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贺薇老师走了。</p><p class="ql-block"> 她并非名人,她的离去,于多数人而言,或许无足轻重。然而,在我心里,她却是不一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初识贺薇老师,在 2000 年,那个满是希望又略带懵懂的世纪初年。初入职场的我,犹如一张白纸,而单位举办的通讯员培训,恰是我命运转折的关键契机。贺薇老师站在讲台之上,自信的光芒自她周身散发而出,她把新闻写作的奥秘与精髓,化作点点繁星,播撒在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心田。那一刻,她的身影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与贺薇老师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联名发表了许多新闻稿,每一篇稿件都倾注了她的心血。每当我呈上初稿,她总会逐字逐句审阅,用红笔批注的痕迹,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指导,更饱含着她对新闻事业的赤诚与执着。犹记得2010年5月,我们共同采写海地维和英雄凯旋的报道《海地刻骨铭心的那些事》。那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白天,我们兵分两路,穿梭于维和队员中间,倾听他们惊心动魄的故事,将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化作文字碎片;入夜,又并肩坐在电脑前,如同拼贴珍贵拼图般,将零散的素材精心编织。窗外的夜色渐深,键盘敲击声与思绪的碰撞声交织,整整一个通宵,当晨曦刺破黑夜时,稿件终于完成。我揉着酸涩的双眼,望向身旁的贺薇老师,她却只是笑着说:“做记者的,熬夜早已是家常便饭。”那一刻,我读懂了她眼中的坚毅,也感受到了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作为记者的她,在新闻之路上,是一位无畏的勇士,以笔作武器,为真理而战,为正义发声。她的文章如同一把锐利的剑,犀利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现象;又恰似一股温馨的暖流,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在本地媒体圈,她是一座令人敬仰的高峰,能得到她的教诲,对我来说,是一生的荣幸。这些年来,每当遇到报社的记者,我总会忍不住告诉他们:“哎呀,我有幸认识你们报社的贺薇老师。”那份骄傲与感激,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后来,生活的变迁使我离开了原单位,与贺薇老师的联系也逐渐减少。本以为,我们的缘分会慢慢淡去。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惊喜。2015 年,在异国他乡的菲律宾长滩岛,阳光洒落在金色的沙滩上,相隔几十米,我们却能于人群中一眼认出彼此。岁月似乎对她格外优待,她依然装扮时尚,漂亮的裙子随风轻舞,俏皮的小辫彰显着活力,那灿烂的笑容,仍如记忆中那般温暖。</p><p class="ql-block"> 自那之后,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中时常“相遇”。她的朋友圈仿佛是一本精彩的世界游记,浪漫的日本樱花雨、绵长的西沙海岸线、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退休后的她,并未让生活变得平淡乏味,而是勇敢地去拥抱每一个新的开端,在旅途中领略世间的美好,在新的活动中结识真挚的朋友。她始终怀揣着一颗年轻的心,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好奇。</p><p class="ql-block"> 谁能料到,刚刚迈进古稀之年的她,生命竟骤然画上了句号。但我明白,生命的长度或许早已注定,可宽度却能由自己书写。在我心中,贺薇老师的一生,已如这人间四月芳菲,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我提起笔,她伏案批改稿件时的专注神情,她那温和且坚定的鼓励话语,总会清晰地浮现于我的眼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