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广东惠州西湖孤山上,毗邻苏东坡纪念馆,有一座六如亭。该亭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而建。王朝云临终诵《金刚经》“六如”偈语后去世,苏轼葬她于孤山并筑亭,后人为纪念她,改亭名为“六如亭”。亭柱有楹联“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巧妙的融合了佛教思想与苏轼对王朝云的感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的侍妾王朝云(又作“王昭云”)是苏轼生命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与苏轼的情感故事不仅展现了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惜,也折射出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时代风貌。王朝云原为杭州歌伎,12岁时被苏轼收为侍女,后成为侍妾。她与苏轼的关系超越了寻常的主仆或夫妻,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己。王朝云在苏轼原配王弗死后续娶其堂妹王闰之前,就已经做了苏轼的侍妾。她陪伴了苏轼22年,却从未因自己未被扶正而有过任何怨言。王朝云聪慧灵秀,擅长歌舞,尤其能精准领悟苏轼的诗词意境。苏轼曾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后人常认为此诗暗喻王朝云的气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王朝云是最最了解苏东坡的人。清代文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就记载着关于苏东坡的一个典故。苏轼曾拍着肚子问众人:“我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有人答“文章”,有人答“见识”,唯独王朝云笑答:“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听后捧腹大笑,深以为然。这个回答巧妙点出了苏轼的人生困境——他因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在新旧党争中屡遭贬谪。无论是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还是后来不认同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苏轼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政治判断,这种“不合时宜”的耿直,让他付出半生流放的代价,却也成就了他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尤其是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坎坷的仕途中,王朝云已成为其精神伴侣。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时,王朝云始终陪伴左右。在苏轼最困顿的岁月里,她的坚韧与温柔成为其精神支柱。苏轼称她“敏而好义”“忠敬若一”。王朝云年轻貌美且很有才学,但她却甘心情愿地伺候着苏轼,关键的是,她还跟着苏轼走南到北,从最初他们遇见的苏杭开始,到密州、徐州、湖州、甚至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期间,王朝云都始终不离不弃。王朝云陪苏轼走过了人生最低谷,怎么吃苦受累,都未曾有过离开的心思,其痴情足以天下绝大多数男人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94年,苏轼再一次被贬,这次是去岭南的惠州,那里瘴气重,传说中不适合北方人待。朝中朋友都劝他别去了,连朝廷也默认他能推辞,可他不愿赖着不走,他带着王朝云,一路南下。王朝云还是没说不去,到了惠州,她操持家务,照顾苏轼生活,那时候苏轼已五十五岁,头发都白了。她没抱怨,反而常开导他:“人生如梦,要随缘。”王朝云身体一向不好,南方潮湿,她水土不服,到了1096年,惠州大疫流行,她染病后身体每况愈下。她知道自己不行了,临终前念了《金刚经》,念到“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气息就断了,年仅三十四岁。苏轼守着她的遗体,整夜没合眼,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她灵前:“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他把她葬在惠州西湖边的孤山之上,亲自选址,还建了一座六如亭纪念她。六如出自《金刚经》“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是她最后念的经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曾为王朝云创作了大量诗词,使其成为宋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如《殢人娇·赠朝云》:“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将朝云比作维摩诘身边的仙女,暗喻二人超脱世俗的精神契合。《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以梅花喻朝云,赞美其高洁品格。《悼朝云》诗:“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流露深切哀思,可见她在苏轼心中的分量。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个人情感,更将王朝云升华为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兼具才情、忠贞与超凡脱俗的气质。从中世人也会感受到苏轼对王朝云的痴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朝云死于惠州后,其墓地是苏轼亲自为她挑选,她的墓碑也是苏轼为她立的。因朝云临终诵佛经,苏轼为其建“六如亭”(取《金刚经》“如梦如幻”之意),后人常将二人的关系与佛教哲学联系,强调“无常”中的相守。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时,唯有朝云相伴。她的离世(1096年,34岁)被视作苏轼晚年苦难的象征,苏轼自此不再听《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一词因朝云临终吟诵而闻名)。后世常将王朝云塑造为“完美伴侣”,但史料记载有限,她的真实性格与内心世界已难考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代侍妾地位低下,但王朝云因苏轼的尊重与才华,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她的故事反映了文人阶层对“红颜知己”的理想化追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苏轼笔下的朝云可能掺杂了文人理想化的投射。王朝云之所以被历代传颂,不仅因她与苏轼的爱情,更因她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知己”的至高境界——在才华、品格与命运磨难中彼此成就。她的形象跨越时空,成为文人精神世界与女性历史角色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