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陂塘仙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3738608</p><p class="ql-block">图/陂塘仙子、百度(谢)</p><p class="ql-block">音乐/尼罗河上的歌声</p><p class="ql-block">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0《金字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七单元20*的课文讲的是《金字塔》,其中包括《金字塔夕照》、《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和《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书上说,金字塔的重量要600万顿。塔基面积约5.3万平方米。它的体积约230万立方米。建于约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230万石块儿建成。平均每块石块儿重2.5顿。最大的石块重160顿。塔高有50层楼高。其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最不可思议的还有一些千古未解之谜,如,塔高的10亿倍正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等。同时课文还介绍了建筑金字塔时的古埃及情况。这引起我外孙的极大兴趣。想去看看金字塔的愿望直到2013年,我外孙大四的时候才实现。那年,我在新华社驻开罗中东总分社工作的女儿邀请我们全家去开罗过春节。</p><p class="ql-block"> 开罗总分社的13层大楼坐落在尼罗河畔。从女儿的9楼房间望去,楼下隔一条大街就是尼罗河。往远望去,吉萨高原的大金字塔群清晰可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月26日周末,女儿开车,我们开启了金字塔一日游。在开罗西南10公里处的吉萨高原上矗立着三座大的金字塔,这是法老胡夫金字塔、法老哈夫拉金字塔和法老孟考拉金字塔,一般统称为大金字塔<span style="font-size:15px;">(The Great Pyramids)</span>。我们穿过开罗拥堵的街道,开往吉萨高原。一路上,除了路边几棵椰枣树外,一片金黄。仿佛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到处黄灿灿的景色。单调而又壮阔,金黄色的沙丘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玓瓅闪烁,熠熠生辉。我恍惚到了戈壁滩。如王维《使至塞上》所说: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处,三座大小不同的金字塔宛如是从沙漠中生长出来的山峰,高大、巍峨,<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亘在吉萨高原之上,</span>照在金字塔上的阳光在石灰岩表面跳跃,折射出金色的光晕。女儿把车停在离金字塔稍微远的地方,那儿是最佳拍摄点。女儿说,金字塔太高,离得太近,拍不到全景。在那里我拍下了我一生最霸气的伸着双臂,两手按着两个金字塔的错觉照片。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照完,我们踏着《尼罗河畔的歌声》“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走进了金字塔景区。在埃及要给服务人员小费的。不知为什么埃及人特别喜欢清凉油?我们去前,女儿让我多带一些清凉油,可以当小费用。我带了100小盒。过检票口时,给几位检票员一人一小盒。他们微笑着用蹩脚的汉语说:“谢谢,谢谢!”</p><p class="ql-block"> 进了检票口,几个骆驼小哥儿和几个小乞丐围了上来。骆驼小哥喊着“Ten dollars”,意思是骑他的骆驼,围金字塔走一圈10美元;乞丐喊着“One dollar”,小乞丐伸手要一美元。女儿说骆驼小哥的骆驼轻易不要上。给他10美元上了骆驼,骆驼很高,你要下骆驼的时候,他还要你5-10美元。你如果不给他就不让你下来。我们往前走,一个小乞丐看到我给检票员清凉油了,他跟着要。我顺手给了他一盒。没想到,一下子来了一帮都伸手要。我带了20盒清凉油一扫而空。庆幸,今天多亏没把100盒都带在身上。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近金字塔,塔底周围全是黄沙。近距离看,金字塔风化得十分严重。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米,原塔基边长是约230米。因为年久风化,现在塔高是137米,矮了9米。塔基边长为227米,周长缩小了12米。完全没有修缮保护。</p><p class="ql-block"> 我们踩着松软的黄沙,逆时针绕着金字塔缓缓行走,手指轻轻触摸着古老的石块,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阳光洒在金字塔上,形成了明暗交错的光影,让这座古老的建筑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抬头仰望,金字塔的顶端直指蓝天,仿佛与天空只在一尺间。像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的“对古迹的敬畏之情,就是对传统的敬畏之情,就是对文明的敬畏之情。”我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金字塔塔基是四方形的,每边是227米。一圈儿约走了大约一公里。回到原点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了。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小憩一会儿。女婿和外孙打算进里面看看。那是墓穴,又有点累,加上听说那里有“魔咒”,<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心里发怵,</span>不想进去,又不甘心。女婿和外孙都劝我进去看看。我犹豫一会还是决定进去开开眼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好奇与敬畏的心情,走进了金字塔的内部。入口处悬挂着警示牌:"内部通道狭窄,患有幽闭恐惧症者慎入。"通道墙壁上的石块经过岁月的打磨,显得光滑而冰冷。灯光在通道中摇曳,投下长长的影子,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通道仅有1.2米高,潮湿的空气瞬间包裹全身。甬道坡度达26度,仅容一人通过。我个子矮还好,苦了女婿和外孙,1米8多大个得弯腰行走。女婿前面开路,女儿死死拉住我的手,外孙在后面保护。我几乎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头顶的巨石似乎随时可能坠落。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约15分钟后,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大走廊"——这个46米长、8米高的通道完全由抛光的花岗岩砌成,接缝处连刀片都无法插入。大走廊的结构设计完全能分散上方40万吨巨石的压力,其力学原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我们来到了墓室。墓室的空间并不大,但却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央放置着一口巨大的花岗岩石棺,石棺的表面刻满了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这些符号和图案,是古埃及人用来记录历史、表达信仰的方式,它们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智慧。椁内壁上的通风孔精准指向北极星。传说这里曾存放胡夫的木乃伊,但考古学家发现时早已空空如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神秘的墓室中,我触摸着棺椁边缘的象形文字,突然理解了古埃及人对永生的执念——这些冰冷的石头,承载着人类最炽热的永恒之梦。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金字塔内部出来,我站在吉萨金字塔群前,千年风沙仿佛在巨石缝隙间低语。每一块都刻着古埃及人的星辰信仰。触摸粗糙的石灰岩表面,指尖传来的不仅是岁月的温度,更是一群人用血汗与智慧向永恒挑战的勇气——他们相信灵魂不朽,于是把法老的往生之路砌进云端。</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金字塔已化作落日下的剪影。比起它的宏伟,更震撼的是古埃及人对“不朽”的执着——他们用建筑对抗时间,用艺术驯服恐惧,最终让沙漠中的奇迹成为丈量人类精神高度的标尺。原来真正的永恒,从来不是金石不坏,而是文明在时光里留下的深深刻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谢美友老师来访支持!欢迎常来做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o2uqv2?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73738608" target="_blank">布拉格圣维塔大教堂——永恒的艺术</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