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古韵双咏

云海

<p class="ql-block">  七绝.谷雨</p><p class="ql-block">柔顺雨丝飞瓣曳,</p><p class="ql-block">声声布谷丈禾田,</p><p class="ql-block">雍容华贵帝王色,</p><p class="ql-block">农事春光两相全。</p> <p class="ql-block"> 春光好.谷雨</p><p class="ql-block">春日短,雨丝长。大田忙。萍始鸠鸣桑蚕场,露锋芒。</p><p class="ql-block">赏牡丹行谷雨,完诸事保安康。万物逢时春夏接,启新章。</p><p class="ql-block">(和凝体)</p><p class="ql-block">注:俗语说:谷雨做五事,不富也安康。五事指祭海、喝谷雨茶、走谷雨、食香椿、赏牡丹。也有俗语说:谷雨做六事,不富贵也安康。六事指品茗香茶、赏牡丹花、祭海祈福、走谷雨、吃春饼、浴香汤。</p> <p class="ql-block">今天,4月20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星期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之第六个节气一一谷雨。开始时间为今天3时55分45秒,结束时间为5月5日立夏来临前。</p> <p class="ql-block">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p><p class="ql-block">《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也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谷雨”节气名称源自“雨生百谷”,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 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谷雨”这一节气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反映出了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赏花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一些著作中,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p> <p class="ql-block">一候:萍始生</p><p class="ql-block"> “萍始生”指的是浮萍开始生长。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降雨增多,为浮萍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浮萍的出现标志着春季不再降温,气候逐渐稳定,万物进入蓬勃生长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二候:鸣鸠拂其羽</p><p class="ql-block">“鸣鸠拂其羽”中的“鸠”指的是布谷鸟。谷雨时节,布谷鸟开始鸣叫并梳理羽毛,这是其求偶季节的表现。布谷鸟的叫声也被视为提醒农民抓紧时间播种的信号,体现了农耕文化中“不误农时”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三候:戴胜降于桑</p><p class="ql-block">“戴胜降于桑”指的是戴胜鸟栖于桑树。戴胜鸟的出现预示着养蚕时节的开始,桑树是蚕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这一物候现象与古代蚕桑文化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谷雨三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反映了古人对天时、农事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例如,“鸣鸠拂其羽”提醒人们顺应时节,抓紧春耕;“戴胜降于桑”则与蚕桑经济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p><p class="ql-block">谷雨三候以生动的物候现象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传递了顺应自然、珍惜时节的智慧。通过了解这些物候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自然的变化,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番花信中,谷雨三花信为: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p> <p class="ql-block">一候牡丹</p><p class="ql-block">说起牡丹,大家都不陌生。在2019年中国花卉协会发出的《投票:我心中的国花》活动中,牡丹毫无悬念成为冠军。由此可见国人心中对于牡丹的喜爱。</p><p class="ql-block">虽然牡丹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国花,但事实上,牡丹作为观赏性植物栽培,却是在南北朝时期。而“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则是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李时珍《本草纲目》。</p><p class="ql-block">随着牡丹栽培数量的不断扩大,这种美丽而富贵的花卉,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里,逐渐被写成诗词歌赋而流传于世。</p> <p class="ql-block">二候荼蘼</p><p class="ql-block">荼蘼也称“酴醿”‘“荼縻”等,事实上,酴醾原是一种酒名,但因酴醾花的颜色和香味都与之相似,故作此名,称为荼蘼花。《花经》中,酴醾花之品格、色香,略逊于牡丹,与西府海棠、宝珠茉莉等列入二品八命。宋代王淇的一句“开到荼縻花事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荼蘼花的特征。人们发现,荼蘼花总是开在春天其他花都开始凋谢枯萎的时候,所以等荼蘼花开之时,整个春天的花季也就都过去了,是为“开到荼蘼花事了”。</p> <p class="ql-block">三候楝花</p><p class="ql-block">楝花,始于暮春,收梢于初夏。 “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花镜》。由此可知,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楝花是江南诸花之尾。楝花谢尽,花信风止,便到夏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