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非遗绽新颜 薪火相传谱华章 ——三明市非遗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侧记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邢宝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月的三明,烟雨朦胧,春意正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千年古窑的星火穿越时空,与现代科技的光束在天元列东大饭店的穹顶交织,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时代交响在此奏响。2025年4月19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诗意与创新中启幕,来市区、永安、沙县的会员代表及兄弟协会(学会)、市区各坊堡、民俗文化单位、主要姓氏宗亲齐聚一堂,共绘“活态传承”的壮美画卷。这场大会恰似一场文化的春雨,滋润着这座闽学之源的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韵今声,非遗大会启新程</b></p><p class="ql-block"> 晨钟暮鼓,岁月如歌。当国歌旋律响彻会场,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中都涌动着对非遗事业的无限热爱。王本谦会长登台作《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其言如金石:“非遗非故纸,乃活态之传承,需以匠心守初心,以传承促创新。”一席话,道出了非遗人的坚守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曹文清女士继而作财务工作报告,数字背后,是非遗项目保护的点滴心血,是传承人培训的辛勤汗水。举手表决间,掌声雷动,两份报告全票通过,这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征程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换届选举,群英荟萃谱新篇</b></p><p class="ql-block"> “换届选举办法”宣布之际,会场内弥漫着庄重而热烈的气息。监票人、计票人名单揭晓,如春雷惊蛰,预示着非遗事业的新生。当第三届理事成员名单逐一公布:</p><p class="ql-block"> 会长:王本谦(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原音乐系主任、教授);常务副会长:林仁华、林训树、黄昌平;副会长:邓友华、邓长勇、邓治雄、邓荣平、张元经张盛钏、李扬文、余 峰、罗 健、杨有根、黄乐裘、黄源忠、魏治勇;秘书长:林纪福。宛如星辰列阵,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浩瀚星空。</p> 林训树常务副会长的新届理事会讲话,似春风化雨:“非遗非独属于过去,更当拥抱未来。吾辈当以创新为翼,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着力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核心;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加大非遗宣传推广力度;深化非遗研究与交流。言罢,掌声如潮,共鸣着非遗人的心声。 <font color="#ed2308">  <b>诗意传承,三元非遗绽芳华</b></font><br> 三元,闽学之源,生态之城。万寿岩遗址的远古回声,与汉剧的低吟浅唱交织;竹洲豆腐皮的豆香,伴着米雾熏鸭的烟火气氤氲。正如古诗所云:“闽中自古多才俊,非遗传承有后人。”<br> 行走在三元的街头巷尾,非遗的韵味扑面而来。三元龙船歌,那古朴典雅的曲调,已在三元区传唱了三百余年。它不仅是老百姓喜闻乐唱的群众文化,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2010年,三元龙船歌列入三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三元非遗的“活化石”。其歌词内容涉及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br> 莘口镇的舞龙灯,则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当地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龙灯文化的历史习俗有“龙开光”、“龙下水”、“龙点睛”等,整个舞龙习俗贯穿整个春节假期。舞龙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b><font color="#ed2308">非遗美食,味蕾上的文化传承</font></b><br> 三元区的非遗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顶太黄酒,自唐代起沿袭至今,酒香经岁月的沉淀而愈加浓醇。它不仅是顶太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集体智慧,更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顶太老酒”作为三元本土的黄酒品牌,远销省内外,已成为享誉八闽的美酒品牌之一。<br> 松阳糖塔,于明末传入三明市三元区松阳村,是流行于沙溪流域七夕节祭孔的必备供品。造型精美的糖塔,寄托着父母、师长对子女后辈的拳拳之心,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br> <font color="#ed2308">  <b>爱心捐赠,助力非遗有担当</b></font><br> 三明市天元列东大饭店内暖意融融,会议现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特别设立的"匠心传承"公益捐赠环节,彰显了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担当。会员企业家王征源带头捐赠20000元,其它坊堡、庙宇单位、主要姓氏、热心人士等现场踊跃认捐,工作人员感慨"这不仅是钱,更是托起文化根脉的手啊!"三明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宝兰深情致辞:三明非遗承载着闽中儿女的集体记忆,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领导寄语,非遗事业启新航</b></p><p class="ql-block"> 原三明市委副书记林纪承(正厅级)的讲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愿诸君携手,共绘非遗传承的壮丽蓝图。”一席话,激励着每一位非遗人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原三明市群艺馆馆长、中国民俗学学会会员宋经文、福建省非遗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黄松涛、三明市文联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珍华分别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p> <b><font color="#ed2308">守正重新,长风破浪会有时</font></b><br> 王本谦会长的新届工作思路报告,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br> 一是宗祠文化,它蕴涵着一个姓氏家族的根脉源流,承载着一个家族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追根溯源,崇宗敬祖,既是宗祠文化的内涵,也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美德的最好传承。<br> 二是龙舟文化,它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民俗活动,传承着沿河两岸先民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奋斗精神和端午习俗。<br> 三是习俗文化,三元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文化,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幼儿蒙学拜孔子等丰富多采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学会将组织收集整理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习俗文化,建立较完善的习俗文化数据库,并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展示传承这些宝贵的习俗文化。<br> 四是书院文化,他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学术思想、培养人才的文化摇篮。我市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书院在此不断发展。至清朝已达鼎盛,分布于各县市区的书院多达百余座。这些书院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蕴舍着丰富的教化内涵,是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br> 五是小吃文化,它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贴近百姓生活的部分,它根植于当地百姓日常节庆生活之中,如春节打糍粑、樁米粿,三月三烙糯饼,端午包粽子,立夏吃艾粿,中秋吃芋饺,立冬庆丰做麻糍等四季内涵分明、丰富多采的当地民俗特色小吃,及婚丧寿宴规格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情感。<br>  六是撰写乡村史自唐宋以来,当地先民便在依山沿河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建立起星罗棋布且极具传统农耕文化的古村落、古坊堡,这此乡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此语一出,与会者无不击节赞叹。<br>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的未来规划,更是让人充满期待。学会将致力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政策扶持、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和宣传营销等多种措施,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同时,学会还将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为三明市非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br> <b>  <font color="#ed2308">答谢晚宴,欢声笑语话友情</font></b><br> 当晚的答谢宴成为非遗人共叙情怀的温情港湾,宴席间,市非遗学会会长王本谦举杯感言:"今夜我们饮的是文化陈酿,酿的是传承佳话。期待未来几年,能携手更多守护者,让三明非遗在创新中破圈,在传承中永生!"这正是三明非遗保护事业的传统坚守与创新突围。<br> <b><font color="#ed2308">永耀三明,薪火相传向未来</font></b><br> 大会闭幕,而非遗传承之路永无止境。三明市的非遗人,将以本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如诗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非遗之火,在三明这片热土上,永远闪耀,照亮文化的未来。<br> 这场跨越时空的盛会,既是对过去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未来的豪迈宣言。当《龙船歌》的余韵在城市上空萦绕,当智能抹茶机的蒸汽与古窑的青烟在云端相遇,三明非遗正以“守正创新”之姿,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史诗。正如会刊扉页上的诗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科技与传统的共振中,三明的文化基因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