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1 月 14 日,我与家人怀着满心期待,自驾奔赴广东开平。听闻自力村碉楼声名远扬,心驰已久,终得亲往。踏入自力村,仿若踏入一幅诗意画卷,那独具特色的碉楼错落有致,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景致。<br> <br>每一座碉楼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漫步其间,碉楼文化瑰宝与诗意田园风光深深烙印在心底,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为留存这份美好记忆,特制作此美篇,以作纪念。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简介<br><br>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由广东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中的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和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的立园三部分组成,是集华侨文化、园林艺术、中西建筑、文物古迹、五邑风情、非遗民俗等多元素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旅游区内中西合璧的碉楼、高雅独特的园林、传统古朴的民居与周边的山水、田园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勾勒出一派别具风情的人文景观。<br>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体现了华侨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开放、包容、冲突与融合发展的典型特征。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与岭南乡土建筑在开平巧妙融合、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自力村景区图 自力村景区服务处外景 开平碉楼简介<br><br>开平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源于明朝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从使用功能上分,可分为居楼、更楼等类型。从建筑材料上分,可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等。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开平碉楼的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在一起,自成一体,是中国移民文化以及世界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密切交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自力村景区售票处 游客拍照打卡 自力村村口 碉楼外貌 开平碉楼文化与建筑艺术展厅外景 开平碉楼文化与建筑艺术展厅入囗 序 碉楼 艺术<div><br></div><div>开平碉楼是国外建筑文化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侨乡开平随处可见。<br>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开平碉楼不仅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也展示了建筑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护为主的侨居建筑的史绩与繁荣。</div> 上联:门从积德大<div>下联:官至读书高 </div><div>横批:招财</div><div>牌位:门官神位</div> 居家灶台陈列<div><br></div><div>左右:铁锅+木锅盖<div>中前:陶 煲</div><div>中后:陶药罐</div></div> 墙饰祈福<div><br></div><div>右:天官居一品</div><div>中:天官赐福</div><div>左:赐福满华堂</div><div><br></div> 门楣:蘭 香 门楣:桂 馥 门楣:松 茂 碉楼群一角 碉楼群倒影 碉楼群典型 游客众多 开平碉楼 振安楼<div><br></div><div>振安楼是旅居加拿大华侨方文振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回乡建筑的居楼,由主楼和附楼组成,总占地面积115.80平方米。主楼高四层,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6.33米,进深4.92米。第三层用七个托脚出挑平台,并与三面拱券立柱环护形成敞廊。第四层筑绿釉宝瓶栏杆护栏。</div> 开平碉楼 叶生居庐 <div><br></div><div> 叶生居庐由旅港同胞方广宽(叶生)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主楼和附楼组成,总占地面积221.39平方米。主楼高四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混结构加外墙水泥批荡。楼体造型简洁,承袭了当地民居的传统,强调居住功能的舒适性,是乡村匠人早期设计的"庐"建筑风格的典范代表。室内外的装饰皆秉承当时风格,融和中西方建筑元素。</div> 居家灶台<br><br> 客 厅 卧 室 福头门楣 铭 石 樓<div><br></div><div>铭石楼由美国华侨方润文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楼坐西北向东南,高五层,砖混结构加外墙水泥批荡。第五层正面为宽广敞廊,四角为悬挑"燕子窝"。楼顶中央筑有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主楼集防御、居住功能于一体,是早期居住型碉楼建筑的代表。附楼为青砖平顶房,主要功能是厨房,兼存放农具。</div> 右联:自由主义<div>左联:民权发达</div> 农具展示 厨房展示 客厅一角 客厅一靣 卧室梳妆台 卧室床铺 卧室桌箱 卧室大橱 歺厅一角 楼主铜像 铭石楼楼顶中央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一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二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三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四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五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六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七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八图 铭石楼楼顶眺望之九图 远眺云幻楼 云幻楼<br><br>云幻楼是旅居马来西亚华侨方文娴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回乡建筑的居楼。由碉楼和庭院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楼高五层,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造型简朴。首层面阔8.02米,进深8.55米。"云幻"两字体现了楼主对当年社会政治动荡的彷徨和不满,包含着他对辛酸的游子生涯的感慨。 澜生居庐<br><br>澜生居庐由美国华侨方广寅(澜生)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总占地面积332.81平方米。主楼高三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混结构三间两廊布局,室内外灰塑、木雕、壁画等传统装饰皆极为精美;附楼为三间两廊<br>布局,砖木结构,传统坡屋顶。内部庭院、喷泉的设置反映了主人对生活的更高追求。<br> 澜生居庐庭院 澜生居庐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