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引:热烈祝贺内蒙古诗词学会2025年楹联初级培训班开班!</p><p class="ql-block"> 本期培训班乌兰察布市共有13人参加,其中丰镇市四人,他们是:白拴计、赵九奎、杨胜利、郭建青。祝你们学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培训班教程收集要感谢白拴计老师的传递。现由我分四(周)篇,以《美篇》形式编辑,供所有热爱楹联学习者收藏、学习。</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几处不得复制粘贴,个别地方稍有漏点,但百分之99内容已经全部编辑在内,还请大家理解并尽心学习,也不枉我用心收集、整理之意。愿我们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编者·即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第一周目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引:楹联初级培训班开班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1.第一课:《认识对联》</p><p class="ql-block">2.第二课:楹联基础知识</p><p class="ql-block">3.第三课:古典诗词所必用的工具书——《韵书》</p><p class="ql-block">4.第四课:平仄</p><p class="ql-block">5.第五讲:词性</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诗词学会2025年楹联初级培训班开班仪式</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冯振兴(班主任)</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贾志义会长、李树林副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联友,全体学员,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我是内蒙古诗词学会培训部的冯振兴。今天的开班仪式由我来主持。</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诗词学会,2025年楹联初级培训班,按计划于今天如期开班了。本期培训班是学会于今年举办的第一期大型培训活动。本期培训班自发布招生通知至今,共招收各盟市学员52名,其中锡林郭勒3人,乌兰察布13人,呼伦贝尔4人,呼和浩特8人,赤峰3人,包头7人,鄂尔多斯6人,阿拉善4人,巴彦淖尔2人,兴安盟1人。</p><p class="ql-block">仪式第一项:由我介绍出席今天开班仪式的内蒙古诗词学会领导、本期培训班的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p><p class="ql-block">今天莅临指导的领导有:内蒙古诗词学会会长贾志义,常务副会长李树林,以及学会的各位副会长,以及学会各部门的负责人。感谢领导们的光临。</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宣布:2025年内蒙古诗词学会楹联初级培训班老师名单</p><p class="ql-block">顾问:贺成元</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皇甫瑞平 薛翠珍</p><p class="ql-block">辅导老师:赵 强 伊生晖 王长青 锡建新</p><p class="ql-block">顾问:贺成元,男、73岁、内蒙古赤峰市人,退休前任赤峰市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总经理。诗词、楹联作品题存于陈云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粟裕大将纪念馆、信阳茗阳阁、陕西黄帝陵;镌刻在安化云天桥、黄州安国寺、缙云天下第一祠、温州望海楼、绵阳七曲山、杭州龙门古镇、诸暨西施故里、沈阳园博园等国内多地历史文化公园。中国楹联学会首部发行《百家联稿》作者之一、获奖作品收录在《中国当代金奖对联创作与赏析》一书,中华楹联报《联坛大赛精英录》名题甲榜。</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皇甫瑞平,传统诗词爱好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中华诗词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诗词学会培训部副部长。《青年文学家》理事 作品散见于《内蒙古诗词》《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青年文学家》《涟源诗刊》等书刊。</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薛翠珍:女,昵称紫藤,内蒙古西苏人,二连浩特市诗词学会会长,二连书协会员,锡林郭勒盟诗词家学会楹联部部长,内蒙古诗词学会楹联部副部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锡林郭勒盟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常有作品发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国诗》《草原》《诗词月刊》《中国楹联报》《楹联天地》《中国诗歌报》《长白山诗词》《诗路》《野草》《大河诗歌》《内蒙古风采》《内蒙古诗词》《天边草原文学》《红叶》《锡伯河文学》《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内蒙古诗歌诗选刊》等,写得歌词有《情寄白衣战士》作为内蒙古支持武汉医疗队队歌,《党,无穷的力量》作为建党100周年贺礼,《梦与心的距离》《新民恋》等,部分诗歌作品获区内外奖。</p><p class="ql-block">辅导老师:赵强,内蒙古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楹联部部长;北京金智慧科技公司总经理、民盟内蒙古历史文化研究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93级校友会会长。曾任内蒙古青联北京联谊会副秘书长、北京河套商会第一届专职副秘书长、北京内蒙古企业商会1-5届理事、副秘书长、《河套纵横》主编、《北京蒙商》责任主编,主办了内蒙古诗词学会首届楹联大赛。</p><p class="ql-block">辅导老师:伊生晖,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个体工商户,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会员,资深诗人,著名联家。</p><p class="ql-block">辅导老师:王长青,诗词散文爱好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旗昭君镇人,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居东胜,网名默然。散文《黄河沧桑情》曾获黄河情韵全国散文征文比赛二等奖,散文《故乡行》获全市诗歌林杯征文比赛优秀奖,《七律·酒》曾获全国华语诗词大赛入围纪念奖。另有诸多诗词楹联在比赛中获奖,花甲之年,播雨耕云,不求玉堂金马登高第,但愿高山流水遇知音。</p><p class="ql-block">辅导老师:锡建新,祖籍北京,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现工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杂志编辑,内蒙古诗词学会青年部副部长。喜欢旅游、音乐、围棋、文学,尤其爱好古诗词,愿以诗文为媒,炼达心性,结交至友。让我们对各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偿付出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第二项:请内蒙古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树林致辞。</p><p class="ql-block">有请李会长! </p><p class="ql-block">李树林会长在楹联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贾会长、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学员们: </p><p class="ql-block">大家晚上好! </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积极认真周密的准备,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楹联培训班的开班仪式,这期楹联培训班是我学会今年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前两年多次举办诗词培训基础上的有益拓展。在此,我代表自治区诗词学会,向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培训班开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p><p class="ql-block">诗词与楹联,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们学会已举办的几期诗词写作培训班中,许多学员通过对诗词的学习与创作,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更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精神上的慰藉。诗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而楹联,作为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对仗、精巧工整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楹联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如过年时的春联,婚嫁场合的婚联、给老人祝寿的寿联、店铺门前的行业联、还有镌刻在亭台楼阁中的典雅联句,等等。无不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学习楹联,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诗词欣赏及创作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 开办此次楹联培训班,是我们学会为传承和发扬楹联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举办这个培训班,就是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楹联、热爱楹联,进而推动楹联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要确保本次培训班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老师和学员的共同努力。培训老师,既包括主讲老师,也包括辅导老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精心备课,认真授课,精心批改作业,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要以耐心、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员,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提问。相信在你们的辛勤付出下,学员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楹联创作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 对于我们52名学员,你们是楹联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在学习过程中,要虚心向老师请教,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我相信,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楹联培训班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各位学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深入学习研究楹联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成为传承和弘扬楹联文化的骨干力量。 </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学员们在培训期间学有所成,在今后的楹联创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2025年4月13 日晚</p><p class="ql-block">感谢李会长的精彩致辞。</p><p class="ql-block">第三项:</p><p class="ql-block">安排班务工作和宣布学员守则</p><p class="ql-block">1、安排班务工作各位学员:大家好!为了确保本期楹联初级培训能收到预期效果,我们结合各位学员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班委会组织机构和分工如下:</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冯振兴(总体负责班务工作管理)</p><p class="ql-block">班长:张博(全面协助班主任组织协调培训工作,负责培训群的纪律,发通知及各类提醒)</p><p class="ql-block">副班长:高丽红(负责统计考勤和核算分数等事宜)</p><p class="ql-block">学习委员:张文艳(负责收发1~26号学员作业)</p><p class="ql-block">学习委员:陈瑞英(负责收发27~53号学员作业)</p><p class="ql-block">2、由班长张博宣读培训班学员守则。</p><p class="ql-block">有请张博老师!感谢班长张博老师!</p><p class="ql-block">为了创造更好学习环境,取得更好学习效果,请各位学员共同遵守和注意以下规则。</p><p class="ql-block">一.上课时间:周一至周五每晚20:00上课,19:30开始签到。签到模式:学号姓名证件号(全员一律实名制)例如:01号李白991188</p><p class="ql-block">二.每天上课后老师会根据进度布置作业,学员要认真完成作业,作业提交时间为次日下午14:00点前。</p><p class="ql-block">三.课堂纪律:</p><p class="ql-block">1)上课期间严禁发言、发表情和转发链接,如有违反,班委根据情况在课后群里提出警告酌情扣分;</p><p class="ql-block">2)按时交作业,无特殊情况不得补交作业,无故不交作业总计超过3次,取消评优资格;</p><p class="ql-block">3)每天的上课签到可以补签,但不超过当日24:00,超过即算缺课1次,总计缺课5次,取消评优资格。上课期间禁止补签,下课后就在群里补签或私下小窗呼副班长高丽红。</p><p class="ql-block">4)如有特殊情况,请提前向两位学习委员请假,请假次数超过5次(含签到及交作业次数)者,取消评优资格。</p><p class="ql-block">四、为了保障教学内容能够让学员有效回看,在整个教学期间避免刷屏,不准任何人转发任何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与链接。</p><p class="ql-block">大家要共同营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谦虚好学,互学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圆满完成本次培训活动各项任务。</p><p class="ql-block">第四项:</p><p class="ql-block">由主讲老师皇甫瑞平介绍本期培训授课计划。有请皇甫老师!</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学会领导,老师 同学们大家晚上好;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由内蒙古诗词学会举办的2025年楹联初级培训班在期待中开班了。</p><p class="ql-block">这次培训将由我与薛翠珍老师,共同为大家做讲解。我们将继续沿用内蒙古诗词学会,历届培训班,采用的成功模式,即课上语音加线上文本双重结合,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由浅入深的探讨楹联对句方法与创作思路。因为我们这一期是初级培训班,故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作什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才是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现在将我们这一期培训的具体安排给大家说一下</p><p class="ql-block">第一讲.认识对联</p><p class="ql-block">第二讲 .对联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三讲 .韵书</p><p class="ql-block">第四讲 .平仄</p><p class="ql-block">第五讲.词性</p><p class="ql-block">第六讲. 实词</p><p class="ql-block">第七讲.虚词</p><p class="ql-block">第八讲.句子</p><p class="ql-block">第九讲.句子成份</p><p class="ql-block">第十讲 .联律通则 字数相等</p><p class="ql-block">第十一讲.词性对品</p><p class="ql-block">第十二讲.结构相称</p><p class="ql-block">第十三讲. 平仄相谐,节奏相应</p><p class="ql-block">第十四讲.内容相关</p><p class="ql-block">第十五讲.修辞格</p><p class="ql-block">第十六讲.析联</p><p class="ql-block">第十七讲.对句思维方法</p><p class="ql-block">第十八讲.成联</p><p class="ql-block">第十九讲.多句联</p><p class="ql-block">第二十讲.对联的避忌</p><p class="ql-block">我们将用二十个课时,细致讲解楹联创作的重点难点。学会还请到了国内,及自治区的知名楹联专家,在二十节课后再用一至两节课的课时。为我们作更深入的讲解。希望我们的新学员安下心来,跟着课程安排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下去,遇到困难莫灰心,不气馁,勤思,慢悟,多问共同进步。有基础的同学沉下心来在温故中得到新的启迪,新的领悟。</p><p class="ql-block">希望经过系统学习,我们的同学不仅能懂格律,会对仗。了解古韵,今韵基础声韵系统。能判断楹联格律变通原则。掌握工对,宽对的对仗技法。能巧妙运用天文、地理、人事等30类传统对仗门类。理解"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实现五言,七言联的阶梯式创作能力。从春联、寿联、到挽联等8大实用联体创作规则。</p><p class="ql-block">及品评历代名联的"联眼"所在,发现楹联创作中常见问题。</p><p class="ql-block">理解"联贵含蓄"的审美标准。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段艰辛的旅程,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困难的信念,勇于专研的决心则不能到达。故我们两位主讲老师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在这里再次感谢学会领导,老师的信任,也希望能得到各位学员,诗友的支持。让我们在这一段难得的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通过今天的学习及日后锻炼希望我们不仅能掌握"下笔如有神"的实用技能,更能有"两句三年得"的创作态度,真正实现"小楹联里做大文章"的传承目标。</p><p class="ql-block">最后再次感谢今晚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的各位学会领导,老师同学会们。祝大家生活愉快,吉祥顺意。</p><p class="ql-block">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感谢皇甫老师对授课计划所做的周密安排。</p><p class="ql-block">最后,我宣布内蒙古诗词学会2025年楹联初级培训班正式开班!</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4/14 </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皇甫瑞平 </p><p class="ql-block">第一课:《认识对联》</p><p class="ql-block">1、对联应该说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尤其是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政府机关,学校商铺都会张贴。在平时,如有遇开业、添丁、贺寿、嫁娶等喜事,也都会张贴一些喜庆、祝贺的对联。就是遇有老人仙逝也都会张贴一些表示哀悼、怀思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旅游景点,山门古刹也都会见到。例如杭州灵隐寺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这都是对联。如果给对联下个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对联也叫楹联。不管是写在哪里,那怕是口头说出来,只要符合对联的特征,它都是对联。</p><p class="ql-block">【对联】:是中国除诗词歌赋曲文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是贴在壁间、门上,或挂在柱子上的对偶句,其形式为用两行文字上下对举,共同表述一个主题。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又称楹联,俗称对对子。</p><p class="ql-block">对联有许多别称</p><p class="ql-block">(1)对联 简称对. 在《俗语集对》《巧树录》等著作当中 将对联简称为对.</p><p class="ql-block">(2)对联简称联. 在《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中,将对联简称为联.</p><p class="ql-block">(3)联句, 过去许多人的联书都以联句为名的.比如杨梦鲤的联书直接称为《联句》等.</p><p class="ql-block">(4)对语,《冷庐杂识》 中写道:对语不难 难在敏捷.可见敏捷二字,也写出了当时的文娱性.</p><p class="ql-block"> (5) 楹联《辞海》中写道: 也叫“ 楹贴”、 “ 对联” 、“ 对子”. </p><p class="ql-block">(6) 贴子《楹联丛话》: 楹联一贴子; </p><p class="ql-block">(7) 偶句,《楹联四语》:偶句有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p><p class="ql-block">当然,对联还有好多别称.比如俪lì 语,俪句,对锦,对类,楹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对联的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关于对联的起源时间: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统一的结论。主要的说法有几种:</span></p><p class="ql-block">1、周代说: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周代起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民间传说中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老虎。所以把二神贴在门口,有镇鬼驱邪的意义。愚意以为,桃符只是两个神仙的名字,并非对偶,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但是,贴桃符的习俗,为对联特别是春联的出现,奠定了民间习俗基础。2、唐代说:《江州义门陈氏家谱》载有唐僖宗书赐江州义门陈氏宗祠,据说至今尚存: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这副对联,已是六相俱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志也有唐代楹联的记载。</p><p class="ql-block">3、五代十国说:《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还认为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此说显然不实,因为唐僖宗李儇,于873-888年在位,而后蜀主孟昶,则是在公元964年春节作此联,比唐僖宗书联,赠于陈氏晚了近百年。到底对联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没必要去纠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关于对联的文学渊源:</span>对联是继承自《诗经》、秦汉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以来的对偶文学精华,发展而来。其中,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的诸多特点,并让清联走上了巅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对偶:【对偶】:</span>用两个字类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p><p class="ql-block">对偶,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体现。世间万物,一阴一阳,共生共存;相互对立,相互依存。</p><p class="ql-block">而汉字的一字一音一义,音、形、义集于一身,则是对偶的文字基础。</p><p class="ql-block">对偶句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意:当初我离家出征时,杨柳垂枝依依。如今我战罢回家来,雨雪飞洒纷纷。</p><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也不乏对偶句:如:《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到了汉代,乐府诗和赋的出现,对偶的形式更多元化。</p><p class="ql-block">如:【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六句话分别成为三副对偶句。</p><p class="ql-block">这些对偶句,两句相对,没有限制重字和每句多少字数;只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字类相同、句义相关。</p><p class="ql-block">汉赋开始注意句内平仄交替,但还不是很严格;上下句也不注重平仄相反。</p><p class="ql-block">南朝的梁、陈朝代,形成了以对偶句为主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体、骈俪体、骈体等。</p><p class="ql-block">骈俪体在声韵上,开始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词藻华丽和用典。</p><p class="ql-block">骈:形声。从马,并声。本义: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义:并列。</p><p class="ql-block">俪:形声。从人,丽声。本义:配偶。引申义:对仗,对偶。</p><p class="ql-block">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的典范。仅摘其开头几句,都是对偶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文中,每两句都构成对偶,已经有了句内平仄交替(但句间的平仄相反还没有要求);开始有部分押韵;重字也有了控制。这与之前对偶句的不论平仄,不讲究重字相对,要求稍严格。这是对仗的雏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⑵、对仗:【对仗】:</span>格律诗的格律表现形式之一。</p><p class="ql-block">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p><p class="ql-block">王力先生说过,对仗就是诗中的对偶。到了唐朝,随着格律诗的逐步完善,在律诗中形成了新的对仗形式--律句式对仗:</p><p class="ql-block">如:唐•杜甫《江村》:</p><p class="ql-block">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p><p class="ql-block">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p><p class="ql-block">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p><p class="ql-block">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p><p class="ql-block">中间两联就是对仗句: </p><p class="ql-block">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p><p class="ql-block">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p><p class="ql-block">与骈俪体对偶相比较,律句式对仗除了上下句字数相等、字类相同、句意关联之外,还增加了句数和每句字数限制(上下句都是一句,每句只限于五字或七字两种);句内平仄交替,句间平仄相反;上句尾字仄声,下句尾字平声;平收句押韵等要求。六相正式定型。</p><p class="ql-block">对仗属于对偶的严式。</p><p class="ql-block">为区别于之前的对偶,称之为“对仗”。随后,宋词和元曲,又为对仗注入了新的内涵,主要是长短句式对偶、领字和衬字的引入等。</p><p class="ql-block">晏殊《破阵子·春景》</p><p class="ql-block">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p><p class="ql-block">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p><p class="ql-block">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p><p class="ql-block">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p><p class="ql-block">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p><p class="ql-block">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p><p class="ql-block">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p><p class="ql-block">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p><p class="ql-block">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但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p><p class="ql-block">如:元•关汉卿写的元曲《窦娥冤》唱段: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对仗。其中,“为善的”“造恶的”是领字。“的”是口语化的表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也”、“你”是衬字,只是为了凑曲谱的节奏而加上去的。若不用衬字,此对仗是:地不分好歹何为地?天错勘贤愚枉做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⑶、对联:</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唐朝开始,便有文人把前人诗中的、带有戒告意义的对仗句,摘出单独成联,称之为“摘句联”,</span></p><p class="ql-block">如摘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的后两句为励志对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有把不同诗人,或不同诗作中的某句话,集成一联,称之为集句。</p><p class="ql-block">如:山西省文水县则天圣母庙楹联:</p><p class="ql-block">六宫粉黛无颜色;</p><p class="ql-block">万国衣冠拜冕旒。</p><p class="ql-block">则天圣母庙是纪念武则天的庙宇。上联集自(唐·白居易)的《长恨歌》……</p><p class="ql-block">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p><p class="ql-block">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p><p class="ql-block">下联集自(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p><p class="ql-block">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p><p class="ql-block">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p><p class="ql-block">…白居易这首诗虽然是写杨贵妃的,但是,用于武则天身上也很贴切。而王维这首诗,是写唐朝皇帝早朝的,武则天曾自封为皇,当然可以有这样的威仪。</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对联的记载就多了起来。而且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而且不光如此,还向为各个领域进行了扩张,使对联的使用范围和分类也逐渐变多而成熟。</p><p class="ql-block">苏轼为广州真武庙题联:</p><p class="ql-block">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p><p class="ql-block">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p><p class="ql-block"> 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p><p class="ql-block">不但如此,寿联和挽联也逐渐出现元代,对联的记录就很少了。原因是那时候由于外来民族的压迫,导致了汉族文化的低潮。但是,它的对联形式却在元杂剧中得到了运用 到了明清朝,随着对联的发展和普及,对联逐渐脱离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同时,对联也进入到民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清代更是进入了对联鼎盛期。多句联的出现,丰富了对联的句式,也标志着对联正式成为独立文体。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不但如此,朱元璋特规定每家门上都要粘贴春联。此时出现了好多高手,明代的解缙,唐寅、徐渭、清代的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等人,都是鼎鼎有名的。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对联除了依循对偶和对仗的规则,还吸收了骈俪文体、格律诗、宋词、元曲的各种特点,意节律和马蹄律逐渐成为对联格律的两大支柱。修辞对格形式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 为什么要学习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1. 对联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成 ,它是中国诗词格律形成之后的体现,也是对偶达到顶峰的一种标志. 学好它,可以提高人们欣赏古典诗词的素养。</p><p class="ql-block">学好对联 就能对诗律具备初步运用的能力,对平仄、对仗、修辞都会有水到渠成之感。 学好对联 对我们词曲都有自然而然地形成内在的神韵。</p><p class="ql-block">2. 学习对联对诗词的创作有益:对联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也有对仗的要求,关于词的的对仗,具体到某个词牌中时,有时并不太严格,往往没有非对仗不可的限定。</p><p class="ql-block">可是许多词家却常常在,不是非要对仗之处也对上了,这就要求词人的才学积累了.</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大家想想,如果诗词曲赋中,没有了对仗部分,会是什么情况。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诗词有四要素:字数 平仄 押韵 对仗,</span>其中前三项属于技术方面的,可以死搬硬套;但对仗就不行了,是难点,也是诗词中最精彩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对联有六要素:字数 词性 平仄 结构 节奏 关联 </span>不难看出,对联的核心特征也是对仗。<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联和诗词唯一的不同点在于押韵。</span>所以对联的标注是 新声 旧声 而不是我们平时习惯的 平水韵 新韵 通韵 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知识点:对联不需要押韵。</span>所以 学好对联对于我们以写诗填词作曲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特别是意境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个它植入社会生活之深,被人们运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体式的诗词以及新诗,都无法相比的。</p><p class="ql-block">课后 作业(5分)</p><p class="ql-block">一 简单说说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到对联的?</p><p class="ql-block">二 写出一副你认为最好看的非原创短联,并注明作者。</p><p class="ql-block">三 本次培训,写出对自己的期望,和对培训中心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下课。</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冯振兴</p><p class="ql-block">主讲:皇甫瑞平 </p><p class="ql-block">楹联基础知识第二课</p><p class="ql-block">各位同学晚上好,上课前我们来说一下我们的作业。</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大家完成的都很不错。有的学友很用心,从作业的完成情况/上就能看出来,而有的学友/就欠了此功夫,第二题作业要求“写出一副你认为/最好看的非原创短联,”值得注意有两个点,非原创,短联,意思是要找出一副你认为/最好看的前人或今人写的,且是短联(五,七言的)对联写出来。</p><p class="ql-block">好多同学只注意到了/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好多同学都写成了多分句联。还有的同学直接用/了讲义中的例句,这样不是不可,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多用点心,《清联三百副》中有好多/非常好的对联可以选。其实查找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另外/还要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提示一下。作业中有好多同学是截选了前人七律、中二联的一句。其实对联与诗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p><p class="ql-block">楹联,虽然上下联同样是 五字,七字,无论是写景,抒怀,或说理。上下联都是/相辅相成共同表达/完整主题,构成了一副完整的作品。而诗联,是从律诗中截下来的,虽然也是上下联都是互补映衬,但却是为整首诗/的意境脉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紧密关联着前后诗句,单独抽/取大多数语义都不算完整。</p><p class="ql-block">二者虽共享对偶美学,但创作思维上有着本质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关于作业我们就说/这些现在开始上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节课我们讲了对联的定义、对联的起源、对联和文学的联系以及对联的作用,这是基础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天我们继续讲对联的基础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对联的分类按照对联的不同特点,对联有以下分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按上下联句意的关系分:</span></p><p class="ql-block">1、正对:【正对】:南朝 梁 刘勰(xié) 《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即上下两联从不同的侧面互补表达同一主题。大明湖小沧浪亭 </p><p class="ql-block">刘凤诰</p><p class="ql-block"> 四面荷花三面柳;</p><p class="ql-block"> 一城山色半城湖。</p><p class="ql-block">联意从近看与远观两人不同的视角对 大明湖小沧浪亭进行了细致描绘。</p><p class="ql-block">2、反对:【反对】:上下两联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照,表示相对相反的意思,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是</p><p class="ql-block">岳飞墓前的一则对联 </p><p class="ql-block">青山有幸埋忠骨,</p><p class="ql-block">白铁无辜铸佞臣!</p><p class="ql-block">此联以青山的有幸,来映衬白铁的无奈,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忠臣的敬仰与缅怀,及对佞臣的鞭挞与谴责。</p><p class="ql-block">3、流水对:【流水对】:又叫串对。上下联都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或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或要依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转折、选择、因果等),两句组合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就像流水连绵,顺势而下。最箸名的就是那句</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摘句自王之涣《登鹳雀楼》)上句是目的,下句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行为。这是目的关系流水对。</p><p class="ql-block"> 正对、反对、流水对,都是对联的表现形式,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有些内容适合于正对或反对,有些内容适合于流水对。应视出句句意是否完整来确定采用哪种形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二、按词性和结构对举的程度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前人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的词的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再作详细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按照词性和结构相对是否严格,对联又可分为两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工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工对】也称严对。上下联两句在词性(字类)、结构、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而且名词还须同一小类相对,或用小类相近的名词相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同类名词相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湘西草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夫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风有意难留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明月无心自照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上下联相对的每一个字的词性都相同,且名词的小类也相同,词组结构和句法结构也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风 对明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意 对无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难留对自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对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副成联除了动词、形容词、虚词同类,名词还按小类相对。这就是工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邻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邻对】:用相邻(或比较接近)的名词相对。所谓门类接近,就比如“天文门”跟“地理门”相对,“器物门”跟“衣饰门”相对,“地理门”跟“宫室门”相对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清联3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云居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许贺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花因好客常含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鸟亦骄人似解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花”是花草门的名词,“鸟”是鸟兽门的名词,属于“邻类相对”,即“邻对”;而“客”和“人”,都属于人伦门,是本门相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因”和“亦”、“常”和“似”都是虚词相对,“好”和“骄”都是形容词相对、“含”和“解”、“笑”和“吟”,都是动词相对。邻对因为只有个别名词词语用相近的小类相对,其他大多数都是按词性相对,也属于工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3.宽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宽对】: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一般只要求句型相同、词组结构相同,而不要求名词小类相对。甚至在某些特定的传统对格中,也可不完全词性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金顶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师 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月华侵枕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山气入秋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华”,名词,光辉之意。“月华”,月亮的光辉。“气”,名词,气息。“山气”,山的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月”是天文类名词,“山”是地理类名词,属于邻对;“枕”是器物类名词,“秋”是时间名词,不属于邻对,而是比邻对更宽了。所以,这是宽对。还有更宽的。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接触。工对、宽对,要视主题和内容而定。虽然工对是最理想的对举,但是,盲目追求工对,会限制思路的发挥,有时候还会影响意的发挥。就既对又联的对联而言,并非越工越好。但是,宽对也不是宽得无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般而言,在节奏点上,词性大类必须相同;对于词组而言,中心词应词性相同,修饰词可以放宽;句子的主谓宾,词性应相同,定状补的词性可以放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按句子内容是否用典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王力教授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言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言对】:指不引用典故的对联。清联7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自题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陈 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事能知足心常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人到无求品自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自题,那就算自我修养的展示。所以上联写知足常乐的心态,下联阐述无欲无求的境界。虽是短联也非常出彩。此联没有引用任何典故。这就是言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事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事对】:引用典故的对联。有几种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⑴ 引用典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典故】:指典制和掌故。包括:① 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②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③ 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如:文革、土改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真人白水生文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名士青山卧武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陶澍(shù)题河南南阳府城楼联)“真人”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文叔”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白水”即白河,发源于河南嵩县,流经南阳,经湖北注入汉水。上联化用刘秀起兵于白水之乡,灭王莽建东汉的典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名士”旧指著名于世而不担任官职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青山”指南阳西郊卧龙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武侯”指结庐于南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下联是借典讴歌一代名士诸葛亮。这副成联引用的就是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或传说,用两个历史名人的故事来描述南阳的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事对”。我们可以看出,这副成联是工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⑵ 引用已有的诗词联文中的句子。有两种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① 摘句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摘句联】:直接摘自他人诗文中的能独立表意,有意境或有哲理的对仗句而成的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沉舟侧畔千帆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病树前头万木春。</span></p><p class="ql-block">(摘自【唐】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三联)这副对仗,既符合对联六要素,又能脱离原诗,独立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具有哲理性,所以能摘出来独立成为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② 集句联:</p><p class="ql-block">【集句联】:用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在不同诗词文作品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从来多古意,(集自杜甫《五律•登兖州城楼》第七句)可以赋新诗。(集自杜甫《五绝•巳上人茅斋》第二句)(集杜甫诗句成联)联语巧妙地运用因果关系把杜甫在不同作品中的两句诗,集成流水对,表达出集句作者怀古颂今的情怀。</p><p class="ql-block">⑶ 集字联:</p><p class="ql-block">【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尽陈古事观同异,不与时人列短长。此联每一个字都采集于王羲之的著名书法名帖《兰亭序》。</p><p class="ql-block">联意: 上联:“尽陈古事观同异”,大凡古代发生的事,后人评论观点不一致,是很正常的。无非各为所用罢了。下联“不与时人列短长”,时人千众百口,很难统一口径,与其争辩,倒不如保持沉默的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按用途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节日类春联; </span></p><p class="ql-block">提到节日,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联. 用于农历新年的联,称之为春联。</p><p class="ql-block">特点是; 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并且蕴含着时代的气息。</p><p class="ql-block">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对联的起源来自于春联.如有记载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有人认为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还有人认为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阳始布,四序初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在内容上随之也应该更具有时代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江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曹海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接父母过年,抖音拍出全家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向亲朋问好,微信点开四序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喜庆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家中有嫁娶等喜事时都会张贴一些对联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更增加喜庆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还有一些其他贺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包括贺人建房、迁新居、得子女、贺寿,毕业、升职、升学、获奖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现在使用较多的喜庆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包括祝贺工程竣工、通车、开业、开学、组织成立、会议开幕、展览、颁奖、校庆、厂庆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还有一时重大的喜庆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贺新房奠基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天边将满一轮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世人还钟百岁人。</span></p><p class="ql-block">(【宋】吴叔经作贺黄耕庾夫人寿联,据说是我国记载的第一副贺寿联)。</p><p class="ql-block">宋代孙奕《示儿编》云:“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所以上联“天边将满一轮月”说的就是黄夫人出生在月满之前。而下联“世人还钟百岁人”,是祝语,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祝你长命百岁”。</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出,这副成联上下联的第二字失对,下联失替。而且有不规则重字,如果按照六要素,是病联。但因为直到清朝,都未能形成对联的联律,所以只能看作是对联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瑕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哀挽类:</span></p><p class="ql-block"> (1)致挽联:对死者表示缅怀、表达景仰和哀思的对联为致挽联. 用于祭奠,逝世××周年纪念。所以,不光是对刚去世的人.这类联突出一个”挽”字 或是肯定了被挽人的丰功伟绩 或是对被挽人的追思和景仰.姚克与美国友人斯诺挽鲁迅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宋】赵鼎作自挽联,据说是我国记载的第一副自挽联)自挽联是人还没死,先自己给自己写好的挽联。</p><p class="ql-block">赵鼎是宋高宗赵构的宰相。因力主抗金,被秦桧陷害,贬为崖州刺史,后绝食死于崖州。死前自作挽联。“骑箕(jī)尾”语出自《庄子·太宗师》,比喻人死后升天。此联联意为:我死了以后升天,仍然气壮山河守护宋朝。.警赠类:包括勉励联和馈赠联.</p><p class="ql-block">(1) 勉励联:</p><p class="ql-block">勉励他人或自己的对联:这两个的区别是勉励他人的对联是根据他人的情况写的,勉励自己的对联是给自己写的.徐特立写的联: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林则徐给自己写的对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p class="ql-block">(2) 馈赠联;</p><p class="ql-block">表示自己的情怀,互相关心、鼓舞。赠人联可以加深彼此的情谊 内容多属于共勉/治学/警世/言志等方面。鲁迅赠瞿秋白联:</p><p class="ql-block">人生得一知己足矣;</p><p class="ql-block">斯世当以同怀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行业联:</span></p><p class="ql-block">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展示行业特点的对联,用于宣传。如:比如有一副理发店的联;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6、巧趣联:用于朋友间益智唱酬游戏或讽刺时风。如: </p><p class="ql-block">二三四五 </p><p class="ql-block">六七八九</p><p class="ql-block">这是隐字联,十个数字缺了“一”,少了“十”。用了借音,意为“缺衣少食”。这是讽刺时政的巧趣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按对联主题分:</span></p><p class="ql-block">1、景观联:</p><p class="ql-block">为景观题联,以景观的主要景色特征或人文特征入联清联265、</p><p class="ql-block"> 拂云楼 </p><p class="ql-block">左宗棠 </p><p class="ql-block">积石导流趋大海; </p><p class="ql-block">崆峒倚剑上重霄。 </p><p class="ql-block">2、咏物联:</p><p class="ql-block">为事物题联,以自然界之物的主要特征和意象特征入联。如:</p><p class="ql-block">郑板桥</p><p class="ql-block">题竹梅联:</p><p class="ql-block">虚心竹有低头叶,</p><p class="ql-block">傲骨梅无仰面花。</p><p class="ql-block">联语从竹和梅的自然生态入手,抓住竹的“虚心”和梅的“傲骨”这两个意象,表达出作者治学和处世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还有书画题联:</p><p class="ql-block">治学联: </p><p class="ql-block">应征联;</p><p class="ql-block">谜语联:</p><p class="ql-block">讽戏联;</p><p class="ql-block">等等,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多留意就会发现。</p><p class="ql-block">这里就不在一一细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业共5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我们常见的对联按上下联句意的关系分 有几种(每答对一个0.5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我们常见的对联按词性和结构对举的程度分:有几种(每答对一个0.5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找出一副前人或今人的正对联(七言),有能力自写也可以(一定要符合格律要求)2分。</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6日</p><p class="ql-block">星期三</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冯振兴</p><p class="ql-block">主讲:皇甫瑞平</p><p class="ql-block">第三课</p><p class="ql-block">上节课我们讲了对联的分类 </p><p class="ql-block">这节课我们来介绍一下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所必用的工具书——《韵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 韵书 </span></p><p class="ql-block">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工具书。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文学创作,方便人们依韵写诗填词。</p><p class="ql-block">一个字到底是平是仄,属于什么韵部,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根据流传下来的经验。不管是古韵平仄还是新韵平仄,在诗词当中都有自己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韵书。</p><p class="ql-block">韵书在归定了字声调同时还归定了这个字归属韵部,为诗词的押韵提供了依据。不同的韵书,某些字的读音和韵部也是有些差别的。</p><p class="ql-block">古代韵书的编制大致可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一)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根据“平上去入”四声把汉字分为四大类,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p><p class="ql-block">《切韵》《集韵》《广韵》都是如此编排的。后来,有的字典(如《经籍籑诂》)jīng jí zhuàn gǔ和类书(如《佩文韵府》)也采用这种编排方式。</p><p class="ql-block">(二)先按照韵母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p><p class="ql-block">(三)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就属此类编排方式。(这些我们只做简单的了解就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 古代韵书:</span></p><p class="ql-block">1.中国第一部韵书:</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魏人李登 编的《声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p><p class="ql-block">2. 晋代吕静编著有《韵集》,</p><p class="ql-block">也是按五声而作,《魏书·江式传》说,是“宫商兡【bǎikè】 徵羽各为一篇”。不管是李登的声类,还是吕静的韵集,都已经失传了,只是记载,</p><p class="ql-block">3.《切韵》。</p><p class="ql-block">也是现今可考证的最早的韵书。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并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关于反切,大体说一下。</p><p class="ql-block">就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p><p class="ql-block">《切韵》的最大好处,就是在六朝众多韵书的基础上,分析考证研究,并加以分析,可以说是六朝各韵书的总结和发展,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p><p class="ql-block">4. 《唐韵》:</p><p class="ql-block">由于唐朝诗歌的迅速发展,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唐代孙愐miǎn在《切韵》的基础上,又多两韵,一为上声,一为去声。</p><p class="ql-block">5. 《广韵》:</p><p class="ql-block">《广韵》是宋代的官韵著述,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这是第一部官韵;由皇帝颁布的韵书.我们称之为官韵;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理编修的。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p><p class="ql-block">6. 《集韵》:</p><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部官韵,仅在《广韵》颁行后的31年。宋仁宗命北宋文字训诂gǔ学家丁度和宋祁等人重修《广韵》。到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公元1067年)终于重修完毕。皇帝赐名为《集韵》,颁行于天下。</p><p class="ql-block">7. 《平水韵》:</p><p class="ql-block">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修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刘渊是平水人,故称《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作成107韵部。这不仅是一部官韵,而且是至今使用的韵书。</p><p class="ql-block">现在一般律诗格律,对联的平仄如押古音韵,都依据此韵书为标准。还有就是填词如用古韵依据【词林正韵】制曲如用古韵就依据【中原音韵】因为我们这期是楹联培训班,古韵中用平水韵就可以了,其它的只作简单的了解即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 平水韵:</span></p><p class="ql-block">(1)它是平水人刘渊修编成的一部官韵。</p><p class="ql-block">(2)平水韵的修订是根据唐人用韵的情况,实际上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又在《切韵》和《唐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p><p class="ql-block">因此,大都符合唐人律诗用韵,所以这也是唐朝人绝大多数的格律诗相同于平水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3)原平水韵韵部为107韵,而现在用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修订本,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成为定格。</p><p class="ql-block">他包含了平音30部,上平15部,比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不管上平音还是下平音,都归于平音;仄音76部,其中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p><p class="ql-block">(4)平水韵的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如《绝句》</p><p class="ql-block">唐·杜甫</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p><p class="ql-block">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p><p class="ql-block">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此首绝句中有/二个韵字分别是 “天”</p><p class="ql-block">“船”都出自平水韵下平一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判断古平仄及韵的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1.用诗词校验工具。</p><p class="ql-block">当然,检验工具虽然简单,但也不是万能的,出现了多音字,还得需要作者自己去明查。</p><p class="ql-block">比如重字,两音,一平一仄,校验工具是判断不出来的。我都用的是搜韵的网去校对。</p><p class="ql-block">2. 查韵书: 新平仄就查中华新韵;古平仄就查平水韵;在平水韵当中有一个专门的入声韵部,大家可以多看多记这也是个很重要的知识点。</p><p class="ql-block">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检测格律的网站如收韵 吾爱诗词等都是很不错的,</p><p class="ql-block">3.以普通话平仄判断古平仄。</p><p class="ql-block">仄音:</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三四声,就是古仄音。一二声,绝大多数都是古平音,而少部分,是古代的入声字;</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提到了入声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六 关于入声字</span></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提倡用新韵,但是对古代的入声字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因为,了解了哪些是入声字,就不会在读古人诗词时,对自己觉得不合平仄的字感到困惑。</p><p class="ql-block">入声是什么声?入声是古代汉语中的发音声调,现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基本消失。汉语其他六大方言中(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新派湘语、闽南语、客家话等)均保留了入声。</p><p class="ql-block">北方的晋语(山西大部分和陕北内蒙一部分)也还有部分保留。因为入声字发音短促,代表着一种不平和的情绪。所以古人把入声字归入古音的仄声。</p><p class="ql-block">普通话现在已经/没有了塞尾辅音。而南方一些/方言比如粤语、闽南语等,还保留着塞尾音。我们今天读入声,可以把入声字/按照普通话的声调,但要读得短促。</p><p class="ql-block">如果把平声作为两拍,则上声、去声读为一拍,而入声则读半拍:</p><p class="ql-block">绝句唐代:</p><p class="ql-block">杜甫</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p><p class="ql-block">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p><p class="ql-block">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一 ”“白”“雪”“泊”都是入声字 用我们习惯的/普通话朗读方式,读起来是这样的:而如果读出/入声字的节奏,又会有不同的感觉:用我国传统的/吟诵调来读古诗文,更显入声字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在平水韵里/入声字一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三个其中常用的有/二百五十五个古音中/入声字都是仄声关于入声字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看/多读慢慢记。在现代汉语中</p><p class="ql-block">2、入声</p><p class="ql-block">分派到普通话中/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共559个)</p><p class="ql-block">⑴、分派到普通话/阴平声部的入声字:(共169个)</p><p class="ql-block">⑵、分派到普通话/阳平声部的入声字:(共390个)</p><p class="ql-block">记入声字的一些方法如入声字分类法</p><p class="ql-block">A:数字:一、六、七、八、十、百、亿</p><p class="ql-block">B:颜色:黑、白、碧、绿、赤、、色 </p><p class="ql-block">C:材质:铁、石、木、竹 </p><p class="ql-block">D:天体:日、月、雪</p><p class="ql-block"> E:建筑:屋、宅、室、壁阁阙 </p><p class="ql-block">F:身体:血肉骨骼发目额舌脖肋脊腹膝脚足甲角 </p><p class="ql-block">G:植物:菊柏桔橘栗棘荻麦核稷穑木叶竹植 </p><p class="ql-block">H:动物:虱蟋鲫蝎蝶雀鸽鸭(注意没有大动物)通过字的偏旁(声旁)来记住入声字“帕”,“巾”是义符,表示“帕”属于编织类;“白”是音符,表示“帕”的读音与“白”相似。 </p><p class="ql-block">凡是“音符”是入声字的,由这个“音符”和其他“义符”组合的字几乎都是入声字:“白”字为入声,那么,几乎所有含有“白”字偏旁的字,几乎都是入声。</p><p class="ql-block">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p><p class="ql-block">再引申一下,百字里就有个“白”字偏旁,所以“百”也是入声字。而含有“百”字的字,也多是入声,比如陌、 栢、佰、帞、貊 ……</p><p class="ql-block">“曷”字也是入声,只要见到任何字里,含有这个“曷”字,可以毫不犹豫地判定它为入声字:比如“喝、褐、渴、羯……”等等</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记住了一个偏旁是入声,就可以记住很多的入声字。</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节课的重点入声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写出 有关于颜色的五个入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写出 有关于植物的五个入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写出 有关于动物的五个入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写出 有关于建筑的五个入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写出 有关于身体的五个入声字</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星期四</p><p class="ql-block">主讲:王进明 </p><p class="ql-block">第四课</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今天皇甫瑞平老师临时有事,我来讲,现在开始上课。</p><p class="ql-block">上节课我们讲了韵书一 、这节课我们来讲一下平仄。平仄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声韵基础和格律基础,我们平时阅读或者鉴赏诗词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平平仄仄平平仄,,,,,,之类的格式,我们在写诗,在作词,在作对联当中,都要用到格律。</p><p class="ql-block">我们有时候网上或是一些诗词群中一时感动,对上一些别人的对联的时候,总会被别人告诉,平仄不对,初学者也多半对这个平仄感到迷茫,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究竟是咋回事呢,平仄是什么?汉字具有集形象、声调和含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汉字是依照语音的高低,长短,升降不同而归纳出来了四声发音平仄泛指诗文的韵律,也就是汉语的声和调.</p><p class="ql-block">平,就是平,仄就是不平,汉语拼音中,我们把一二声划为平声,三四声划为仄声。</p><p class="ql-block">平指平直,无变化的发声,如:生,星,等 </p><p class="ql-block">仄指曲折有变化的发声。如:,我,你,舞。</p><p class="ql-block">平所谓四声就是指:古音的平上 去 入,今音的阴平 阳平 上声和去声</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今音和古音出现了不同这就要说到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也许就会更深刻的理解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汉语语音历史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语音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p><p class="ql-block">1.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春秋以前;</p><p class="ql-block">(2)、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3)两汉时期。</p><p class="ql-block">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p><p class="ql-block">2.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p><p class="ql-block">3.近代音是指宋 元 明 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被简化,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p><p class="ql-block">4.现代普通话,虽属于近代语音系统,但又区别与近代音,现代普通话的发音依据是汉语拼音,而再此之前,我们古代汉字的读音大多采用的是两字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都的声母,垄的韵母)。</p><p class="ql-block">汉语拼音起于明末,推广与甲午战败以后,由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以谋求普及教育,唤醒国人的目的。这些知识我们只作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平仄单独来讲呢我们的前人在诗词联等文体的长期创作实践中发现,把句子分为每两个字一组,每组的声调平仄交替,是最美的声调组合模式。从声律而言,句子有平有仄,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爽朗上口。故是我们学习诗词对联绕不开的基础.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仄仄平平仄天涯若比邻平平仄仄平如清联117、涵碧草堂 陈大文香浮碧乳留真味;平平仄仄平平仄影动清流惬素心。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现代汉语的平仄:</span></p><p class="ql-block">(一)、现代汉语的平仄划分: 也就是我们天天都听着、讲着的普通话。我们称之为“今音”。</p><p class="ql-block">普通话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p><p class="ql-block">把它们分别归类到平声和仄声:【平声】:普通话的阴平(一声)、阳平(二声)就是平声。【仄声】:普通话的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就是仄声。</p><p class="ql-block">衣 yī宜yí已yǐ意yì一字一间所以,会说标准普通话的人,很容易就能分清“平”和“仄”。这个好区分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p><p class="ql-block">(二)、多音字的平仄判断:(1)、单音字和多音字:【单音字】:有些汉字只有一种拼法,一种声调,叫“单音字。”如前面举例的“衣”“宜”“以”“意”,都是单音字。【多音字】有些汉字有多个音调或多个拼法。我们称这些字为“多音字”。如 “荷”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二声,一个是四声,“荷花”(hé huā)、“荷载” (hèzǎi),所以“荷”是多音字。据有关学者初略统计,《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p><p class="ql-block">像“结”“行”这样的字,只是在阴平阳平之间变换声调;或者像“给”、“血”这样的字,在上声、去声之间换声调的多音字,我们不用去考虑他们的平仄问题。</p><p class="ql-block">因为阴平阳平都是“平”,上声去声都是“仄”。但是像“奔”、“中”这样的字,两种读音分跨“阴平阳平”和“上声去声”的,就会产生平仄变化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时我们就要判断它们在诗词联的句子中到底是读平声还是仄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⑵、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在六百多个多音字中,这种类型的多音字约有五百个,掌握了这种类型的多音多义字,就意味着掌握了大多数的多音字。</p><p class="ql-block">⑶、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专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p><p class="ql-block">例如: 单 dān 单位 简单 菜单 单纯 shàn 姓单 单县(地名) chán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朴 pǔ 朴实 艰苦朴素 俭朴 piáo 姓朴 pō 朴刀(一种旧式武器) pò 朴树(树名) 厚朴(中药名)这类字的读音自古代沿袭下来,大多没有改变,因为专有名词具有固定性。</p><p class="ql-block">按字义决定读音,是多音字平仄判别的根本原则。</p><p class="ql-block">必须根据字典的注音和字义注释来确定。如:雨声 中唐 · 元稹</p><p class="ql-block">风吹竹叶休还动,</p><p class="ql-block">雨点荷心暗复明。</p><p class="ql-block">曾向西江船上宿,</p><p class="ql-block">惯闻寒夜滴篷声。</p><p class="ql-block">此诗中 荷为名词 为一声</p><p class="ql-block">汪运干饷酒 其一 南宋 · 方岳</p><p class="ql-block">长须手挈一壶酒,</p><p class="ql-block">问识浣花工部无。</p><p class="ql-block">蓑笠荷锄烟雨外,</p><p class="ql-block">再三不信是耕夫。</p><p class="ql-block">此诗中 荷为动词,为四声.</p><p class="ql-block">四、古代汉语的平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普通话的读音已经跟古代汉语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今天用普通话去读古诗词、古对联和古文,有时会觉得拗口,这就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比如:官池春雁二首 其二(唐·杜甫)</p><p class="ql-block">青春欲尽急还乡,</p><p class="ql-block">紫塞宁论尚有霜。</p><p class="ql-block">翅在云天终不远,</p><p class="ql-block">力微矰缴绝须防。</p><p class="ql-block">官池春雁二首 其二(唐·杜甫)</p><p class="ql-block">青春欲尽急还乡,</p><p class="ql-block">紫塞宁论尚有霜。</p><p class="ql-block">翅在云天终不远,</p><p class="ql-block">力微矰缴绝须防。</p><p class="ql-block">【矰缴(zēng zhuó:拴有丝绳的小箭。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微矰出,孅缴施。”】微矰出,孅缴施”的正确读音是wēi zēng chū,qiān zhuo shī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急还乡”、“绝须防”,今音都是三个平声字在句尾,我们称为三平尾。读起来感觉沉闷,不爽亮。这是诗和对联的声律大忌。而“紫塞宁论尚有霜”这一句,今音则是246字位都是仄声,犯了失对失替和孤平的大忌。</p><p class="ql-block">所以读起来也失去了抑扬顿挫的声律美。但是,如果我们用古音来读,则大不相同了: 这是因为在古音,“急”“绝”是入声字,属于古音的仄声;而“论”在古音字义为“辩论”、“议论”的字义下是平仄通用字,在这个句子中,读作平声。因此,按古音读这首诗,完全符合诗律,平仄交替,抑扬顿挫</p><p class="ql-block">所以,为了准确还原古诗词联的声律美,并帮助理解作者在诗词联中表达的情绪和句意,我们需要学习古音的平仄。那么,古音是怎样的?入声字是什么?平仄两读字是什么?平仄通用字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一)、古音的平仄是怎样的?古音也是分为四声:</p><p class="ql-block">平声、上声、去声、入声。</p><p class="ql-block">《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平声平道莫低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声高呼猛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去声分明哀远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入声短促急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古音的平仄归类是:</p><p class="ql-block">古音的平声,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但没有具体划分阴平、阳平。 </p><p class="ql-block">古音的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入声这三部分。其中,古音的上声、去声也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上声、去声。</p><p class="ql-block">古音的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被分派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p><p class="ql-block">因此,辨明在普通话的阴、阳平中哪些字是古音的入声字,就是我们正确判断古仄声最主要的任务。</p><p class="ql-block">(二)、入声字:</p><p class="ql-block">学习诗词联,都有平仄的格律要求。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话,对于古音与今音发生了平仄变化的字,都需要我们学会分辨。</p><p class="ql-block">影响古今音平仄变化的,主要有入声字、平仄通用字等古今平仄发生变化的字。</p><p class="ql-block">(三)、平仄两读字和平仄通用字:</p><p class="ql-block">古音也有单音字和多音字。有些字在古音中有不同的读法,即古音多音字(平仄两读字):</p><p class="ql-block">兴 平声 动词 </p><p class="ql-block">复兴 兴 仄声 名词 </p><p class="ql-block">雅兴难 仄声 名词,</p><p class="ql-block">灾难难 平声 形容词 </p><p class="ql-block">艰难这类字要看具体的句子语境来判断字义,再由字义来判断平仄,并查阅相关字典确认。</p><p class="ql-block">平仄通用字,平仄两读,字义不变【平仄通用字】:在古音中可读平声也可读仄声的多音字,如果不管读平还是读仄,字义不变的,叫平仄通用字。如:探 望 看 、、过、撞、听、、莹、醒、凭、笼、谆、叹、、缠、挠、晦、砭。“忘、在</p><p class="ql-block">古代的诗词联中,平仄通用字的意义是:这个字可以用在诗词联句的任何位置,都不会出律。也就是说,格律要求它们读平,它就读平;格律要求它读仄,它就读仄。值得注意的是,平仄通用字只在古音中存在.我们今天简单介绍了今音和古音,判断今音与古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入声字,我们在赏鉴一首诗,一阙词亦或是一副对联时,如有入声字既为古音没有既可以是古音,也可是是今音。</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培训实行的是双轨制既支持用新韵通韵也不排斥古韵,但无论是诗词曲联一般情况下古韵不用作标注,使用的新韵,通韵都需要作标注,由其是参加一些赛事的时候,便于评委老师检测。</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下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业共5分(每个0.5分)</p><p class="ql-block">写出五个平仄两读的字</p><p class="ql-block">写出五个平仄通用的字</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p><p class="ql-block">星期五</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诗词学会楹联初级班</p><p class="ql-block">第五讲(词性)</p><p class="ql-block">各位同学晚上好</p><p class="ql-block">现在开始上课</p><p class="ql-block">上节课我们讲了平仄</p><p class="ql-block">今天开始我们讲词性</p><p class="ql-block">对联之所以深得古往今来人们的喜欢,正是切合了中国古已有之的对偶观念,顺应了汉语言的结构特征及中国古代文化对称美的原则,以其简短表达和杳渺的意境而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更是具有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谐、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文学特色而自成一体。故无论作诗还是写对联都离不开遣词造句,离不开文字,而文字的词性以及句法等相关基础,就成了我们学习古诗词及对联一道绕不过的门槛。</p><p class="ql-block">一、字:</p><p class="ql-block">【字】:</p><p class="ql-block">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即文字。我们知道,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一般来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p><p class="ql-block">二、语素</p><p class="ql-block">【语素】:</p><p class="ql-block">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p><p class="ql-block">语素如果按音节即字数,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p><p class="ql-block">(一)、单音节语素:</p><p class="ql-block">【单音节语素】:一个音节的语素就是单音节语素。这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单音节语素和汉字的音节是完全对应的。单音节语素,其实就是一个汉字。如:天 地 人 车 马 小 只 个。。。。</p><p class="ql-block">(二)、双音节语素:</p><p class="ql-block">【双音节语素】:由两个汉字组成,但只表示一个意义的语素是双音节语素。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了就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词、专用名词、拟声词和外来语音译。</p><p class="ql-block">1、连绵词:</p><p class="ql-block">【连绵词】:又叫连绵字。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p><p class="ql-block">表事物名称的连绵词:琵琶、乒乓、蜘蛛、珊瑚、┅┅</p><p class="ql-block">表事物形态的连绵词:葱茏、灿烂、蜿蜒、苍茫、朦胧、┅</p><p class="ql-block">表人物形态的连绵词:惺忪、奚落、从容、狡猾、┅┅</p><p class="ql-block">表动作的连绵词:徘徊、笼络、仿佛、……</p><p class="ql-block">2【专有名词】:某些事物的专有名称。如:</p><p class="ql-block">华夏、北京、鲁迅、太子┅┅</p><p class="ql-block">3、外来语音译:</p><p class="ql-block">【外来语音译】:把汉语以外的语言读音直接作为事物名称。</p><p class="ql-block">如:夹克、的士、巴士、尼龙、</p><p class="ql-block">4、拟声词:【拟声词】:模拟客观事物、现象的声音而形成的词。可以分为两类,叠字拟声词和非叠字拟声词。</p><p class="ql-block">如:吱吱、喳喳、叮当、扑通、哗啦、┅┅</p><p class="ql-block">(三)、多音节语素:</p><p class="ql-block">【多音节语素】: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汉字组成,但只表示一个意义的语素是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白兰地、凡士林、俄罗斯、法兰克福</p><p class="ql-block">三、词【词】:</p><p class="ql-block">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按构成词的语素分类: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p><p class="ql-block">1、单纯词:</p><p class="ql-block">【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的词叫单纯词。在语言和文学中,单纯词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拆分的最小语法单位。</p><p class="ql-block">单纯词可以分为:</p><p class="ql-block">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p><p class="ql-block">⑴ 单音节单纯词: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叫单音节单纯词。</p><p class="ql-block">例如:春 秋 茶 跳 。</p><p class="ql-block">⑵ 多音节单纯词:</p><p class="ql-block">由两个或更多音节构成而只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叫多音节单纯词。</p><p class="ql-block">两个音节的单纯词最多。</p><p class="ql-block">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连绵词 指两个音节连缀成意的不能拆开的词。有双声词、叠韵词和非双声叠韵词。</p><p class="ql-block">A、【双声连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踯躅 (zhí zhu)忐忑(tǎn tè)崎岖(qi qū)参差(cēn cī)玲珑(líng lóng) 秋千(qiu qian)</p><p class="ql-block">B、【叠韵连绵词】:两个音节的韵母或韵尾相同的连绵词。</p><p class="ql-block">如:烂漫 (lànmàn)从容(cóngróng)傀儡 (kuilěi)怂恿(sǒng yǒng)翩跹 (piānxian)逍遥(xiao yáo)</p><p class="ql-block">C、【双声叠韵连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或韵尾都相同的连绵词。</p><p class="ql-block">如:辗转(zhǎn zhuǎn)D、【其他(非双声叠韵)连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不同的连绵词。如芙蓉(fú róng) 蝴蝶(hú dié) 蝙蝠(biān fú) 囫囵(hú lún)</p><p class="ql-block">②、音译词:</p><p class="ql-block">按外族语词的发音直接翻译过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p><p class="ql-block">如:咖啡 沙发 坦克 摩托 拷贝 </p><p class="ql-block">③、叠音词:</p><p class="ql-block">由相同的两个音节重叠而成的词。</p><p class="ql-block">如:猩猩 匆匆 纷纷 姥姥 巍巍 皑皑</p><p class="ql-block">④、拟声词:</p><p class="ql-block">嗡嗡 呼呼 哗啦 乒乓 轰隆 砰砰</p><p class="ql-block">⑶ 单纯词的特点:</p><p class="ql-block">①、无论有几个字,都只有一个语素。</p><p class="ql-block">②、不能拆开解释。</p><p class="ql-block">比如:“苗条”,形容词。形容身材瘦长、匀称。如果把这两个字拆开字义都与“苗条”不相干。</p><p class="ql-block">2、合成词【合成词】:</p><p class="ql-block">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了绝大多数。</p><p class="ql-block">合成词中,多数由两个语素构成,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是少数。</p><p class="ql-block">汉语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在讲解构成方式之前,先明确两个概念:词根、词缀。</p><p class="ql-block">【词根】:</p><p class="ql-block">是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义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如:“老虎”中的“虎”,“桌子”里的“桌”,“机械化”里的“机械”,“观察”里的“观”和“察”都是词根。</p><p class="ql-block">【词缀】没有实在意义,只是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p><p class="ql-block">如“老虎”中的“老”和“机械化”里的“化”。</p><p class="ql-block">⑴ 复合式合成词:</p><p class="ql-block">由两个以上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有以下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①、联合型(并列型)合成词:由两个词根并列组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如:A、 途径 价值 关闭 富强 聪明 朋友 </p><p class="ql-block">B、 分寸 手腕 买卖 眉目 甘苦 始终 </p><p class="ql-block"> C、 国家 质量 人物 动静 忘记 质量 </p><p class="ql-block"> A组两个语素互相说明、补充,使整个词的意义更加明显。</p><p class="ql-block">B组的两个语素结起来产生新的意义。例如:领袖,不再是“衣领”和“衣袖”的意思,而是指国家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人。手腕,不单指人体的腕部,还有手段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C组两个语素只用一个语素的意义,整个词语意义偏向一方。这种词又称“偏义词”。</p><p class="ql-block">例如,“国家”只指“国”,不指“家” ; “忘记”只指“忘”,不指“记”。</p><p class="ql-block">②、偏正型合成词:</p><p class="ql-block">前一词根对后一词根起修饰限制作用,以后一词根意义为主。</p><p class="ql-block">如: 小说 汉字 公牛 红色 倾销 飞奔 </p><p class="ql-block">③、补充型合成词: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p><p class="ql-block">有两种情况:</p><p class="ql-block">A、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表示动作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如:说服 打倒 延长 改进 合成 推广</p><p class="ql-block"> B、前一词根表示事物,后一词根表示事物的单位。</p><p class="ql-block">如:船只 人员 羊群 花朵 房间</p><p class="ql-block">④、动宾型(支配型)合成词:</p><p class="ql-block">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如:司法 管家 起草 投资 动员 拔河 </p><p class="ql-block"> ⑤、主谓型(陈述型)合成词:</p><p class="ql-block">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p><p class="ql-block">如:嘴馋 民主 肉麻 眼熟 心慌 海啸 </p><p class="ql-block">⑵ 附加式合成词:</p><p class="ql-block">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前的称前缀,词缀在后的称后缀。</p><p class="ql-block">词根具有实际意义,词缀一般没有实际意义。</p><p class="ql-block">①、前缀式(词缀+词根):如【老+词根】 老乡 老师 老鼠 老爸 老虎</p><p class="ql-block">【第+词根】 第一 第十 第五 </p><p class="ql-block">【阿+词根】 阿公 阿毛 阿姨</p><p class="ql-block">【初+词根】 初一 初五 初九</p><p class="ql-block">【小+词根】 小王 小李 小黄②、后缀式(词根+词缀) </p><p class="ql-block">【词根+子】 瓶子 胖子 孩子 刀子 【词根+头】 石头 个头 木头 山头 活头 </p><p class="ql-block">【词根+儿】 鸟儿 花儿 个儿 歌儿 【词根+性】 弹性 硬性 创造性 思想性 </p><p class="ql-block">【词根+者】 作者 读者 科学工作者</p><p class="ql-block">【词根+化】 绿化 矮化 女性化 机械化 等等 </p><p class="ql-block"> 词缀,是虚化的语素,没有实在意义,有实在意义的就不是词缀而是词根。</p><p class="ql-block">例如,“绿化”的“化”是词缀,</p><p class="ql-block">“变化”“融化”的“化”就是词根。</p><p class="ql-block">“老虎”“老师”的“老”就是词缀,因为刚生下来的幼虎也叫“老虎”,年纪很小的教师,也是“老师”。</p><p class="ql-block">而“老人”“老树”的“老”就是词根。“老人”和“老树”的“老”则有年纪大、时间长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然”既是代词,又是词缀,要注意分别。“然”只做副词和形容词的词缀,不做动词的词缀。例如“贸然”“泰然”的“然”就如是词缀;“依然”的“然”就不是词缀。虽然“然”能做副词的词缀,但也不是出现在副词后面的就是词缀。</p><p class="ql-block">例如:“未然”“不然”的“然”就是代词而不是词缀。</p><p class="ql-block">③、词根加叠音词缀:词缀是叠音词。</p><p class="ql-block">如: 绿油油 干巴巴 沉甸甸 乱糟糟 笑盈盈 泪汪汪</p><p class="ql-block">⑶ 重叠式合成词:</p><p class="ql-block">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p><p class="ql-block">如:哥哥 妈妈 刚刚 仅仅 偏偏重叠式的“哥哥”“妈妈”同单纯词里的“姥姥”“猩猩”不同:哥哥、妈妈都可以单独称呼一个语素,</p><p class="ql-block">例如“哥”“妈”;姥姥、猩猩则不能称为“姥”和“猩”。个别地区有称“姥姥”为“姥”的,只能说明这是不规范的个别现象。</p><p class="ql-block">3、双音节合成词同双音节单纯词的判断:</p><p class="ql-block">诗联中经常遇到双音节合成词和双音节单纯词,</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讲合成词不能同单纯词相对,这就涉及到双音节合成词同双音节单纯词的判断问题。</p><p class="ql-block">双音节合成词很多,也不难理解,双音节单纯词主要指连绵词和一些音译词。前者如蜻蜓,后者如坦克。那么怎么区别呢?还要从语素定义入手。</p><p class="ql-block">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意结合体,这意思是说是语素才有意义,组成语素的字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语素不能拆开解释,拆开就没有意义了,不能拆开解释的就是一个语素,就是单纯词。</p><p class="ql-block">例如“葡萄”,单解释“葡” 或者“萄”都没有意义,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种水果。</p><p class="ql-block">再如“蜻蜓”,单解释“蜻”或者“蜓”也没有意义,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种昆虫。不能拆开解释,也不能拆开另组新词。这样的双音节词就是单纯词。有的双音节音译外来词,能拆开解释,也能另组新词。</p><p class="ql-block">例如“坦克”,“坦”有平坦的意思,能组成“平坦”“坦然”等词;“克”有“战胜”的意思,能组成“攻克”“克服”等词。但是无论攻克还是平坦,同“坦克”都毫不相干,坦克要的是“tǎn kè”这个音,而不是义。</p><p class="ql-block">有一些连绵词其中一个字能另组新词而且和原词有关联:例如“蜘蛛”,可以组成“蛛丝”、“蛛网”、“蛛丝马迹”;“蝴蝶”可以组成“粉蝶”、“彩蝶”、“蝶恋花”等。但是蜘蛛,蝴蝶仍然是单纯词。这就说明,只有一个字能另组新词是不行的,必须两个字都能另组新词且和原词有关才是合成词。</p><p class="ql-block">四、字,语素,词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词是语素的上一级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字是词和语素的载体和符号。三者关系错综复杂:</p><p class="ql-block">1、有时候,三者相同: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也是一个词。</p><p class="ql-block">例如:山 人 做</p><p class="ql-block">2、有时候,三者不同:两个字,甚至更多的字是一个语素。</p><p class="ql-block">例如:“坦克”,两个字一个语素,“布尔什维克”,五个字一个语素。</p><p class="ql-block">3、有时候,两个语素或者更多的语素是一个词。</p><p class="ql-block">例如 :司令 ,两个语素一个词;司令官,三个语素一个词。</p><p class="ql-block">下面用一个句子说明字、语素和词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A 这/次/会/面/好/尴/尬。(7个字)</p><p class="ql-block">B 这/次/会/面/好/尴尬。 (6个语素)</p><p class="ql-block">C 这次/会面/好/尴尬。 (4个词)</p><p class="ql-block">作业</p><p class="ql-block">判断面全是合成词的一组是:( )A 朋友 土地 芙蓉 风浪 矛盾 </p><p class="ql-block">B 声音 恶劣 绿化 领袖 方圆</p><p class="ql-block">C 仿佛 忘记 动静 好歹 质量 </p><p class="ql-block">D 减少 说服 玲珑 粉碎 干净</p> <p class="ql-block">第六课起转楹联培训教程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