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山之巅西望,两座白塔,一为北海白塔,一为妙应寺白塔,两座白塔同为老北京地标。</p> <p class="ql-block">妙应寺始建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亲自选址建造,因其位于京城中心地段,地位突出,庙中白塔高大巍峨,老百姓称它为白塔寺。 </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心目中的白塔寺是热闹的庙会,清朝时白塔寺开始举办庙会,一直到六十年代初。常年庙会,不像现在只有春节那几天,好像是白塔寺、护国寺按单双日轮流。记得庙会上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小吃百货等什么都有。小孩没钱,吃五分钱一盘的炸灌肠,站在人群后边听“说唐”,收钱时就走,其实人家不要小孩钱。</p> <p class="ql-block">白塔设计与建造者是尼泊尔人阿尼哥,和北海白塔相比,建造年代更为久远,体量更大,身高更高。在低矮的平房居民区中,就像一尊佛法无边的大佛面对跪拜其脚下的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白塔没有影子,它的影子在西藏。这是传说,当然不是真的。下大上小的圆形白塔,在低矮平房居民区中,鹤立鸡群般存在,影子投在平房顶,当然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西边宫门口胡同分东西岔,中间相交成X形。这是条有悠久历史的街巷,宫门口,按照字面的意思,有XX宫,才能有门口。明朝道教盛行,这里原来有座皇家道场朝天宫,后来失火被焚毁,宫门口胡同的位置,那时是朝天宫御道。</p><p class="ql-block">白塔寺两边逐步沦落成居民区,胡同狭窄曲折,房屋低矮破旧,规整的四合院很少,居民私搭乱建,环境不好。改革开放初期,宫门口一度成为自由市场,摆摊卖菜,鱼肉水果,什么都有,买卖兴隆,市场红火,也算是延续了庙会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从皇家祭祀场所到市井庙会,再到老旧残破的民居院落,几百年来由盛及衰。出人意料,古老的白塔寺莫名其妙再度走红,可能是因为周边街巷腾退治理,环境面貌有了改善,白塔寺成了“网红”,又进一步加快了周边环境的改变,有了更好地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红墙白塔,电视上常见的画面,现在是拍照打卡胜地。</p> <p class="ql-block">白塔下,红墙旁有了书香,昔日低矮危房,如今白塔书屋。</p> <p class="ql-block">整洁的环境,多样化的业态,有格调的装修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北京不是只有卤煮炒肝、焦圈豆汁儿,五朝古都不是美食荒漠,也不可能是美食荒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