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朱泾古镇

王伟华

朱泾亦名洙泾,别名珠溪。朱泾古镇,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始于一千八百多年前,得名于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朱治。朱泾乃早期上海西南地区的四大古镇之一,自古商贸繁盛,水乡风情迷人,这里被誉为唐代诗僧传禅地,东吴将军的封邑地,以及吴越文化的发祥地。<br> <br><br><br> 东汉时期,吴国大将朱治此地的俸邑,俸邑就是当时以管辖地方收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这条小河被冠名为朱姓,到了梁陈时期,这里被称为“朱泾里"。 康熙1708年,朱泾河在酷暑下干涸,当地百姓发现这条溪水底部有大量盛产珍珠的河蚌,所以这里又被称:珠溪。 朱泾集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嘉庆《朱泾志》称:相传东汉时为朱治俸邑。朱泾之名,始见于梁陈间前京县胥浦乡所辖5个里之一,称朱泾里。唐咸通年间已成市集,元、明繁荣,为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明正德《松江府志》已列有朱泾镇。 东林寺南面的长街,是朱泾镇最有名的老街,以杨家桥为界,西面是西林街,东面是东林街。 西林街是朱泾还算完整的一条老街,市河、老建筑、烟纸小店、教堂等等,百姓好像还生活在历史里,好像与邻近百米的朱泾商业区并不相干。 从西林街健康路口进入,街口的房子是1980年代的,往前走100米,已经穿越到了建于1975年的红旗新村。 珠溪南北河畔有两条长街,基本保留了朱泾镇旧时的风貌,能看到不少明末、清、民国初期的老房子。清代珠溪北岸北岸为上塘街,南岸为下塘街,今天这两条街的格局依然保持当年的状态,只不过路名有所变化,上塘街以南北走向的中官塘为界,东面为东林街、西面为西林街;下塘街从东到西分别称为为仓桥街、新汇街和广福街。 今天在朱泾拐个湾的秀州塘,在古时曾是一汪烟波浩渺的湖泊,日落之际,朱泾镇西的湖泊中霞光倒影,一派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故有文人墨客称此为落照湾,朱泾也有了另一个雅称:落照湾。在清乾隆年代的《金山县志•古迹》记载:落照湾,在朱泾,昔人自府城望落日于此。 秀州塘宽70多米。它西起七仙泾,一路向东,经朱泾镇西侧向北转至六里庵港,全长18.4公里。<br> 为了渡过秀州塘,历史上曾经有9次造桥史。最早的从明洪武1368年,至清乾隆1778年的410年中曾八建跨秀州塘的万安桥,从木桥到石桥,但由于秀州塘水势迅猛,这八座桥屡建屡坍,甚至在乾隆1776年在秀州塘河西另开凿支流以缓解水势,都未见功效。<br> 今天的万安桥是1981年落成的,设计师是金山人汤发良先生,经过各种分析计算,提出建造大跨径桁架桥设计方案。这种桥型自重轻、用料省、造价低、安全牢固又美观。万安桥于1980年动工,经16个月奋战建设提前竣工,宽10米、长90多米的一座没有桥桩的大桥。<br> 万安桥,在1981年5月1日落成。第九代万安桥终于结束了朱泾秀州塘上200年无桥的历史。 这个小镇压根没被时间磨平锋芒。西林街至今保留着百年风貌,老街、老建筑、烟纸小店,活脱脱一部"穿越剧"现场。济众桥更是镇上的镇宝,明洪武年间的石拱桥,至今依然稳坐"镇街之宝"的宝座。 在接近秀州塘的两栋民国时期的街面房之间出现一个小弄堂,在这个窄窄的空间一座跨越珠溪的古桥闪现而出,这是朱泾镇唯一留下的古桥:济众桥。 济众桥的前身是 建于明代洪武1384年的“还照桥”,古时站在还照桥上可以看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落日湾。最早的济众桥是位于南面南横街上三官堂边的一座石桥。到了清道光的1822年,老济众桥坍塌,坍塌的石料用于重修陈旧不堪的“还照桥”,石料还上留有刻的“济众桥”几个字,所以“还照桥”从此被“济众桥”替代。 上海金山水泥厂 这是朱镕基总理在1989年12月27日的题字。<div> 朱镕基总理严于律己,举世皆知。他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但我们发现,他也曾破例题词,从他的题字《清正廉明》、《相伴永远》、《不做假账》、《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可以断言:朱镕基的破例题词,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黯然失色被人遗忘。恰恰相反,时间越悠久越能显示朱镕基力透纸背的人格魅力,时间越悠久越能显示破例题词具有的历史意义和史学价值。</div> 目前留存的济众桥长28米、宽2.4米、跨度8.8米,过了这座桥就可以走到珠溪南面的广福街和 南横街的交接处了。 南横街位于五人港东岸,五人港北接秀州塘,南至胥浦塘。清代时,这条水道是金山西南各村运送漕粮到县城的主要水道,也是浙江进入金山城的主干水道。下了济众桥,右手边就是“米行业同业公会”。 清末南横街就是金山米业的集中地,有十几家大型的米行和米厂。到了民国初年,当时为了米厂生产,米业公会甚至创办了朱泾发电厂,白天用作碾米,晚上供全镇商民照明使用。到1930年代,米行发展到鼎盛时期。 南横街相对完整的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珠溪边的老房子就是中西林街那些商铺靠河的另一面,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乱中有序,带着一种高低错落的节奏感。 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剃头店。 很难见到的裁缝铺,本想好好的拍几张,老裁缝不愿意,只能把这张照片贴上来。 东林寺前广场壁照南侧就是市河珠溪,在珠溪对岸是孙旭初宅。房主孙旭初是民国时当地的大户人家,早年留学国外,受到过西洋文化的影响,1930年代他在家乡造的房子也具有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朱泾镇东西两头曾经有两座举足轻重的寺庙,分别是建于唐代的法忍寺与建于元代的东林寺。<br>  东林街150号东林禅寺,原名观音堂,元至大元年(1308)由僧人妙因所建,元皇庆二年(1313)西林寺智僧来开山,改额为东林禅寺,该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却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7)毁于兵乱。明初重建,后因年久失修倾毁。清乾隆年间(1736-1796)再建新寺,嘉庆十年(1805)重修,可大殿在道光五年(1825)不幸毁于火灾。道光九年(1829)重建大殿后,道光十八年(1838)山门又毁于火燹。真是多灾多难,到解放初寺内尚存大殿一座。1998年政府出资修缮,大殿恢复清代重檐歇山式屋顶建筑特色,现为上海地区佛教建筑中单体体量最大的古建筑。2004年又无偿划拨原金山县政府大院20亩土地用于东、西林寺合并和扩建,并于2007年以元代古刹特点的面貌重现在广大香客和游人面前。<div> 今天的东林寺是浦南地区最大的寺庙,山高57米,山卧一尊巨佛,山佛一体,气象磅礴。整个寺庙体现着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的理念。</div> 东林寺的照壁别开生面,《照壁》高8.8米,长21米。用几百吨的青石雕刻而成。照壁正面是用精湛的石雕工艺,上面雕刻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宝像,从初祖惠远,二祖善导,一直到十三祖印光大师,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或庄重肃穆,或慈祥和蔼,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观之心生敬仰,追忆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深深体会到净土宗深厚的历史底蕴。 照壁的对面是山门殿,由上好的汉白玉建成,洁白无瑕,尽显高贵与圣洁;山门顶部有五座莲花台,如同空中绽放的金莲花,耀眼夺目,周围有四十八尊阿弥陀佛圣像,代表着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接引众生,离苦得乐。 据说,东林寺的东门楹联是由御史台大学士王维所书。 山门殿前,横跨着三座拱桥,居中为纯铜打造的金愿桥,桥栏桥面均饰传统风格的铜雕,造型生动,古典雅致,宛若一轮金色月亮,承载着人们的祈愿和期盼;两侧石桥配有汉白玉护栏,东面的叫鹤寿桥,寓意着吉祥和长寿,西面的叫虎溪桥,这让人联想到庐山东林寺门前的那座虎溪桥,过虎溪,入净域,放下凡尘纷扰,获得清净自在。东林寺前的金愿、虎溪、鹤寿三座桥,寓意“福”“禄”“寿”。<div> 桥前有雄狮一对,2.8米高的汉白玉石狮子雄赳赳地镇守着寺院,东为雄狮,脚下的绣球象征着权力;西是母狮,足下幼狮表示嗣续。这对汉白化狮与北京故宫前的那一对可称谓姐妹狮。</div><div><br></div> 莲池中矗立着善财童子宝像,有五米多高,周身散发着仙气,如同从天而降的精灵,这是东林寺的第一项吉尼斯纪录——最高的景泰蓝善财童子像;童子脚踏莲台,手托聚宝盆,身姿稳健,眉清目秀,天真无邪,观之心生欢喜,宝像立于可360度旋转的铜台上,下方是放生池,锦鲤游动,自由嬉戏,展现出一幅富贵吉祥的画卷。 莲花许愿池,内有八尊鲤鱼铜塑,分别寓意:福泽百代、康乐天伦、伟业千秋、祥瑞平安、松龄鹤寿、鸿运财茂、喜庆辉华、吉星高照等吉祥祝祷。《金莲池》的八亇方位的鲤鱼铜塑像8尊,呈跳龙门状。 《钟楼》、《鼓楼》是东林寺内主要殿堂建筑,为四方重殿楼式,均为榴金铜顶,为我国第一对铜質钟、鼓楼。楼内分别有一口铜钟与一部击鼓,殿堂气势雅观。重檐翘角,流光溢彩,气派非凡。 圆通宝殿,也称殿中殿,内部有一座用重达150吨黄铜制作的铜殿,工艺精美,金壁煌煌,展现铜工艺之一绝。里面供奉东林寺的镇寺之宝“灵雨观音”,是用重达一吨多的整块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是元代祈雨仁宗敕赐的“灵雨观音”圣像,“灵感灵应,曾记当年传逸典;雨珠雨玉,更于遍界洒甘露”。圣像雕琢形态寓意“自在”,是别具特色的镇寺稀世之宝。殿的四周有4032尊仿玉观音,供广大信众供奉。 观音阁,整座殿宇深藏于山体中,高耸的铜门光芒四溢,这是东林寺的第二项吉尼斯纪录——最高的千佛门,用古色雨点花铜板制成,高20多米,宽10米多,门上雕刻着999尊观音铜像,整座大门合拢时,佛像组成一个巨大的“佛”字,寓意深远,壮丽非凡,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千佛门。 观音阁门外两侧有五百罗汉山,金身罗汉宛若星辰点缀其间,他们形态各异,有坐鹿的,有骑象的,有禅定冥想的,有欢喜满面的....三五成群,或独处一方,每尊罗汉都栩栩如生,表述着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不忍离去。 紫铜打造的“五佛冠”,高达22米,鼻子是观音菩萨的坐像,鼻孔为两条祥龙,尾巴是眉毛,左耳化作大护法韦驮菩萨,神威盖世,勇猛无敌,右耳为伽蓝菩萨,手捋胡须,威武庄严,两侧脸颊上绘有观音菩萨度化众生的三十二应身相。整个布局恢宏气派,庄严祥和,佛菩萨救苦救难普度群灵的精神展示无余。 照壁背面雕刻了“上海金山朱泾镇东林寺复建碑记”,记述了东林寺的兴废沧桑和复建的艰辛历程,贊颂古刹东林重铸辉煌与法脉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