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园何园游记

伯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4月16月是我们从河南长垣老家返甬途中在扬州休息的第二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我们有幸走进了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扬州何园,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园林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来到何园的东大门,其左侧有“晚清第一园”五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踏入何园的东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后花园。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便来到了牡丹厅,因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曲折的小径前行,来到东园四面厅,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一六角亭,名曰“近月”,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沿此而上便来到了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复道回廊。回廊长达1500米,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将园内的各个景点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漫步其间,时而穿越楼阁,时而经过亭台,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园内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一个立体的画卷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复道二楼直接进入石涛纪念馆,石涛纪念馆内展示了石涛与扬州的关系及其艺术成就,包括他在书画和园林设计方面的贡献。纪念馆内布置精妙,画、字相映生辉。此外,纪念馆内还安放了由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石涛雕像。接着从复道回廊下来,便来到了西园。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造型别致,四边以白矾石花栏维护装饰,南北两边分别有石板曲桥和湖石飞梁与两岸相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西园,我们沿着长廊到了赏月楼和明楠木厅,里面有何家家族史展。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向游客展示何园家族的辉煌历史和家族成员的卓越成就,令人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片石山房,这里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叠石假山。这些假山出自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和尚之手,是他叠石的“人间孤本”,假山形态各异,让人叹为观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这些著名的景点,何园的园居院落也别具风格,风格迥异的拱门通道,更是凸显了江南特色,让人过目难忘;精美的花窗,图案精美,样式繁多,每一扇都像是一件艺术品,透过花窗,园内的景色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美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饭时,我们便结束了这次跑马观花式的何园之旅。何园,这座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与西洋建筑的典雅的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园景区东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园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市老城区的东南角,原系清乾隆时"双槐园"旧址,光绪年间为湖北汉黄德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规扩建故名。何园南为住宅,北为园林。园林分东西两大部分,有游廊连接。东部建有花厅、船厅、六角小亭、湖石假山。西部水池居中,池中置水心亭,水池周围复道回廊高低曲折与主楼相连,可登临鸟瞰园景。园东南部为"片石山房",有湖石假山一座,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被誉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扬州的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园景区入口,正值旅游团到来,排队入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入口进去便是何园后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进入牡丹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园洞门上方“寄啸山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琼花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竹林位于西花园‌,那里绿意盎然,竹林秘境,是一个非常适合拍照打卡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涛书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涛展览馆,详细介绍了石涛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石涛的绘画作品,还能深入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石涛纪念馆第一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涛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涛(1642-1707),清代画坛巨擘,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艺术理论家、绘画实践革新者、叠石造园大师,是"扬州画派"的开创人、奠基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涛晚年(1692-1707)定居扬州,专心绘画、叠石和理论写作,创作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其超人的学识见解堪称千古绝唱,对近现代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纪念石涛对于中国绘画和造园艺术所作的贡献,扬州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发文在扬州何园设立"石涛纪念馆"。石涛纪念馆分四个展厅,全景式展示石涛生平、绘画造园与美术理论成果及其在扬州的创作和人文生活。石涛纪念馆是扬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涛画作长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涛画语录》介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涛晚年在扬州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石涛画语录》。这是石涛以超人的学识,毕生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再发展所提出的最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是我国绘画理论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的瑰宝,至今还深深影响着美术界。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尊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是中国现代绘画的起点,是中国传統画论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顆冠顶明珠。』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思想者,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涛画语录》共十八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画、了法、变化、尊受、笔墨、运腕、纲组、山川、斂法、境界、蹊径、林木草、海涛、四时、远尘、脱俗、兼字、责任。其理论包含三大思想:◎『画从于心』。心师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奇峰披不尽,草稿打不完』,这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我自用我法』。反对因袭,扬弃古法,注重革新、创造,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之骨髓。石涛强调要『借古以开今』,主张『门户自立』,反对一味『摹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画之法』。『一画』隐喻『不二之法』、『一真法界』、『佛性即一』之意,是以佛法融通画法的具体运用,是文以载道的躬身实践,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创造能表达这种感受的画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幼年遭难 出家为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安徽凤阳。朱亨嘉于崇祯帝自缢之后,为反抗异族之统治,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赐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其名号有元济、超济、原济、苦瓜和尚、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少居武昌 初露锋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涛约于清顺治八年(1651)十岁时因避频繁战事离开全州辗转至武昌,并始临古法帖,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他十四岁开始画兰花,兼收并蓄,在学习摹仿画坛董其昌等同时代画家优秀技法的基础上磨炼个性特征。顺治十四年(1657)完成《山水人物花卉册》,从这一目前所见到的石涛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中可窥见其已在绘画艺术方面显露过人天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画墓门 长眠扬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熙四十六年(1707)石涛因腰病溘然长逝,时年66岁。其徒高翔(扬州八怪之一)协助料理后事,建墓于蜀冈平山堂后。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一代画圣,长眠于此。扬州兴化学者李驎为其著《大涤子传》,其中写道:"一日,自画竹一枝于庭,题绝句其旁日:'未许轻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震后,破壁长儿孙。'其诗奇峭惊人,有不可一世之概。"这是记述石涛寄居扬州时的心志和情怀。石涛纵情于扬州,最终安息于扬州,了却了人生宿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年云游 寻师访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三年(1664),二十三岁的石涛由武昌沿长江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次年他由庐山东下浙江,漫游杭嘉湖地区,随后转赴苏南,一面探奇揽胜,一面寻师访道,不久抵达松江,拜清代著名政治和尚昆山泗州塔院高僧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本月佛理甚高,学问渊博,善诗文,工书法,石涛前后追随二年,得益匪浅,对其知识技艺及人生追求产生很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壮居宣城 创立画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五年(1666),二十五岁的石涛来到宣城,驻锡于敬亭山麓。其间十多年,他屡游黄山、与宣城释半山、施闰章、梅清、梅庚、吴肃公、江注等诗画名家共创宣城画派,石涛则是代表人物,获"黄山巨子"之雅称。在宣城,石涛与黄山画派大师梅清结为画坛知音,以《黄山八胜图册》为代表的画作深受梅清影响,在很多画法上吸收了梅清的柔和并恣意多变的绘画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居二京 渐臻成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十七年(1678)石涛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达南京。清康熙十九年正式移居南京,住长干寺一枝阁。在文人荟萃之地,石涛与屈大均、孔尚任、龚贤等许多诗人画士和名流结识,艺术境界迅速得到升华,钟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两次南巡,石涛分别在南京长干寺和扬州平山堂两次接驾,献诗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石涛四十九岁时抵达北京,在北京三年创作了许多巨幛大幅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山迎驾 心动扬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熙二十八年(1689)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三月初驻跸扬州。石涛来到扬州于平山堂再次接驾。康熙帝在众人中认出了石涛,当众呼出石涛的名字,令石涛欣喜不已。石涛所绘当时情景一画一书手卷,长约150厘米,图中绘蜀冈中峰、东峰,地势高峻,花木葱茏,山头庙宇巍峨,晨光初露。双峰之间有一匆匆行人,显然是兴致匆匆的和尚的自画像。图后书七律二首,记录接见情形与本人感受,用笔刚劲有力,逢"神龙""天颜""驾""万岁"等八处字眼,均抬头或空格书写,以示崇敬。后不久又画《海晏河清图》颂扬清政府的仁政,并刻印自称"臣僧",拟敬献给康熙。同时他也对自己在"画师如云"中妙手独具颇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御用禅师,从而促使他日后走上了赴京谋仕之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功名破灭 南返扬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熙二十九年(1690)石涛赴北京。期间他创作了《醉吟图轴》等大型作品,交结显贵,企图出人头地。然权贵们仅视其为一画僧,并未真正重视其才学。最令石涛感受屈辱的是康熙帝下旨绘制《南巡图》以彰显政绩时,竟无视正在京城的他,而是请来南派正宗王石谷主持此事,使石涛顿觉颜面尽失。他终于明白自己在京城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悲吟道:"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康熙三十一年(1692 )石涛南返,在桂林、宣州、南京和扬州等故地的定居选项中,他看中了扬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居扬州 终成画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五十一岁,由于在京终不得称心,遂买舟南下返回,其后定居扬州,专心绘画、叠石、写作。石涛晚年出佛入道,其绘画和造园艺术炉火纯青,精品迭出,其一生作品一半出自这个期间。同时他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进行总结和整理,著《画语录》十八章,其超人的学识见解堪称千古绝唱,对近现代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写扬州石涛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南来奇僧』到『扬州八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七O七年『南来奇僧』石涛与世长辞。在此后的一百年间,繁盛的扬州产生了一批以写意花卉为主,兼擅山水、人物,既能诗,也擅书法的画师。他们不拘成法,大胆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以清新活泼的面目出现于当时画坛,将陈陈相因陷入形式主义泥坑的传统文人画给予了大胆的革新,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重要流派,故而遭至守旧的『正統』派排斥,被污蔑为『偏师』、『怪物』。这批画坛大师即是『扬州八怪』(也有十五人之说),后人也称之为扬州画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扬州八怪』为中国美术书写了一段『大写的历史,其书法和绘画艺术至今独领风骚三百年,而这段历史的开创者则是南来奇僧石涛。『扬州八怪』极其钦佩石涛的艺术成就,崇拜他的创新精神,进而创造性地继承了石涛艺术风格,建立起独特画风。因此,没有石涛奠定的基础,就不会产生扬州八怪,中国绘画的技艺和理论在那个时期就不会产生巨大的飞跃。石涛是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點开金陵,八大开江西,石涛开扬州。』石涛开创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代画风,是扬州画派的奠基人,石涛绘画思想是『扬州八怪』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石石涛的绘画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其以后的扬州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那个纲常伦理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时代,他所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等画论,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为扬州画派的形成种下了第一粒种子,并促使这粒艺术的种子迅速生长成为枝叶扶苏的大树。郑板桥、李鳝、金农、黄慎等人陆续来到扬州,他们和扬州本地的高翔、罗聘一起,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巨、风格特异的画派。他们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傲诞和野逸的趣味,正是明清易代时期市民社会反叛精神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精神也只有在饱受石涛等前輩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熏陶后才能表现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扬州八怪』诸家艺术特色的形成都深受石涛思想和实践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郑板桥(一六九三﹣一七六五),『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长于画兰竹菊石,偶亦写梅,笔法直接取法石涛。他在题画诗中曾多次提到画学石涛。石涛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而郑板桥就十分注重对自然的直接观察,以真切的感受来萌发画意,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详尽叙迷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定型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为前人所未道。◎高翔(一六八八﹣一七五三),『扬州八怪』中唯一与石涛有直接接触者。石涛晚年居住于扬州大东门东端的小秦淮河畔,高翔则家住东关街,这一线是清初扬州最繁华街道,高期在此与比他年长四十八岁的石涛结交,他们亦师亦友,情谊深厚。高翔是『八怪』中以山水见善的画家,但高翔一生最远仅到镇江,扬州则无大山大水,高翔的山水画作很多即是师从石涛,吸取了石涛山水画的真谛。高翔为石涛制印,石涛自书长诗以赠,其中所表达的『精雄老丑貴传神』的美学主张和尊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力求创新的治学方法对高翔及『八怪』的其他画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张庚《画征续录》中所称:高翔绘画『参以石涛之纵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李節(一六八六年﹣一七五六),扬州八怪之一。曾为宫廷作画,后任滕县知县。他为政清简,因件逆大史被罢免,至扬州卖画,起初师从蒋廷锡,画法工致;后又师高其佩,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谓、朱奔,落笔劲健,纵橫馳聘,不拘绳墨而有气势。因见石涛作品,风格一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喜用破笔波墨作画,任意挥洒,其作品具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点。他还善于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变化丰富。这些均为受石涛风格影响所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扬州八怪』其他画家,如汪士慎、阈贞、罗聘等,都认真临摹过石涛的作品,在他们的画中都明显地看出所受石涛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撰 、李鲜、汪士慎、金农、边寿民、华嵒、高凤翰等人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方鹰、黄慎、李葱、杨法、高翔、郑夑、闵贞等人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富贵满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园的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面厅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近月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石阶通往楼廊,前往西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途经读书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书写字之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㨗报:何声灏为光绪十一年(1885)江南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是当年由京城发来的《捷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园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下第一廊』:这是一条1500米的复廊,被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连接着园内的亭台楼阁,光影交错,每一步都是一幅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典雅和富丽,拥有1500多米长的复道回廊,这在中国的庭园中是极其罕见的‌‌。</b></p> <p class="ql-block">迴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园的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赏月楼,又称怡宣楼 。此为当年园主何芷专为母亲修造。楼上平台半出,可凭栏赏月:室内供奉观音,供高堂静修视祷。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廊两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表达房主对母亲的孝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家家族史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光绪九年(1883),时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的何维键(1835-1908),因受人攻讦致开缺,遂辞官归隐扬州,购得清康熙年间盐商商总吴家龙始建的双槐园(又名片石山房)旧址,加以增建、改造,取东晋诗人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诗文的意境,命园名为"寄啸山庄"。园"占地四十亩,树石之佳,冠于一郡。"(《陈乃乾文集》)民国年间,扬州文人王振世在《扬州览胜录》中指出,何园为"咸同后城内第一名园,极池馆林亭之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绪二十七年(1901),何维键举家南迁上海,何园交由管家看护。1937年前后,园林专家童离到何园考察、测绘,指出何园"为扬州私园最大而仍存者。"(《江南园林志》)。他在《东南园墅》中进一步指出,何园"为扬州最大且最著名之私家园林,其规模及营造技艺,堪与苏州园林媲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维键之父何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俊(1797-1858),字晋孚,号亦民,系园主人何芷舫的父亲。据《何氏大同宗谱》《何氏族谱》等史料记载"俊公为本系第二十世,为维键公(芷舫)之父。嘉庆二年(1797)生,殁于咸丰八年(1858)。道光壬午(1822)江南举人,乙丑(1829)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工部营缮司主事,历官南河、海阜、海防同知,广西桂林府知府,直隶大顺广兵备道,江苏督粮道,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署理江宁布政使司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部院加三级,给予正一品封典,诰授荣禄大夫,覃恩晋赠光禄大夫,赏戴花翎。著有《梦约轩诗文并律赋稿》行世。"何俊在江苏布政使任上政绩突出,清朝廷给予正一品封典时,其前三代(曾祖父、祖父、父亲)均选赠或晋赠光禄大夫、江苏布政使加三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承书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王承书的母亲何世璜是何园主人何维键的孙女,何声灏的女儿,1912年,王素书出生在上海,1930年,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作为全班唯一的女性她的成绩超过了所有人。1934年,王承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两年后又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她遇到了一辈子的知音伴侣张文裕。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丈夫张文裕辞去国内工作陪她前往美国学习,王承书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乌伦贝克开始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留美斯间,王承书凭借极强的数学天分,提出的"王承书乌论贝克方程"轰动世界,这一观点至今仍在沿用,导师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王承书虽然在外求学,但心系中国,她一直关注着国内的情况,渴望学成之后报效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承书本打算和丈夫张文裕立即回国,但是由于有孕在身只得推迟了归国时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一大批爱国科学家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这其中就包括王承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王承书和张文格终于实现了回国的心愿,她一起回来的还有装满 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王承书曾说:"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她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强起来,自己也要出一份力!她在笔记中写到:"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地负责高浓铀硏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承书后来曾对人说,年近半百,转行搞一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再一想,当时谁干都不容易,何况我在回国之前就已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不惜从零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也能做"第二次选择仍是短短三个字"我愿意",然而,这次的选择意味着她要从此隐姓埋名。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工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指日可待,1964年1月14日,工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最根本的燃料保证。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油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终于等到了那一声东方巨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却是继续地隐姓理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她坚定她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长期操劳,晚年的王承书患上眼疾,但她却以浪费为由,拒绝昂贵进口药的治疗,因为保密的原因,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王承书收到病危通知时,她留下逮嘱,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并且把遗体捐给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世前,她在寄给学生的信里写道:"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将我的身心献给党,为共产主义,为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奋斗到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摘自《人民日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维键长子何声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声灏为光绪十一年(1885)江南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现何园还珍藏着当年由京城发来的《捷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芷舫的父亲何俊曾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何芷舫的长子也获此荣耀。可以想见,捷报传来之时,何园上下是何等喜气充盈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期间,拒绝为日本人做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这是黄宾虹书画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何园,便走进了园主何芷舫这个人,便走进他所营造的隐逸空间,感触到他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走进何园史料馆,我们还会沿着园主的履痕踪影,走进中国近现代史,走进一个风起云涌动荡变革的社会。当知晓到"走出寄啸山庄"的何芷舫的后辈们的故事以后,人们还会从晚清翰林何声灏不愿为日本军队做事、何仲侣继承父亲遗志命自己学成归来的两个博士儿子创办持志大学、何声润捐供"鸿船"救生义渡、何世桢义无反顾投入爱国民主主义运动、何世枚操劳承办持志校务、何朴苏为中共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工作到最后一息以及有"科学之剑"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士何祚麻等何家后人的感人事迹中,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情操和才华在何家几代人身上的一脉相承。2019年8月,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何家后人(含配偶)何祚麻、何祚榕、黄大用(何祚融),何践(何祚庸),何明(何祚珩)等九人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些何家后人,他们走出何园,胸怀家国天下,与时俱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新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创造出何园更加厚重、华彩的历史新篇章。欲访扬州古典园林艺术之胜,不可不来何园;欲晓何氏家族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不可不来何园史料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期待您再次光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杰出校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持志大学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年代中度过了十六载春秋,伴随着民族自救的巨浪,培育了不少英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师中人才济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原名庆林,字佩忍,江苏吴江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持志大学教授。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明末遗民录》《五石脂》等。胡朴安(1878-1947):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本名有怀,学名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半边翁,安徽泾县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俗语典》《中华全国风俗志》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锡文(1889年﹣1945年):福建厦门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担任过福建省财政局长、广东大元帅府财政署长兼民政司长等职务。其后离开中国国民党,赴上海持志大学任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家试(1892-1955):字伯龙,号博翁,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北京高等法律学堂。历任成都高等法院、安庆地方法院、上海法院推事,兰州、宜昌地方法院院长,山县知事,上海特区地方法院刑庭庭长兼上海持志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曹聚仁(1900-1972):民国记者、作家。浙江金华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先后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等校。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兆龙(1904-1979):字一飞,毕业于燕京大学和东吴大学,后获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通晓英、法、德、意等八国外语,对大陆、英美两大法系均有精深造诣。曾任推事、律师、宪法起草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专员、代理最高检察长等职。曾草拟《国家总动员法》、《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等法律。1928年,受聘为持志大学教务长兼教授。著有《证据法概论》《商法概论》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倪征(1906-2003):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1985年2月担任海牙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学生中英才璀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顾廷龙(1904-1998):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良(1905-1932):革命烈士。四川綦江区人。1924年秋考入持志大学。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同年6月13日,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当时高度评价了王良的一生,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晓邦(1906-1995):江苏太仓人,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开拓者、播火人。1925年在上海沪江大学高中学习,次年转入持志大学。建立"晓邦舞蹈研究所",为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代表作有《丑表功》《思凡《饥火》《罂粟花》和《虎爷》等。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学研究》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冯铿(1907-1931):作家,原名冯梅岭,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广东汕头。1929年先后在持志大学、复旦大学英语系读书。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杀害,是鲁迅撰文所悼念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代表著作有政论文《破坏和建设》《妇女运动的我见》,短篇小说《月下》《一个可怜的女子》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傅雷(1908-1966):上海南汇人,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1926年考入持志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吴组维(1908-1994):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省泾县人,著名作家。曾在持志大学求学。代表作品《一千八百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其雄(1908-1984):泰国华人报业家,广东潮安人。先后就读于暨南大学商学院、持志大学。后移居泰国,创办《中国报》。曾任泰国潮州会馆副主席、泰国华侨报界工会理事长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胡道静(1913-2003):古文献学家、科技史学家,祖籍安徽泾县,生于上海。曾在持志大学读书。著有《校雕学》《公孙龙子考》《梦溪笔谈校证》《沈括研究论集》《中国古代的类书》《农书与农史论集》《种艺必用校录》等,并主持《中国丛书综录》《中国科学技术史探索》等书的编辑。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讯院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诸校特聘兼职教授,(巴黎)国际科学史研究院(AIHS)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1924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持志大学附中求学。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以及《徐迟散文选集》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庸(1924-2018):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曾在持志大学外语系读书四年。1948年移居香港。系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校长何世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世枚(1896-1975),号澹园,字朴忱、幼即聪颖异常,读书过目不忘,辛亥革命后,就读于复旦公学中学,毕业后三兄世桢均考进北京大学,五四时期,转学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业冠全班,为教师所赞赏1921年,东吴毕业,以特优成绩被保送留学美国密昔根大学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旋获斐国际荣誉学会会员资格。1923年回国,执行律师职务为民众伸冤屈,保障人权,不遗余力,同时应东吴大学、上海大学之牌为教授,且曾为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书籍多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4年,为继承并发扬其祖父汝持公振兴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之遗志,与何世桢先生同创办私立持志大学。1925年夏,英文系第一届学生毕业,即得到美国各大学研究院认可,可以去美国各大学自由转读深造。是年,持志大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辛创业,初见成绩,而何世桢校长因大部分精力须用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校务重担遂落于副校长兼教务长何世枚精英擘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夏,北伐之后,沪上各私立大学停生激增,遂开设法律系,学生逾五百人。是年成立校董事会。1929 年又增设经济系。1930年持志大学易名持志学院。筹款四十万银元,以十二万元为学院基金,余则建筑校舍添置设备,准备立案。1931年春,鸠工建造三层楼宿舍及大礼堂一幢,又二层楼教室及图书馆一幢,约为六个月,同时落成。而学校于是奉准正式立案秋季开学,大学部迁入新校舍开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一二八 "之役,日寇摧残我国文化设施,持志大、中学部首当其冲,九年心血,毁于一旦,闻者无不痛惜,战争结束,何世枚办学之志不稍退却,力谋重建持志又罗掘经费二十万元,重建筑校舍,及秋完成,复校上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后,持志学院,在何世枚主持下,更见蓬勃发展之势,不幸1937年至"八一三"事变,持志新校舍又付诸一炬。1937年至1939,在何世枚主持下,带同全校师生在租界内赁屋上课。1939年,持志学院遭暴徒捣毁。十六年苦心经营之教育事业,遂告中止。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何世桢在沪成立法律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1950年由沪迁居苏州。1951年蒙受错案,1954年回上海,不久迁居扬州。1975 年病逝。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政府根据实事求是政策,为何世枚彻底平反昭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世枚的著作有《忏悔》、《一对年轻夫妇之死》等;译作有汤姆 · 盖伦著的《当他出生时》、约瑟夫·霍普金斯著的《汤姆与雅典的少女》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下第一窗』:这里有12扇各色什锦花窗,包括牡丹形、菱花形、梅花形等,每一扇窗都是一个不同的画框,透过花窗,景色各异,美不胜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同形状的花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同形状的墙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芷虹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姐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姐书房、琴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园形孔直通楼下,估计是传送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华木绣球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片石山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叠石假山。这些假山出自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和尚之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苏乡兰亭吃中饭,饭后驾车返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途经京杭运河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途经江阴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5:38到达宁波北高速收费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