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完《迷失在校园》,哪些地方“刺”到了你?这是阿简抛给我们的讨论议题。阿简也直接告知我们,《迷失在校园》采用断言式写作输出。与此前我阅读的《焦虑的一代》不同,《焦虑的一代》引用了统计数据进行验证。虽然书中某些结论缺乏实际论证,但作者还是尽力呈现,用以支撑论述。作者急切地想把推理预测的相关性展现出来,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改变现状。而《迷失在校园》的作者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思考呈现给读者,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吗?阿简将这个问题抛给我们,一同进行思辨。</p> <p class="ql-block">我读《迷失在校园》时,更多的是共鸣。作者将我内心所想概括出来,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此刻,谁对谁错似乎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讨论本身引发了思考。</p><p class="ql-block">书中写道:<b>学生把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每天都忙得像跨国集团的CEO,狂热地参加到各种装模作样的活动当中。</b>读到这句话时,我久久停留。作为大学老师,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生的现象,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生以及身边的孩子们。小区里的孩子相约玩耍,白天基本难以成行,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兴趣班。小学前,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如舞蹈、乐器、小主持等;小学阶段,兴趣班与学科培训并行,涵盖奥数(数学思维训练)、阅读与写作、英语(应试、阅读、口语);到了初中,则以学科培优或补差为主。孩子们的日程表,从小就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连玩耍都需要大人安排。同学生日聚会,从礼物、吃饭到游乐场所,都由家长操办、看管。正如《迷失在校园》中所说,这不仅助长了“消费主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了“自由”。5 - 12岁左右的孩子,需要自由玩耍,在自由玩耍中不断试错,为青春期的成长积蓄力量。就像大树无法在温室中长成,它们需要经历大风的洗礼,才能拥有坚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狂热地参加到装模作样的活动当中</b>”,为什么会这样?为何大学生要如此行事?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每天只有几节课,其余时间可自由支配,能“闲散”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回想我的大学时代,亦是如此;再忆起童年,也大多是在“闲散”的玩耍中度过。虽然要帮大人做很多家务,但仍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如今的大学生,是否在考试的驱使下,延续着“考试思维”?我了解到,现在的大学用绩点考核学生,且绩点是保研的重要指标。从小学到中学,考试分数驱动着他们“学习”,进入大学后,绩点又成为新的驱动力,而绩点本质还是由考试分数计算得出。相较于中学严格公平的评分标准,大学的考核不仅局限于卷面分数,学生还需在多方面付出努力。从小到大,他们似乎一直在为“分数”而“学习” 。</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追求高分,这能被称为真正的学习吗?</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洪流中随波逐流,我也没有办法啊。”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会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者提到了家庭。当社会和学校无法提供真正的学习环境时,家庭至少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孩子能否汲取到真正的能量,是其能否保有独立思考能力、公德心,成长为完整的人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学习中的乐趣该如何找寻?也许,静下心来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就能从中获得……你呢?你的力量源泉源自何处?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