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始建于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经过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形成了东方文明的都城中心区域。中轴线上汇集了十三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世纪性建筑、礼仪性建筑、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主要由15个要素构成,由南向北是:1、永定门,2、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3、天坛,4、先农坛,5、正阳门,6、天安门广场建筑群,7太庙,8,社稷坛,9、外金水桥,10、天安门,11、端门,12、故宫博物院,13、景山,14、万宁桥,15、钟鼓楼。</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永定门</p><p class="ql-block">永定门(正阳外门),是老北京城的正南门,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门。位于永定门内大街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1957年被拆除。现在的永定门是2005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永定门进入北平城,在正阳门箭楼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p><p class="ql-block">永定门(正阳外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p><p class="ql-block">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永定门到正阳门之间的一段石板路。是明清时期皇帝由皇宫(紫禁城)到天坛、先农坛进行祭祀活动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天坛</p><p class="ql-block">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与西侧的先农坛相对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祀坛。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正月在祈谷坛举行祈谷大典、每年冬至在圆丘坛举行祭天大典。</p><p class="ql-block">天坛是现存中国古代王朝等级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皇家坛庙祭祀建筑群。国家5A级风景区。主要景点是天坛中轴线上的圆丘坛(圆丘、皇穹宇等)、丹陛桥、祈谷坛(祈年殿、皇乾殿等)。皇穹宇的围墙“回音壁”。</p><p class="ql-block">丹陛桥是连通圆丘坛和祈谷坛之间的大道,长360米,宽30米,高出地面4米。丹陛桥中间的大石板道是“神道”,专供“皇天上帝”使用。神道东侧砖砌的道是“御道”,专供皇帝使用。神道西侧的砖道是“王道”,专供陪祀的皇宗亲王使用。御道、王道外侧的道供其它陪祀官员使用。</p><p class="ql-block">天坛丹陛桥</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包括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等,是每年正月皇帝举行祭天祈谷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祈年殿用于合祀天地,每年正月皇帝举行祭祀大典时,殿内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和供品。</p><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先农坛</p><p class="ql-block">先农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和东面的天坛相对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p><p class="ql-block">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太岁、天神(风、云、雷、雨)、地袛诸神的皇家祭祀坛。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季在先农坛举行祭祀先农和扶犁亲耕的仪式。</p><p class="ql-block">先农坛是现存中国最大的祭祀先农的祭坛,是农耕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现在先农坛内有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主要景点是西面的太岁殿建筑群和东面的神仓院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北门</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仓院位于先农坛东部,与西部的太岁殿建筑群相对称。</p><p class="ql-block">神仓院主要包括收粮亭和神仓,收粮亭负责收集皇帝亲耕田地收获的粮食,神仓负责储存这些粮食,以备皇家祭祀北京的“五坛八庙”时使用。</p><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仓——天下第一仓</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轴线永定门与前门之间的天桥,是明清皇帝前往天坛、先农坛的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天桥一带在民国时期是繁华的民间商业街市和各种民间艺人的聚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市场进入了商场和演艺场所。</p><p class="ql-block">天桥</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集中华老字号、中华美食、各种商业店铺、各种文化娱乐场所为一体的闹市区。明朝开始形成,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栅栏,位于前门与珠市口之间,前门大街西侧,与东侧的鲜鱼口相对称。是北京著名的古老繁华商业街市。</p><p class="ql-block">大栅栏</p> <p class="ql-block">鲜鱼口,位于珠市口与前门之间,前门大街东侧,与西侧的大栅栏相对称。鲜鱼口以鲜鱼开始,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馆和零售店铺。</p><p class="ql-block">鲜鱼口</p> <p class="ql-block">前门指的是正阳门,正阳门包括正阳门和正阳门箭楼。正阳门是老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明清皇城正南门天安门的前门。正阳门箭楼是保护正阳门的箭楼,正阳门的前门。</p><p class="ql-block">前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前门大街中心。主要景观,正阳牌楼(前门五牌楼)、正阳门箭楼(前门箭楼)、正阳门(前门)。</p><p class="ql-block">正阳牌楼(前门五牌楼),六柱五间,上书“正阳桥”三字。位于正阳门箭楼南部。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原木结构牌楼毁于火灾。现在这座是2008年按原样重建的。</p><p class="ql-block">正阳牌楼(前门五牌楼)、正阳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前门箭楼),位于正阳门南部,前门五牌楼北部。是保护正阳门的箭楼,是正阳门的前门,通高35·7米。</p><p class="ql-block">1439年,明朝为了增强京师内城九门的防御能力,在九座城门外增建箭楼,正阳门箭楼是其中最大的一座。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1901年至1906年清朝修繕重建。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箭楼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p><p class="ql-block">九座箭楼中,现存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两座。</p><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正阳门</p><p class="ql-block">正阳门(前门、大前门、前门楼子),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部,正阳门箭楼北部。是明清京师内城九门之一。</p><p class="ql-block">内城是明朝1421年迁都北京前建成的北京城,称为“京师”。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京城,将京师九门内称为“内城”,将新扩建的部分称为“外城”。因经济原因外城只扩建了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以南部分。</p><p class="ql-block">内城九门是: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p><p class="ql-block">外城七门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p><p class="ql-block">正阳门是京师内城的正南门,明清皇城正南门天安门的前门(前门),内城九门中最大的城门(大前门),原建有城墙和瓮城,后来仅存城楼(前门楼子)。建成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通高43·65米。是内城九座城门中,现仅存的一座。</p><p class="ql-block">正阳门(前门、大前门、前门楼子)</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 Tian'anmen square</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中央,天安门与正阳门之间。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国事外事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安门广场主要景点: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而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領导人。</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11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1977年9月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并开放瞻仰。</p><p class="ql-block">纪念堂南北门额上“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鎏金大字是毛主席的接班人,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峰题写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日下午6时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領导人为纪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1958年5月1日举行了揭幕典礼,5月2日正式开放。纪念碑通高37·94米。</p><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碑心石上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南面碑心石上刻着由毛泽东主席撰写,周恩来总理抄写的150字鎏金碑文。</p><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位于天安门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电钮,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国旗。</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国旗杆最初高22·5米。1991年新更换的国旗杆净高30米,国旗升到顶部30米。</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太庙</p><p class="ql-block">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天安门东侧,故宫博物院东南侧,与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相对称。</p><p class="ql-block">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庙与社稷坛形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p><p class="ql-block">1911年清朝灭亡后,太庙仍归清皇室。1924年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北洋政府将太庙改为“和平公园”,1931年太庙被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1950年新中国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p><p class="ql-block">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社稷坛</p><p class="ql-block">社稷坛(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故宫博物院西南侧,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相对称。</p><p class="ql-block">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祭坛。明清两代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1911年孙中山先生領导的革命党推翻了清王朝,1914年将社稷坛开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协和医院逝世后,灵柩移至中央公园“拜殿”(今中山堂)停放。1928年国民革命军取的北伐战争胜利后,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北京最早的公园中山公园主要景点:“保卫和平”坊、孙中山先生铜像、音乐堂、社稷坛、中山堂、格言亭等。</p><p class="ql-block">社稷坛(中山公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天安门</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 Tian'anmen Gate tower</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明朝为迁都北京,1417年仿南京“承天门”而建,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p><p class="ql-block">1368年明朝建都南京,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1644年“承天门”毁于战火,清朝重建,更名为“天安门”。</p><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明清皇城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四门之一,是明清皇城的正南门。</p><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皇帝发布重要诏书都在天安门举行仪式。</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进行了多次修繕,1970年天安门城楼进行了一次重建。天安门通高33·7米。</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开国領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p><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天安门 Tian'anmen Gate tower</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西北侧的登城口 Entrance</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西北侧登城口 </p><p class="ql-block">Tian'anmen Gate tower Entrance</p> <p class="ql-block">登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上(面向东)</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上(面向西)</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内</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东侧 East side of the Tian'anmen Gate tower</p><p class="ql-block">出口 Exit</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端门</p><p class="ql-block">端门是进入天安门后的第一道门,是明清皇城正南门天安门与明清皇宫正南门午门之间的一道门。</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端门城楼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皇帝出巡和前往庙坛祭祀前,登上端门祈祷出行的良好开端。</p><p class="ql-block">明清皇宫南端门、故宫博物院南端门,门楼上书“端门”下书“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南起天安门内第二道门午门,北至景山前街神武门。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环有10米高的宫墙,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宫门四座,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371间。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藏有古文物191万7千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2万7千余件(套)。</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自1421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溥仪逊位。共有24位皇帝曾在紫禁城居住和处理朝政,统治中国长达491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仍居住在紫禁城,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及皇室成员赶出了紫禁城。1925年在紫禁城成立了“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午门是天安门内第二道门,是明清皇宫(紫禁城)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四门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明清时期,是颁布皇帝诏书,举行重大庆典活动,体现皇权威严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故宫博物院南门、检票口、入口——午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The Palace Museum Entrancei</span></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p><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午门内的第一道门,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正门,是最大的宫门,明朝称为“皇极门”,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的场所。皇帝在此接受朝拜和上奏,颁布诏书,处理政事。清朝更名为“太和门”,清初皇帝也在此听政、赐宴,后来将“御门听政”的场所移至“乾清门”。</p><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之一。是故宫的第一座大殿,俗称“金銮宝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p><p class="ql-block">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是皇帝在参加太和殿典礼前,接受执事官员朝贺的场所。皇帝在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在前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这里查验种子和农具。</p><p class="ql-block">中和殿</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朝称为“建极殿”,是明代举行大典前皇帝更衣的殿宇。清朝更名为“保和殿”,清代每年初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也是清代举行“殿试”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是外朝与内廷之间的一道门,门前是外朝“前三殿”(三大殿),门后是内廷“后三宫”(三大宫),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宫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之一。明朝和清初是皇帝的寝宫。清雍正皇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此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岁时受贺、举行晏筵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驾崩后的停灵之处,以示“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皇帝存放“秘密建储匣”之处,匣内藏有皇帝秘密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子。皇帝驾崩后,由指定的大臣取下“秘密建储匣”,进行共同验证,由秘密选定的皇子即位。</p><p class="ql-block">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是明清皇宫“后三宫”之一,交泰殿的前面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皇后在皇后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在交泰殿接受朝賀。</p><p class="ql-block">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之一,是明清皇后的寝宫。乾清宫和坤宁宫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清康熙时将东侧的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p><p class="ql-block">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坤宁门,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与“御花园”之间的一道门。门内是“后三宫”,门外是“御花园”。清代选秀女时在坤宁门候选。</p><p class="ql-block">坤宁门</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位于御花园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在天一门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p><p class="ql-block">钦安殿</p> <p class="ql-block">顺贞门,是御花园的北门,是通往神武门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顺贞门</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是故宫(明清皇宫、紫禁城)的北门。明朝称“玄武门”,清朝改称“神武门”。是明清两代皇宫的后门,是日常宫内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蚕坛”时由神武门出入。清代选秀女时,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p><p class="ql-block">明清皇宫北门,故宫博物院北门、出口。</p><p class="ql-block">神武门 The Palace Museum Exit</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景山</p><p class="ql-block">景山,又称万岁山,位于故宫神武门对面,神武门与地安门之间。是座人造小山,高43米,海拔高度88·35米。是明清皇宫后苑,明清皇城的一部分。北京城南北中轴线最高点。</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景山顶峰万春亭、“北京城市中心点”标志,“北京城南北中轴线”标志。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处、寿皇殿建筑群、北京最著名的牡丹园。</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景山下的绮望楼、上面是景山顶峰的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景山顶峰面向南,故宫博物院北门神武门,故宫博物院等。</p> <p class="ql-block">景山顶峰面向北,景山寿皇殿建筑群、鼓楼、国家体育场等。</p> <p class="ql-block">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夏历三月十九日,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在煤山(今景山)东侧的歪脖老槐树下自缢身亡。</p><p class="ql-block">1971年5月崇祯皇帝自缢处老槐树被移除。1981年将景山南坡上的一棵不太高大的槐树移载至原处。现在这棵百年老槐树是1996年从东城区某居民院中移来替代的。</p><p class="ql-block">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自缢处</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万宁桥</p><p class="ql-block">万宁桥,又名海子桥、后门桥等,位于地安门北大街,地安门与鼓楼之间,南北跨越什刹海前海东岸的“玉河”。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历经7个多世纪,至今仍承担着现代交通的责任。</p><p class="ql-block">万宁桥、玉河</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钟鼓楼</p><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报时中心,位于地安门北大街,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始建于元代1272年,复建于1297年,明代1420年重建。</p><p class="ql-block">鼓楼占地7000平方米,通高46·7米。原有更鼓25面,主鼓一面,群鼓24面。后仅存主鼓一面并已残破。</p><p class="ql-block">2001年仿制的主鼓高2·4米,面径1·6米,群鼓高1·6米,面径1·12米。</p><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占地6000平方米,通高47·9米。楼内有明代铸造的“永乐大钟”,钟体高5·55米,下口径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约63吨。</p><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横幅图</p><p class="ql-block">北京外城正南门、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圆丘坛位于天坛南部,是明清皇帝每年冬至日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圆丘坛主要包括圆丘和皇穹宇,圆丘顶部是个圆型大平台,平台中心有块“天心石”,举行祭天大典时,天心石上供奉“皇天上帝”。天心石有声震现象,在天心石处说话有扩音效果,听起来瓮声瓮气。</p><p class="ql-block">天坛圆丘</p> <p class="ql-block">天坛皇穹宇是圆丘坛的一部分,是圆丘坛天库的正殿,是平时供奉祭天大典神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皇穹宇的围墙坚硬光滑,有传播声音的功能,称为“回音壁”。两人可分别站在墙壁的两侧说话,声波沿着墙壁传播进行对话。皇穹宇的下方有块“三音石”,也有声传效应。</p><p class="ql-block">天坛皇穹宇,院内墙壁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太岁殿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岁殿和皇帝亲耕田地。太岁殿是先农坛的主要建筑,高大雄伟,殿内供奉太岁神位,是明清时期祭祀先农的主要场所。现在是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神仓院主要负责收藏皇帝亲耕田地收获的粮食。</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仓——先农坛神仓院</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是明清皇帝前往天坛、先农坛的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天桥</p> <p class="ql-block">正阳牌楼(前门五牌楼)、正阳门箭楼(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前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前门、大前门、前门楼子)</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坐东朝西,与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相对称。1958年10月开工建设,1959年8月竣工。原名中央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3年2月改称“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开工扩建,2012年2月竣工。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5层,通高42·5米。</p><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坐西朝东,与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相对称。1958年10月开工建设,1959年9月建成。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通高46·5米。</p><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内有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宴会厅及各省市自治区会议厅。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国事活动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天安门东侧,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的祖庙,供奉皇帝、皇后的牌位。清代时太庙寝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十一位皇帝、皇后的牌位。太庙挑庙(后殿)供奉皇帝远祖的牌位。</p><p class="ql-block">太庙享殿(前殿)</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祭坛。明清两代在此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社稷坛、棂星门、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天安门</p><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和盛大集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外金水桥</p><p class="ql-block">金水桥有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上,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p><p class="ql-block">外金水桥共有7座,天安门前汉白玉石桥5座,最中间的一座是“御路桥”,专供皇帝通行。御路桥两侧的两座是“王公桥”,供宗室亲王通行。外侧的两座是“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通行。太庙和社稷坛大门外的两座是“公生桥”,供四品以下官员等通行。</p><p class="ql-block">天安门 、外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西北侧的登城口 </p><p class="ql-block">Tian'anmen Gate tower Entrance</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西侧</p><p class="ql-block"> west side of the Tian'anmen Gate tower</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上(面向东)</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内</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内有3个会客·休息厅</p><p class="ql-block">会客·休息厅</p> <p class="ql-block">会客·休息厅</p> <p class="ql-block">会客·休息厅</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东侧 </p><p class="ql-block">East side of the Tian'anmen Gate tower</p><p class="ql-block">出口 Exit</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内第一道门端门,是明清皇宫南端门,故宫博物院南端门。</p><p class="ql-block">端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到神武门是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内第二道门午门,是明清皇宫正南门,故宫博物院南门、检票口、入口。</p><p class="ql-block">午门 the Palace Museum Entrance</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午门内第一道门,明朝称为“皇极门”,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场所。清朝更名为“太和门”,清初皇帝也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将“御门听政”的场所移至乾清门。</p><p class="ql-block">金水桥有两座,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为“外金水桥”。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上为“内金水桥”。</p><p class="ql-block">太和门、内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p><p class="ql-block">故宫中轴线,太和门至乾清门为外朝,乾清门至坤宁门为内廷,坤宁门至顺贞门为御花园。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殿”(三大殿)。内廷是皇帝、皇后居住的正宫,主要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地,主要包括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是个小巧别致的花园。</p><p class="ql-block">内廷“后三宫”的两侧是“东六宫”、西六宫,统称为“三宫六院”。</p><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明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是明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是皇帝在参加太和殿典礼前,接受执事官员朝贺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中和殿</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是明清皇宫外朝三大殿之一。明代皇帝参加典礼前在此更衣。清代是进行宴请和举行殿试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是内廷与外朝之间的门,乾清门前是“前三殿”(三大殿),乾清门后是“后三宫”。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的正宫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之一。明朝时是皇帝的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康熙两位皇帝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清雍正皇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此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驾崩后停灵之所,以示“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皇帝存放“秘密建储匣”之处,匣内藏有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的名子。皇帝驾崩后,由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进行共同验证,由秘密选定的皇子即位。</p><p class="ql-block">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交泰殿的前面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皇后于皇后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在此接受朝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玉玺存放于交泰殿。</p><p class="ql-block">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之一。是明清皇后的寝宫,坤宁宫和乾清宫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清康熙时将东侧的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p><p class="ql-block">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坤宁门,是内廷与御花园之间的门,坤宁门内是“后三宫”,坤宁门外是“御花园”。是明清皇宫内廷后三宫的后宫门。清代选秀女时在此候选。</p><p class="ql-block">坤宁门</p> <p class="ql-block">天一门,是御花园内一座灰色的“神秘之门”,是钦安殿院落的南门。</p><p class="ql-block">天一门</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明朝称“玄武门”,清朝改称“神武门”。是明清皇宫的北门。</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北门、出口</p><p class="ql-block">神武门 The Palace Museum Exit</p> <p class="ql-block">景山位于故宫神武门对面,神武门与地安门之间,是明清皇宫后苑,明清皇城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神武门看景山,下面是景山前街、景山公园入口,上面是景山顶峰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是座明、清皇家庙宇。明朝时建在景山东北侧。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在景山正北部。是北京中轴线上仅次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建筑群大门外东南西各有一座牌坊。</p><p class="ql-block">寿皇殿建筑群大门</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寿皇殿供奉清朝历代皇帝、皇后的牌位和画像。正月初一、清明、中元、万寿、霜降、冬至、初夕七个节令,皇家在寿皇殿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p><p class="ql-block">景山寿皇殿</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万宁桥,位于钟鼓楼南面。</p><p class="ql-block">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报时中心。鼓楼位于钟楼南面。</p><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北京中轴线北端——钟楼</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内城,是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前,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于1406年开始建设,1421年建成的北京城,称为“京师”。1553年北京城扩建后称为“内城”。</p><p class="ql-block">内城九门(京师九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九座城门外还各有1座箭楼。</p><p class="ql-block">老北京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正阳门一线向南扩展的部分,称为“外城”。</p><p class="ql-block">外城七门: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p><p class="ql-block">内城内是皇城,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p><p class="ql-block">皇城内是皇宫(紫禁城、故宫),皇宫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p> <p class="ql-block">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