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乙巳年农历三月廿二日)回到老家,听村里一位熟人说:“汪本黄老师走了,大约已有半个月了。”乍听此消息,一时有些惊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查看手机,翻阅与汪老师的微信记录,和他的最后一次微信交流是2025年3月19日(乙巳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才一个月时间,便与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从此阴阳两隔,不复再见。一个人呆呆地沉思良久,内心的伤感如迷蒙烟雨般绵绵不绝。已是天命之年的我,每当听到一些熟识的人离世,内心总是伤感不已。是否,每一个生命的离去,于其本身都是一场繁华事散?而他们身后带给亲友的却是落寞与悲凉。</p> (桃墅古村的启秀桥) <p class="ql-block"> 初识汪老师,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师范读书时,当时他在我们村——胡家村教书,那时几乎每个村都有小学,名曰“村小”,也就是教学点。一次因为有别的事情请假回家,刚好看到汪老师趴在我家吃饭的八仙桌上写着什么,母亲说他在给我们家一个远房亲戚写离婚起诉书,当时这位亲戚也在场,因为她总是被家暴,凶婆婆与恶丈夫双倍夹击,一次又一次,忍受不了,只有离婚。我凑近看了一下,汪老师一笔好字。记得当时他抽的是一种名叫“佛子岭”牌的香烟,不带过滤嘴的。还看见他左手食指与中指被烟熏得黄黄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当年的“佛子岭”牌香烟)</i></b></p> <p class="ql-block"> 我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和汪老师也算是同事了,但那时他已回到他的家乡——桃墅村,与他未有过近距离接触。只是一年暑假里,在全乡老师暑期培训课上,汪老师给大家作简笔画辅导,原来他还有画画的特长,只见他手捉粉笔在黑板上随意勾勒几下,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简笔画,这让我想到了散文家兼画家的丰子恺先生。</p><p class="ql-block"> 我叹:“汪老师确实有才!”</p><p class="ql-block"> 直到他退休后,也未有过实质性接触。</p><p class="ql-block"> 再次走近,是我因偶然的机缘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不知他通过什么渠道得知我出版了两本作品,故而找到单位让我帮他联系出版社,他要出版一本关于他的家乡桃墅古村的历史文化方面的集子。</p> (汪本黄老师在编写文稿) <p class="ql-block"> 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但精神头儿很好,说起话来表情生动。见到他,听他说此事,我着实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七十多岁的人了,却要做一件如此精神繁重的事情。我说他:“您真是自找苦吃啊!”他笑着说:“苦中作乐吧,趁现在还能做点事情,把家乡的历史文化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我个人而言,也算是不辜负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我闻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我信奉人生最要努力培植的是:正念,精勤。至于其它的则交给三句话:天道酬勤;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看到汪老师带来的那厚厚一摞文稿,他花费了多少心思啊!</p><p class="ql-block"> 我为之钦佩。</p><p class="ql-block"> 汪老师是幸运的,一是当时还有丛书号,费用不高;二是桃墅村的董胜田书记对此事非常重视,一位有情怀的基层好干部。于是汪老师的第一本集子《桃墅古镇乡土文化》在桃墅村委会的资助下顺利出版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桃墅古镇乡土文化》一书)</i></b></p> <p class="ql-block"> 书出版后,汪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终于约了几个人,我们在县城一家饭店小聚,算是庆祝。汪老师年纪那么大了,仍是那么豪兴。看到他高兴,我自然也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说:“感谢桃墅村有位好书记!”</p><p class="ql-block"> 他说:“说得好!”</p><p class="ql-block"> 我说:“更要感谢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说:“更要感谢胡老师热情帮助!”</p><p class="ql-block"> 我说:“汪老师言重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桃墅村的才子、帅哥、也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总阿志,还现场为我们演唱了由他自创的写桃墅村的歌曲《昌北桃墅》。</p><p class="ql-block"> “俱怀逸兴壮思飞。”有些这意味。好一场热闹的欢聚!如今想来,仿佛就如一场梦幻般,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啊!</p> (歌曲《昌北桃墅》) <p class="ql-block"> 也就一年多后,没想到汪老师的第二本桃墅村历史文化方面的集子又成稿了,只是这次由于出版方面没有了丛书号,单书号费用太高,这本书没能如愿付梓,只能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印刷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内部资料《桃溪 桃园 桃墅店》)</i></b></p> <p class="ql-block"> 汪老师为此感到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汪老师生于1947年2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14岁就站上了课堂,从此教书育人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汪老师老骥伏枥,退休后志在家乡的历史文化,真可谓是功莫大焉。</p> (生命的印迹: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后来汪老师又陆续发来属于他生命记忆里的极具时代特色的琐忆类文字,如生产队、记工分、吃大锅饭等,因工作之便,帮他刊发在县里的内刊《浮梁文艺》上。</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寄,人生如梦,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就是一场体验。有的人孜孜矻矻,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如高山,有的人似微尘。汪老师是平凡而微小的,他是一粒微尘,但这粒微尘闪着光,这光里有他的执着,有他的智慧,有他与一座古村的血脉联系。</p><p class="ql-block"> 生命至境,虽苦犹乐。人世总好,眷恋无期。正是清明节气,漫山新茶飘香。今年的新茶,汪老师,你喝了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清明节气采新茶)</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