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学砍柴

林(蒋振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林(蒋振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77783874</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石角头村,村庄虽不大,却拥有几处集体山场,那是大自然赋予乡亲们最宝贵的馈赠。马屁股山、葫芦坪、野鸡仙、隘口红堰山、大垅头,这些山的名字在童年的记忆中如同星辰闪烁,它们不仅记录了季节的更迭,也印下了我成长的足迹,尤其是那些关于砍柴的记忆,尤为深刻。</p> <p class="ql-block">  老家石角头村的集体山场不多,但足以支撑起乡亲们的日常所需。稀稀拉拉的松树林和再生能力极强的灌木林,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独特山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被,是全村60多户人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燃料。它们以静待的方式,默默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化作</span>袅袅炊烟,带给人们的温暖与光明。</p> <p class="ql-block">  砍灌木,这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实则不易的活儿。每年的重复砍伐,使得老家山里的灌木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矮大小不一,形</span>态各异。为了获得赖以生存的燃料,村里的前辈们仿照割草镰刀设计打造了一种专用砍灌木的工具——既能"砍”又能“削”的钩刀。</p><p class="ql-block"> 我学砍柴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首次跟着父亲进山学砍柴。</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和父亲早饭过后各扛一根柴扁担,腰系着一把磨得锋利的柴刀,不紧不慢地向山里走去。不到一个小时,父子俩进入野鸡仙的山中。父亲带着我在南面山脊转了一大圈,最终在一片较稠密的再生灌木林止住了脚步,并指定我在东向砍柴。由于是首次学砍柴,父亲在我动手之前进行了一番言传身教。什么砍前先要侧好身啦,双脚怎样拉开步以防伤到脚啦,用刀时根据灌木粗细长短“砍削并用”啦,下刀时多用轧砍以防伤到压木之手啦,等等。父亲讲解得很细很细。并且,他示范完后,还认真地站我身后指挥了一阵,对我的每个动作及要领进行指正。我哩,不时地按父亲的指教,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每一个砍伐动作。起初,动作笨拙而缓慢,但随着不断的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其中一些要领,并不断地试着加快砍柴速度。然而,就在我速度越来越快之际,在砍伐一丛不大不小的灌木时,由于刀落角度的偏差,刀头不偏不倚地划向了我的左手,手背上一道两公分长的伤口顿时鲜血直流。让我忍不住哭出声来。</p> <p class="ql-block">  此时,父亲的反应迅速而果断,他急忙在山中找到了嫩柘木芯(据说这是最好的刀伤药),并将木芯嚼成浆,轻轻地敷在了我的伤口上。不到十分钟,伤痛就减轻一大半。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肉体疼痛的减轻,更是父亲无言的关怀与鼓励。这次经历虽然让我体验到了失败的苦涩,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此后,每个周六和周日,我都跟随父亲踏入那片熟悉的林子。每一次挥刀,我都更加谨慎;每一次砍柴,我都更加坚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从一个初学者成长为能够独立砍柴的小能手……</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远离了那片山林,但那段关于砍柴的记忆,却如同烙印般深刻。它教会了我坚持与努力的意义,也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力量——那是来自童年的勇气与信念,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日子里积累下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那些山场、那些矮灌木、那把砍柴的钩刀,以及父亲的身影,所有这些共同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心中常常闪现。因为,这些是我个人成长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