上的月波楼是黄州宋代四大名楼之一,汉川门及古城墙是黄州城仅存的实物代表,依然是宋构遗韵。</p> <p class="ql-block"> 定惠院,是苏东坡谪贬黄州的第一个住所地,(其遗址在今城中青砖湖社区内)。</p><p class="ql-block"> 死里逃生后的苏轼,贬谪黄州,做了不能签署公文的闲官,居无定所,生计艰难,愁苦的日子,只能写诗聊以自慰。</p><p class="ql-block">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 class="ql-block">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p><p class="ql-block">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p><p class="ql-block"> 整首词,唯有“独”与“冷”两字,可以想象苏轼此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临皋亭又名回车院,是北宋时驿站,按照朝廷规定,受贬官员无资格居住于官舍。</p><p class="ql-block"> 贬谪之初,苏轼只与长子苏迈先行,抵黄暂憩定慧院。三个月后,苏辙将兄长家属十数人护送至黄州。定慧院已不能安置,在好友武昌太守朱寿昌疏通和黄州太守徐君猷帮助下,迁居临皋亭。之后,苏轼给朱寿昌写信致谢:“已迁居江上临皋亭,甚清旷,风晨月夕,杖履野步,酌江水饮之,皆公恩庇之余波。想味风义,以慰孤寂。”</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里成为在黄州的主要住所。《临皋闲题》,他写道:“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里也是苏子文学顶峰的创作地,一词二赋和其他700余篇诗文均成就于此。</p><p class="ql-block"> 后来,苏轼友人马正卿,祈请黄州知州徐君猷得到城东一块废弃军营地,约50余亩。苏东坡往来躬耕其间,“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先后修建南堂、雪堂,一为躬耕便利,放置农具,兼休憩;二是会友晤谈。</p><p class="ql-block"> 可惜岁月依久人无情,与定慧院一样,只有遗址碑了。</p> <p class="ql-block"> 承天寺(网图),始建唐朝初期,几与安国寺同龄,初为“南禅寺”,又因门横匾有“月台”二字,亦称月台寺。北宋时皇廷赐名“承天寺”,意为奉承天道之寺院。</p><p class="ql-block"> 苏轼贬谪黄州三年后,有一夜,月明难眠,突想好友张怀民,便趋怀民所住承天寺,两人在寺外边走边聊,归家后,遂乘兴所记《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p class="ql-block"> 行色匆匆,未及寻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安国禅寺,始建于唐朝显庆三年(658年),是郡人张大用捐献地基,高僧惠立开山创建,始名“护国院”。</p><p class="ql-block"> 北宋名臣韩琦曾在安国禅寺点灯苦读,后进士及第,终成顾命两朝的贤相。北宋嘉祐八年,仁宗皇帝赐额“安国禅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安国禅寺的旧址(网图),就在寺内背面的街巷处,正在封闭维修。与新寺相比,老禅林古旧萧疏,却使苏轼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迁居城东后,苏轼依然是走动频繁,“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苏东坡经历了心灵的洗礼。最初是“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修禅中,得知寺首继连法师,早先得皇上赏赐袈裟。七年后,又得皇上赐号,继连谢辞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让一度患得患失的东坡,大为愧叹,这恐怕苏轼人生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根由吧。</p><p class="ql-block"> 这些体悟和转变,都记录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以及其他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这里静坐参禅,焚香自省,禅悟初定,《安国寺浴》、《安国寺寻春》、《黄州安国寺记》等,都是苏轼为安国禅寺留下的褒章。</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安国禅寺,规模宏大,花草繁盈,身处闹市,依然清宁。绿植让弘寺不再沉闷,也少了一份俗尘之扰。</p> <p class="ql-block"> 寺中青云塔,始建于1574年,距今4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塔身是青灰色块石砌成,呈八方形,七层八面,层层出檐,塔高42.44米。塔身外缘八方,每层设有八个虚实“门”,即乾门、坤门、坎门、离门、震门、巽门和兑门。巽门,是通塔的唯一通道,直通塔顶。</p><p class="ql-block"> 塔顶上生有一棵朴树,高3米,形如巨伞,大旱不枯,严冻不死,蔚为奇观。</p> <p class="ql-block"> 门内塔壁上刻有“青云直上”四个大字,惜不能登塔而远观。</p><p class="ql-block"> 青云塔是黄冈文化地位的象征。正门“全楚文峰”石额,彰显了黄州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五层“笔补造化”石刻,寓意此塔为黄州文化繁荣助力。</p> <p class="ql-block"> 安国寺内设有苏轼纪念馆,以苏轼书籍作品为主。</p><p class="ql-block"> 据《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记录,苏轼在黄州期间共创作作品738篇。</p> <p class="ql-block"> 还有赠书《苏子语典三百句》,我也领取了一本。</p> <p class="ql-block"> 随后,也捐资百元,助为苏子功德吧。</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 自抵黄州,“苏轼与黄州官吏及士家工商、渔樵佛道、市民老幼相亲相敬,钟爱这里的山水人情,加之悟禅安国寺,沐浴洗涤官尘俗垢,洞鉴世事人生,才情智慧极大升华,形成创作高潮。</p><p class="ql-block"> 赤壁则是他文峰之巅与其诗词文赋,金石书画以及同代后世文人‘景苏’、‘歌苏’佳作之集库”。</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是李公麟所绘苏轼真像,可以一慰慕苏者的敬仰之心。</p><p class="ql-block"> 据载,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身在廉州的苏轼接诏北归,经过真州,他游览了真州名胜金山寺。</p><p class="ql-block"> 在金山寺,他意外看到了自己的肖像画,是当时著名画家李公麟十年前绘制的。</p><p class="ql-block"> 画上的苏东坡手执细长藤杖,坐磐石上,安详神态中又有一种似醉非醉的意态。</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时感慨万千,多年贬谪岁月与艰苦生活,让他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p><p class="ql-block">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p><p class="ql-block">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 后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见到李公麟为苏轼画的这幅画像的时候大加称赞,他认为这是最像苏轼本人的一幅画像,高度还原了苏轼的真容。</p><p class="ql-block"> 李公麟作为苏轼的好友,又是当时顶流画家,他所绘苏轼相貌,自然是形神兼备的。</p><p class="ql-block"> 此画,是清代画家朱鹤年,根据翁方纲所藏李公麟真迹为底本绘制的,今藏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画中苏轼按藤杖,坐盘石,惬意斜坐的姿势,符合黄庭坚所叙“醉时意态”。而苏轼的状貌也合乎文献记载:面庞狭长,细眉凤目,颧骨高耸,须髯较稀。</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曾高度评价此画:“比照苏轼本人和当时其他人的有关记载来看,恰是完全符合的。”</p><p class="ql-block"> 画上有翁方纲跋语:“摹此幅于《嵩阳帖》,又题此诗:‘从兹始觌坡公面,醉后携筇态宛然。红日乌云离梦幻,粉笺昏墨合参禅。颧间右志元非相,石上三生信昔缘。莫认潍州题驿壁,落花如雪点茶烟。’”</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苏轼在《传神记》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p><p class="ql-block"> 也有传说,苏轼妹妹苏小妹对哥哥的长阔脸亦有戏称:“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p><p class="ql-block"> 苏轼与李公麟友情颇厚,曾评价李公麟“其神与万物交,与百工通”,李公麟也多次绘画苏轼。</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后,李公麟在街上遇到苏轼家人,却以扇遮面以避嫌,遂为后世诟病。</p> <p class="ql-block"> 苏轼本尚道,后与僧人交结,参禅追真,在中后期诗词里,又融合了儒释老庄哲学,而贴近生活又崇尚自然,让他的作品赢得社会各个层面的赞誉,这就是东坡文化得以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州,前往赤壁古战场遗址,近200公里路程,高速约170公里,之后是县道,限速慢行,安全抵达。</p><p class="ql-block"> 在景区门口的酒店安顿下来,遂前往赤壁古战场景区。</p> <p class="ql-block"> 凭身份证享受优惠进入,偌大的景区,游人很少。应该是初冬天气,加午后小雨之故吧。</p> <p class="ql-block"> 与东坡赤壁相比,这里除了一些遗迹外,基本都是依据历史史实的场景还原。</p><p class="ql-block"> 而这个神武台,据说是周瑜点将台,感觉就是想象中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到这里,面对诸多的仿汉建筑和人物场景,不熟悉三国历史和人物关系,那就是瞎子摸象了。</p> <p class="ql-block"> 据说是庞统手植的银杏,已有1800年的历史,是金銮山的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 凤雏庵,始建于西晋初年,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当年凤雏先生在此隐居,为破曹出谋划策。</p> <p class="ql-block"> 塑像两侧是清代著名诗人顾复初撰写的楹联:“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p><p class="ql-block"> 慨叹庞统的早逝。</p> <p class="ql-block"> 据说是庞统当年在此汲水自饮,后世遂掘井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因事而建,演绎曾经。</p> <p class="ql-block"> 景区以表现“三国掌故”为核心,通过场景、人物、事件的再现,营造出三国特色,让我联想起许多年前,带孩子去过的无锡三国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里景区景区规模大的多,故而被吴宇森采用并导演了赤壁大战影视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是模拟的“草船借箭”袖珍场景,完全没有作品中那样的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拜凤台”,亦称武侯宫,当年诸葛亮献计周瑜,周瑜认为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遂派兵在此筑七星台,事后又想杀之。</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此设坛占位祭风,终助周瑜大破曹军。</p> <p class="ql-block"> 拜风台上,诸葛武侯摇扇做法,巧借东风,助力周瑜火攻曹军而完胜,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描写,周瑜在山上视察时,因火攻之事未定,帅旗遇大风从周瑜脸上拂过,瑜大叫一声,吐血而倒,不省人事。</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探病时,密书: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乃大惊: 孔明真神人也!</p><p class="ql-block"> 复痊如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拜风台基所得碑刻,确定这里就是拜风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出此仿古汉阙,前往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沿阶而下,可见大江奔涌。</p> <p class="ql-block"> 临江背壁绝地。</p> <p class="ql-block"> 重要的年代水位线。</p><p class="ql-block"> 据悉,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相关部门对摩崖石刻的保护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受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洪水浸泡、地质构造破裂等因素影响,摩崖石刻出现了三条裂缝并有扩大之势,急需进行治理。</p><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赤壁市文物局邀请中国地质大学等文物专家领导亲临现场勘察,制定了综合整治保护方案,进行了部分整治。</p> <p class="ql-block"> 赤壁矶,并非断岸千尺,但危岩临江,自成天险。</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一角。</p><p class="ql-block"> 赤壁山原名石头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驻石头关的孙刘联军火攻对岸乌林曹军战舰,火光冲天,映红了石头关崖壁,“赤壁”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赤壁”,有说是明嘉靖二十七年进士张庭所书(右侧有张庭书“赤壁”题记石刻,后文有介绍),位于赤壁矶头石壁中段,幅长2.45米,高1.75米,幅面约4.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书“鸾”字于此,为镇妖之用。相传赤壁之战,曹操十几万人马葬入江中,阴魂不散,夜晚在江中苦泣,此符号一刻,可驱散众多阴魂。</p> <p class="ql-block"> 赤壁石刻是全国现存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长(1300年)的“三国题材”摩崖壁刻群,篆隶草行楷”五体俱全,各得其妙,创造了摩崖石刻书法数量少而五体全之奇;是研究三国文化和晋以后摩崖书法艺术的的重要实物见证。2013年,国务院将“赤壁摩崖石刻”列于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宝”。</p><p class="ql-block"> 整个赤壁景区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核心看点,就是摩崖石刻的历史记录。</p> <p class="ql-block"> 只是这个摩崖石刻的说明,文字和人物相互应证,似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查询资料如下:这里书刻了十一处不同书体的诗文、图章和图像,乃是东吴大将周瑜、北魏书法大家郑道昭、南宋知州莫如忠、明清文人、官员、书法家王奉、张庭及黄翼升等所题刻于赤壁矶头摩崖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遗址现场未见,这是网图。</p><p class="ql-block"> 周瑜所题刻的“赤壁”,“壁”字已塌入江中,尚存“赤”字体,其约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据说是当年赤壁大战后,孙刘联军庆功酒酣之余,特意在“中军司命”的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周瑜信手提剑所刻,故称此地为“周郎赤壁”,是赤壁现存最早的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 有专人考证,清叶奕苞《金石录补》云:“周瑜题字,八分书。”又云:“字五尺余,勒于平岩。相传为周公瑾赤壁之战散花犒军于此,手书以识之。”“八分书、高度五尺余”非常吻合。</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赤壁时,或可见过,故写下了“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传为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画像石刻,又有说是周公瑾与将士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 “赤壁”两字,字径相同,高1.5米、宽1.04米,为南宋初时任知州莫如忠书写。南宋末年谢枋得所著《赤壁诗序》中这样描述:“余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今赤壁二字犹存,当以为据。”</p><p class="ql-block"> 关于摩崖石刻,有马景良专文《赤壁摩崖石刻考》,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寻读。</p> <p class="ql-block"> 绕崖而上,抵达临江矶头的翼江亭,是以赤壁山、铁山似昆鹏两翼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相传赤壁大战时此处为周瑜的指挥哨所,站在此亭中,可凭栏远眺隔江乌林曹军驻扎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这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一览大江奔涌。当年孙刘联军领军人物,站在此处,指挥若定,正如《赤壁怀古》所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 此亭六柱六角,仿明清建筑风格,重建于1936年,亭柱有民国蔡汉卿手书前人的楹联一副:“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危言,兴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忧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江,阔及天际,脑海中不由浮现当年赤壁下舟楫相连的漫天火焰,初冬的冷风似乎变成了热浪……</p><p class="ql-block">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六万大军南下,连克新野、襄阳,沿江陵东下,与东吴军队初步接触,即败退乌林,与孙刘五万联军隔江对峙。</p><p class="ql-block">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周瑜采用黄盖的“火攻”和“诈降”连环计,突袭曹军,诸葛亮则做法借东风助力,黄盖驾满载燥荻枯柴及油料的数十艘,抵近曹营水寨及连锁船阵,然后点燃油料,风助火势,火海致曹军大乱,铁索难解,孙刘联军猛攻,曹军腹背受敌、“樯橹灰飞烟灭”,损失惨重,乘孙刘联军合围前,撤出乌林,向华容道溃败。</p><p class="ql-block"> 此战让曹操统一江南的战略受挫,从而开启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赤壁之战,在双方军事较量的同时,更有谋略智慧的博弈。孙刘智士斗智斗勇,采用“连环计”、“苦肉计” 、“反间计” 、 “草船借箭”等谋算,力克强敌,取得大捷,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p> <p class="ql-block"> 周郎石像,底座宽高各2米,长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块花岗石雕砌而成,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p><p class="ql-block"> 雕像造型兼具汉魏石刻与现代雕塑艺术,突出周郎“雄姿英发”的人 物特征,极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专门拍摄断岸江涛,却是浅浪抚石,秋叶暖水,稍有寒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里是国保单位认定的赤壁古战场,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自西晋南北朝后,一直存在争议。唐宋时,江汉间共有五个赤壁,朝野间也一直无有定论。</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围绕赤壁遗址,湖北省境内竟有七处之说,即汉阳赤壁说、汉川赤壁说、江夏(今武昌)赤壁说、黄州赤壁说、钟祥赤壁说、蒲圻(今赤壁市)赤壁说、嘉鱼赤壁说等。</p><p class="ql-block"> 而核心争论,即在文武赤壁。</p><p class="ql-block"> 支撑武赤壁,在黄冈的是,杜牧在唐武宗二年曾任黄冈刺史,游览赤壁曾捡得折戟,经磨洗识铭确认,还推翻了其父的论断,并进而赋诗;而且赤壁有赭色山体为证;而苏轼一词二赋,更是将争议大为逆转,以致后来苏轼转任汝州路过金陵,拜谒王安石,王荆公还建议苏子,重写三国史,也说明一词二赋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论据支撑。而赤壁,究竟是因为山体地貌而成名,还是战争事件的渲染而成名呢?</p><p class="ql-block"> 查询诸多争论文章,独觉王琳祥所著《赤壁之战战地研究史》三十七篇,论据详实,值得一读。</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示赤壁之战的遗物二千余件,有剑、戟、镞、戈、带勾及东汉铜镜、五铢钱和三国东吴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以及东汉至六朝石陶器等。</p> <p class="ql-block"> 火烧赤壁动态场景,高度还原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复古东吴建筑,各因事而设,林林总总,不及细数而述之。</p> <p class="ql-block"> 赤壁碑廊,嵌有二十五块石碑,为历代名家咏叹赤壁之战的诗词,可谓诗美字妙,珠联璧合。</p> <p class="ql-block"> 正中为岳飞所书诸葛亮《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 访古必寻人文,诗赞以歌之,笔妙似龙飞,乃更觉意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文武赤壁,史海钩沉,内涵丰富,争论不休,游者也不可能把每一处游览尽至,拾遗悉索,故此文仅供阅者参考,或对应索知,正谬自辨。</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方雨花石,筋脉极似临崖高士,迎风而立,且色红如赤,如苏子在临皋绝壁吟咏,故命之“赤壁怀古”。</p> <p class="ql-block">自作七绝以结句。</p><p class="ql-block"> 子瞻怀古赤鼻矶,</p><p class="ql-block"> 赡逸词章盖世奇。</p><p class="ql-block"> 代有英才相淬励,</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水逝波急。</p><p class="ql-block"> 乙已谷雨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