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

ChenDH

<p class="ql-block">我们两家朋友在北京奥运会之前随团游览了俄罗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没抽时间整理照片。最近稍闲,费了不少功夫才弄清照片上的景点。虽然人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但景点毕竟依然如故。再说近几年俄乌战争硝烟四起,旅游并不十分安全,更显得这些照片珍贵。觉得有必要整理岀来,并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从北京出发,乘坐俄罗斯航班,到达圣彼得堡</p> <p class="ql-block">旅游开始,与导游合影</p> <p class="ql-block">彼得一世雕像 (Monument to Peter I)</p><p class="ql-block">彼得一世 (Peter I) ,又被称为彼得大帝 (Peter the Great) ,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对俄罗斯进行了深远的改革,使其走向欧洲化和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一世雕像 (Monument to Nicholas I)</p><p class="ql-block">尼古拉一世 (Nicholas I) ,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之一,以其专制统治、镇压反对派和推动帝国扩张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圣以撒广场 (Saint Isaac’s Square)</p> <p class="ql-block">马林斯基宫 (Mariinsky Palace)</p><p class="ql-block">马林斯基宫 (Mariinsky Palace) 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宫殿,风格庄严典雅,是该市最具代表性的行政建筑之一。它与冬宫、彼得宫等相比,虽不以奢华闻名,但在政治与行政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二世纪念碑 (Monument to Catherine II)</p><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二世 (Catherine II of Russia) ,又称凯瑟琳大帝 (Catherine the Great) ,是俄罗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最著名的女性统治者之一。她以推动启蒙改革、扩张帝国疆域和振兴文化艺术而闻名,被誉为“开明专制君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要塞 (Peter and Paul Fortress)</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要塞 (Peter and Paul Fortress) 是圣彼得堡最早的建筑之一,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发源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1703年,为了抵御瑞典在大北方战争中的威胁,彼得大帝下令修建该要塞;它的建设标志着圣彼得堡的正式建立,因此也被称为“圣彼得堡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洛蒙诺索夫桥 (Lomonosov Bridge)</p><p class="ql-block">洛蒙诺索夫桥 (Lomonosov Bridge) 是圣彼得堡一座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石桥,以其古典风格和保存完好的结构成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桥梁之一。</p> <p class="ql-block">列宁格勒斯基火车站 (Leningradsky Railway Station)</p><p class="ql-block">列宁格勒斯基火车站 (Leningradsky Railway Station) 是莫斯科最重要、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连接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铁路交通的核心枢纽之一。</p> <p class="ql-block">冬宫 (Winter Palace)</p><p class="ql-block">冬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宏伟宫殿,位于涅瓦河畔,是俄罗斯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原是俄国沙皇的冬季官邸,现在是世界著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Hermitage Museum) 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冬宫最初建于1700年代中期,现存建筑为1754–1762年由意大利建筑师拉斯特雷利 (Bartolomeo Rastrelli) 设计, 为巴洛克风格,外观壮丽,装饰华丽。历史上曾是18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皇帝的主要宫殿,是罗曼诺夫王朝的权力象征。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攻占冬宫,这成为苏联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如今冬宫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馆内收藏有超过300万件艺术品;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p> <p class="ql-block">游客把警察逮捕了,怎么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街道联欢</p> <p class="ql-block">库图佐夫雕像 (Kutuzov Monument)</p><p class="ql-block">库图佐夫 (Kutuzov) 全名为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Kutuzov)(1745年9月16日 - 1813年4月28日) ,是俄罗斯帝国元帅、军事统帅。在1812年俄法战争 (拿破仑入侵俄罗斯) 中担任总司令,是抵抗拿破仑的关键人物,被誉为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喀山大教堂 (Kazan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喀山大教堂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东正教教堂之一,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意义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St. Basil’s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宗教与文化象征之一,以其童话般的洋葱头彩色圆顶闻名于世。大教堂于1555年–1561年间为纪念俄军征服喀山汗国 (1552年) 胜利而建造。建筑风格为俄罗斯传统建筑,外加拜占庭与东方元素的融合,是伊凡雷帝军事胜利的象征;教堂核心原为一座升天教堂,后增建多座小教堂围绕,形成今日“花束式”结构;最初名为“圣母代祷教堂”,17世纪起被称为“圣瓦西里教堂”,纪念莫斯科圣人“瓦西里·柏拉仁内”。</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1. 多穹顶结构:共九座教堂组成,围绕中心主教堂对称排布;每座塔顶都是独特造型的洋葱头圆顶,颜色鲜艳、图案繁复、极具装饰性;圆顶并非原始设计,17世纪重建时增添。</p><p class="ql-block">2. 色彩缤纷的外观:色彩象征天堂与神圣光辉,也带有浓厚的民族和民间风格;宛如童话中的城堡,成为莫斯科和俄罗斯的视觉代表。</p><p class="ql-block">3. 内部结构:内部是迷宫式通道与小祈祷室组成,墙面和拱顶有大量彩绘和圣像;虽不如外观宏伟,但装饰精美、氛围神秘。</p><p class="ql-block">1990年与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相传伊凡雷帝因教堂太美,下令弄瞎建筑师,使其再也无法复制 (但无确凿历史证据) ;教堂曾多次面临毁灭 (拿破仑时代、斯大林时期) ,但都幸运保留至今;教堂旁原有护城河 (今已填平) ,因此得名“壕沟上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 (Monument to Minin and Pozharsky)</p><p class="ql-block">米宁和波扎尔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以组织民兵驱逐波兰入侵者、保卫国家独立而闻名,被视为俄罗斯爱国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位于红场旁的百货大楼 (Department Store)</p> <p class="ql-block">特罗伊茨卡娅塔 (Troitskaya Tower)</p><p class="ql-block">特罗伊茨卡娅塔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重要、最宏伟的塔楼之一,也是游客进入克里姆林宫的主要通道。1495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阿洛伊西奥建造,高80米 (包括塔尖星形装饰) ,是克里姆林宫第二高的塔楼。位于克里姆林宫西北角,面向亚历山大花园,靠近无名烈士墓。</p><p class="ql-block">“Troitskaya”意为“圣三一”,因其原来通往克里姆林宫外的圣三一修道院故而得名。最初用于军事防御,有吊桥连接护城河,是重要的防御结构;16世纪后期塔楼加高,并陆续加入装饰性元素;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塔楼部分遭到损毁,后由俄国工匠重建;20世纪加装红色五角星顶饰,象征苏联政权 (原为双头鹰) ;如今是游客进入克里姆林宫的主要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博罗维茨卡娅塔 (Borovitskaya Tower)</p><p class="ql-block">博罗维茨卡娅塔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重要塔楼之一,以其靠近克里姆林宫西南角、靠近总统办公区的位置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红场漫步</p> <p class="ql-block">右侧为克里姆林军械库博物馆 (Kremlin Armoury)</p><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军械库博物馆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最富有的皇家宝藏博物馆之一,也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最著名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特列姆宫 (Terem Palace)</p><p class="ql-block">特列姆宫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最古老、最具有俄罗斯传统建筑特色的皇家宫殿之一,也是17世纪沙皇的私人住所。</p> <p class="ql-block">圣母升天大教堂 (Dormition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圣母升天大教堂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俄罗斯东正教历史上的核心圣地之一。建于1475–1479年,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里斯托特尔·菲奥拉万蒂 (Aristotele Fioravanti)建造,具有俄罗斯传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建筑风格融合特色。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教堂广场 (Cathedral Square) ,是俄罗斯历史上历代沙皇加冕、主教就职、国家重大宗教典礼的主要场所;被视为全俄罗斯正教会的宗教中心,地位等同于“国教堂”;名称中的“Dormition”(升天)意指圣母玛利亚“安详入睡、升入天堂”。</p> <p class="ql-block">伊凡大帝钟楼 (Ivan the Great Bell Tower)</p><p class="ql-block">伊凡大帝钟楼是克里姆林宫内的一座著名钟楼,是莫斯科的重要地标之一,象征着俄罗斯东正教的力量和国家的统治中心。该钟楼最初建于1508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博南·弗赖金 (Bon Fryazin) 设计。高度约为81米,是当时莫斯科最高的建筑,长期以来被视为城市的“中心点”。它是克里姆林宫教堂群的钟楼,用于召唤信徒参加宗教仪式。钟楼由主塔和附属的“钟楼附楼”组成,整个建筑群包括21口钟,其中最大的钟重达65吨。在沙皇时期,它不仅是宗教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拿破仑1812年入侵莫斯科时曾试图摧毁它但未成功。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文艺复兴风格与传统俄罗斯建筑风格的融合,外观庄严挺拔,金色圆顶显得尤为醒目。白色的塔身与克里姆林红墙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沙皇钟 (Tsar Bell)</p><p class="ql-block">沙皇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也是俄罗斯工艺与历史的象征之一,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靠近伊凡大帝钟楼。于1733–1735年由建筑师伊凡·莫托林 (Ivan Motorin) 及其儿子设计。高度约6.14米,直径约6.6米,重约201吨,材料为青铜。</p><p class="ql-block">沙皇钟是在安娜女皇 (彼得大帝的侄女) 统治时期下令铸造的,目的是为了象征俄罗斯的帝国力量与荣耀。然而,在尚未被吊起使用前,它在1737年的一次大火中被冷水扑救时破裂,导致一块重约11吨的钟体碎片脱落,至今未曾敲响过一次。</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这里还有一门没有射出一发炮弹的超级大炮。造成后发现炮弹比炮筒大,无法发射,只是个摆设。</p> <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主席团大楼 (Kremlin Presidium)</p><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主席团大楼,也被称为第14号行政楼,曾是苏联和俄罗斯政府机关的办公地之一,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东北部。</p><p class="ql-block">建于1930年代初 (1932年完工) ,具有典型的苏联早期行政建筑风格,外观庄严、简约、功能性强。曾作为苏共中央和后来的俄罗斯联邦政府的一部分办公场所,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联邦安全局等机构使用。</p> <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参议院大楼 (Kremlin Senate)</p><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参议院大楼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现为俄罗斯总统的主要办公地点之一,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建于1776–1787年,由著名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师 Matvei Kazakov建造。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al)。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北部。18世纪末,原作为“俄罗斯帝国参议院”建造,是国家法律和行政事务的审议中心。苏联时期成为苏共中央的重要办公楼。自2000年以来,这里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官方办公楼之一,被称为“总统行政办公楼”。每当国旗升起时,表示总统正在里面办公。当天正好碰到普京总统办公,在外面打了声招呼,合影就免了。</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外交部大楼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Russia)</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State Historic Museum)</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是俄罗斯最大、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位于莫斯科红场北侧,与圣瓦西里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宫遥相呼应。于1875年开始建造,1883年正式开放。建筑风格为俄罗斯复兴风格 (Russian Revival) ,由建筑师Vladimir Sherwood设计。博物馆的建立旨在展示从史前时代到19世纪末的俄罗斯历史与文化遗产。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建设,是当时俄罗斯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象征。博物馆藏品超过500万件,涵盖史前文物、中世纪武器与盔甲、贵族服饰与皇室物品、古代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相关遗物。其外观像一座红砖“城堡”,融入俄罗斯传统元素(塔楼、拱门、彩色屋顶。内部装饰充满东正教和俄罗斯民族图案,连地板与天花板都极具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朱可夫元帅雕像</p><p class="ql-block">朱可夫元帅是苏联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尤其因在二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而闻名,被誉为“苏联的救星”、“柏林的征服者”。</p> <p class="ql-block">中兵工厂塔 (Srednyaya Arsenalnaya Tower)</p><p class="ql-block">中兵工厂塔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北墙上的一座塔楼,是克里姆林宫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与建筑价值。</p> <p class="ql-block">图4: 亚历山大花园</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花园在1812年为纪念俄罗斯在卫国战争中击败拿破仑而创立,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命名。花园紧邻克里姆林宫西墙、红场南端,由上花园、中花园、下花园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图1: 王明墓地</p><p class="ql-block">王明是十一次路线斗争中最有名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头目。真名叫陈绍禹,曾留学苏联,是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代表人物。以共产国际的名义遥控指挥博古领导下的中共与国民党作斗争,实际上掌握了中共的领导权。在此期间尽出馊主意,让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白区损失百分之百。</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科捷利尼奇斯卡亚河堤大楼 (Kotelnicheskaya Embarkment Building)</p><p class="ql-block">科捷利尼奇斯卡亚河堤大楼是莫斯科著名的“七姐妹”之一,是苏联斯大林时代标志性的摩天大楼建筑,融合了哥特式与新古典主义风格,极具视觉冲击力。于1947年奠基,1952年竣工。建筑风格为斯大林式 (Stalinist Gothic)。高度约176米,共有32层。主塔高耸入云,顶端是金属尖顶,典型的“斯大林式摩天楼”风格。两侧为阶梯状副楼,形成对称结构,外墙为浅色石材,雕饰精美。拥有超过700套公寓,最初为苏联高官、科学家、文化名人专用住宅。它是苏联“七姐妹”摩天楼之一 (即斯大林命令下建造的七座标志性高楼之一) ,象征着战后苏联的工业实力与帝国雄心。也出现在许多电影、明信片与艺术作品中,是莫斯科天际线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图1、2: 在公园偶遇莫斯科市民婚礼</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1831年2月初至5月中旬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地铁站 (Moscow Metro Stations)</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地铁于1935年 (苏联时期) 开通,系统长度超过400公里,经250多个车站,拥有14条主要线路,外加环线(5号线)和新的大环线(11号线。它不仅是交通系统,更被称为“地下宫殿”。莫斯科地铁站以建筑艺术和装饰豪华闻名世界,尤其在市中心的早期车站,被誉为世界最美地铁之一。例如,我们参观的凯旋门站 (Komsomolskaya) 拥有金色穹顶、吊灯、马赛克壁画、科林斯柱,极具帝国气势,表现俄罗斯民族英雄与胜利主题。莫斯科地铁是苏联时代的建筑瑰宝,集雕塑、绘画、马赛克、照明艺术于一体。如今不仅是通勤工具,也是文化旅游热门项目,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值得参观的地铁系统之一。</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凯旋门 (Triumphal Arch of Moscow)</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凯旋门是为纪念俄军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战胜拿破仑而建的历史性纪念建筑,象征着俄罗斯的国家荣耀与军人英勇精神。</p><p class="ql-block">原始凯旋门由沙皇尼古拉一世下令建造,位于莫斯科城区的Tverskaya Zastava地区。1936年因城市发展被拆除,1966年在胜利广场附近原样重建。建筑特点采用古罗马凯旋门结构,高约28米,中央为一座拱门,两侧为雕塑柱。上部装饰有胜利女神雕像与马车(战车)群雕,象征胜利与荣耀。下部有大量浮雕与铭文,描绘1812年战争的历史场景。是俄罗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之一,常作为重大庆典 (如胜利日阅兵) 的背景和拍照地标。周边的胜利公园和战争博物馆进一步加强了它的纪念性质。</p> <p class="ql-block">胜利公园</p> <p class="ql-block">全俄展览中心正门 (Main Gate of VDNKh)</p><p class="ql-block">全俄展览中心正门是莫斯科全俄展览中心的标志性入口之一,象征着苏联时代对农业、工业与国家成就的颂扬。于1954年落成,建筑风格为斯大林帝国风格 (Stalinist Empire Style),位于莫斯科市东北部,VDNKh展览园南端主入口。</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为高达32米的门楼结构,采用对称布局,外观庄严恢弘。中央是巨大的石质拱门,两侧有四根粗大的列柱支撑。顶部雕塑为一对工人与农民高举金色谷穗的雕像,象征工农联盟与苏联农业丰收。整体采用浅色石材,饰以浮雕、苏联国徽、五角星与麦穗等象征性图案。作为VDNKh的门户,象征着苏联时期对农业发展、技术进步、国家成就的赞美。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也是莫斯科市民和游客常拍照打卡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全俄展览中心中央展馆 (VDNKh Central Pavilion)</p><p class="ql-block">全俄展览中心中央展馆是全俄展览中心的核心与标志性建筑之一,曾被称为“苏联的白宫”,是展示国家成就与社会主义辉煌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中央展馆建于1950至1954年,高约100米,建筑气势宏伟,象征着苏联国家力量和进步精神。顶部装饰有金色尖塔与苏联国徽、五角星、麦穗环绕,十分醒目。正立面为高大柱廊,饰有金色浮雕与农业、工业、科技等象征图案。内部大厅庄严华丽,曾用于举办国家级展览、典礼与成就展示。最初用于展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在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的成就。是19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常年举办科技、宇航、农业、文化等主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民族友谊喷泉 (Friendship of Peoples Fountain)</p><p class="ql-block">民族友谊喷泉是莫斯科VDNKh展览中心最著名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象征着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喷泉中央是一圈16座少女雕像,代表当时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每位少女身着自己共和国的传统民族服饰,象征各民族的独立文化与平等团结。雕像为镀金材质,在阳光或灯光下熠熠生辉。中心喷泉由数百个喷水口组成,水柱高低错落,动感十足。喷泉基座围绕着一圈象征丰收的金色麦穗、果实和花卉雕饰。</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 (Train Station)</p> <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宫 (Catherine Palace)</p><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宫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区的普希金市 (原名沙皇村 Tsarskoye Selo)。起初建于1717年,后由叶卡捷琳娜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 (凯瑟琳大帝) 时期多次扩建和重修。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后期加入一些新古典主义元素。主要由意大利建筑师 巴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 (Bartolomeo Rastrelli) 设计。宫殿外立面长达300多米,采用明艳的蓝白金三色配色;金色穹顶与雕塑繁复的立面是典型俄式巴洛克代表;室内装饰极尽奢华,尤其以著名的琥珀屋 (Amber Room) 最为传奇。琥珀屋是由整面琥珀墙板构成,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宫殿内还有镜厅、贵族起居室、王后画室、宴会厅等众多精致空间。</p><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宫是俄国帝国宫廷生活的代表,体现18世纪皇室的奢华与权力;曾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夏宫,与彼得宫并称为“北方凡尔赛”。二战期间被德军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长期修复才恢复原貌,尤其是琥珀屋在2003年被完全复原。现为国家级博物馆与世界文化遗产,对外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沙皇村普希金雕像 (Pushkin Statue in Tsarskoe Sole)</p><p class="ql-block">普希金雕像建于1900年,雕刻者为罗伯特·巴赫 (Robert Bach)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区普希金市 (原称沙皇村) 的亚历山大园 (Alexander Park) 。雕像是为纪念俄罗斯文学巨匠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Alexander Pushkin) 而建。普希金在沙皇村的皇家贵族学校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这是他创作与思想的重要起点。因此沙皇村后来改名为“普希金市” (Pushkin) ,成为这位诗人的精神象征地。</p><p class="ql-block"> 雕像为写实风格,表现普希金年轻时坐在长椅上沉思的姿态。其面容温和、神态自然,展现出诗人的才思与浪漫气质。背后环境为绿树成荫的皇家园林,与雕像构成极具诗意的氛围。长椅雕像的形式使它成为游客喜爱“同坐合影”的热门点。</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与圣保罗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Peter and Paul)</p><p class="ql-block">彼得宫城圣彼得与圣保罗大教堂于1895 年动工,1905 年完工。建筑风格为俄罗斯复兴风格 (Russian Revival Style) ,属俄罗斯东正教。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郊区的彼得宫城 (Peterhof City) 市中心。教堂整体采用红砖砌筑,外观高大庄严。有五座金色“洋葱形穹顶” (典型东正教风格) ,中间主穹顶最大。外墙饰以丰富的花纹、拱窗和宗教浮雕。内部拥有传统的东正教圣像墙 (Iconostasis) 和华丽的壁画,气氛宁静庄严。建筑高度约为70米,是彼得宫城最醒目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彼得宫宫殿群 (Peterhof Palace Complex)</p><p class="ql-block">彼得宫宫殿群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以西约30公里的芬兰湾海岸,建造始于1709年,由彼得大帝亲自规划。建筑风格以巴洛克式为主,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法国园林风格。因其华丽喷泉群,被称为“俄罗斯的凡尔赛”。</p><p class="ql-block">主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1. 大宫殿 (Grand Palace) :位于园区中央,外观宏伟,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展示沙皇起居室、宴会厅、镜厅、绘画与艺术珍品等。它面朝芬兰湾,居高俯瞰整个喷泉轴线。</p><p class="ql-block">2. 下花园 (Lower Park) :面积广阔,为典型的法国式对称园林;拥有超过150座喷泉和水景,包括最著名的大瀑布 (由64个喷泉和250多尊雕像组成,通向芬兰湾) 和撒姆森喷泉 (象征俄国在普里提河战役中的胜利) 。</p><p class="ql-block">3. 上花园 (Upper Garden) :布置精致典雅的宫殿前方的平坦园林和池塘、对称花坛、小型喷泉等。</p><p class="ql-block">4. 多座小宫殿与展馆:如玛农宫 (Monplaisir Palace) 、玛尔利宫 (Marly Palace) 、埃尔米塔日亭 (Hermitage Pavilion) 等,展示沙皇的私人生活。</p><p class="ql-block">彼得宫宫殿群是彼得大帝为展示俄罗斯帝国富强与对西欧文化吸收而建设的皇家夏宫。建筑曾在二战中遭严重破坏,战后经历几十年修复重建。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并作为博物馆群对公众开放。每年春末至秋初举行喷泉节,是俄罗斯最盛大的户外文化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斯莫尔尼大教堂 (Smolny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斯莫尔尼大教堂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斯莫尔尼修道院内。建造于1748年开始,1835年最终完工。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带有部分新古典主义元素。主要设计师为巴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 (Bartolomeo Rastrelli) ,他也是冬宫和叶卡捷琳娜宫的设计者。</p><p class="ql-block">教堂以淡蓝色和白色相间的外墙最为典雅动人,拥有五个洋葱形穹顶,其中中央大圆顶高达93米;四座角塔与中心穹顶对称分布,构图和谐;内部空间高大、庄严,带有典型的正教风格。建筑群整体被花园和围墙环绕,环境清幽。是圣彼得堡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之一,体现18世纪俄国帝国在宗教、教育与建筑上的高度融合。该教堂也是城市中最上镜的景点之一,常出现在明信片、画册和电影中。</p> <p class="ql-block">旅途点滴</p> <p class="ql-block">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Cruiser Aurora)</p><p class="ql-block">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一级防护巡洋舰,建造于1897,服役于1903年。以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Aurora”命名。作为俄罗斯远东舰队的一部分,参加对日战争。1917年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向冬宫方向鸣炮 (空包弹) ,这一炮被视为布尔什维克起义的信号,标志着十月革命的开始。因此,阿芙乐尔号成为苏联革命象征,被广泛纪念。二战期间曾作为训练舰使用,战后被永久停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成为纪念舰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舰体排水量约6,700吨,长度约126米,曾配备152毫米火炮和鱼雷发射管。舰体为典型19世纪末装甲巡洋舰设计,配有三根高大的烟囱和高桅杆。现存的舰体经过数次修复,尽量保留原貌。现为俄罗斯海军的象征舰,正式隶属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对公众开放,作为海军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参观。</p> <p class="ql-block">圣伊萨克大教堂 (Saint Isaac’s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圣伊萨克大教堂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伊萨克广场。建造于1818年动工,1858年竣工 (历时40年) 。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与拜占庭风格结合。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 奥古斯特·蒙费朗 (Auguste de Montferrand)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可容纳约14,000人。教堂高达101.5米,拥有一座直径达26米的金色穹顶,用约100公斤黄金镀制而成。四周立有112根红色花岗岩圆柱,每根重达80吨。内部装饰极其华丽,采用大理石、孔雀石、青金石、金箔及马赛克图案。穹顶内壁绘有巨幅壁画,如《圣灵降临》等宗教题材作品。建成时为俄罗斯帝国国家大教堂,象征东正教与国家权威。十月革命后被关闭宗教用途,改为博物馆。现为圣彼得堡著名历史博物馆之一,并在特定节日开放宗教活动。穹顶平台对游客开放,可俯瞰整座城市和涅瓦河美景。它是圣彼得堡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被认为是俄罗斯建筑史上的杰作,展示19世纪工程与艺术成就;与冬宫、滴血教堂齐名,是游客必访的“三大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彼得一世雕像 (Monument for Peter I)</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机场 (Saint Petersburg Airport)</p> <p class="ql-block">候机室打扑克争上游,从6月19日至25日,历时一周的旅程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回到北京后举行新闻发布会,赴俄罗斯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照片是真的,新闻发布会只是调侃而已)</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游编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西教堂洋葱头,</p><p class="ql-block">超级大炮不入球。1</p><p class="ql-block">伊凡钟声惊天地,</p><p class="ql-block">阿乐炮鸣震亚欧。2</p><p class="ql-block">双头雄鹰寿终寝,</p><p class="ql-block">带头大哥蜕苏修。</p><p class="ql-block">万丈高楼轰倾倒,</p><p class="ql-block">彼得捶胸伊莎羞。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超级大炮造成后发现球状炮弹比炮筒大,无法发射,只是个摆设。</p><p class="ql-block">2 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标志着十月革命的开始。</p><p class="ql-block">3 彼得大帝和他的女儿伊莉莎白一世是沙俄最有名的两位皇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