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瓮

水美工作室

<p class="ql-block">瓦瓮</p><p class="ql-block">​ 文/水美</p><p class="ql-block">​ 自从八十年代初乡村兴起盖楼热后,面瓮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这个土瓦房里与案“共生”在案台上的储存米面的器具就开始淡出了历史舞台,就连大街上那些高喊:“箍瓦瓮了”的工匠也歇业遁迹了,如今皆成了人们怀旧的对象了。</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在乡村大街上常见穿补丁裤,肩膀垫布垫架子车后尾垫个橡胶圈,满载瓦瓮叫卖的,也有箍瓦瓮的工匠走街串巷的,都和人们用瓦瓮储米面有关。</p><p class="ql-block">​ 据说:我们这里的瓦瓮多是鄠邑窑村人制作的。瓦瓮之所以有市场,和它透气,放食粮不坏有关,有的用来溜醋,生豆芽菜等。最常用的就是做米面瓮了。那时过年,人们在米面瓮上贴“满”,“丰”“春”字。在新春之际,人们会在米缸上贴上红纸,用毛笔书写大大的“满”字,以此寄托对丰收与富足的殷殷期盼‌;同样,人们也会在米缸上贴“丰”字,寓意丰收和富饶‌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米缸里塞一张写着“春”字的红纸片。这既象征着春节的到来,也寓意着年年逢“春”,年年有“存剩”‌。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p><p class="ql-block">​ 米面瓮,不光透气,放粮食不容易坏,最主要的是可以防鼠。那时小口的瓮还有陶盖。它们一般都放在和案挨着的泥台上,里头常放有升子或舀米面的碗。爱好的妇女会把米面瓮用油擦得明光明光的,隔壁瑞瑞家二妈,就是这样的,她家那靠西墙放着的面瓮,油亮亮的,一看就是干散麻利之人搭理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父亲在家里用大陶瓮做过'豆芽菜,每天要浇水降温,豆芽才长得卖相好。如今那些瓮还在,我便用它来养荷花,或在里面栽其它花,今年的郁金香很有特色。我母亲曾用瓮溜过醋,瓮底插一根高粱糜子做的过滤器,记得那时蒸的醋溜粉好吃得很,还有那美食——洗面筋,我只有看的份,因为大人说:“小孩吃面筋,会就成(收缩)一蛋子,个子就长不高了。”,所以我不敢越雷池一步,天天盼着赶快长大。谁知,长大后再也回不去那快乐的童年了。</p><p class="ql-block">​ “面瓮盈满家声暖,炊烟袅袅岁常安。”就描绘了一个家庭面瓮盈满、生活富足安宁的场景,炊烟袅袅则增添了田园生活的温馨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2025.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