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记之潍坊风筝(2025—5)

畊雲(樂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span></p> <p class="ql-block">放飞理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媚春光,风过云动,千姿百态的风筝在天空悠悠然地荡着,放飞人们高远的志向与无边的情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日景明,微风不燥,4月19日上午,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在位于潍坊安丘的世界风筝公园隆重开幕,偌大的世界风筝公园成为一个风筝的海洋,来自全球各地形态各样的风筝铺满了这片天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坊风筝,是潍坊人刻在基因里文化的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筝,古称“木鸢”、“纸鸢”,在我国已有2400多年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曾“斫木为鹞,三年而成”,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鲁班也以竹制鸢“飞三日而不落”。最早的风筝并非用于休闲娱乐,而是军事侦察,可以测距、传递信息。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的玩具。宋朝时期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至明清发展到鼎盛,逐渐形成了潍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区域流派。在明朝时期,潍坊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白浪河畔的匠人以竹为骨、绢帛为翼,将农耕文化的质朴与艺术想象融为一体,形成了“扎、糊、绘、放”四大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从清期时期一直到现在,放风筝已成为流行的春日户外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坊作为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自明代起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手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的这首《怀潍县》将放风筝的场景描写得热闹、壮观。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潍坊人放风筝的场景,说明在当时,风筝就已经是潍坊一种非常常见的民间玩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县志》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可见在清末,潍坊就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坊风筝一直有城乡两大派系之说,所谓“城派”是老潍县以十笏园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派”风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唐宋开始,直至明朝,潍坊地区的风筝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派代表风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潍坊城派风筝的繁荣时期,并且成为皇家钦点的贡品。“乡派”风筝的代表便是潍坊的杨家埠风筝。杨家埠风筝是群众性风筝的典型代表,它是以民俗性扎制、商品性销售和群众性放飞为特点的产品。色彩艳丽、工艺粗犷、绘画套印手法与木版年画如出一辙。(详见拙作《寻古记之杨家埠(2023—1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潍坊风筝产业年总产值已突破20亿元,年产量超过1.2亿支,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国际、国内市场85%和80%的份额。全市拥有600多家风筝企业,从业人员约8万人,形成了从制作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这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国内最早冠以“国际”字眼的综合性、国际性重大地方节会,每年举办一届,每年4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开幕日,至今年这届已成功举办了42届。1988年,潍坊被确定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成立;也在1989年,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建成,收藏展示各国精品风筝1000余只,全面展示了风筝文化,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向往的打卡地(详见拙作《探幽记之世界风筝博物馆(2022—21)》)。2006年5月,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潍坊共有风筝制作技艺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0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2名、市级6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传承中创新,是潍坊风筝长盛不衰的秘籍。譬如,潍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将潍坊风筝和“王者荣耀”“浮生为卿歌”等手游融合,俘获大量粉丝。化古为今,与时俱进,创新性呈现、年轻化表达,充分释放了风筝的文化潜力,激发出了风筝的巨大文化张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连续举办了42届的风筝会,正是因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才越办越红火,成为潍坊传播友谊的使者、走向世界的桥梁、经贸合作的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坊,这座以“鸢都”之名享誉世界的城市,正以风筝为支点,撬动一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深度融合的文化变革。潍坊的风筝文化,早已不仅是“纸鸢飞天”的民俗符号,而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经济与人文的深刻融合。风筝,也已不仅仅是潍坊的城市符号,更成为其精神内核的具象化表达,成为驱动城市多维发展的“文化操作系统”——它以线为媒,串联起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以风为力,托举着本土认同与全球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文中不当之处,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