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秉荣</p><p class="ql-block"> 序 </p><p class="ql-block">2008年3月9日上午9时,我接到贺捷生部长的电话,她说:“秉荣,老李不行了,你快过来吧。”老李是贺部长的老伴李振军政委,已卧床多年。我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了301医院李政委的病室,这时医护人员正在抬李政委的遗体,我见了赶忙上前去抬。 </p><p class="ql-block">望着李政委的遗容,我心如刀割,眼眶模糊,回想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 </p><p class="ql-block">李振军政委平易近人,识才爱才,是对我关心、帮助最大的一位领导。</p><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组建武警部队伊始,他就把我调到武警部队。在他领导下,我和同事们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文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不遗余力支持我的文学创作,多次亲自审阅稿件,并为我的部分作品作序。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我是不可能达到文学创作的巅峰的。 </p><p class="ql-block"> 李政委走后,我心情一直不平静,感到自己一生中遇到了李政委这样的贵人真是幸运。我应该歌颂他,原想给他写传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写成,成为憾事。</p><p class="ql-block">在此,将在与李政委及其家人谈话、聊天中了解的一些故事略作整理与大家分享,以表达对老领导无限怀念之情…… </p><p class="ql-block"> 李振军政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笔当枪的坚强战士</p> <p class="ql-block">李振军,1920年6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父亲是当地一名秀才,母亲是苗族人,后来在填写个人资料时他选择填写了苗族,得到了父亲默许。少年李振军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32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沅陵教会中学,因不满外国教员殴打中国学生而愤然离校,1935年去了常德省立八中读书,但又因带头阻止国民党警察镇压学生运动被开除。于是李振军来到长沙读高中,期间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敌后援会”和“新声歌咏团”,创作了许多抗日歌曲,并带头演唱。第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留在新声歌咏团工作。</p> <p class="ql-block">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李振军决心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为了儿子路途顺利,父亲带着他找到了父亲的好友徐特立老师,由徐老亲笔写了给毛泽东的推荐信。</p> <p class="ql-block">经过五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李振军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了抗日军政的大学3大队学习。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组建,李振军被任命为抗大二分校1大队的政治干事,他随1大队东渡黄河,越过敌人的数道封锁线,到达了河北的灵寿县陈庄镇。在这里,他参加了著名的陈庄战斗。年仅18岁的李振军和学员们一起冲入敌群,与敌激战,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受到了聂荣臻、贺龙等领导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第二分校的第1大队在行唐县改编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第3团(简称“抗3团”),抗3团于8月20日开赴冀中。抗3团的任务是为冀中军区训练军政干部,受冀中军区和第二分校的双重领导,李振军为该团的宣传股长。 </p><p class="ql-block"> 李振军多才多艺,能写诗词、歌词,还会谱曲,在抗3团宣传股长的岗位上更是大显身手。</p> <p class="ql-block">冀中平原便于敌人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和展开。一些学员和教员为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在如此动荡不安的平原游击战争环境中办学,困难太大。李振军即和宣传股同志一起,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大讲“抗大”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从而鼓励和提高了士气。</p> <p class="ql-block">抗3团的烘炉剧社也在李振军和团里领导的努力下成立了。李振军为剧社创作节目,当时刘继写了《烘炉剧社社歌》,李振军为社歌谱了曲。队员们高唱着“用我们的文艺武器,刺向敌人的胸膛”,用文艺武器,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p> <p class="ql-block"> 李振军还和宣传股的同志一起创作了《抗3团之歌》的团歌,并由他谱了曲。歌中唱道:“啊抗3,你是革命的烘炉,你是革命的摇篮,你在冀中大地成长,你战斗在滹沱河两岸。”这首战歌很快响彻冀中大地。</p> <p class="ql-block">为活跃学员业余文化生活,宣传股还组织各个中队建立了救亡室。救亡室既是群众性政治文化生活的组织者,又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场所。救亡室下设墙报组、文体组和经济委员会。墙报组负责组稿、编辑、出版墙报。部队行军每到一地,救亡室即把活动墙报挂在上课的院落或大树下,供学员们阅览,墙报内容丰富,联系实际,版面活泼,学员们都爱看,文体组以青年队为骨干,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经常教唱新的革命歌曲,每天早晚集合,上课前都组织唱歌,每当全大队或全团集合时都互相拉歌。活跃的文化生活,使部队生气勃勃。遇有重大节日,各队救亡室都排练文艺节目,和驻地民众、友军开联欢会。每个中队都有球队,经常进行球赛。也同驻地民众、友军举行比赛。宣传股还组织召开运动会,进行篮球、排球、拔河、投弹等项目比赛。在艰苦紧张的环境中举行这些活动,对激励人们的斗志,培养全体人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增强学员的体质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抗3团是在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办学,校址不固定,随时转移。每到一地,李振军即和宣传股的同志一起组织部队向驻地群众进行宣传。他们刷标语,讲演,宣传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日方针政策,揭发敌人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李振军很注重使宣传工作配合团里对学生和教职员的形势任务教育,他们经常把新华社播发的新闻和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印发给各单位,使全体人员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和敌我斗争形势。并编辑出版了《洪炉》小报。宣传形势、任务和党的政策。如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宣传股立即组织人员,利用黑板报、贴标语、演节目、演讲会、《烘炉》小报等形式,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杀害抗日的新四军将士的罪行,宣传团结抗日的道理。当时正值春节前后,宣传股就利用这个传统的节日,与驻地安平县羽林一带的群众一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声讨大会,晚上组织了火把游行。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抗议活动,使学员和驻地民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李振军、贺捷生、刘秉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传股对各种节日和重大活动都精心组织。如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七七”事变、“八一”建军节等,都组织活动,请领导作报告,讲纪念日的内容和意义,以此对部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1日,是“抗大”五周年纪念日,抗大二分校举行了隆重的校庆活动。宣传股组织各连救亡室的流动墙报有秩序地布置在会场周围,为大会增添了生动色彩。各连之间也拉起了歌,歌声震天,表现出指战员们的高昂斗志。二分校校长孙毅、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对抗3团的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艰苦的战争年月,物质条件极端菲薄。李振军和宣传股的同志在进行宣传工作中,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铅笔用得实在捏不住才作罢。一张麻纸,两面写字,而字尽量写小。没有灯光,就在黑暗中排练节目。病了也咬牙坚持工作。每到一地,在向群众进行宣传中,还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刘秉荣与李振军政委在审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弹指间几十年过去了,李振军经常谈起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他感慨地说:“抗3团是一座革命的熔炉。锻冶、锤炼了一批八路军干部,那感人至深的生动情景,使人久久难忘。” 1986年7月7日,李振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冀中熔炉杂咏》,以此“情寄后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秉荣,天津宝坻人,1965年入伍,同年12月入党。先后在某军炮团、军政治部、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武警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任记者、编辑、主编、文艺创作室主任。总参《贺龙传》编写组成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贺龙全传》《彭德怀传奇》《朱声达将军传》《唐子安将军传》《红海忠魂》《魂飘重霄九》《西路军魂》《国民政府秘史》《北伐青史》《辛亥革命秘史》《天变》《杨三姐告状》《洪湖血浪》《刘家友传》《新编拍案惊奇》《菜刀记》《东方武警》《南疆擒魔》《英雄赞歌》《尘烟滚滚唱英雄》《共和之殇》《新军阀大战》《洪湖曲》《屹立》《善书》等70余部著作,在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总字数5000余万。《贺龙元帅》获全军第五届图书奖,《贺龙全传》获全国长书金奖等奖。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八路军新四军全传》、《贺龙传》等53部3878万字是红色经典著作,2023年8月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核向其颁发了“个人创作出版红色经典主题著作字数之最(累计)——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提供:刘秉荣</p><p class="ql-block">编 辑:李国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