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我从军营走来 <p class="ql-block">作者后排右</p><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严州古城,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这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隋代设立的睦州,州治最初设在雉山县今淳安。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697年,州治迁至建德县今梅城,从此这片土地便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方腊起义后朝廷强化管控,睦州更名为严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严州升为建德府,而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年,它再次定名为严州府,管辖建德、寿昌等六县。民国初年1912年,全国废府,严州府也随之撤销,其辖县直接归属浙江省。如今,走在严州古城的街道上,两旁悬挂的红灯笼随风摇曳,行人穿梭其间,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严州府位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交汇处,是明清时期浙江“上八府”之一,军事与经济地位显著,被誉为“徽歙襟喉”。清代时,严州府隶属浙江省金衢严道,府治始终设在建德县(梅城),其辖县也未曾改变。站在古城的高处眺望,三江交汇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政权于1362年改建德府为严州府,使其成为浙江十一州之一。然而,近代因新安江水库建设(1950年代),部分辖县沉入水底,严州行政区划彻底消失。尽管如此,严州的历史与文化却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夜晚,一座古色古香的传统牌坊上悬挂着许多红色灯笼,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背景中的建筑风格典雅,墙壁上的“福”字装饰,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走进梅城,明代城墙“半朵梅花”的形制依然保留,传说与皇家潜龙之地或军事防御设计相关。古城内还有思范坊、三元坊等石牌坊群,与宋代范仲淹、三元宰相商辂等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这些古迹见证了严州府的兴衰,也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之情。夜晚来临,古镇街道灯火通明,“福”字醒目地写在墙上,小河静静流淌,两岸石桥连接古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1937年,浙江大学西迁首站来到严州,留下了竺可桢、苏步青等人的旧居,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遗迹。如今,严州古城(梅城)已成为建德市的核心文化景区,被誉为“浙江的大理古城”。这里不仅融合了三江风光、徽派建筑与地方美食(如建德豆腐包),更承载着“忧国忧民的诗歌文化”“三甲状元的名人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脉。</p> <p class="ql-block">在严州古城的街道上,小店铺灯火通明,人们穿梭其间购物或闲逛。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天空相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夜晚的拱门上挂着红色灯笼,装饰着“宋福杭州年”字样,营造出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红色灯笼高挂于古建筑之上,背景是白墙黑瓦的传统民居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诉说着严州古城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一个雕刻精美的石门上方写着“和谐”,两侧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前聚集了不少行人。他们似乎在欣赏这道风景,或是准备进入某个场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严州古城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湖边景色宁静祥和,树木郁郁葱葱环绕着水面,远处岛屿隐约可见。天空阴沉,似乎即将下雨或刚下过雨。这样的天气更增添了古城的神秘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人们聚集在一个码头旁,似乎正在观看或参与某种活动。湿润的地面上留下脚印痕迹,仿佛记录着他们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石墙蜿蜒延伸至远方,人们沿着城墙行走或停留欣赏风景。绿树成荫,环境宁静祥和。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感受严州古城的历史与文化,体验那份独特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