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咬鹃(juān) (英文名:Orange-breasted Trogon,学名:Harpactes oreskios),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是东南亚、大巽他群岛特有种。 橙胸咬鹃以其独特的橙黄色下体在雄鸟和雌鸟中均易识别。 <div> 雄鸟具有橄榄黄头,蓝眼环,上体及上尾部为赤褐色,翼板上有明显的白色宽条纹,上胸部为灰色基底的黄色,下胸部橙色渐淡至腹部。腿和脚趾都是铅灰色,脚部为异趾型,三四趾在前,一二趾在后,趾的基部有部分合并,适合攀援。</div> <div> 雌鸟的后顶和后颈为暗橄榄色,上胸灰色,下体黄色。翅膀上的覆羽具有棕色横斑,喉部和前颈为灰橄榄色,其他身体部分为鲜黄色。</div> 橙胸咬鹃的性情胆怯,孤僻,喜欢安静的环境,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不擅长鸣叫,多隐匿在林木的阴暗处,或停留在树上的中上层部位,偶尔活动在地面,它在林间飞行,飞行陆续多呈上下起伏状的波浪式,它的飞行距离较短,但是速度非常快,这种鸟在空中和地面均能捕食,主要以蝗虫,螳螂,蛾类,蜂类等昆虫以及其幼虫为食,有时候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或植物的果实,浆果,种子等。 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包括半常绿和常绿森林、沼泽森林,偏好森林中层和下层。也可见于受扰动的竹林、稀树丛林、开放干燥森林和混合落叶森林,活动高度多样,有时接近地面。以昆虫、蜘蛛、蜥蜴、水果和植物材料为食,会跟随混群。 分布于东南亚,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和尼亚斯岛,以及中国的南部地区。在泰国、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等地,分布高度可达1100至1500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状态自1989年起生效。 2024年5月2日拍于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