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颂扬红军精神

单于十八代(刘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重走红军长征路”摄影采风(4月19日)第十一站——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b></p> <p class="ql-block">  遵义战役是在敌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打的。二渡赤水后,红军后尾有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的紧急压迫,前方有黔军王家烈部和中央军薛岳部的迎头堵击,机动回旋的余地已经不是很大,再加上红军有土城新败,川滇边境又无法立足,颇有几分“走投无路”的感觉。红军五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城,尤其是消灭中央军吴奇伟部九十三师大部,五十九师一部,击溃黔军8个团,毙伤敌2400多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枝弹药,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军队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各部迅速响应中央号召,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于2月18日至21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此即二渡赤水。接着,以红1、红5、红9军团及军委纵队为左纵队,以红3军团为右纵队,向敌人兵力比较空虚的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五军团的一个团向温水开进,以吸引和迷惑追敌。24日,红一军团第一团占领桐梓县城。中央红军回师黔北,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川军又急忙抽调部队由扎西地区回头向东追击;黔军王家烈也急忙抽调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吴奇伟第一纵队的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师也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地区。鉴于此,中革军委决定,乘追敌尚在川南之际,迅速击破黔军的拦阻,占领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再取遵义城,以争取主动。</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5日至1935年1月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柏辉章公馆召开。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到最后一天,作出了两项重要决定:</p><p class="ql-block"> 第一项就是改变了原定的红军行动方向:在这个关系红军生存命运的最紧迫问题上。鉴于黔北人烟稀少,少数民族多,无群众工作基础等不利因素,会议根据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决定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打算,北渡长江人川,在人多粮丰的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在研究从何处北渡长江时,根据朱德,刘伯承过去在川军时了解的实际情况,决定取道桐梓、习水、赤水直插泸州与宜宾之同渡过长江。因这段江面平缓,渡口较多,敌防守亦弱。</p> <p class="ql-block">  第二项重要决定确定了新的人事安排</p><p class="ql-block">l、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p><p class="ql-block">2、指定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p><p class="ql-block">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p><p class="ql-block">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p><p class="ql-block"> 1月18日,也就是遵义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常委进行分工,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从此毛泽东重回军队领导岗位,参加对红军的军事指挥。</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挥师北上,分三路进入土城镇。军委纵队1月27日到达土城,28日与川军郭勋棋部尾在土城青杠坡展开了一场激战。 由于侦察有误,误以为川军只有 2 个旅的 4 个团,实际敌军为 4 个旅 8 个团 1 万 2 千多人,情况危急。在前有重兵堵截,后有敌军未歼灭而敌不断增援的情况下,中央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西渡赤水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同志负责架设浮桥,亲自带领参谋人员和工兵干部勘测选点,发动群众征集收买了大量的船只、门板、毛竹、绳索等架桥物资。 29 日凌晨 1 时,在浑溪口和蔡家沱终于各架起了一座能供三路纵队通过的浮桥。</p> <p class="ql-block">  一渡赤水河使中央红军再次脱离险境,走上了新的征程。 此后, 红军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成功地演绎了我军战史上“四渡赤水”的伟大奇观,揭开了中革命走向胜利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进军遵义,发起娄山关战役,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 2月25日,中央军委命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红1、3军团“乘虚占领娄山关”。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红3军团第13团主攻娄山关,红1军团第1团从东侧石炭关迂回攻击,其余各部随红13团向娄山关挺进。</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如血的残阳洒在娄山关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毛泽东突然想起一个月前经过娄山关时哼过的几句新词,他再次跨上马背,续完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该词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娄山关口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苍劲有力,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歼灭国民政府军最多的一仗。此次巨大胜利打击了国民政府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为红军彻底跳出国民政府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体现了遵义会议改变军事领导人后红军在正确军事路线指挥下发挥的巨大威力。</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第一,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 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遵义会议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斗争,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分歧和矛盾,避免了一次可能造成的党内分裂的危险,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表明我们党政治上的日趋成熟。</p><p class="ql-block"> 第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前,右倾或“左”倾机会主义先后几次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在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指导地位,使会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能够达到统一,把党的路线开始转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遵义会议精神 永放光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