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搬离老家居住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三十多年中,尽管因为这事那事还会经常不时地回去,可总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没有了家的感觉。再加上退休以后长时间在北京帮着儿子照看孩子,总体来说回老家的次数就更少了。“故乡的爱,故乡的情,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故呀乡行。”这是最能反映一个人对故乡眷恋情感的几句歌词。“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受到这几句歌词的启发,我想到了“东台南海西沙河,北沟大泉文昌庙。”这些故乡代表性的景物。真可谓是“少年足迹印在此,魂牵梦绕难忘却。”啊!</p> <p class="ql-block"> “东台”其实应该是“墩台”。它是古代建的“烽火台”。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筑建方法是用沙土层层夯实,下宽上窄,成梯形状。它的功用是传递警报。因其历史悠久,便渐渐成为窑子头村一个标志性建筑。中国有长城,北京有故宫,窑子头有“墩台”。它是窑子头村沧桑变化的见证者。东台下边曾挖有地道。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玩“抓特务”的游戏,就点着臭胶皮在地道里钻来钻去,熏得人连擤鼻涕都是黑的,跟在学校写大楷用的墨汁一样。夏天的时候,我们也曾爬上过东台顶上,上边有几株低矮的茶叶树,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站在那里四下眺望,整个小北川一览无余,就连二十里外的沙城也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南海是我们老家村南边一个直径不过几十米大的圆形水塘。南海的周边都是果树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鸟飞到这里来觅食。每当此时,就会有许多男孩子用鸟夹来这里捕鸟。鸟夹上弄一只活着的“黄动虫”做诱饵,捕鸟人躲在远处静静地观望着,听到“啪”的一声响,那便是捕到鸟了。大家便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捉鸟。捕到的鸟大多是“红火焰”或“喜鹊白”。夏日炎炎的时候,男孩子们常背着老师和家长来这里洗澡。最惬意的是洗完澡以后从水里出来一丝不挂的躺在岸边晒太阳,简直是舒服到家了。到了冬天南海结了厚厚的冰,就会有许多孩子们到这里来滑冰或坐冰车。冰车都是自己做的,摔个人仰车翻、四脚朝天那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家都感到无比的开心快乐。</p> <p class="ql-block"> 西沙河是我们村西边的一条季节性河流。每年到了夏天六七月份雨季经常会有山洪暴发。一场暴雨过后,山洪卷着枯枝败叶滚滚而下,那气势犹如脱缰的野马,看上去让人心惊肉跳。每当此时大人们便不失时机的穿着高腰雨靴分洪浇地。妇女孩子也会站在沙河边的大坝上看热闹。那场景不亚于浙江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如果是一场连阴雨,沙河里的潺潺流水就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时候妇女们就会三三两两地来到沙河边洗衣服,一边搓洗着衣服一边相互逗乐说笑着。孩子们便会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在溪水中或追逐打闹或闭汤塘安浪荡。汤塘是小型水库,浪荡即是压缩的瀑布。冬天的西沙河比较的无味。一结冰可就两样了。在冰面上“打滑哧”或“坐冰车”是大家最乐此不疲的游戏。尽管是寒冷的冬天,也经常是玩得浑身冒汗、昏天黑地才回家。因此而遭到家长的训骂也在所不惜。</p> <p class="ql-block"> 大集体的时候我们村一共划分为十五个生产队。我们十三队的社员大都居住在北沟这一带。社员们都称我们这里叫“北沟街”。说是街其实并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每天上班出工的时候,听到生产队长敲挂在老榆树上的圆铁筒,社员们就都集中到坝岗上领工。有的去驮土,有的去锄地。社员们领上工就奔赴到各自的岗位上去干活劳动。到了晚上再带上工分本到队房子里由记工员给记工。上一天班在工分本上画一道。一个标兵工分是十二分。每个劳动日值中长就是七八毛钱。最开心的时候是到了秋天在场里分粮食或蔬菜水果。肩上扛的,手推车推的,大筐小篮子的,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高兴。尽管所分到的粮食不一定够一家老小吃一年。没有穿好穿赖一说,也没有穷富之分。</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村西北边龙潭沟山神庙弯的对过有一口山泉,人们习惯上都叫它“大泉”。大泉坐落在一个山崖下面,四周用砂锅碗大的十块垒成围墙。水面上横架着一块长木板。人们挑水的时候可以脚踏在木板上。大泉水清凉甘甜,在炎热的夏天口渴难耐的时候,喝上一口大泉水,比现在吃一根从超市里买的冰激凌感觉爽多了。泉水源源不断,取不尽用不竭。据我们的父辈们说,早些年我们这里过“刘桂堂”队伍,成千上万的人吃用大泉的水,也没有让泉水枯竭。不知神不神,遇上久旱不雨的天气,人们敲锣打鼓去淘大泉祈雨,果真不几天就会下上雨来。因此,人们一直都对大泉怀有莫名的敬畏之心。现在常年在外的老家人一说起“咱们都是吃大泉水长大的”关系就立刻亲近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里的文昌庙据说是供奉文曲星君的一座庙宇。它坐落在村子南大路的西边。我们村里的学校就是以文昌庙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文昌庙前有一棵古老的桑树。桑树的一枝树杈上曾挂着一根不到一米长的旧铁道。学生上课下课就是听老师敲铁道为信号。不要瞧不起这么一所普通的小学校,当时在整个小北川乃至怀来县都有很大的知名度。小北川许多村子都曾经有学生在这里上过学。这里也曾培养出过许多优秀的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才能。我自己的“1、2、3,人、口、手”就是在这里学会的。这里曾飘扬过我们“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曾闪现过我们操场上打篮球的身影。“笔架山下谱华章,文昌庙前育英才”曾是多少代老家人的骄傲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