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10.20.~11.21.)</b></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起印军就不断侵占中国领土,中印之间几经交涉、谈判均无果,1959年策动叛乱的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到庇护,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后来印度又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1962年9月中央就认为不得不进行一场自卫反击。10月17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命令。<b>战斗于1962年的10月20日发起,经过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一个月时间的奋起反击作战,达列了预设目标,于1962年11月21日基本结束,这次战争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b></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坊间和网站常流行所谓“纪实”胡编的情节,说什么解放军乘胜追击,甚至兵临新德里城下之类,还有一些抱怨中国获胜后不该过早撤军,和彻底地固守住中方的边界线。他们不知道<b>在那么困难条件下,把仗打到那个程度已是最大的胜利。中印边界争端在当年已不可能解决,能通过一仗争取几十年边境安定,乘胜即撤是毛主席非常高明的一着棋,是保卫我国和平建设环境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事件背景</b></p><p class="ql-block"><b>中印边界可分为东、中、西三段,全长近2000公里。是一条历史形成、双方都认可的传统习惯线。 </b>1951年起,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又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p><p class="ql-block"><b>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b>,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p><p class="ql-block"><b>从1961年开始,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和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b>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p><p class="ql-block"><b>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遵照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接着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也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他又乘飞机赶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度边境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0月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i><u>图为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张国华</u></i></p><p class="ql-block"><b>中国政府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让印度政府接受应有的教训,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1962年10月17日作岀,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的决定。</b>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中的,军事指挥,政治动员,后勤保障等项工作下达指示,<b>务求初战必胜,扬我国威。</b></p><p class="ql-block">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由<b>西藏军区组成了"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总指挥的“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主要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副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中印边界东段的作战指挥。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任总指挥。主要负责中印边界西段的作战指挥。</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中印边境两军态势:</b></p><p class="ql-block"><b>印方兵力:</b>1962年9月20日,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p><p class="ql-block"><b>中方兵力:</b>解放军投入4个师、3万多人的兵力。军委还调动第21军、第54军充当预备队。</p><p class="ql-block">1. 主力部队:中央军委批准组建的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藏字419部队",</p><p class="ql-block">下辖3个团:154团、155团、157团,共7968人。</p><p class="ql-block">2. 边防部队:西藏和新疆军区的边防部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中印边界反击作战经过:</b></p><p class="ql-block"><b>第一阶段:1962年10月20日~28日</b></p><p class="ql-block"><b>在东段,</b>10月20日,西藏参战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第7旅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特点,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左右两翼发起攻击,迅速攻占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军分区协同下,向印军正面扯果布、邦冈丁攻击,另一部兵力向左侧后章多迂回攻击。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主要据点,印军部署迅速瓦解溃逃。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发展进攻,23日攻占达旺。<b>此战,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b>首战证明,<b>中国军队对付这种作战积极性甚差、偏重依赖工事固守之敌,最有效的战术便是穿插迂回。</b></p><p class="ql-block"><b>在西段,</b>新疆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条件下,<b>10月20日起,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强攻,全歼守敌;尔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移兵力作战,28日结束战斗,共拔除了印军侵入中国境内的37个据点。</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在23日东段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后。<b>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b></p><p class="ql-block">但印度政府再次拒绝这一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增加到3万余人。于11月11日、14日、16日,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了全线反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阶段:1962年11月16~11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b></p><p class="ql-block"><b>东段:瓦弄方向,</b>西藏边防部队于11月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b>于21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边界线;</b></p><p class="ql-block"><b>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b>,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成线式配置、前重后轻的特点,18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b>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b></p><p class="ql-block"><b>西段:</b>新疆边防部队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著名战斗:在第2阶段反击战中,著名的战斗有西段线上的西山口战斗、班公洛地区反击战和东段线上的瓦弄地区反击战等几次激烈的战斗。</b></p><p class="ql-block"><b>其中瓦弄地区反击战,是由第54军军长丁盛指挥的作战。</b></p><p class="ql-block">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南与缅甸、印度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人凭险扼守。1962年11月16日晨,中国边防部队以2个团又一个营向瓦弄之敌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印军十一旅旅长等人见势不妙,下令全线撤退,本人随四军军长考尔乘飞机仓惶逃跑。印军大部溃散。</p><p class="ql-block">16日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攻占瓦弄。一部转入搜剿,主力乘胜向南追击。到21日,我军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部队奉命停止追击。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p><p class="ql-block">瓦弄反击战中,战士陈代富奉命执行摧毁地堡任务,当他将爆破筒塞入地堡时,被印军推了出来。在危急时刻,他爬上地堡,扒开堡顶积土,将爆破筒从顶盖圆木间隙插入,并用胸口顶住爆破筒,不让印军推出。当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他迅速滚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通了部队前进的道路。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人们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藏区群众欢送反击部队凯旋撤回</u></i></b></p><p class="ql-block"><b>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b></p><p class="ql-block">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b>我边防部队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b></p><p class="ql-block">随后,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p> <p class="ql-block"><b>中印边界反击战双方伤亡状况:</b></p><p class="ql-block">中印边界反击作战,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4个旅的各1部(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共毙伤、俘获印军8700余人,(其中毙伤4885人,俘获3968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p><p class="ql-block">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整个反击战的花费约为4亿元人民币,占同年国家57亿元的军费开支中的7%,并占同年国家财政314亿元的总支出中的1.3%。<b>中国方面的损耗并不大,却使印度举国震动、胆战。</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历史影响:</b></p><p class="ql-block">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b>在这种极为恶劣的战场上速打速撤,达到教训印军后凯旋,不仅在军事上居于主动地位,而且很好地显示了中国的和平诚意。</b></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b>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权。</b></p><p class="ql-block">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b>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b></p><p class="ql-block">解放军边防部队,<b>紧紧依靠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驱逐了入侵的印军。</b>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评价这次战争,<b>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并估计此战可保十年安定。事实证明,这一仗给中印边界带来了六十年的和平。</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中印边界反击战63年后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中印边界争端,<b>是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复杂的争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纠葛,绝非一方使用武力能解决。</b>中国一直主张以互谅互让方式谈判解决,后因印方拒绝此建议并以武力破坏现状,才被迫还击。在下反击决心时,毛主席便在中央会议上说明,<b>这一仗的目的是让尼赫鲁认识到用武力解决边界问题是行不通的。</b>当时中央对部队提出“打狠打痛”的要求,就是想让印度政府得到教训,并非想解决边界问题,何况中国方面,在政治上是坚决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p><p class="ql-block">1962年11月21日,解放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反击都已获胜,并逼近传统习惯线(并未进入印度境内)。这时<b>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停火,并从12月1日起至翌年3月将部队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本侧20公里内。</b>这一声明出乎印度乃至世界上众多国家的意外,也使许多中国人长期不理解,然而这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反击之前训的既定方针。<b>只是给印度政府一个教训,并无侵占他国领土之意,斗争有理有节。</b></p><p class="ql-block">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战,打是为了和,不打不能和,打不赢也不能和,打过头了还会影响和。<b>多少年来,中国方面在边防、海防线上都是被迫地、有限地使用武力,目的都是为了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回顾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历史,恰恰能在这方面给国人以重要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附件1:麦克马洪线</b></p><p class="ql-block">1903年11月(光绪二十九年九月)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1904年8月3日侵占拉萨,9月7日英方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布达拉宫签署了不平等的《拉萨条约》。</p><p class="ql-block"><b>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秘密换文,将中国西藏的门隅、珞隅和察隅等藏南地区划入英属印度。意在推动西藏独立,但该协议未经中国中央政府批准。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者单方面划定的非法中印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均声明不承认其合法性。[</b>北洋政府(1914年)、国民政府(1947年)和新中国政府(1954年)<b>]</b>。印度1950年1月26日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独立后,仍继承了殖民时期的这份遗产。该线涉及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争议,并至今持续引发中印边境冲突。</p> <p class="ql-block">附件2:中印边界现状:</p><p class="ql-block">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西段长600公里,中段长450公里,东段长650公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印边界全线从未正式划定。</p><p class="ql-block">各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争议区共有8块,争议总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段3块,争议面积3.35万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由印度控制外,大部分一直由中国管辖;中段4块,争议面积约2千平方公里,大都在印度手里;东段争议面积最大,约9万平方公里,均在印度控制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