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先去第一站:开封府。</p><p class="ql-block">牌坊:宣化</p><p class="ql-block">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包公东湖北岸,是由开封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根据宋代的《营造法式》在2003年建成的主题文化景区,占地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开封历史悠久,夏朝国都老丘(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其后的宋、金等王朝均建都于此,人称“八朝古都”。开封置府始于五代,作为都城的开封府,当时称为“京府”,亦称“东都开封府”或“东京开封府”。元、明、清三代,开封降为省城,亦置开封府。</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城楼擂鼓</p> <p class="ql-block">励精图志</p><p class="ql-block">园区内有府衙文化区、包拯传说文化区、道教文化区等九大景区。</p> <p class="ql-block">筑布局</p><p class="ql-block">以府门、仪门、正厅院、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分为东西两线。东线自南向北为:开封府题名记碑、寅宾馆、明镜湖、玄月山、范公阁、潜龙宫、清心楼、明礼院。西线自南向北为:开封府尹题名记备、府司西狱、英武楼、校场、五岳真行图、天庆观等。 展览分为9个区域,分别是府衙文化区、包拯传说文化区、潜龙宫帝王文化区、教育科举文化区、府尹人文文化区、道教文化区、游艺文化区、刑狱文化区、休闲文化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展示内容,例如府衙文化区以鸣冤鼓、戒石铭、大堂等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的门楼彰显了宋代开封府作为天下首府的非凡气势。登上城门楼,可以看到脚下的文城墙,这是开封府的一大特色。与其他城墙不同的是,文城墙没有马道和防卫设施,显得独特。据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担任开封府尹时,为掩盖他有意当皇帝的想法,故意不在城墙上设置防卫,因此这座城墙也得名为文城墙。</p> <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开封府大门左右两侧,分别立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开封府尹题名记碑”。东边的“开封府尹题名记碑”是开封府的珍贵之物,碑高214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四周以蔓草和缠枝牡丹镶边。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每行字数不等。碑上记录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即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共计146年间183名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上任年月等。碑正中偏右处有一个浅浅的凹痕,上面的字迹已经磨损,隐约可见“包拯”两个字的笔画。几百年来,民众都习惯用手触摸他的名字,久而久之就留下了深深的指印。</p> <p class="ql-block">在正厅院里竖立着一块巨石,名为戒石铭。铭石的南面刻有三个大字:“公生明”,旨在提醒官员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而北面则刻有以下警示语:“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要保持自身的廉洁。</p> <p class="ql-block">正厅又称大堂、厅事,位于戒石铭之后,曾是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举行重大活动、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前通道的两侧是左军巡院、右军巡院、左厅、右厅、架阁库、使院等办公机构,构成开封府官衙的核心。大堂庄严肃穆,匾额“清正廉明”显眼,公案两侧摆放着“肃静”“回避”虎头牌。尤其是大堂前的三口铜铡[zhá]——龙头、虎头、狗头,传说中,龙头铡用于处决犯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处决违法的贪官污吏,狗头铡用于处决违法的刁民恶棍。</p> <p class="ql-block">正大光明</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众大臣议事</p> <p class="ql-block">包拯传说文化区</p><p class="ql-block">梅花堂</p><p class="ql-block">位于一个四合小院中,梅花飘香。据说,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相传,包拯实行了废“派司”、开正门改革后,京城百姓都非常高兴,告状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拯每天处理完诉讼案件后,下令打开府衙后门,允许百姓进入府内诉说冤情。这样一来,老百姓告状从后门进入要比从府门进入大堂方便得多。人们因为当时开的是后门,所以称包公“倒坐南衙”。</p> <p class="ql-block">潜龙宫</p><p class="ql-block">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潜龙宫。潜龙宫是射堂的前身,太宗为真宗修建的习箭之地。后来,仁宗将真宗任开封府尹时办公居住的廨[xiè]舍修成潜龙宫。开封府也是全国唯一的府衙内设宫。</p> <p class="ql-block">教育科举文化区</p><p class="ql-block">明礼院</p><p class="ql-block">明礼院位于开封府的东北隅,是该府科举文化区。宋代推崇文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教育和科举是国家和各级官府的重要事务。院内的建筑名为“拱奎楼”,一楼大厅是北宋科举考场,如今已无法恢复原貌,但大厅周围的壁画详细描绘了宋代科举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p> <p class="ql-block">孔子先师</p> <p class="ql-block">孔子弟子,七十二贤。</p> <p class="ql-block">六艺厅</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桂籍堂位于明礼院后面,是珍藏名册的地方,是宋代开封府的“科举档案馆”。每次科举结束后,开封府会重新造册,将本府中举的考生名字记录进册子中,并在孔子像前举行庄严的“入桂籍”典礼,最后将名册放置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金䅭提名,高中</p> <p class="ql-block">府尹人文文化区</p><p class="ql-block">清心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开封府的府尹文化游览区,名字取自包拯生前所写的一首言志诗:“治本要清心,身谋必直道。”楼的一层大厅内有一座铸铜的包公站像,像高3.8米,重达5.6吨。包拯生前所写的言志诗和宋真宗的诏书等,展示在东西两面墙上。二层厅堂内的展柜以手卷的形式介绍了历任开封知府和府尹的生平事迹。三层以微型景观的形式展示了北宋开封府举行重大活动的一些场面。四层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综合节目,包括宋代歌舞表演、古乐演奏和茶艺展示等。[</p> <p class="ql-block">苏轼</p> <p class="ql-block">包拯</p> <p class="ql-block">包拯所提</p> <p class="ql-block">楼上眺望</p> <p class="ql-block">求是</p> <p class="ql-block">天庆观</p><p class="ql-block">位于开封府内的道观,全国佛、道教事务曾由开封府兼管,该道观不仅被视为崇奉道教的圣地,同时也是管理全国佛、道两教事务以及官员办公的机构。在庭院内,有一个巨大的太极八卦台,几乎占据了整个庭院的空间。院内大殿为“三清殿”,是天庆观的主体建筑,在它和佑圣殿、福佑殿中,分别绘有表现北宋崇奉道教的巨幅故事壁画。</p> <p class="ql-block">刑狱文化区</p><p class="ql-block">府司西狱</p><p class="ql-block">坐落在开封府的西南角,府司西狱是开封府的刑狱文化区。主要有狱神庙、典狱房、男牢、女牢、男死牢、女死牢,其中,狱神庙中供奉狱神皋陶。开封府的府司西狱只是临时关押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以便提审的地,牢房中的铁丝网和死牢中的流沙墙,主要是防止犯人逃跑用的。</p> <p class="ql-block">英武楼</p><p class="ql-block">英武楼是开封府校场的主体建筑,大柱上所刻的抱柱长联和楼檐下的“英武楼”三个大字显示出这座宋式建筑的宏大气势,在宋代,曾是武举考试的考场,现代重建后它主要是开封府演武迎宾和开封府举行大型庆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学而不厌</p> <p class="ql-block">牌坊:承流</p><p class="ql-block">走出开封府</p> <p class="ql-block">午后,来到第二站:大相国寺。</p><p class="ql-block">大相国寺是中国十大汉传佛教名寺之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后由僧人慧云于唐长安元年(701年)重新修建。到了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赐建国寺更名为"大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钟楼内悬挂着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铸造的铜钟一口,“钟上铸有‘皇图巩固,牵道遐冒,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 字铭文” ,每当秋天结束时,钟声响彻城市,环绕着庄严的气氛和庄严的气氛,整体建筑颜色上都是以青色、蓝色为主、花纹的轮廓主要是以白色、金色等颜色绘制、整体建筑外观效果看起来宏伟气派。</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相国寺的建筑布局采用宫廷式建筑风格,由南向北,沿着一条中轴线整齐排列开来,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藏经楼等殿宇。</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内房柱上,悬挂着一副顶天立地的楹联:汴梁自古繁华,溯信陵卜宅,天保建寺,唐宋迄今,香火因缘历劫盛。佛法西来微妙,算白马驮经,达摩面壁,东南遥望,金轮辉映万家春。</p> <p class="ql-block">拜</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p> <p class="ql-block">罗汉殿</p><p class="ql-block">罗汉殿别名八角琉璃殿,因有八个屋檐挑角而得名,罗汉殿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八角琉璃殿分内、外两层建筑,内部建筑为八角天井院,外部建筑为八角游郎,游廓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奉贡着五百同罗汉。</p> <p class="ql-block">八角琉璃殿内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像,造像细腻生动,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据记载,它是乾隆年间一位无名艺人费时58载,用一株完整银杏树雕成,像高3米,重约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大手6只和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合计1048只眼,俗称千手千眼佛。</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藏经楼在中轴线最北端,是一座高大的两层楼阁建筑,大相国寺保存历代佛经的地方。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筑,面阔七间,同样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顶覆盖绿色的琉璃瓦,正面背面两侧有清式龙纹,大殿正门挂着清代书法家孙星衍的书写“藏经楼”三字。大相国寺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米,高20余米。</p> <p class="ql-block">药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师堂</p><p class="ql-block">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即空海大师纪念堂,现堂前立有空海大师铜像落成纪念碑,及一对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内供奉有空海大师铜像及大师生平事迹图片展览。大师铜像高2.5米,重3000余斤,为日本友人赠送。空海大师生于公元774年,31岁时由日本入唐求法,其间曾拜相国寺方丈为师。为纪念历史上这一段中日交流的历史,1992年,由日本友人捐资铸此铜像,并修建“大师堂"供奉。</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开封铁塔</p> <p class="ql-block">铁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明代将寺院易名祐国寺,故又称祐国寺塔。1938年,铁塔曾被侵华日军炮击,第四层至十三层遭到严重破坏。1957年6月动工修葺[qì],后于当年10月30日竣工,恢复了塔的原貌。1961年,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在铁塔的正前面,仿汉白玉砌成,系三门牌楼式仿宋建筑,宽70米,高12米,大门左右墙壁上,对称镶嵌着8块庄严、肃穆、圣洁青石神佛坐像,1986年为供奉北宋文物“接引佛”而建。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前,石狮雄踞,鼎香缭绕;殿周,24根大柱抱殿而矗;大殿台基,青石栏杆拦护,妙趣横生的96只小狮子环绕排开。“接引殿”的旁边是“灵感院”。灵感院是为供奉白玉佛像而建。正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白玉佛像”,是1933年由旅居缅甸的华侨捐赠。佛像高约1米,由整块白玉精雕而成,秀丽端庄,晶莹洁亮,堪称佳品。</p> <p class="ql-block">铁塔为六角十三级仿楼阁式,高出地面55.08米。塔外壁用花纹砖镶嵌,计有飞天、降龙、麒麟等50余种。其八面转角处砌倚柱。塔身底层四面各辟一圭门。塔身各层檐以斗拱承托。各层檐的垂脊幅射下垂。</p><p class="ql-block">铁塔自建成以来历经无数次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仍屹立不倒,具有较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铁塔侧面</p> <p class="ql-block">铁塔塔身为八角,13层,楼阁式,基座及8棱方池因黄河泛滥埋淤地下。现高55.08米,塔外壁采用28种仿木结构的木制琉璃雕砖砌成,砖上有飞天、五僧、菩萨、麒麟、降龙、伎乐、宝相花等图案50余种;各层出檐以重抄计心五铺作斗拱承托;底层东、西、南、北各辟一闺形门;唯北门设梯道可绕塔心柱盘旋至顶。余3门均为8角小宝。2层以上每层开窗,可登临眺望。内外壁紧密衔接,结构坚固,形成强有力的抗震体,千百年来,历经多次水患、地震、暴风雨、炮击等破坏,仍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艺术上讲,铁塔可称上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望,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差比例匀称美观,气势惊人。而走近细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每块砖都是做工精细、栩栩如生,非常完美的琉璃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天波杨府</p><p class="ql-block">天波杨府是一处集湖光山色,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群于一体的大型私家园林,位于北宋都城东京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民间也称作天波府。曾为北宋时期抗辽名将杨业府邸,宋太宗曾御笔亲书“天波杨府”匾额,颁旨凡经天波府门前通过,当朝文武百官皆行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礼制。[</p> <p class="ql-block">天波楼为帯[dài]夹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4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为条石台基,室内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装油漆彩绘。此楼即相传太宗赐予杨业的“清风无佞[nìng]天波滴水楼”。二楼正中檐下天地云斗匾上刻有“天波楼”3字,由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亲笔书写。天波楼一楼大厅为议事厅,有一大型群雕演义故事"杨业发兵幽州救主",宋太宗困于幽州城,这是杨业手捧诏书,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天波楼二楼大厅为报国厅,内有群雕演义故事"佘太君杨门选将"。</p> <p class="ql-block">孝严祠位于天波楼的后面,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殿。面积227平方米,是一座五间三开歇山顶的建筑,绿琉璃瓦剪边,上置脊吻走兽,斗拱梁柱全部油漆彩绘,殿内设置神龛[kān],有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广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p> <p class="ql-block">杨令公,佘大君</p> <p class="ql-block">杨延昭</p> <p class="ql-block">兵器殿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建筑面积218平方米,过厅和其两侧的围墙把中院分成两进院落,厅前有威风凛凛的守门武将焦赞、盂良塑像,像高2.7米。后部为枪刀箭戟等宋代兵器和文图并茂介绍《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的石刻,共陈列69件20余种宋代兵器。</p> <p class="ql-block">杨家湖是北宋时杨家将的湖,杨家将忠心耿耿、刚直义勇、前赴后继、赤胆报国的英雄气概为大宋历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虽已过千年,却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