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旗渠•长岗坡

风景在路上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罗定市罗平镇双莲村委下垌村长岗坡上,望着眼前宏伟的长岗坡渡槽,心中满是敬意。这里距镇中心约1里路,有“南国红旗渠”之称,素有“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誉。长岗坡渡槽横空跨越罗平小盆地,将泷江上游罗镜、太平两条河的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渡槽横跨整个罗平镇的平垌、竹围、山田、双莲4个村,行水位高达2.1米。从外观上看,长岗坡渡槽凌空飞架横跨在长岗坡上,宛如天上银河、巨龙游动,气势雄伟壮观,成为全国著名的最长的引水渡槽之一。</p> <p class="ql-block">沿着笔直的道路前行,道路尽头那高大醒目的红色牌坊标志着我进入了长岗坡渡槽的区域。我仿佛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忙,人们在这里修建了这一伟大的工程。牌坊上写着“中国长岗坡”,道路两侧种着绿植,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长岗坡渡槽上写着“全国重点文保”等字样,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9年公布,并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一块石碑显示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岗坡渡槽,并标注其公布日期及立碑时间;背景是一座高大的拱桥结构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山丘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长岗坡渡槽的一角,旁边有一块介绍其历史背景的文字石碑。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能看到当年人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钢钎和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建造这一工程的场景。工程采用肋拱形式和实心重力墩,除几个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长的拱跨都用无筋拱或少筋拱,单钢材就节约了300多吨。高空浇筑混凝土作业,除了很高的肋拱采用卷扬机运送混凝土外,绝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担一担地沿着排栅挑土去的。砌筑槽墩高达25米,也是靠肩膀将100多公斤重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抬上去。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壮举啊!</p> <p class="ql-block">我了解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正是全国大兴水利的时期,罗定人憋着一股劲,硬是在条件十分艰苦、又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条件下,修建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渡槽(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了2014年才被后来工程机械修建的沙河渡槽所超越,沙河渡槽施工于2009年。沙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大、技术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沙河渡槽段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担负向沙河以北地区的输水任务。)。这让我对罗定人的毅力与智慧充满了敬佩。红色建筑上写着“永远跟党走”,下方标示着“长岗坡纪念馆”。建筑物前方有一块圆形花坛,周围种植着花卉绿植,并摆放了一个蓝色遮阳棚;远处是一座高架桥横跨山间。</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长岗坡渡槽下,望着它横跨山间田野,显得十分壮观。渡槽下方的道路车辆穿梭而过,两侧则是绿树成荫的小路与农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我仿佛能听到水流的声音,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生机与活力。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于山间小路之上,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植被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山丘。</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长岗坡渡槽由多个石质拱门组成,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它那复杂的桥身结构,拱券式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稳固又美观。背景处蓝天白云下点缀着绿色植被,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环境的美好。画面左侧是一座古老的石质桥梁延伸至远方,右侧则矗立着一栋红顶白墙的两层小楼,“永远跟党走”字样醒目地展示于屋顶之上。</p> <p class="ql-block">长岗坡渡槽是罗定最大的文化遗产,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它的长度、高度、拱跨距、过水量、桥墩数量等综合数据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长岗坡渡槽工程从1976年11月开始动工,1981年1月竣工通水,南北走向,历时4年多。该工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乃至全国水利建设工程的大手笔。我站在这伟大的工程前,心中满是感慨,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象征。另一座同样古老而宏伟的大拱桥矗立于此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