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文案:余韧</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12日</p><p class="ql-block">器材:vivo X90pro+</p><p class="ql-block"> 佳能R6</p> <p class="ql-block"> 在洛水之滨、邙山脚下,坐落着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丰碑——洛阳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这座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古刹,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土后第一座官办寺院,更以“释源”、“祖庭”之誉,成为世界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 </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诞生源于一段如梦似幻的故事。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西来,遂遣使西行求法。蔡愔、秦景等人跋涉万里,于大月氏(今阿富汗)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东归洛阳。公元68年,为纪念白马之功,汉明帝敕建寺院,并以“寺”为名,开创了中国佛教寺院之先河。自此,白马寺成为佛教在中国扎根的起点,摄摩腾与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中国首部汉译佛经,奠定了佛教传播的基石。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五重殿宇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间尽显汉唐风韵: </p><p class="ql-block"> 清凉台:曾是汉明帝避暑读书之所,后为高僧译经之地。青砖高台之上,毗卢阁与古柏相映,池水莲花点缀,被誉为“空中庭院”。 </p><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内藏23尊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以丝、麻塑成,历经700年仍色彩如新。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可惜的是这种夹纻工艺已经失传了。 </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金代重建的13层密檐砖塔,高35米,为洛阳现存最古老建筑,塔身古朴挺拔,塔铃随风轻响,诉说着千年沧桑。 </p><p class="ql-block">国际化佛殿:</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末起,白马寺开启国际化新篇章。日本捐建钟楼与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相继建造风格迥异的佛殿,使其成为全球唯一汇聚中、印、缅、泰四国佛教建筑的艺术殿堂。印度风格佛殿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简洁而庄重;泰国风格佛殿金碧辉煌,充满了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缅甸风格佛殿则以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汇聚于此,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各国僧侣来此受戒,国际法会在此举行,白马寺以包容之姿,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p><p class="ql-block"> 马寺钟声:</p><p class="ql-block"> 每年元旦,白马寺以108响钟声迎接新年。这一传统自唐代延续至今,钟声悠扬数十里,与洛阳城钟楼共鸣,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中外游客汇聚于此,以钟声涤荡心灵,祈福万象更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寺内漫步,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古树,它们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古寺。斑驳的树影洒在地面上,与古寺的红墙灰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佛香,让人心旷神怡,尘世的烦恼也渐渐消散。</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它见证了佛教从异域信仰到中华文化血脉的融合,承载着文明互鉴的智慧。今日,古刹钟声依旧,梵音缭绕间,千年佛光仍在照亮每一位探寻者的心灵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