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叁②24年5班 儒行天下🌍经典读书会

儒行天下

<p class="ql-block"><b>  时间:2025年4月14日—4月21日</b></p> 本周学习内容 <p class="ql-block">1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p><p class="ql-block">1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p><p class="ql-block">15.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p><p class="ql-block">16.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p><p class="ql-block">17.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p><p class="ql-block">18.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p><p class="ql-block">19.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p><p class="ql-block">20.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学友分享 <p class="ql-block"><b>1、55391~黑龙江~付英芝:</b></p><p class="ql-block"> 《公冶长第五》13—20章第三周分享:</p><p class="ql-block">思:本篇13-20章记录了各国官员太夫、宰相的行为,夫子对他们仁德之性的评价,足为后世为明鉴之史,吾辈何其有幸而得之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3 子路以勇猛著称,然对于品德的修行却细致入微,从本章足以见证。“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yòu吻你”,听闻道理为"学",未之能行为"习",学了却没有实行出来,害怕再听得一个道理,就是"习"要脚踏实地凿凿践行,是为“乐”也。给我们后学以表率,率性而为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4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名圉(yǔ),谥(shì)法为文,即被后世追加的封号。子贡问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夫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之也。”夫子亦赞孔文子,身为大夫为上,却能“不耻下问”,且聪明谦谦好学,足见孔文子的谦恭礼敬,被后代所称扬。此亦正对子贡之才华聪敏,同时勉励子贡效学。现在追思夫子当年周游列国传道法,却不被认同。在二千五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夫子被谥法为“至圣先师”而名垂古今,光耀寰宇,德庇后世!是不是夫子也在策励我们“精”而“进”、“进”而“荣"”呢?不求之而得之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5.子产郑国的大夫公孙,夫子赞誉他有君子的道四条:</p><p class="ql-block">①对已→行己也恭:谦逊自处。</p><p class="ql-block">②对上→事上也敬:事君诚敬以极。</p><p class="ql-block">③对民→养民也惠:养育人民以恩惠。</p><p class="ql-block"> 使民也义:使用人民正当,以义相行。</p><p class="ql-block">注:在战国时期内外交争,子产依归内以除暴,外以强国与晋楚交好。对君极诚敬,虽贫弱对民依然以恩惠,用民以时、便民以义。这便是“君子之仁”,所以夫子特特的赞誉子产。</p><p class="ql-block">思:在当今社会安定、生活富足之时,我们能否恩惠于贫弱之人,不以欺凌用人,是否可以自谦、自下以处、不自大不自夸呢?对于父母、领导、家、国、社会用以诚敬之态度,有吗?反思自己要谦恭自处,以静思己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6.晏平仲(晏婴)齐国的大夫。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50余年,是历史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有勇有课、果敢而行。本章夫子喻之“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即可观出其“机智”,处三代与多国相交,是夫子允之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7 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氏,名辰。夫子称其为“何其知(zhì)也?"夫子于事喻,,教给人以事观机,以机观性,便知人之所作所为,公、私自然分明。臧文仲于占卜之大龟而用“山书藻棁"之天子之庙、祭祀之装修,</p> <p class="ql-block"><b>2、55407~内蒙古∽张伟华</b></p><p class="ql-block"> 季文子之三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此章夫子根据季文子的性格特点而给予做事的方向。夫子因材施教,是让所有人都能以中道而行。季文子做事谨小慎微,过于计较祸福,利害得失。反复的考虑,而不果断,所以说“再可矣”。</p><p class="ql-block">感悟:之前经常听说奉劝他人“三思而后行",通过这一章学习明白了,不是适合所有人,如遇像季文子这样的人,就会增加优柔寡断之性,无论什么性格之人“再思可矣”,即是就自己的想法,审察一下是否有私心,是当义而为还是私欲而为之,便可断定、裁定如何做了。</p> <p class="ql-block"><b>3、55616~黑龙江~天佑之</b></p><p class="ql-block">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想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这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同时也说明做到这种推己及人的境界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修养和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可以听到并学习;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就很难听到了。”这表明孔子的学问有不同的层次,文献知识是基础,而人性与天道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则需要学生有更高的悟性和修养去领会,也反映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这强调了名正言顺的重要性,在做事之前,明确事物的名分和性质,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依据,也体现了儒家对秩序和规范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这说明君子行事以义为准则,不凭个人情感和偏见,而是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和行为规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晏子能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保持他人对自己的尊敬,说明他有良好的品德和人际交往的智慧,懂得尊重他人、真诚待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交友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说话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这表明诚信和忠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何处,只有秉持这样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章节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道德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道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和行为指南。</p> <p class="ql-block"><b>4、55402~黑龙江~金红</b></p><p class="ql-block"> 本周学习的这八章文字仍然是通过夫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展示了不同人的优点和品质,也进一步地阐释了仁的理念和内含,在理解仁上给了我们很多启发。</p><p class="ql-block"> 本篇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客观地对子路的学习态度的一个记载,说他有听得的道理,还没有做到的时候,专怕再有听得说的道理。这体现出子路作为圣门弟子深知要知行合一,学而时习的重要。子路在已经知道的还没做到时,不想盲目去追求新知识,怕自己能力达不到,还不如把已经知道的先做到。子路这样勇于为善和善不我待是何等的精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第十四章是子贡向夫子请问为什么卫国的大夫孔文子的谥号为文,夫子回答说孔文子明敏又好学,做大官还能做到不耻下问十分难得,所以他谥号为文也是不无道理的。夫子并不埋没他的善,并以此来策励子贡。</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两章,孔夫子连续地评价了子产和晏平仲,说子产有君子的道四条:他处自己很谦逊,他事君上极诚敬,他养民有恩惠,他使民很正当。晏平仲极善于合人相交,日子久了还恭敬。子产作为郑国一代名相,在国内动乱之时还能够内除强暴,外和强邻,为相多年,为国立了很大的功勋,但他还能够谦虚自处,事君诚敬就很不易了,他还能以弱国之力应对强大的晋、楚,并且还能做到养民以惠,使民以义真是非常难得的。夫子因此也特特地称赞他。晏平仲身为齐国大夫不但善与人交往,还能在熟识之后仍然对人不失礼敬,而且能够做到久而敬之。因此,夫子称他为善并与人久而敬之的相交可为天下交友的模范,是真正的交友之道。</p><p class="ql-block"> 第十七章是孔夫子说鲁国大夫臧文仲他的行为不明智。臧文仲把占卜的龟藏起来,并把藏龟的房子进行了装修,装修的风格堪比天子之奢靡。他这样越礼僭份地求神媚龟,并没有领会圣人以神道设教,是为了人们于占卜出的吉凶祸福里头藏着警戒劝勉的话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修身克己的,而他却舍了人事去求神媚龟,因此夫子说他不明智。</p><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章是子张与孔夫子关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行为举止而判断他们是否为仁人的一段对话。楚国做令尹官的子文不因三次做官而欢喜,三次被罢官而发怒,并能把自己做令尹行政的事告诉给新到任的令尹,夫子称赞他尽忠于国。齐国大夫陈文子,当齐国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之后,他放弃家产愤然离国,不愿意与那些同流合污的人在一起。夫子称赞他能清洁自己的身。他们都在品行上有可取之处,但是考证他们的历史也都有不纯粹的地方,夫子不许他们为仁人,因为他们达不到纯乎天理没有一毫私欲的状态,只能说有仁的一端而已。</p><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章是夫子听到季文子每事再三心思以后才去行就说有事思了又思就可以了。这是夫子针对他办事不果断的毛病,根据他的性格特点说他再思可以。夫子认为冒失行事固然不好,思虑过度也不好,思可以使人通其理,决其疑,不疑感的不必思,稍有不明就静思以求理,思出理来再加以审慎,再思以求周密也就可以了。要能做到凡事以中庸为度。如果对于祸福利害之事计较过细,过于谨慎,胡思乱想,没了主宰,反倒一点事也不能办了。</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季文子,孔夫子则对卫国大夫宁武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就是第二十章的内容。夫子说:“宁武子,国里有道无事的时候他就智,国里无道乱了他就愚。他的智人可以赶得上,他的愚人不能赶得上呢。"说实话,没学习这一章的义理之前,从字面上我理解宁武子是一个墙头草似的人物,我理解的愚是国有道无事时他能尽自己的才智,国无道他就明哲保身装糊涂不作为。当深入学习本章义理之后,我才明白宁武子是一个无论自己的国处于何种境况,他都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尽忠报国,默默付出甚至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最难得的是国家无道最困难之时,他没有逃避去明哲保身,仍然不求官名利禄地守护自己的国家,尽心尽力,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担当!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就是一个愚人所为,然而正因为这些人所谓愚的行为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立万古不朽的事业,留万世的名誉,以榜样之身引领后来者以给人无穷的力量。世俗之人则更多的会善趋利巧,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并自夸智巧,虽然能得一时之利,终究会无所成就。他们比起那些愚的来真真正正相差太远了。夫子说宁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深意便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这几章内容对人的品质有正面赞扬也有侧面批评,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都值得人们去好好学习。</p> <p class="ql-block"><b>5、51008~辽宁~福星</b></p><p class="ql-block"> 这周学习了《公冶长第五》13-20章:对13章“子路的行为表示钦佩,自己以往也是盲目的追求新知识,还买了很多书,有的看了几页就置诸高阁了”要学习“子路的态度,认真踏实去行每一步,做到掷地有声”。第16章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夫子称赞“晏平仲为交友的典范,确实像老师所讲,人与人交往中从陌生到熟悉,慢慢的失了礼,真正的交友之道是久而敬之。无论亲人朋友同事交往时都应心存礼敬,才能长久保持这份和谐,社会才能安宁。</p> <p class="ql-block"><b>6、55368-山東-孫愛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後學對《公冶長第五》粗淺感悟</p><p class="ql-block">13章:子路每聽到老師的教誨,都迅疾的去踐行,只怕善不我待,唯恐不能一一踐行老師教誨的美德。</p><p class="ql-block">14.夫子教誨:聰敏而好學,做到不恥下問。</p><p class="ql-block">15.做官的人就應該嚴以律己,對待子民應該給與關心和幫助,順民心就會得到人民的愛戴。</p><p class="ql-block">16.夫子教誨:善於人交朋友,長久交往仍要保持恭敬謙卑低姿態。</p><p class="ql-block">17.夫子教誨:吉凶禍福,在與自己所作所為,占卜卦象心外求法,無有是處,人而無恆,必無所成。</p><p class="ql-block">18.不以個人名利為念,以國事民利為憂。</p><p class="ql-block">19.做事要有大氣魄,當機立斷。</p><p class="ql-block">20.立場堅定黑白分明,不模棱兩可朝東暮西。</p> <p class="ql-block"><b>8、55702—解悦娜</b></p><p class="ql-block"><b> </b>本周论语公冶长第五学习感悟分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勤学好问,不耻下问,虚心学习,逐渐丰富自身知识提升修养。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之道四方面:自己的所行谦恭有礼,对领导尊敬,对身边的人友爱,做事合于礼法,时刻提醒自己按照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9<b>、55709~河北~夏日冰红茶</b></p><p class="ql-block"><b> </b>分享本周心得: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是内在修养的体现,礼之所显。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有熟不讲理的时候,有肆无忌惮的时候,都要有度,适可而止。</p><p class="ql-block"> 三思而后行,再思可以:思后果敢而动,不纠结不过虑。</p> <p class="ql-block"><b>10.55534-太原-静</b></p><p class="ql-block"> 世上好的闻的或侈谈词章,或空讲学理,实行的百无一二。子路急于为善,勇气勃勃,真可为万世法;孔文子明敏还又好学,作大官还不羞羞耻问在下的,所以被称为文呢;子产当国内多乱,贵族窃权的时候能以内除强暴,外和强邻,为相多年功勳很大,还能谦逊自处,事君诚敬,真是不易,以贫弱的国应付晋楚强邻还能养民惠,使民义,真是很难。所以得到夫子的称赞;宴平仲久了还敬人,可为交友的模范;臧文仲舍了人事,去求神媚龟,何得算智呢?仁是人的良心人人有的,然不是纯在天良,没有一毫私欲就不得称位仁人。对事不疑惑的就不必思,稍有不明就静思以理,思出理来,加以审慎外思以求周密就可以啦。再三的胡思乱想,自设疑团,投入迷网,顾东虑西,没了主宰,一点事也不能办呢;自古圣贤仙佛哲士伟人英雄豪杰,皆是天下至愚的人,做的天下至愚的事。所以能立天下万事不朽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b>11、55369~黑龙江~遠洋</b></p><p class="ql-block">第13章子路急於為善,有勇精進。是我們後事之師。</p><p class="ql-block">第14章因孔文子明敏好學,不恥下問,品行善良勉勵值子貢學習。</p><p class="ql-block">第15章子產具備君子的四點:謙虛自處,事君誠敬,養民恩惠,使民正當!能內除強暴,外和強鄰為相,功勛卓著!</p><p class="ql-block">第16章晏子長久和人交往都不失恭敬人的心,孔子稱讚他是交友的模範!</p><p class="ql-block">第17章藏文仲不知藏龜的真正意思,捨去了人情世故而去求神媚龜!</p><p class="ql-block">第18章 令尹子子和陳文子都稱不上仁人,只能稱得上美德。仁是人的良心,人人都有的,然而不是純在天良沒有一毫私欲就不得稱為仁人。</p><p class="ql-block">第19章做事一定要考慮一個度,過度思考就會猶豫不決,沒了主意!</p><p class="ql-block">第20章孔夫子說寧武子大智若愚,聰明好學,無人可</p> <p class="ql-block"><b>12、55410~天津~落霞</b></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因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后人给他谥号‘文’。“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夫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后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更要遵从这个教诲,像先人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b>13、55437~山西~凤平</b></p><p class="ql-block"> 凡事以中庸为度;忠言能够减少怨恨,靠树立威风来防止怨恨,就像防止洪水一样,当堤岸决口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人更多;与人相交,以礼节之,久而敬之;无论赶什么境遇,都守一颗至纯的心。</p> <p class="ql-block">15、<b>55409~辽宁~知足常乐</b></p><p class="ql-block">5.1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越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p><p class="ql-block"><b>对于我们现实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人际交往时,在与他人相处时,应始终保持尊重和礼貌,即使关系亲密,也不应忽视礼节。这种态度有助于建立长久而健康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自我修养方面,赢得他人尊敬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品德和才能。通过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持久的认可。这句话不仅是对晏婴的高度评价,也为后人提供了人际交往和自我修养的重要启示。</p> <p class="ql-block"><b>16、55595~广东~风雨中的宁静</b></p><p class="ql-block">13章:子路有( yǒu)闻,未之能行,唯恐有( yòu)闻。讲的是已听到的道理还未去实行,又怕听到说的道理,已知的还没力行又有新的,只有学没有习,如此循环只是空谈其理毫无意义。所以我们要知行合一,说到做到,要去力行。</p><p class="ql-block">14章:讲的是孔文子何必以谓之文也,是称赞卫国的孔文子做为一个大官员不耻下问,明敏又好学,是非常难得的。通常有的官员自以为高人一等,瞧不起下人,高高在上,但孔文子却没有,所以我们要学习孔文子的求学态度,做到时刻不耻下问,才能更精进。</p><p class="ql-block">15章:5.1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夫子赞叹郑国大夫子产的君子之道有四个,在为人处世上很值得世人学习,能够谦逊自处;事君极诚敬;养民有恩惠,使用民也正当。很有为政以德的处事。</p><p class="ql-block">16章:.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赞齐国晏平仲与人交往,时间久了还得到人的尊敬,是何等的难得的交友之道,说明晏平仲平时为人处世的态度。日常生活中要交到一个真正的知心好友是用时间来考验的,久而敬之是交友的模范之道。</p><p class="ql-block">17章:讲孔夫子批判鲁国大夫藏文仲行事不明智,在过去天子之庙事,后来往往祭祀才能行的房子里面还藏着龟,龟在古代是占卜的吉凶祸福通神明觉嫌疑的,又分不清主次越礼僭分,分不清其中含义,舍人事求神媚龟。</p><p class="ql-block">18章:本章子文是楚国的官,三次做官,三进不欢喜,三出也不恼怒,还给新令尹官做好交接,算是忠的了。陈文子是齐国的官,崔杼杀了齐君,陈文子弃四十匹马弃国脱身而走不足取,去了别国感觉还像齐国的崔杼那样又走,不与人合污同流算是清白,他们两人何得算仁人,仁人是纯乎天理,毫无私欲的,只能就事论事不论他们的品行,只论他们的行为,一个是忠,一个是清。</p><p class="ql-block">19章:进鲁国大夫季孙氏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季孙氏对于祸福,利害之事过于计细,过于事故,过于谨慎,遇事总是考虑多次,三思不是三次而是多次,冒然行事肯定不好,思虑过度也不好,凡事以中庸为度就好。孔夫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20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zhì),邦无道则愚,其知( zhì)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讲的是卫国的大夫俞孔夫子对他的评价,是一个贤臣,国里有道时,他拨肝沥胆,鞠躬尽瘁为国家尽忠,国里无道时,没有选择退朝下野明哲保身,仍然无所不用其极默默的贡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求功名利禄,这是别人眼中的愚,是别人赶不上的,他的愚立万古不朽的事业,就像圣贤仙佛,伟人立万世师表,造万世幸福,留万世的名誉。不像小人墙头草东倒西歪,见风使舵,只能得一时的名利,最终无所成就,反复得小人称号,留万世的臭名。</p> <p class="ql-block"><b>17、55609–山西~静心</b></p><p class="ql-block"> 子路急于为善勇气勃勃,只怕善不我待的精进,真是万世法。孔文子明敏还又好学,作大官还不羞耻问在下的,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夫子策子贡,也是我们后学必学的。子产在国内多乱贵族窃权的时候能以内除强暴,外和强邻,为相多年功很大,还能谦逊自处,事君诚敬,真是不易,以贫弱的国又应付晋楚强邻,还能养民惠,使民义,更思很难,所以夫子特别的称赞他。晏平仲极善于和人交,日久了还是恭敬,是交友的模范。臧文仲求神媚龟以为智。仁是人的良心,人人有的,不是纯在天良,没有一毫私欲,就不得称仁,二子一个尽忠于国,一个清洁他的身,均有可取,究竞他有无人欲不敢保的,所以夫子不许他为仁。思所以通其理,决其疑,思理慎审,以求周密就可以了,要再胡思乱想必自投疑团,投入迷网。夫子说宁武子,国里有道无事的时候他就智国里无道,乱了他就愚,他的智人可以赶上,他的愚,人不能赶上,因为自古圣贤仙佛伟人哲士英雄豪杰,皆是天下至愚的人,作的天下至愚的事,就因为他至愚肯作至愚的事,所以能立万古不朽事业,开万世的文化,造万世的幸福,留万世的名誉。</p> <p class="ql-block"><b>18、55646~河北~蒲公英</b></p><p class="ql-block">5.13 学习知识和做事要循序渐进,把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要盲目追求新知识,要认识自我,量力而行。</p><p class="ql-block">5.14 无论求学还是工作,应该有主动求学的态度,保持谦逊 ,不局限身份、地位等因素,勇于向他人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p><p class="ql-block">5.15 我们要在言行举止上保持谦逊的态度 ,尊重他人。对工作尽心尽力,遵循道义和公正的原则。</p><p class="ql-block">5.16 在与人交往中,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既保持自我,又能共情他人。要言行一致,尊重对方的边界,接纳他人的不同,求同存异,这样才能让友情历久弥新,关系更具韧性。</p><p class="ql-block">5.17 真正的智慧需以道德为基石,不应被外在形式所迷惑。</p><p class="ql-block">5.18 此章再次强调“忠”“清”“仁”的区别。这就提醒我们,道德修养应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避免满足于表面的道德行为。</p><p class="ql-block">5.19 理性思考固然重要,但对事物的认知已达基本清晰时,应果断行动,警惕过度谨慎的“思维陷阱”,倡导“思”与“行”的平衡之道,简化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完善认知。5.20 面对不同环境,应灵活选择合适的处事方式。在保全自我的同时坚守原则,而非盲目刚直或随波逐流,这才是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b>19、55408~齊哈爾~道法自然</b></p><p class="ql-block">13-16章通過夫子與弟子 子路 子貢 孔文子 的對話,孔子強調“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即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他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才能與人的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p><p class="ql-block">17-18章 通過這舉例,孔子強調“忠”和“清”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仁”的深刻理解。忠誠和清廉是仁,還需要更多的內在修養和道德實踐。</p><p class="ql-block">19章 孔子說“再,斯可矣”啟示我們思考適度,過度猶豫會錯失良機,行動也需果斷。</p><p class="ql-block">20章 孔子此言體會處世智慧,邦有道展才智,邦無道守愚拙以全節,這種明哲保身又堅守大義的態度今人欽佩且值得學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0、5543了~山东~屈保娥</b></p><p class="ql-block">(13)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像极了职场中“想太多、做太少”的人。比如计划学习新技能时,总纠结于“准备不充分”而拖延,却忘了实践才是最快的成长路径。曾有同事为项目方案反复推演,却因怕出错不敢落地,反被快速试错的新人抢占先机。这章提醒我们:先行动,再在过程中修正,远比空想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13)孔文子“不耻下问”的智慧,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尤为重要。如公司主管,虽资历深却常向95后请教新媒体运营,甚至主动参与年轻员工的头脑风暴。这种“向下求知”的态度,让他不仅打破管理代沟,还带领团队孵化出多个爆款项目。真正的聪明人,从不因身份轻慢他人,反而能从“不如己者”身上挖到宝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子产的“恭、敬、惠、义”对应职场生存法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恭:对人谦逊有礼,比如面试时的细节礼仪、沟通中的倾听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对工作敬畏负责,见过凌晨三点改方案的设计师,也见过敷衍交差的职员,前者终成行业标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惠:对同事释放善意,分享资源、主动补位,往往能积累好人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义:坚守职业底线,某企业为短期利益造假数据,最终被市场淘汰,而合规经营的对手反而笑到最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晏婴“久而敬之”道破社交真相:再好的朋友,也需“留白”。曾有位闺蜜因过度介入对方婚姻,从无话不谈变成不欢而散。后来明白,真正的关心不是越界干涉,而是默默支持;长久的关系不是捆绑,而是彼此尊重生活的选择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臧文仲“山节藻棁”的教训,像极了一些“炫技”却失德的人。某网红靠浮夸表演爆红,却因偷税漏税迅速塌房,空有流量却无底线。才华若脱离德行,终将成空中楼阁;唯有先修心,再修术,才能走得稳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孔子评子文“忠”、陈文子“清”却未及仁,正如生活中常见“老好人”:一味妥协退让,反让坏人得寸进尺。职场中曾有同事因“不懂拒绝”包揽杂活,累垮自己却未获认可。真正的善意,需有原则与智慧支撑;仁不仅是利他,更是以合理方式推动善的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被孔子提醒“再思可矣”,暗合现代心理学的“决策疲劳”。比如购物时反复对比价格错失优惠,或面对跳槽机会犹豫不决错失风口。重要选择需理性权衡,但过度纠结会消耗行动力——想清楚核心利弊后,果断执行往往更接近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宁武子“邦无道则愚”不是真糊涂,而是逆境中的生存智慧。疫情期间,某企业主动收缩业务、低调修炼内功,看似“保守”,却在行业复苏时因成本可控迅速崛起。人生总有低谷期,与其硬刚风险,不如暂时收敛锋芒,积蓄能量等待时机——这不是妥协,而是智者的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经典照见现实,修心即是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两千年前的智慧,映射着现代人的困惑:知与行的割裂、快与慢的矛盾、刚与柔的平衡。职场中,我们既需子路的执行力、孔文子的求知欲,也需子产的分寸感、宁武子的豁达心。真正的成长,不是背诵道理,而是把经典揉进日常——比如下次犹豫时想起“再思可矣”,与人争执时想起“久而敬之”,这才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21、55387~黑龙江~清秋</b></p><p class="ql-block">13章这一章说的是子路践行真理雷厉风行,从来不拖沓,我们从圣贤文化中也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一定要学以致用,要是只学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学习就没什么意义了。</p><p class="ql-block">14章这一章夫子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15章这一章夫子说,要学习子产作为君子的四种品德:自己谦逊、恭敬长上、施恩下级、用人得当,这样,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能做出一番成绩的。</p><p class="ql-block">16章真正的交友之道是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p><p class="ql-block">17章这一章夫子认为臧文仲越礼僭份地求神媚龟,所以说他不明智,人处在什么地位,做事就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能做越礼僭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18章这一章夫子认为一个人有尽忠和清高的行为,还不能说他是仁的,只有有良心,无私欲的人才能算是纯粹的仁人。</p><p class="ql-block">19章夫子认为凡事以中庸为度,冒失行事固然不好,思虑过度也不好。</p><p class="ql-block">20章这一章夫子赞扬宁武子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会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方式为国效力,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计个人得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b>22、55639~河北~学仁</b></p><p class="ql-block">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p><p class="ql-block"> 在与人交往中,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既保持自我,又能共情他人,言行一致,尊重对方,接纳对方的的不同,求同存异,这样才能让友谊历久弥新,关系更具恒韧性,时间久了得到人们的尊敬。久而敬之是交友的模范之道 。</p> <p class="ql-block"><b>23、55582~黑龙江~赵萍</b></p><p class="ql-block"> 子路急于为善,勇气勃勃,真可为万世法; 孔文子明敏还又好学,作大官还不羞羞耻问在下的,所以被称为文呢;子产当国内多乱,贵族窃权的时候能以内除强暴,外和强邻,为相多年功勳很大,还能谦逊自处,事君诚敬,真是不易,以贫弱的国应付晋楚强邻还能养民惠,使民义,真是很难。所以得到夫子的称赞;宴平仲久了还敬人,可为交友的模范;臧文仲舍了人事,去求神媚龟,何得算智呢?仁是人的良心人人有的,然不是纯在天良,没有一毫私欲就不得称位仁人。对事不疑惑的就不必思,稍有不明就静思以理,思出理来,加以审慎外思以求周密就可以啦。再三的胡思乱想,自设疑团,投入迷网,顾东虑西,没了主宰,一点事也不能办呢;自古圣贤仙佛哲士伟人英雄豪杰,皆是天下至愚的人,做的天下至愚的事。所以能立天下万事不朽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b>24、55374~昂昂溪~兰</b></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清还是忠,都不能与夫子的仁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道是虚无的。不知道怎能为仁。</p><p class="ql-block">仁与道的本源契和。</p><p class="ql-block">仁。不是用言语能表述清晰的。</p><p class="ql-block">智仁勇三达德,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就好比我们人身的精气神一样,三尔一,一尔三。必得相辅相成。才能合而为一。</p> <p class="ql-block"><b>25、55373-河北-鹿莹</b></p><p class="ql-block"> 本周学习了第13-20章。第13章体现了子路学而必行、注重实践的性格。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而时习之”,这一观点对子路影响很大,因此他在学习中既要认真领悟老师所讲的道理,又要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实践。接着夫子评价了子产,认为他具有恭、敬、惠、义等四种君子的德行。孔子谈晏平仲的交友之道,能“久而敬之” 很是赞叹。孔子谴责臧文仲不明智,孔子谴责臧文仲,是因为他违背礼制、迷信巫术,孔子赞扬公孙侨和晏平仲,是因为他们待人处世遵循礼制。可见,孔子是以“仁”、“礼”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他所倡导和尊崇的“仁”和“礼”,是一个人进行品德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 子张所说的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多次遭受罢免而能忠于职守,一个品德高洁而不愿与以下犯上、不遵礼制的小人为伍,都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但孔子认为他们的行为还算不上“仁”。仁”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令尹子文的“忠于职守”,陈文子的“品德高洁”,都是“仁”在某种外在行为上的体现,还未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季文子做事三思而行,表明他做事谨慎,为了避免出错而反反复复地分析、思考。而孔子认为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可能因为犹豫不决,坐失良机,所以“再,斯可矣。” 对宁武子的处世之道,孔子是肯定和赞许的,因为他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洁身自保的一面。每日品读《论语》,开启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b>26、55388-黑龍江-丁香</b></p><p class="ql-block">13 學習子路聽得一個道理馬上去做,不侈談詞章,空講學理,做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14 孔文仔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謚法稱為文</p><p class="ql-block">15 當今社會有官職的都應學習子產謙遜自處 敬上 施恩於百姓,使民正當</p><p class="ql-block">16 學習晏平仲的高尚品格,對人久敬</p><p class="ql-block">17 臧文仲捨了人事,求神媚龜,和智慧是我們所不恥的</p><p class="ql-block">18 二子雖是一忠 一清,陳文子見國有大變,沒有力挽狂瀾卻脫身而去。子文的做法雖似聖人,但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夫子說他們算不得仁</p><p class="ql-block">19 遇事反復沉思。當斷就斷,不可優柔寡斷</p><p class="ql-block">20 寧武子國無道的時候便獨善其身,國有道時,達則兼善天下。寧武子的愚 其實就是他的、</p> <p class="ql-block"><b>27、52124~山东~喜乐</b></p><p class="ql-block"> 子路为什么怕再听到新道路呢,是因为圣门教学要知行合一,所学的知识要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落实。</p><p class="ql-block"> 子产为相多年,谦逊自处,事君诚敬,养民以惠,使民以义,处理问题多引导多疏通,减少堵塞。</p><p class="ql-block">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先圣智慧仍是我们需要修行的。</p><p class="ql-block"> 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体现出不一样的与人交往,同世俗之人的交往。</p><p class="ql-block"> 孔夫子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圣贤文化如汩汩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p class="ql-block"><b>28、52149-山东-逍遥</b></p><p class="ql-block">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p class="ql-block">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p><p class="ql-block">敏:敏捷、勤勉。</p><p class="ql-block">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p><p class="ql-block">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p><p class="ql-block">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p><p class="ql-block">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p> <p class="ql-block"><b>29、55704~河北~花舞琉璃</b> </p><p class="ql-block">13、是对子路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的一个记载。说他有听得的道理,还没有做到的时候,专怕再有听得说的道理。这就是说学了以后要习,如果学了之后还没习呢,又学结果又没习,再学再没习,最后就落得只有学没有习,变成空谈学理了,那么如何成就呢?</p><p class="ql-block">14、这个“文”我们可以用几个字来简单概括:即是至美而显于外者为“文”。正如夫子所说的,孔文子明敏又好学,做大官还能做到不耻下问,这是非常难得的。</p><p class="ql-block">15、孔夫子说子产有君子的道四条:他处( chǔ)自己很谦逊,他事君上极诚敬,他养民有恩惠,他使民很正当。</p><p class="ql-block">16、晏子与人的交往同世俗之人的交往不一样,他能够做到久而敬之,因此夫子称他为善,久而敬之的交才可为天下交友的模范,是真正的交友之道。</p><p class="ql-block">17、孔夫子说:“臧文仲藏着大龟的房子,柱头上刻上山,梁上短柱上画上藻,这样谄渎( dú)迷惑,他哪里像是明智呢?</p><p class="ql-block">18、子张问孔夫子说:“楚国做令尹官的子文三次作到令尹官,没有欢喜的颜色,三次不用他了,没有发怒的颜色,还把他旧日做令尹行政的事告给新到任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夫子说:“算是忠了。”子张说:“算起仁人了吗?”夫子说:“不知到,何得算仁?</p><p class="ql-block">说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那么这个国家的大夫陈文子,他有四十匹马,舍了就离开了这个国,到了别的国家里去了,看了看说,就像我国大夫崔子呢,然后又走了,又离开了他到的这个国,又到了一个国里。看了看,又说就像我国大夫崔子呢,又走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夫子说:“算是清白了。”子张说:“算得起仁人了吗?”夫子说:“不知到,何得算仁呢?</p><p class="ql-block">19、像季文子这样行事谨小慎微的人,就应该做事再大胆果断些,凡事以中庸为度。冒失行事固然不好,思虑过度也不好,因此,夫子根据季文子性格特点说他再思可以。</p><p class="ql-block">20、这一章是孔夫子对宁武子的评价。宁武子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贤臣,他的“贤”体现在国家有道的时候,竭尽自己的才智披肝沥胆,无所不至其极地为国家尽忠;国家无道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朝下野明哲保身,而是身处政治漩涡中,不求官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依然还是披肝沥胆,无所不至其极地为国家默默做贡献,这种不求官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就是一个愚人。因此,夫子说“其愚不可及”也,说他的“愚”人是赶不上的。因为自古圣贤、仙佛、哲士、伟人、英雄豪杰都是天下至愚的人,作的天下至愚的事,就因为他至愚肯做天下至愚的事,所以能立万古不朽的事业,开万世的文化,造万世的幸福,留万世的名誉。</p> <p class="ql-block"><b>30、55423~河北~袁金胜</b></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学习中,要贯彻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理念,向子路学习,学而必行、注重实践,在学习中既要认真领悟老师所讲的道理,又要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要学习子产,他具有恭、敬、惠、义等四种君子的德行。交友过程中要学习晏平仲的交友之道,能“久而敬之” 。臧文仲违背礼制、迷信巫术,要学习公孙侨和晏平仲,待人处世遵循礼制。作为人的品德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倡导和尊崇“仁”、“礼”。 令尹子文的“忠于职守”,陈文子的“品德高洁”,都还未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季文子做事谨慎,三思而后行,可能因为犹豫不决,坐失良机,所以思量两次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b>31、55512~黑龙江~金圆</b></p> <p class="ql-block"><b>32、55606~四川~如</b></p><p class="ql-block"> 夫子对当时做官和大夫的评价,踏实学习践行实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到君子之道四样,行己恭,事上敬,养民惠,使民正当。善与人交,久了也还恭敬。不失了自己的良心,做事三思而后行。全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为后世之明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3、55621~鹤岗~守心</b></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讲子路非常精进,听见的道理就去实行,如果还没做到就害怕在听见道理。想我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事,说的很好,却做不到呢?学了这章,我们是不是就有了目标呢?</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这一章讲孔文子聪明还好学,作了大官也不羞耻问在下的,受到孔夫子的赏识,以策励子贡。做到了不耻下问。</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这一章是夫子对子产的称赞,让我们学到子产当国内乱的时候,能内除强暴,外和强邻,还能谦逊自处,事君诚敬,以贫弱的国应付晋楚强邻,还能养民以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能力极强的人才,也是后人的榜样!</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这一章讲晏平仲和人久处还很尊敬,我们有没有做到呢?是不是好朋友时间久了就没有了那份尊敬呢?</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这一章讲臧文仲不知道做好人事,忘了自己的身份,藏个大龟用来占卜,其实做不好人事,求神是没有用的。</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这一章1夫子称赞子文,却不说仁。2告诉我们陈文子是清白的人,也不说仁,这两节告诉我们,仁是人人有的,没有一豪私欲,我们要是能做到仁,那就是圣人了。</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想两边就可以决定,不用想来想去,再三的胡思乱想,是自设谜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这一章夫子告诉我们,宁武子的为人,说他的智人可以赶上,他的愚是我们学不来的。</p> <p class="ql-block"><b>34、55629~黑龙江省~玥玥</b></p><p class="ql-block"> 三思而后行。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从古至今一直在强调的可做起事来,真正思虑再三的人少之又少,往往都是冲动行事,这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思想觉悟心中宝藏,决定事的大小,好与坏,善与恶,思出个理来,不只是三思而后行可以有更多的解决办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在斯可矣!</p><p class="ql-block"> 感恩文宣老师以及所有义工老师辛苦付出</p> <p class="ql-block"><b>35、52155~河南~好运连连</b> </p><p class="ql-block"> 学习中,要向子路学习,学而必行、注重实践。</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 要学习子产,他具有君子恭、敬、惠、义的德行。</p><p class="ql-block"> 交友中 要学习晏平仲 能“久而敬之”</p><p class="ql-block"> 令尹子文的“忠”,陈文子的“清”,都做的很好了,但还未达“仁”。</p><p class="ql-block"> 做事中 学习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p> <p class="ql-block"><b>36、55510~大连~少华</b></p><p class="ql-block">十三章:子路学了就要力行,就要实践,子路对“学而时习之”的教导时时牢记在心,时时印证。在人品上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p><p class="ql-block">十四章:子贡问为什么孔文子有“文”的谥号,孔子说孔文子“敏”,是勤于政事雷厉风行非常敬业,“好学”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孔子评价孔文子是从大处来看,而没有计较其生活细节。</p><p class="ql-block">十五章:子产的四种品德“行为庄重、尊敬上司、爱护百姓、依法行政”不仅是君子之道,也是为官者应有的品质。自身干净是前提,忠诚担当是要义,心中有民是根本、依法办事是保障,做到这些就能行远致高。</p><p class="ql-block">十六章:晏平仲诚信待人,德行纯一。</p><p class="ql-block">十七章: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成为“智者”,但是他僭越礼法的行径,不知礼,难以言智。再者,臧文仲把国事寄托在灵龟上,而不是更多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和政务的处理,实在是称不上有智慧。</p><p class="ql-block">十八章:孔子通过举例来说明仁道至远,永无止境。仁道至大至深至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信勇廉谦等综合素质俱全,不是谁都能称得上“仁”,唯有古代圣人堪当其称。</p><p class="ql-block">十九章:孔子认为季文子谨言慎行是好事,,但季文子做事太过谨慎,思量太多,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弊端。世间的任何事都是矛盾的,善恶、利弊都是相对而言的,思量考虑过多或过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二十章:宁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治国理政,而当国家昏暗之时便退以装傻。孔子对他这样是表示赞同的,因为他在国家昏暗之时能独守其身,不与世俗同流,看似傻,其实这种节操是难能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b>37、55542~黑龙江~优雅</b></p><p class="ql-block">第13章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第14章夫子说:孔文子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p><p class="ql-block">第15章夫子评论子产说,他待人处事很谦恭,事君上极诚敬,役使百姓合乎情理。</p><p class="ql-block">第16章夫子说:臧文仲为自菜地的大鸟龟盖了一间房子,又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画藻草的梁柱,算一种什么样的聪明呢?</p><p class="ql-block">第18节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夫子说他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p><p class="ql-block">第19章季文子办事要反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夫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第20章夫子 对宁武子的评价说,他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贤臣,国有道时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国无道的时候没有选择退朝保身,而身处政治漩涡中不求官名利禄。</p> <p class="ql-block"><b>38、55698~河北廊坊~幸运儿</b></p><p class="ql-block"><b> </b>本周跟着老师学习《论语》中的这些经典语句后,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予我诸多启示,让我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认知判断等方面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子路这种对知识学以致用的迫切态度,深刻诠释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勇气和毅力。子路的行为提醒着我,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领悟道理,都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应积极践行,让知识在实践中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对孔文子“文”之谥号的解释,为我们指明了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而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广泛汲取知识。这让我意识到,知识的来源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长处,只有放下身段、虚心求教,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身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子产“君子之道四焉”的评价,从行为、事君、养民、使民四个维度,展现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与能力。这启示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身修养,对待他人要庄重恭敬,对待工作要尽职尽责,对待社会要心怀善意、乐于奉献。同时,在与他人合作或管理工作时,要做到公正合理,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让我明白了人际交往的真谛。真诚、友善、尊重是赢得他人长久尊敬的关键。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利益或表面的和谐,而应注重建立深厚、真挚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真诚付出和相互理解,才能收获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对于臧文仲“居蔡”的评价,孔子的话语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表面的奢华与虚荣,而在于将精力和资源运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被物质和外在的形式所迷惑,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追求内在的充实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令尹子文、陈文子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忠诚、清白固然可贵,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称之为“仁”。“仁”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道德抉择时,不仅要坚守基本的道德准则,更要具备全面的思考能力、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情怀,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再思可以”,孔子的这句话教会我把握做事的分寸和节奏。思考是行动的前提,但过度的思考会导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在做决策时,我们应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果断行动,避免因过度谨慎而畏缩不前。</p><p class="ql-block">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这种处世智慧让我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下,要学会灵活应变。在顺境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进取;在逆境中,要懂得收敛锋芒,保护自己,等待时机。同时,这也提醒我,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力的展现,更在于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合理应对。</p><p class="ql-block"> 这些《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对古代圣贤思想的记录,更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不断研读经典,汲取其中的智慧,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以更加从容、智慧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p> <p class="ql-block"><b>39、55657~北京~明</b></p><p class="ql-block"> 13 .我们要 學習子路聽得一個道理,馬上去实行,不空講道理,做到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14 .我们要學習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15 .我们现今社會有官職的都應學習子產謙遜自處 、恭敬長上 、施恩於百姓,使民正當;</p><p class="ql-block"> 16 .我们學習晏平仲的高尚品格,對人久处久敬;</p><p class="ql-block"> 17 . 臧文仲捨了人事,求神媚龜,和智慧是我們所不恥的;</p><p class="ql-block"> 18 . 二子雖是一忠 一清,陳文子見國有大變,沒有力挽狂瀾卻脫身而去。子文的做法雖似聖人,但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夫子說他們算不得仁;</p><p class="ql-block"> 19 .孔子教我们:遇事不要反復沉思,當斷就斷,不可優柔寡斷;</p><p class="ql-block"> 20 .寧武子國無道的時候便獨善其身;國有道時,達則兼善天下。寧武子的愚 其實就是他的忠,他不计个人得失,為國效力,是我们學習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b>40、55619~山西五台~效平</b></p><p class="ql-block"> 感恩文宣精讲《論语》公冶長第五第十三至二十章,感恩各位义工老师辛苦付出,感恩您各位学友在此群相遇,大家好!</p><ul><li>学习中:向子路学,学而必行,注重实践。生话中:</li><li>学习子产.他是有君子恭、敬、惠义德行。</li><li>交友:要学习,晏平仲能“久而敬子”。</li><li>令尹子交的“忠”.,陈文的“清,都做好了,但还未达“仁”。</li><li>做事学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li></ul><p class="ql-block"> 他们都是我在学习中的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b>41、55578~黑龙江~柴杰</b></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子路说,听见的道理就去践行,如果还没做到就害怕在听见道理。</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这一章讲孔文子聪明还好学,作了大官也不羞耻问在下的,受到孔夫子的赏识,以策励子贡。做到了不耻下问。</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这一章是夫子对子产的称赞,让我们学到子产当国内乱的时候,图强暴不畏困难</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这一章讲晏平仲和人久处还很尊敬</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这一章讲臧文仲不知道做好人事,忘了自己的身份,藏个大龟用来占卜,其实做不好人事,求神是没有用的。</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这一章1夫子称赞子文,却不说仁</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想两边就可以决定,不用想来想去,再三的胡思乱想,是自设谜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这一章夫子告诉我们,宁武子的为人,说他的智人可以赶上,他的愚是我们学不来的。</p> <p class="ql-block"><b>42、55520~河北~叶子</b></p><p class="ql-block">5.13收获:学问的根基在于实践。 </p><p class="ql-block">子贡赞叹孔子的学问"可得而闻",但强调其"性与天道"的深邃需通过实践体悟。启示:知识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可停留于表面。</p><p class="ql-block">5.14收获:知行合一的紧迫感。 </p><p class="ql-block">子路听到道理后若未能践行,会担心再学新知识。这体现孔子教育中"行"重于"言"的理念。现代意义:避免空谈,行动力是检验学习的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5.15收获:谦逊是智慧的起点。 </p><p class="ql-block">孔子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解释"文"的内涵,强调放下身份虚心求教的精神。启示:真正的学问始于放下傲慢,终身保持学习者姿态。</p><p class="ql-block">5.16收获:修身的四个维度。 </p><p class="ql-block">孔子赞子产"行己恭,事上敬,养民惠,使民义",提炼出君子的行为准则:自重、敬事、利他、公正。适用于现代人的自我管理与领导力培养。</p><p class="ql-block">5.17收获:交友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晏婴"久而敬之"的交往之道,说明真诚与分寸并重的关系经营。启示:深厚的情谊需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而非无原则的亲密。</p><p class="ql-block">5.18收获:礼的本质是诚敬。 </p><p class="ql-block">孔子批评臧文仲用奢华龟室供奉神龟,指出虚有其表的礼仪背离"礼"的核心——内心的虔敬。反思:形式主义不可取,真正的礼法源于真诚。</p><p class="ql-block">5.19收获:思虑的适度性。 </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再,斯可矣",反对过度算计。现代启示:决策需谨慎,但过度犹豫会错失良机,关键在把握"审时度势"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5.20收获:处世的大智慧。 </p><p class="ql-block">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的进退之道,体现儒家的中庸哲学。启示:在复杂环境中既要坚守原则,又需灵活应变,保全自身以行大道。</p> <p class="ql-block"><b>43、55695-山西-木心</b></p><p class="ql-block"> 之前一直以为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学习了《公冶长第五》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适合三思,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再斯可矣”。</p> <p class="ql-block"><b>44、55585~陕西~龙儿</b></p><p class="ql-block"> 孔子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靠听闻就能够学到,讲人性与天道的理论较深奥,必须从事内心体验才可能把握得住。孔子治学一贯应用不耻下问的方法。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还要求教于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做到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同时希望其他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令尹子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故认为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认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宁武子是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形势好就充分发挥聪明智慧为国竭力尽忠,形势恶化就隐退以待时机孔子赞许这种态度。</p> <p class="ql-block"><b>45、55372~吉林~邱虹</b></p><p class="ql-block"> 这周学习了《论语.公冶长第五》13—20章,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p><p class="ql-block">1.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一般平常人初与人相处比较客气、尊重、恭敬,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不拘小节,言语举止就很随意,有失恭敬。晏子为齐国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服国政,屡谏齐国君主。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说晏子是他的偶像。孔子到齐国推行他的仁政,被晏婴婉拒。要向晏子学习的太多太多了,别的我做不到,要努力做到“与人交久能敬之”。如果能做到家庭就会和睦幸福,到社会上与人交往就能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2.夫子弟子总多,能因材施教——季文子做事比较谨慎“三思而后行”,就跟他说“再思可矣”。不然会助长其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b>46、55633~山西~春娟</b></p><p class="ql-block"> 对于道,要真学真信。学一个做到一个。</p><p class="ql-block"> 天赋聪明后天好学,居高位不耻下问,是难得的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 君子的四个行事特征:谦逊自处,诚敬事上。不与民争利,适度使用民力。</p><p class="ql-block"> 与人相交,久而仍敬,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做官不喜,谢职不悲。交接合道。可谓忠。乱臣贼子当道,去国另寻明主,可谓清。虽有可赞之处,与仁仍有距离。</p><p class="ql-block"> 遇事是起而行之还是三思而行,要因人而异,向中而行。</p><p class="ql-block"> 执政者有道,政治清明,就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叫做智。执政者无道,政治昏暗,仍然为国为民,克己奉公,叫做愚。前者容易做到。后者不易。不易因而更可贵。</p> <p class="ql-block"><b>47、55593~齐市~李忠华</b></p><p class="ql-block"> 经常听说,劝他人《三思而后行》,通过学习明白了不是所有人,像季文子这样的人,优柔寡断之性,无論什么性格之人,即是就自己的想法,是否有私心私欲而为,是当義而为还是报肝沥胆为國,不計个人得失,做人做事做到了极致或是大智若遇。</p> <p class="ql-block"><b>48、55393~河北~平安吉福</b></p><ul><li>13章:知行合一做事,切忌言过其实。 </li><li>14章:何为“文”。三人之行必有我师。 虚心好学,怀有谦卑之心向学。 </li><li>15章:君子之道:自重自爱, 敬上爱下,惠民养民, 役使百姓符合道义。</li><li>16章:相交之道:真诚相待。</li><li> 17章:诚诚明,修身正己。圣人以神道设教,于占卜出的吉凶祸福里头藏着警戒、劝勉的话,使人能够修身克己。 </li><li>18章:什么是“仁人”,勤政务实,而无怨谓之“忠”,洁身自好,危帮不入,乱帮不居。 仁人:惟道是从,无有私念,心怀天下苍生。至真至纯,真诚无比。</li><li>19章:教学育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引人于中道,不可偏执。</li><li>20章:大智若愚。仁者无敌。宁武子:智勇双全,侠肝义胆,志士仁人。至诚之心感天动地泣鬼神。无论顺境逆境都无忧无惧,机智面对。</li></ul><p class="ql-block"> 仁人的恩泽无处不在,带来了温暖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b>49、55493~河北~杨宗文</b></p><p class="ql-block">悟:想到一而再,再而衰。智慧内省不外求,无思无虑与多思多虑都不是智慧的呈现。执行力与知行合一,思虑多体现在自知与自信,无思无虑是无心表现,态度格局不及。修心修行是悟后起修明心见性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20. 子 曰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zhì 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 也</p><p class="ql-block">感悟:感知道“关系学”——我与世界的关系。愚也好智也罢,不在外(外边世界),因在我,不在外。君子顺势而为,人与自然(世界万物)关系就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道德经的智慧。君子不是看世界不顺眼要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p> <p class="ql-block"><b>50、52151~黑龙江~木昜</b></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道四焉”——孔子评论郑国贤相子产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自己的言行谨重;侍奉君主恭敬;对人民施以恩惠;使用人民合乎情义。</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就应该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这四种道德既包含了对人对己,又包含了对上对下,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和要求。圣人认为正因为子产做到了这四方面,郑国在当时才能自立于强国之间而兴盛起来;也正因为子产能够做到这四方面,才能保持相位22年而得到人民的爱戴拥护,同僚的仰慕支持,国君的信任重用。</p><p class="ql-block"> 君子执政,社稷有福,君主有福,百姓也有福。君子从政把君子作风运用到政治上,那么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百姓就会安居乐业。所以,任何时代,想要国泰民安,都需要行君子之道的人执政。</p> <p class="ql-block"><b>51、55396~湖南~紫木</b></p><p class="ql-block">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斯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季文子对待问题时的谨慎态度,也提醒人们在做出决定前要深思熟虑。这个哲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季文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决定的结果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匆忙行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后果,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没有三思而后行,可能会做出草率的选择,影响学习的效果。季文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做决定时要慎重考虑,确保在最佳状态下做出正确抉择。季文子的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善于辨别事物的利弊。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避免受到误导。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本质,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不仅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益,也对社会整体进步起着积极作用。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思想也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冷静思考,不慌不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只有经过全面的思考,我们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这个崇尚效率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深思熟虑的重要性。然而,季文子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在决策、问题解决和选择时都要三思而后行。通过深入思考和全面评估,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这句话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有思考和深思熟虑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真理,也是贯穿人类发展历程的智慧之源。季文子的这句话,既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也是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警示。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快速传播和变化迅速的时代,决策和选择更加复杂,需要更为严谨和周全的思考。季文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更加深远。深思熟虑是做好决策的必要条件。在面对问题和选择时,如果匆忙行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后果,很容易导致失误。这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负面影响。在做决策时,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全面地审视问题,评估各种可能的情况,从而得出最合适的方案。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错误和损失,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顺利。</p><p class="ql-block">深思熟虑能够让我们更加明智地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购物、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如果我们缺乏深思熟虑,可能做出草率的决定,而后悔莫及。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辨别事物的利弊,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圆满。另深思熟虑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在面对问题时,冷静思考、深入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经过全面的思考,我们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抱着谨慎态度,三思而后行,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挑战。在学习中,深思熟虑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应对考试和竞争。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思熟虑这种质朴的智慧。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全面评估,我们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这句话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思熟虑这种品质。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并在选择和决策中做出明智的抉择。深思熟虑的品质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深思熟虑的品质,认真对待每一个决策和选择,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顺利。</p> <p class="ql-block"><b>52、55623~黑龙江~阳光</b></p><p class="ql-block"> 君子之道四焉——孔子评论郑国贤相子产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自己的言行谨重,侍奉奉君主恭敬,对人民施以恩惠,使用人民合乎情理。孔子认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就应该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这四种道德,包含对人对己,包含对上对下,圣人认为正因为子产做到了这四方面,郑国在当时才能自立于强国之间而兴盛起来;也正因为子产能够做到这四方面,所以才能自立于强国之间才能兴起。</p><p class="ql-block"> 君子执政,社稷有福,君主有福,百姓也有福。君子从政把君子作风运用到政治上,那么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百姓就会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b>53、55397~大庆~雪儿</b></p><p class="ql-block">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对子产的高度评价,为君子立身处世树立了标杆。“行己也恭”要求我们严于律己,以恭敬、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与他人;“事上也敬”是在工作与生活中,以敬业精神对待职责;“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则体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四条准则,不仅是为政者的德行规范,更是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p><p class="ql-block">“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季文子行事谨慎,反复思虑,但孔子认为思考两次即可。这让我意识到,做事既不能莽撞冲动,也不应过度犹豫、优柔寡断。在面对选择与决策时,我们需要把握思考的“度”,在理性分析与果断行动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过度纠结错失良机。</p> <p class="ql-block"><b>54、55400~山東~感恩</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學友們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通過這周的学習,聖賢祖先都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生活中不管學習什麼,都要精益求精,不恥下問,不能一知半解,不不懂裝懂,自欺欺人,嚴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子産做官的標準是自己謙虛,不傲,誠敬君長,愛百姓如家人,夫子稱讚他。</p><p class="ql-block"> 要看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就看他與人相處的方法,是否用真誠恭敬感恩的心。是否持之以恆,晏平仲是榜樣。</p><p class="ql-block"> 真正明智的人不會做越禮違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什麼樣的人算是仁人?仁心每個人都有,但是祇有真正能屢空的人才是仁人。季文子辦事思慮過度,悠柔</p><p class="ql-block">寡斷,太過,就不能有作為。</p><p class="ql-block"> 自古的聖賢君子所做作為在世俗人看來都是愚人,可見君子愿與義,小人愿與利的天壤之別。</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恩聖賢祖先的智慧啟迪,感恩老師們的無私奉獻,您們辛苦了!愿大家都能啟用圣賢祖先的智慧,早日開啟幸福美滿的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b>55、55471~山西~红霞</b></p><p class="ql-block">13章:子路听得一个道理之后,会认真的践行,害怕还没有做到极致又听到新的道理。</p><p class="ql-block">14章:子贡问夫子说为什么孔文子的谥号是文呢,夫子说他不光是明敏,而且还好学,做了大官也是不耻下问。</p><p class="ql-block">15章:夫子说子产有君子的道四条,自处谦逊,事君诚敬,养民有恩,使民正当。</p><p class="ql-block">16章:夫子夸晏平仲善于和人相交,不管啥时候都能敬让他人。</p><p class="ql-block">17章:夫子说臧文仲谄媚占卜,荒废人事,不能算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18章:子张问夫子做楚国的文子三次做到令尹官,都能把做令尹的经验传给新人官,并且自己没有怨言,问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是个忠诚的人,子张问算是仁人么,夫子回答说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再问崔子的为人,夫子说算个清净的人,子张问算不算仁人,夫子说不知道。</p><p class="ql-block">19章:季文子每件事再三思考后才做,夫子说思考的太多了,遇事思了又思就可以行动了。</p><p class="ql-block">20章:夫子称赞宁武子,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智慧,国里无道的时候他就愚钝,说他的智慧大家能赶得上,可他的愚钝大家就学不来了。</p> <p class="ql-block"><b>56、55497~河北保定~曦蔓</b></p><p class="ql-block"><b> </b>学习公冶长第五13-20章体会:作为学生要谨记老师教导做有德行的人 ,对于学问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做事要有担当,诚信待人,有德行,有智慧,大智若愚。</p> <p class="ql-block"><b>57、55461~齐市~易竹</b></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这章是因为圣门教学要知行合一,所学的要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落实,所以子路在已经知道的还没做到之前,专怕再听见新道理,或者说已经知道的还没做到时,若再盲目地追求新知识,反而会力有不怠,不如把已经知道的先做到。世界上好多闻的或侈谈词章或空讲学理,能真正实行的百无一二。</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孔文子明敏又好学,做大官还能做到不耻下问,这是非常难得的。一般聪明人多不好学,什么事一看就看个差不多,因此就耍小聪明不深学了。做官特别是官做的越大,越有决策权、越有发言权,往往呢会形成一种自以为是的习惯。但孔文子没有,他不耻下问,夫子不埋没他的善,并以此来策励子贡。</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是说 ,子产是郑国一代名相,当国内多乱、贵族窃权的时候,能够内除强暴、外和强邻,为相多年功勋很大,还能够谦逊自处,事君诚敬真是不易。以贫弱的国又应付晋、楚两大强国,并且还能做到养民以惠,使民以义真是非常难得,所以夫子特特的称赞他。</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孔夫子说:“晏平仲极善于合人相交,日子久了,还是恭敬。”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与人交往,在最初相识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彼此之间都会很礼貌。等到了关系密切时,便非常的亲密无话不说,彼此之间最初的礼被亲密所代替,这即是世俗之间的交往之道。正所谓不交到好的像一个人似的那不算是有交情,既然好的像一个人似的还需要什么礼呢?礼都免了敬也就难,久了敬那就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想无礼无敬的交往又能交多久呢?最后物极必反往往就分道扬镳了。</p><p class="ql-block">晏子与人的交往同世俗之人的交往不一样,他能够做到久而敬之,因此夫子称他为善,久而敬之的交才可为天下交友的模范,是真正的交友之道。</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这一章是:孔夫子说鲁国的大夫臧孙氏他的行为不明智。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夫子说他不明智呢?即是这一章当中的“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这两句话。臧文仲不知其中的含义,他舍了人事去求神媚龟,因此,夫子说他不明智。</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这一章的文字比较多,但义理却很清晰,是孔夫子的弟子子张来向夫子请问。说这两个人他们的行为怎么样?他们这样的所作所为能不能算起是仁人。首先提到的是楚国做令尹官的子文,他三次做到令尹官,没有特别的欢喜,三次被罢官也没有烦恼,并且还把自己做令尹所行的政事一一给新令尹做了一个很好的交接,夫子称他的行为是为官之中的忠者。但是问到他是不是仁人的时候,夫子说:“未知,焉得仁?”</p><p class="ql-block">又提到了一位齐国的陈文子,当齐国崔杼( zhù)杀了齐庄公之后,这位陈文子愤然离国,把自己拥有的四十匹马舍掉,然后去了别的国家。到了这个国以后看了看,就觉得这个国里的人似乎还像齐国的崔子一样,于是又愤然离开,又去了一个国家。到了这个国家依然还有像崔子一样的人,怎么办?他就又离开了。然后子张问:“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他算是清白的人,不愿意与那些同流合污的人在一起,那么当子张问,他算不算起仁人的时候,夫子说:“不知到,何得算仁。”</p><p class="ql-block">这个仁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心,人人都有的。然不是纯乎天理没有一毫私欲的,就不能称为是仁人。所以,这个仁人的境界是非常之高,那一定是纯乎天理,没有一毫私欲的人才能称为是仁人。夫子没有许他们的仁,但是称赞了他们的品行,这两个人一尽忠于国,一个清洁自己的身,都有可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原文:季文子三( sàn)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季文子每事再三心思以后才行的。夫子听见就说:“有事思了又思,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夫子为什么说季文子思了再思就可以呢?这是针对他的具体情况而言。</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这一章是孔夫子对宁武子的评价。宁武子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贤臣,他的“贤”体现在国家有道的时候,竭尽自己的才智披肝沥胆,无所不至其极地为国家尽忠;国家无道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朝下野明哲保身,而是身处政治漩涡中,不求官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依然还是披肝沥胆,无所不至其极地为国家默默做贡献,这种不求官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就是一个愚人。因此,夫子说“其愚不可及”也,说他的“愚”人是赶不上的那些世俗的伶俐鬼,他们骑墙摸棱、朝东暮西、善看风头、善趋巧利,虽然也能得一时的利益,他还自夸智巧,到最后终究会无所成就,只能落得个反复小人的头衔。</p> <p class="ql-block"><b>58、55614~句读明星~金籽含</b></p><p class="ql-block">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十三至二十章学习收获:令尹子文“忠”却难称“仁”,陈文子“清”却未达“智”。臧文仲为占卜用的大龟建造华丽的房子,孔子认为他不明智。</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学习子路治学的严谨踏实。要学习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学习子产的君子之道。要学习晏平仲与人相交久而敬之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b>59、55417~青岛~笑笑</b></p><p class="ql-block"> 公冶长第五(13—20)章,收益匪浅。尤其是第二十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p><p class="ql-block">「故事」:季文子为政——季文子为鲁国上卿大夫,位高权重,掌握着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具有高尚品德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将儿子仲孙幽禁了七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也仿效学习季文子。后来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p><p class="ql-block"> 孔子和季文子一样主张谨言慎行,但他认为季文子做事太过谨慎,思量太多,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弊端。世间的任何事都是矛盾的,善恶、利弊都是相对而言的,思量考虑过多或过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 三思而后行是对人们行为的告诫和警醒,我们在做出一些重大决策或关键选择时,既应该三思而行,考虑周全,也要学会抉择果断,在“思”与“行”上做到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b>60、55564~兰州~琰茹</b></p><p class="ql-block">5.13 要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空谈。</p><p class="ql-block">5.14 要勤勉好学,不耻下问,提升自我。</p><p class="ql-block">5.15 君子对己有要求,对上忠诚,对下有仁爱和道义。强调内外兼修,对己对人负责。</p><p class="ql-block">5.16 与人交往,怎样长久交往被别人尊敬或者能尊敬别人。真诚,以义相交。</p><p class="ql-block">5.17 讽刺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真正的智慧应关注实际价值,而非表面排场。</p><p class="ql-block">5.18 “忠”与“清”是美德,但仁的境界更高,需超越个人立场,以更广阔的胸怀对待他人与社会。</p><p class="ql-block">5.19 在审慎与果断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5.20 真正的智慧是灵活适应环境,甚至以“愚”保全自己,但这需极高境界。在复杂环境中,需懂得变通,必要时能暂时示弱以自保,但需以道德底线为前提。这启示我们处世既要有原则,也要有灵活的生存智慧。</p> <p class="ql-block"><b>61、55607~黑龍江~娟</b></p><p class="ql-block">《公冶长第五》第13章~20章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学习子路治学的严谨踏实。</p><ul><li>孔文子的,不仅是明敏,而且还好学,无论达到多高地位也不耻下问。</li><li>子产的自处谦逊,事君诚敬,养民有恩,使民正当。</li><li>晏平仲的善于和人相交,不管啥时候都能敬让他人。</li><li>子文的能上能下,并且能守好自己的责任,没有怨言,忠诚的人。</li><li>宁武子的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智慧,国里无道的时候他就愚钝。</li><li>还有就是不要把心思都放在唯心的占卜上,荒废自己的前程。</li><li>还有季文子的遇事思考的太多了,也不可取。</li></ul> <p class="ql-block"><b>62、55703~河北~静心</b></p><p class="ql-block">5.1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越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现在人的来说:</p><p class="ql-block">一是在人际交往相处时。应始终保持尊重和礼貌,即使关系亲密,也不应忽视礼节。这种态度有助于建立长久而健康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二是在自我修养方面,赢得他人尊敬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品德和才能。通过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持久的认可。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但也不能优柔寡断,相信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b>63、55450~河北~一品人生</b></p><p class="ql-block">5.13子路有( yǒu)闻,未之能行,唯恐有( yòu)闻。</p><p class="ql-block">章解:子路有听见的道理,还没有能行,专怕再有听得说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提炼:关于这一章的文字可以说是一个客观的陈述,是对子路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的一个记载。说他有听得的道理,还没有做到的时候,专怕再有听得说的道理。我们不免要思考,那么子路为什么怕再听到新道理呢?那是因为圣门教学要知行合一,所学的要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落实,所以子路在已经知道的还没做到之前,专怕再听见新道理,或者说已经知道的还没做到时,若再盲目地追求新知识,反而会力有不怠,不如把已经知道的先做到。如果我们把这个“闻”字解为“学”,后面相应地解为“习”,这不就是“学而时习”嘛,也就是知与行。这就是说学了以后要习,如果学了之后还没习呢,又学结果又没习,再学再没习,最后就落得只有学没有习,变成空谈学理了,那么如何成就呢?</p><p class="ql-block">5.1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p class="ql-block">章解:子贡问夫子说:“孔文子为什么谥( shì)法称为文呢?”夫子说:“他明敏还又好学,做大官还不羞耻问在下的,因这称为文呢。”</p><p class="ql-block">这个“文”我们可以用几个字来简单概括:即是至美而显于外者为“文”。一般聪明人多不好学,什么事一看就看个差不多,因此就耍小聪明不深学了。做官特别是官做的越大,越有决策权、越有发言权,往往呢会形成一种自以为是的习惯。但孔文子没有,他不耻下问,无论他的品行如何,就这几点也是非常可取的。所以,夫子不埋没他的善,并以此来策励子贡。</p><p class="ql-block">5.1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p><p class="ql-block">章解:孔夫子说子产有君子的道四条:他处( chǔ)自己很谦逊,他事君上极诚敬,他养民有恩惠,他使民很正当。</p><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子产是郑国一代名相,当国内多乱、贵族窃权的时候,能够内除强暴、外和强邻,为相多年功勋很大,还能够谦逊自处,事君诚敬真是不易。以贫弱的国又应付晋、楚两大强国,并且还能做到养民以惠,使民以义真是非常难得,所以夫子特特的称赞他。</p><p class="ql-block">例证:《孔子家语》这本书中有一段记载说郑国有乡校。什么是乡校呢?古代的地方学校称为乡校。乡校的人讨论的时候非议执政者,有的大夫知道了就想把乡校给毁掉,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百姓早上和晚上空闲的时候经常去那里游玩,在那里议论政事的好和坏。他们说好的地方我们就实行这些措施;他们说坏的地方我们就改正,为什么要摧毁它呢?”</p><p class="ql-block">子产又说:“我听说忠言能够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用树立威风来防止怨恨的。防止怨恨就好像防止洪水一样,当堤岸决口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人就会更多,到那时候我们就没办法救援了,还不如小规模的让这个堤岸决口放水,并且加以引导堵塞怨恨,还不如我们听从了他们的言论并加以整治。”</p><p class="ql-block">5.16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p><p class="ql-block">章解:孔夫子说:“晏平仲极善于合人相交,日子久了,还是恭敬。”</p><p class="ql-block">引申:这是孔夫子对晏子的评价,说他善与人交。那么晏子与人相交这个善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即是本章中的后面一句“久而敬之”。</p><p class="ql-block">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与人交往,上学的时候有同学,工作的时候有同事,在社会上有朋友,无论与哪个阶段的人相交,大致都是从最初的相识到接触的多了渐渐熟悉,后来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在最初相识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彼此之间都会很礼貌。等到了关系密切时,便非常的亲密无话不说,彼此之间最初的礼被亲密所代替,这即是世俗之间的交往之道。正所谓不交到好的像一个人似的那不算是有交情,既然好的像一个人似的还需要什么礼呢?礼都免了敬也就难,久了敬那就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想无礼无敬的交往又能交多久呢?最后物极必反往往就分道扬镳了。</p><p class="ql-block">晏子与人的交往同世俗之人的交往不一样,他能够做到久而敬之,因此夫子称他为善,久而敬之的交才可为天下交友的模范,是真正的交友之道。</p><p class="ql-block">5.17子曰:“臧( zānɡ)文仲居蔡( cài),山节藻( zǎo)棁(zhuō),何如其知( zhì)也?”</p><p class="ql-block">章解:孔夫子说:“臧文仲藏着大龟的房子,柱头上刻上山,梁上短柱上画上藻,这样谄渎( dú)迷惑,他哪里像是明智呢?”</p><p class="ql-block">详细阐述:孔夫子说鲁国的大夫臧孙氏他的行为不明智。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夫子说他不明智呢?即是这一章当中的“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这两句话。我们先来说“居蔡”,“居”是藏的意思,“蔡”指的是大龟。那么臧文仲为什么要藏龟呢?因为龟在古代是专门用以占卜的,因龟有灵气可以通神明,在占卜的时候吉凶祸福可以通过龟体现出来。就因为这臧文仲他就藏了龟,并且藏龟的房子还进行了装修。</p><p class="ql-block">“山节藻棁(zhuō)”这四个字是形容装修的格局。怎么装的呢?柱头的斗拱之上刻有山景的图案,梁上的短柱上画有水草的花纹,我们要知道“山节藻棁(zhuō)”这种装饰,在当时可是非常奢靡的一种装修风格。过去即指天子之庙事,再后来往往会在祭祀的场合才能出现,而臧文仲养了一只龟,做龟房的时候却用上了“山节藻棁”,他这样越礼僭份地求神媚龟,因此,夫子说他何得算明智呢?在古代占卜所以通神明、觉嫌疑,那是圣人以神道设教,于占卜出的吉凶祸福里头藏着警戒、劝勉的话,使人能够修身克己。臧文仲不知其中的含义,他舍了人事去求神媚龟,因此,夫子说他不明智。</p><p class="ql-block">5.1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 shì)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shènɡ),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p><p class="ql-block">这一章的篇幅比较长,分为两节。我们先来说第一节: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p><p class="ql-block">节解:子张问孔夫子说:“楚国做令尹官的子文三次作到令尹官,没有欢喜的颜色,三次不用他了,没有发怒的颜色,还把他旧日做令尹行政的事告给新到任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夫子说:“算是忠了。”子张说:“算起仁人了吗?”夫子说:“不知到,何得算仁?”</p><p class="ql-block">崔子弑( shì)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shènɡ),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这是第二节。</p><p class="ql-block">节解:说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那么这个国家的大夫陈文子,他有四十匹马,舍了就离开了这个国,到了别的国家里去了,看了看说,就像我国大夫崔子呢,然后又走了,又离开了他到的这个国,又到了一个国里。看了看,又说就像我国大夫崔子呢,又走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夫子说:“算是清白了。”子张说:“算得起仁人了吗?”夫子说:“不知到,何得算仁呢?”</p><p class="ql-block">详细阐述:这一章的文字比较多,但总起来他的义理却很清晰,是孔夫子的弟子子张来向夫子请问。说这两个人他们的行为怎么样?他们这样的所作所为能不能算起是仁人。首先提到的是楚国做令尹官的子文,他三次做到令尹官,没有特别的欢喜,三次被罢官也没有烦恼,并且还把自己做令尹所行的政事一一给新令尹做了一个很好的交接,夫子称他的行为是为官之中的忠者。但是问到他是不是仁人的时候,夫子说:“未知,焉得仁?”</p><p class="ql-block">又提到了一位齐国的陈文子,当齐国崔杼( zhù)杀了齐庄公之后,这位陈文子愤然离国,把自己拥有的四十匹马舍掉,然后去了别的国家。到了这个国以后看了看,就觉得这个国里的人似乎还像齐国的崔子一样,于是又愤然离开,又去了一个国家。到了这个国家依然还有像崔子一样的人,怎么办?他就又离开了。然后子张问:“这个人怎么样?”夫子说:“他算是清白的人,不愿意与那些同流合污的人在一起,那么当子张问,他算不算起仁人的时候,夫子说:“不知到,何得算仁。”</p><p class="ql-block">这个仁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心,人人都有的。然不是纯乎天理没有一毫私欲的,就不能称为是仁人。所以,这个仁人的境界是非常之高,那一定是纯乎天理,没有一毫私欲的人才能称为是仁人。夫子没有许他们的仁,但是称赞了他们的品行,这两个人一尽忠于国,一个清洁自己的身,都有可取的地方,但是究竟他们有没有人欲,那是不敢保的,并且考证他们的历史均有不纯粹的地方,所以夫子不许他们为仁。要论他们两个人的品德,陈文子遇见国有大变就脱身而去实不足取,子文为国忘身无权利思想,比到现在就成了圣人了。但是夫子就事论事不论他们的品格,所以就不再提,只称赞他们的行为,一个是忠,一个是清。</p><p class="ql-block">5.19季文子三( sàn)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p><p class="ql-block">章解:</p><p class="ql-block">季文子每事再三心思以后才行的。夫子听见就说:“有事思了又思,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详细阐述:夫子为什么说季文子思了再思就可以呢?这是针对他的具体情况而言。历史记载季文子其人,对于祸福、利害之事计较过细,过于事故、过于谨慎,遇事总要考虑多次。三思不是说思了三次,而是很多次,因此夫子针对他办事不果断的毛病,对病而言。像季文子这样行事谨小慎微的人,就应该做事再大胆果断些,凡事以中庸为度。冒失行事固然不好,思虑过度也不好,因此,夫子根据季文子性格特点说他再思可以。</p><p class="ql-block">例证:这一章夫子是因人而异( yì),就像有一次子路向夫子请问:“听说一个道理就去行的吗?”夫子对他说:“有父兄在着,怎么着听得说个道理就去行的呢?”冉有也问:“听得说个道理就去行的吗?”夫子说:“听得说个道理就去行的。”公西华听到夫子对他们两个人的回答不一样就不理解了,来问老师说:“仲由问:‘听得说个道理就去行的吗?’夫子对他说:‘有父兄在着,遇事多看看父兄他们怎么做,为什么听个道理就去行的呢?’后来冉有也问老师却告诉他:‘听得一个道理就去行的。’这是为什么呢?”夫子对公西华说:“冉求他性情往后退,所以我告诉他听得一个道理马上就去行,往前进他。仲由他有两个人的勇力,那么我告诉他遇到事情以后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往后退他,这就是一进一退,叫他们都归到中道上,不同正是相同。”</p><p class="ql-block">总结:夫子这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常规情况下,思可以使人通其理、觉其疑,对事不疑惑的就不必思;要稍有不明就静思以求这理,思出理来再加以审慎,再思以求周密也就很可以了,要再三的胡思乱想必自设疑团投入迷网,顾东虑西的没了主宰一点事也不能办呢。</p><p class="ql-block">5.20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zhì),邦无道则愚,其知( zhì)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p class="ql-block">章解:夫子说:“宁武子啊国里有道无事的时候他就智,国里无道乱了他就愚,他的智人可以赶的上,他的愚人不能赶的上呢。”</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孔夫子对宁武子的评价。宁武子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贤臣,他的“贤”体现在国家有道的时候,竭尽自己的才智披肝沥胆,无所不至其极地为国家尽忠;国家无道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朝下野明哲保身,而是身处政治漩涡中,不求官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依然还是披肝沥胆,无所不至其极地为国家默默做贡献,这种不求官名利禄、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就是一个愚人。因此,夫子说“其愚不可及”也,说他的“愚”人是赶不上的。因为自古圣贤、仙佛、哲士、伟人、英雄豪杰都是天下至愚的人,作的天下至愚的事,就因为他至愚肯做天下至愚的事,所以能立万古不朽的事业,开万世的文化,造万世的幸福,留万世的名誉。</p><p class="ql-block">那些世俗的伶俐鬼,他们骑墙摸棱、朝东暮西、善看风头、善趋巧利,虽然也能得一时的利益,他还自夸智巧,到最后终究会无所成就,只能落得个反复小人的头衔。他们比较起那些愚的来,真是有天渊的分别相差很远。</p><p class="ql-block">夫子这一章的话有无量感慨,无量鞭策。</p> <p class="ql-block">64、55527~黑龙江~王红梅</p><p class="ql-block"> 公冶长第五13--20章心得感悟:我通过学习感受到孔老夫子一生都国家忠心耿耿!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值得每一位后人学习敬佩!</p><p class="ql-block"> 夫子空有这志愿,奔走呼号了一生,竟没有办到毫分。还告诫我们学习要不耻下问,遇事不要反复沉思,当断则断!还要学习晏平仲高尚的品格,擅长交友,大家特别敬重他的为人处世[抱拳]</p> <p class="ql-block"><b>65、55375~齐齐哈尔~好运来</b></p><p class="ql-block"> 《论语》13一20,在学习上,惟恐学到的东西过多,行动跟不上,不如少而精,坚持力所能及原则,学习讲究不耻下问,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孔子称赞晏婴,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孔子指责臧文仲不仁。不智,孔子讲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孔子告诫学生不必顾总太多,应勇于行事,一个当官的人,形势好转,发挥聪明智慧,立场力尽忠,形势恶化,他退居幕后或装傻等时机,孔子对宁武子这种做法,赞许,做人得懂得进退,取舍。</p> <p class="ql-block"><b>66、55560-河北廊坊-凌韵</b></p><p class="ql-block"> 《论语》公冶长第五的14-21学习心得:孔夫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崇高的品格。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虚心请教老师,不要不懂装懂,才能进步和发展。</p> 繁体字书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