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南山赤湾天后宫西面约五百米处,北依小南山,南临伶仃洋,坐落着广东省内唯一的皇寝陵——宋少帝陵。这里,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昊的安息之地,也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令人扼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少帝陵距离我们小区仅六站路程,交通十分便利。我与老伴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前往游览。乘坐三站公交后,我们选择步行余下的三站路程。按常规公交线路,往右走二十来分钟即可到达。然而,为了锻炼身体,我们反向而行,往左走,结果兜兜转转了一个半小时,才终于抵达目的地。这一路的曲折,仿佛也映射出宋少帝陵背后那段坎坷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宋少帝陵的规模并不大,与北方那些宏伟壮观的皇帝陵墓相比,显得有些“小得可怜”,站在陵前,一眼就能将全貌尽收眼底。墓前矗立着一块白石墓碑,上书“大宋祥兴少帝之陵”,碑背面刻着“岸海潜龙,赤湾延帝”八个大字,遒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往事。墓四周草木葱茏,郁郁青青,为这片庄严肃穆之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皇陵规模的差别,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北方的皇帝陵墓大多是皇族在位时亲自规划、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而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葬在南方的宋少帝陵,却是赵氏后裔们在战乱之后,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修建的。其始建年代已难以考证,但关于它的来历,却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公元1279年3月,南宋与元军在崖山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决战。这场战役,是南宋最后的抵抗,也是无数南宋军民以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悲壮之举。然而,南宋将士们虽英勇顽强,但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左丞相陆秀夫为了不使年仅8岁的皇帝赵昊被元军俘虏受辱,毅然决然地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随后,南宋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那悲壮的气势,那炽热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大宋王朝,就此画上了沉重而悲壮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战乱过后,宋少帝的遗骸漂至赤湾,被天后宫的僧人发现。据《赵氏族谱·帝玉牒》记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山麓之阳。”僧人们怀着对亡者的尊重与同情,将宋少帝的遗骸安葬于此,为这段悲壮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寄托哀思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1911年,香港赵氏后裔们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与追思之情,集资对宋少帝陵进行了修建,使其得到了初步的修缮与保护。1982年,赵氏后裔们再次对宋少帝陵进行了修葺扩建,使其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如今我们所见的模样,并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如今,宋少帝陵静静地伫立在赤湾,它虽规模不大,却承载着一段沉重而悲壮的历史。这里,是南宋最后的挽歌,是无数爱国军民的热血见证,也是赵氏后裔们对先祖的缅怀与敬仰之情的寄托。当我们站在陵前,望着那白石墓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段硝烟弥漫、热血沸腾的岁月。它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铭记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珍惜如今的和平与繁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