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四四六)

何德明

<h1><b>记忆中的母亲</b></h1> <b>作者 陈忠俊</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到了,我和父亲一起带着家人和子孙回家祭祖。我们一家人站在母亲坟前思绪万千,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母亲一转眼离开我们十一年有余了,母亲的音容一直在脑中回荡,往日的谆谆教诲历历在目,于是提笔记录下关于母亲的美好的回忆,以表对母亲的哀思。 <h5><font color="#167efb">左起:母亲、父亲、潘姑爷、幺舅、幺舅妈</font></h5> 我母亲何玉琼1943年11月11日(农历10月初4)出生于金孔镇何家湾四合院,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外公家有8个子女,4男4女,我母亲排行老五,女子中排行老4。母亲出生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外公们家境贫寒,子女多,无钱供养母亲上学读书,但母亲自幼在外公外婆的言传身教下变得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从小就帮家里洗衣煮饭,并且是干农活的好帮手,在何家湾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母亲童年、少年及青年时美好的回忆。 在我幼小时,母亲曾给我讲,她与父亲是在启均大爸的介绍下相识相知,于1961年嫁到凤凰山与我父亲陈启诗结婚。当时父亲家境贫寒,兄弟姊妹有3个,父亲排行老二,姑姑最小,当时只有三间毛草房,父亲平常的穿着都是捡爷爷和大爸的。爷爷总是身体不好,常年患病,最后因肝癌无钱医治,在家卧床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留下体弱多病的婆婆与母亲一起生活,当时姑姑已出嫁,无法照顾婆婆,母亲则传承了外公外婆的家训,从未有过半点怨言,俗话说:家兴、业兴、家和万事兴。 母亲和父亲的相亲相爱,他们共同努力建设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当时因居住条件有限,父母协商后开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重新选址修建土房3间,这样改变了家庭的居住条件。但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原有的住房又无法满足居住条件,父母便又开始对建房统筹规划,第一年打石头,烧砖瓦,在1979年便修建了6间一转的砖木结构住房,完全满足了家庭的居住条件。由于父母为人很好,在我们建房过程中,生产队的人们,都积极来给帮忙,对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对人忠厚老实,和蔼可亲,乐于助人,邻里都非常尊敬她,都称呼她“何二娘”。我记得,在每年逢年过节,或平时家里做好吃的,母亲都要给邻里端一份,母亲给邻里关系处得相当好。父亲老实肯干,吃苦耐劳,虽没有文化,但乐观向上,随后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担任村民兵连长、生产队队长。父亲担任干部期间,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母亲则默默无闻的在其背后支持他的工作,处处带头参加劳动,不让别人说闲话,成为父亲身后最坚强的后盾,在父亲当干部这20余年,母亲永远充当着贤内助的角色。在大集体期间,父亲既要排工、调工,又要参加各种会议,还要带头参加农业生产,而母亲既要完成生产队下达的各项任务,还要包揽家务,真是做到了贤妻良母型的表率。由于父亲担任队长,也由于母亲通情达理,乡干部和村干部经常到我们家里说事,或在我们家里开会,母亲总是热情接待,并给他们煮饭。正是因为父母相亲相爱,良好的为人处事,母亲和父亲在我们当地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并获得很高的威望,我们家在当地也成为较高名望的家庭。正因为父母良好的为人处事,每年过年的时候生产队的人们爱到我们家玩,母亲总是端茶倒水、拿上瓜子、花生;舅舅、表兄姐妹们过年喜欢到我们家作客,有时玩到深夜,母亲还要给我们做吃的。可以说那时每年我们都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新年,由此,我们每年都盼望着过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辛劳织就岁月长,母爱无疆似海洋,晨起晚眠终不悔,一生心血为儿忙。1964年6月,母亲生下了大哥陈忠敏,于1966年10月又生下了我陈忠俊,爸妈非常高兴。1970年,南充三孃因脑膜炎不幸离世,留下三个女子,幺女陈金华当时只有2岁多,聪明乖巧,父母商量后决定将其收为义女,在征得潘姑爷和外公外婆及几个舅舅同意后,将妹妹金华带回我们家凤凰山抚养,当时妹妹金华乖巧懂事,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大家庭。父母对我们都非常疼爱,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为我们三兄妹的健康成长,从来都是节衣缩食,没有睡过安稳觉,除参加地里的农活外,家里洗衣煮饭、喂猪、养蚕都是母亲承担,母亲经常是起五更熬半夜,可以说是含辛茹苦。我记得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供大哥读书。妹妹金华幼小时身体孱弱,有一次患腮腺炎,头部长脓疮,急的母亲四处求医,最后由三舅医治后痊愈。又一年,妹妹金华身患急性脑膜炎,父母亲背着她到处求医,寻找各种土方法,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将妹妹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至今非常健康。 母亲和父亲都是心地善良之人,他们的的美好品德和为人处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三兄妹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健康成长,长大成人,都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三兄妹非常融洽,都有了幸福的家,并在各自的领域有了不错的成就,大哥陈忠敏,十年寒窗苦读,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法律专业,后进修于西南政法大学,如今功成名就,创办了四川天府风律师事务所,成了有名的大律师。而我一直在老家担任村支部书记30余年,把我村建成了省级四好村、文明新村、省级传统村落、优质粮油示范村,本人也荣获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表彰。并且我和大哥象父亲一样,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妹妹金华也远嫁江苏无锡,并重新修建房屋,其儿子陈龙南京航空大学毕业,是当地少有的大学生,找到一个好的单位,有了稳定的工作,并结婚生子。父母看到我们三兄妹非常团结,并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孙满堂,非常高兴。 母亲在生育大哥时,正逢农村抢种抢收,当时天气炎热,由于母亲未满月便参加集体劳动,灰尘吸入肺部,最后演变成肺部感染,落下支气管炎的终身病根,每逢6月便开始出现呼吸急促,昼夜难寝。母亲因长期辛勤劳作,积劳成疾,再加上原有的病根,导致肺功能严重衰竭,常年与肺源性心脏病做斗争,一直未断药。有幸在2000年大哥在绵阳买下地皮,并修建房屋。我们兄弟二人见父母亲年事已高,且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故将父母接到绵阳居住,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我只能留在老家照管家中一切,当时我女儿陈燕梅已考入绵阳富乐中学读初中,平常周末都由父母亲代为照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们虽然到绵阳居住,但随时还是掂记着我们,牵挂着远嫁江苏的妹妹过得如何,每月要求我们书信问候。我们也经常到绵阳看望二老,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我们要好好做人,好好工作,要求兄妹三人经常联系。 在绵阳居住期间,父母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母亲的身体在父亲的细心照顾下也有所好转。母亲和父亲在绵阳大哥处居住生活了10多年,在绵阳生活期间,父母与大哥大嫂、大嫂的父母以及邻居相处很好。但2012年5月由于母亲年龄增大,病情加重住进绵阳四0四医院,经过医生治疗,谁知母亲病情突然恶化,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于2012年农历5月初4,晚上9:30分永远的离我们而去,让我们从此失去了母爱。虽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一余年,但她的人格魅力仍然感染、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她的音容笑貌随时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将她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div>安息吧母亲!<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