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讯】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热烈欢庆昆明阿昌族第39届阿露窝罗节,在云南民族村隆重举行。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热烈欢庆昆明阿昌族第39届阿露窝罗节,在云南民族村隆重举行。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b>“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石榴红云南民族文化大舞台”</b></p><p class="ql-block">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千山翠绿,百花盛开。4月19日,云南民族村内一片欢腾,昆明阿昌族第39届阿露窝罗节在此隆重举行。本次节日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石榴红云南民族文化大舞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与阿昌族同胞载歌载舞、体验阿昌族非遗文化,共同欢庆节日。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赵玲,副会长朱佶丽出席活动,并分享在活动开幕式与民族团结晚餐前讲话,给全省阿昌族同胞们致敬节日祝福。活动现场,还有彝族、白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满族、基诺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独龙族、苗族等云南省25个兄弟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代表,欢聚一堂,穿着本民族节日盛装,应邀前來参加节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节庆活动由云南省民族学会主办,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云南民族村承办,开展阿昌族服装展示、阿昌族文化出版物、织锦文化、非遗文化歌舞、传统手工艺及传统体育体验展示等以非遗歌舞展演为核心的文化活动。阿露窝罗节活动,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精彩节目轮番上演。</p><p class="ql-block"> 上午场在阿昌族春灯《双狮贺盛世》的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双狮被视为“祥瑞之兽”,在云南民族村阿昌族寨阿露窝罗广场上,腾跃翻滚,驱邪避害,祈求国泰民安,和平安康,祈愿风调雨顺,盛世太平,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紧接着,表演景颇族乐器《吐良》与舞蹈《唱响景颇山》展现了景颇族独特的音乐韵律与舞蹈风情,体现了阿昌族与景颇族的文化交融交往交流的历史文化底蕴。阿昌族脱口秀《阿昌刀》则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阿昌刀的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非遗魅力。</p><p class="ql-block"> 下午场同样精彩纷呈,阿昌古调《则勒麻》《则勒扎》和《巴套昆》《巴松昆》悠扬响起,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聆听古老阿昌族的史诗般久远的古歌记忆。阿昌民歌(山歌)是省级非遗,山歌对唱,《梭梭咪唻调》,妙语连珠,以质朴的歌声,传递着阿昌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情感与智慧。而集体蹬窝罗《阿露窝罗舞》作为压轴节目,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全体阿昌族同胞与来宾嘉宾,全国各地的朋友圈,和着古朴热情的音乐旋律,手舞足蹈,围着高高的节日标志,欢歌起舞,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活动亮点纷呈,展现阿昌族独特魅力。除了传统的歌舞表演,本次阿露窝罗节,还设置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宾客们可以在阿昌寨广场欣赏到阿昌族著名的户撒刀展示,领略其削铁如泥的魅力;还可以品尝到阿昌过手米线、德宏烧烤等特色小吃,感受阿昌族独特的饮食文化,购买阿昌族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p><p class="ql-block"> 本次节日的重头戏——齐蹬窝罗舞活动,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数百名参与者手挽手、肩并肩,随着音乐节拍共同起舞,场面壮观而感人。</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曹先强介绍,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团结的社会学术团体。过去的一年,委员会在云南省民族学会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引领下,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省民族学会的工作要求,秉承“传承与弘扬阿昌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团队建设,积极开展了多项研究、交流与传承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保护显担当,为阿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阿昌族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将按照上级要求,团结全体会员,携手踏上新的发展创新之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伟大工程中,努力推动阿昌族非遗文旅产业,丰富阿昌族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阿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让我们踔厉奋进,毅勇前行,埋头苦干,再创佳绩。发挥学术社团组织的联系同胞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主流引领作用,宣言党的理论和主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的阿昌族文化音像出版物,各类书籍,从无到有,已经有150多本(部),这些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阿昌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了解阿昌族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活动当天,长期研究阿昌族文化的刘江教授又带来她的新作《阿昌族:边境割不断的情缘》,在节日现场举行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并向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阿昌族——边境割不断的情缘》一百册。</p><p class="ql-block">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敬老爱幼仪式活动,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激长者对民族同胞对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鼓励孩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形成赓续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的新风尚。(石祖清 曹歌)</p> <p class="ql-block"><b>昆明阿昌族第39届阿露窝罗节落下维幕,</b>阿露窝罗节日欢庆活动圆满结束。今年节日欢庆活动主要亮点:</p><p class="ql-block"> 1、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首次在云南民族村举办,云南26个民族代表、中外游客参加阿昌族节日活动。现场两位美国游客抱着娃娃,参加了阿昌族节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2,文艺节目突出非遗文化,国家级非遗阿昌族户撒刀展示、省级非遗阿昌山歌、春灯双师贺世、古调歌谣、过手米线、织锦服饰等,并在民族村阿昌寨内举办,使游客全面了解阿昌族的生活习惯与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 3、长期研究阿昌族历史文化的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刘江,带来她的新作《阿昌族:边境割不断的情缘》,在节日现场举行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并向赠送新书100册:</p><p class="ql-block"> 4、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敬老爱幼仪式活动,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激长者对民族同胞对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鼓励孩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形成赓续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的新风尚。(秘书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宣传片。</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b>2025年阿昌族阿露窝罗节讲话稿</b>(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赵玲讲话)</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充满欢庆与希望的季节,我们迎来了2025年阿露窝罗节。我受云南省民族学会和马开能会长委托,向在昆阿昌族同胞和来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的各民族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是一个勤劳智慧、懂得感恩的民族,每年春季桑建花盛开时,我们就要举办阿露窝罗节,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回顾民族历史,纪念祖先的功绩,感谢遮咪麻白天俯瞰着大地,感谢遮帕麻夜晚巡视着天空,在阿昌族古老的传说中是他们护佑着人类的团结和安宁。</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阿昌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富足祥和的好日子。在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阿露窝罗节已不仅仅是阿昌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展示云南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阿露窝罗节的举办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创造了不菲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节日里大家互相祝福、喜乐祥和,珍视民族团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有一种生活叫云南”,表达了全省阿昌族同胞对未来生活美好向往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也十分关注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思想共识、情感共鸣、理念共振的团结和谐局面。</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昆阿昌族同胞和各族兄弟姐妹欢聚一堂,把亲情友情相互传递,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民族学会,包括阿昌族专委会在内的全省26个民族专委会,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当好宣传员、研究员、联络员、观察员,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云南故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最后,向全省阿昌族同胞致以节日问候! 祝愿大家的日子象桑建花一样美丽芬芳,快乐和顺,健康安泰,让我们大家一起快乐地登窝罗!</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b>欢庆2025年昆明阿昌族第39届阿露窝罗节致辞讲话稿</b></p><p class="ql-block">(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 曹先强 会长)</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各位同胞:</p><p class="ql-block">(一分钟母语开场)</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代表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昆明阿昌族第39届阿露窝罗节筹备委员会,在此作诚挚致辞和简要工作汇报。</p><p class="ql-block"> 四月春夏交替,生机勃勃,千山翠绿,万物繁茂。在祖国西南边疆大美云南,在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共同体意识的云南民族村,阿昌族同胞身着艳丽的节日服饰,敲锣打鼓,唱起山歌,蹬起窝罗,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欣喜地走进云南民族村节日现场,展示非遗,欢歌起舞,共同欢庆昆明阿昌族同胞第三十九届“阿露窝罗节”,体验浓郁的阿昌族文化,与各民族共享我们节日的快乐,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共叙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代表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对各位的到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并给大家送出,最真诚的节日祝福。</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阿露窝罗节”,由流行于梁河、潞西、腾冲、龙陵、云龙等阿昌族地区的“窝罗节”和流行于陇川县的户撒、腊撒地区的“阿露节”合并而来。现已发展成为集阿昌族同胞欢度节日、庆祝丰收、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商贸活动为一体的国家法定的阿昌族民族节日。今年的阿露窝罗节,以“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石榴红云南民族文化大舞台”为主题,以节日共庆、文化共建、符号共享,积极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书写石榴红云南各民族现代文明篇章。</p><p class="ql-block"> 节庆活动由云南省民族学会主办,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云南民族村承办,开展阿昌族服装展示、阿昌族文化出版物、织锦文化、非遗展示、阿昌族歌舞、传统手工艺及传统体育体验展示等,内容丰富,互动深入,深刻体现了阿昌族专委会的文化自觉,深刻体现了阿昌族同胞的文化自信,深刻表达了云南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我们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走向“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开启之年,也是云南省推进“3815”战略第一个阶段性目标验收之年。</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给我们提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正在书写,各族人民纷纷表达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在经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边疆和周边关系形势复杂、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等多重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斗志昂扬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正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中泼墨细描、栩栩绘就。</p><p class="ql-block"> 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当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重塑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阿昌族人民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党的光辉照边疆,阿昌人民心向党”。 </p><p class="ql-block"><b> 三 </b></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云南世居二十六个民族之一,是全国二十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全国总人口数有43775人,主要分布于滇西德宏州梁河、陇川和芒市、瑞丽、盈江等县市,部分分布在保山市腾冲、龙陵和大理州云龙县。</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作为世居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了我们的文化,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开拓和戍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阿昌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西南边疆。为祖国边陲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阿昌族祖先“遮帕麻和遮米麻”开天辟地的历史传说,先辈“早概”拓疆建业、建立部落联盟的开拓创新精神,舍生卫国的爱国忠臣“左孝臣”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状况,体现着云南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传承和发展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力和多元一体的共同价值引领力,中华民族百花齐放大园圃栽培和养育着阿昌之花,阿昌之花点缀着中华文化百花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新中国给阿昌人民带来了社会主义、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华民族大家庭走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走进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征程,走进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阶段,阿昌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为之跃跃欲试、为之奋发拼搏,致力于创造出更加光辉的民族历史与文化,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主动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p><p class="ql-block"> <b>“党的光辉照边疆,阿昌人民心向党”,</b>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的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发展新征程最鲜红的底色和最鲜明的主题。我们要继续艰苦奋斗,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彰显的宝贵精神和价值,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更多享誉盛名的辉煌成果,谱写民族发展人民幸福新篇章。 </p><p class="ql-block"><b> 四</b></p><p class="ql-block"> 大地回暖,万物勃发。征程再启,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团结的社会学术团体。</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一年,阿昌族研究委员会,在云南省民族学会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引领下,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省民族学会的工作要求,秉承“传承与弘扬阿昌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团队建设,积极开展了多项研究、交流与传承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传承保护显担当,为阿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阿昌族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感谢云南省民宗委领导,今天的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学会和共同承办单位,感谢你们关心重视阿昌族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推进石榴红云南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还要特别感谢,长期关心阿昌族发展研究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全体阿昌族同胞,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p><p class="ql-block">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将按照上级要求,团结全体会员,携手踏上新的发展创新之路。规范管理,科学管理。</p><p class="ql-block">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热心服务每一位会员。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希望全体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大志,奋勇担当。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伟大工程中,努力推动阿昌族非遗文旅产业,丰富阿昌族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阿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b>让我们踔厉奋进,毅勇前行,埋头苦干,再创佳绩。发挥学术社团组织的联系同胞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主流引领作用,宣言党的理论和主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祝福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母语→甲格数格,尼叽角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昆明)</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b>阿昌族玩春灯 贺众灯 贺盛世四句:</b></p><p class="ql-block">双狮耍得喜洋洋</p><p class="ql-block">昆明阿昌过节忙</p><p class="ql-block">双狮开幕迎宾客</p><p class="ql-block">和谐社会得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滇池之滨窝罗会</p><p class="ql-block">幸福生活奔小康</p><p class="ql-block">党的恩情比海深</p><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万年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出来红彤彤</p><p class="ql-block">阿昌族人民出早工</p><p class="ql-block">脱贫攻坚成果大</p><p class="ql-block">勤劳致富立新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政策好</p><p class="ql-block">阿昌族人民致富起得早</p><p class="ql-block">同心共筑中国梦</p><p class="ql-block">致富路上奔小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曹先强 赵兴旺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第一版 改编创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昌族玩春灯,双狮贺众灯。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现场。</span>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b>阿昌族玩春灯 贺众灯 四句:</b></p><p class="ql-block">双狮耍得笑盈盈</p><p class="ql-block">庆贺昆明阿露窝罗一堂灯</p><p class="ql-block">党的光辉照边疆</p><p class="ql-block">阿昌人民心向党</p><p class="ql-block">党的雨露恩情洒边疆</p><p class="ql-block">歌舞狂欢颂党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心共筑中国梦</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一家亲</p><p class="ql-block">盛世窝罗齐来庆</p><p class="ql-block">共享人间幸福灯</p><p class="ql-block">五湖四海来相聚</p><p class="ql-block">各行各业万事兴</p><p class="ql-block">自从 今日一对双狮庆贺后</p><p class="ql-block">国强民富幸福生活万年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曹先强 赵兴旺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第一版 修改创作)</p><p class="ql-block">玩春灯,舞双狮,贺盛世太平。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现场。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b>阿昌族玩春灯 挂红四句:</b></p><p class="ql-block">双狮耍得喜气生</p><p class="ql-block">阿露窝罗领导来挂红</p><p class="ql-block">红绫挂在双狮上</p><p class="ql-block">一对红绫放光芒</p><p class="ql-block">领导挎红多吉庆</p><p class="ql-block">幸福生活万年长</p><p class="ql-block">景区蓬勃来发展</p><p class="ql-block">未来更加创辉煌</p><p class="ql-block">民族团结大发展</p><p class="ql-block">党恩党德永不忘</p><p class="ql-block">自从二狮挎红后</p><p class="ql-block">和谐社会享太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曹先强 赵兴旺主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第一版 改编创作)</p><p class="ql-block">玩春灯,舞双狮。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现场。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国内外游客参加阿昌族节日活动。这个是一个外国旅客与他女儿,兴致勃勃地观看阿昌族玩春灯。何寰 拍摄</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有三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在云南民族村参加了阿昌族节日活动。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阿昌族专著新书首发式和赠书仪式环节上,刘江教授分享交流研学成果。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研究新书首发式和赠书仪式。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阿昌族——边境割不断的情缘》学术著作出版新书发布会和赠书仪式上,刘江教授发言致辞稿:</b></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阿昌族同胞们,大家下午好!</p><p class="ql-block"> 在这喜庆祥和的日子,我首先感谢云南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为我举办拙著《阿昌族——边境割不断的情缘》发布会和赠书仪式。此时此刻我心绪澎湃……自1998年进入阿昌族村寨吃了一个多月的酸帕菜和凉拌黄瓜,看着放养的猪鸡四处转游到今天阿昌村寨青瓦房屋与整洁的巷道;从泥泞不堪,只能踩着路边的小草才能行走的小道,到当今村民的汽车飞驰的柏油大路,我见证了昌乡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摆脱贫困迈入现代化小康生活的发展与进步。阿昌族是我敬仰与爱戴的同胞。我深深感悟到仁、义、礼、智、信在阿昌族中的内化、传扬,我沉浸在他们海纳百川,汲取其他民族文化养分的包容与热忱。阿昌族文化多样性和内涵的厚重性,再次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已久,根基深厚而深远。我曾两眼噙着泪花,听完了一个个阿昌老人讲述在那艰难岁月的故事。多少年轻人到缅甸打铁或做苦力。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跟着十六七岁的姐姐在缅甸砍柴烧炭,为了是能省下粮食给家人,为的是买回一点大米和猪油,甚至是几条咸鱼。有的死以瘴气所致的疟疾,有的被毒蛇咬伤,命丧回家的山路上。还有的因为没有苦到钱,无法回来面对家人和乡亲,留在了境外而终身遗憾。但无论如何,他们心系家乡,心怀祖国,强烈的根脉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魂的绝唱。我努力在本书里探索阿昌族的历史脉络、优秀文化与社会崇尚,呈现缅甸阿昌族社会文化镜像,厘清被称为“迈英达”和“峨昌”两个群体,探索他们与阿昌族的根系。还展示了仙岛人这个仅百余人的阿昌支系,在1995年以前还住在茅草篱笆小屋里。四处搬迁的经历和营养不良,让这个小群体人口濒危。云龙县仁山村阿昌族,也在1983年溯源回归阿昌族大家庭中,在中华民族怀抱里相互支持,团结友爱,共同奋进。这也是本著作的价值所在,也是我献给阿昌族同胞的一份厚礼。因为爱而投入和倾心。近30年,我不知吃过多少阿昌族同胞家里的饭菜,哪怕是粗茶淡饭,也饱含了对我的关心与厚爱。为了更全面深入研究,我让我的6个硕士和博士生到阿昌村完成了他们的学位论文调研和项目研究,他们同样得到了阿昌族同胞的接纳和支持。最后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无比感激,感谢一直以来支持和关心我的阿昌族父老乡亲。我要特别感谢曹先强先生为代表的阿昌族学者、仁人志士、地方精英和昌乡领导,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我今天的研究成果。曹先生的父母兄弟以及寨人如同我的亲人一般。感谢如石祖清、林晖才、余江等这些晚辈的助力,也为阿昌族年轻一代的接力和承续而无比释怀和欣慰。我深深的怀念那些过去为我细细道来的阿昌族老人。最后,预祝今天的阿露窝罗节圆满,祝愿所有的领导和来宾与阿昌族同胞身体健康,万事顺遂!祝愿阿昌族明天更美好!谢谢!(刘江)</p> <p class="ql-block">刘江教授阿昌族专著新书赠书仪式。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梁河县籍青年大学生杨增凯,在阿昌族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现场,用母语表演古歌“则勒麻”“则勒咱”和“巴套昆”“巴松昆”。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陇川县籍云南民族村阿昌族青年雷加程,用“脱口秀”表演方式,展示国家级非遗阿昌族户撒刀精湛技艺。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民族村青年雷加程,用“脱口秀”表演方式,展示国家级非遗阿昌族户撒刀精湛技艺。用户撒刀表演 “剁铁如泥”,砍钢筋,“抽刀断水”,砍矿泉水瓶,“吹毛即断”,砍竹子,精湛技艺,受到游客啧啧称赞,与热烈欢迎。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山歌对唱,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山歌对唱,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敬老爱幼传统美德,赓续敬老爱幼血脉,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现场。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敬老爱幼传统美德,赓续敬老爱幼血脉,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现场。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继往开来,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现场。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采访阿昌族小朋友。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敬老爱幼仪式活动,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激长者对民族同胞对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鼓励孩童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形成赓续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的新风尚。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曹德传、曹先荣、俸昌泽,代表班子成员向小朋友们,表达示范阿昌族古老传统,尊老爱幼。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节日活动现场。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迎宾。张小云 拍摄</p> <p class="ql-block">迎宾。张小云 拍摄</p> <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嘉宾签到。林晖才 拍摄</p> <p class="ql-block">兄弟民族嘉宾签到。林晖才 拍摄</p> <p class="ql-block">兄弟民族嘉宾签到。林晖才 拍摄</p> <p class="ql-block">准备串联词。张小云 拍摄</p> <p class="ql-block">过节间隙,好友相繁。林延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石榴红云南民族文化大舞台”。水瓶座 拍摄</p> <p class="ql-block">省级非遗阿昌族织锦展示。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双狮掛红。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户撒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新书首发式与赠书仪式。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欢乐的节日,开心的周末。</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大学生杨增凯,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丰遗,在节日活动现场用母语表演阿昌族古老歌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非遗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赓续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的新风尚。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语研究专家谢红梅博士(左),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广播傈僳族语编辑尹建梅(右),受邀请参加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王红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艺术学院非遗系张磊主任、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原副院长熊焰教授,带领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同学,参加活动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岭学人,云南大学高志英教授,博士研究生团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云南阿昌族在省城昆明欢庆民族传统节日。石祖清 拍摄</p> <p class="ql-block">欢乐的节日。张晓梅 拍摄</p> <p class="ql-block"><b>祝贺函</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云南省阿昌族研究学会曹先强会长:</p><p class="ql-block"> 值此云南省阿露窝节来临之际,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向贵学会致以最热烈的节日祝贺!</p><p class="ql-block"> 阿露窝节作为阿昌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凝聚着阿昌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民族精神。多年来,云南省阿昌族研究学会一直致力于阿昌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为弘扬阿昌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阿昌族民族服饰的企业,我们深知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努力通过设计和制作精美的阿昌族服饰,展现阿昌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为了表达我们对学会工作的支持和对阿昌族文化传承的一份心意,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特捐赠 1000 元,虽金额不多,但这是我们的小小心意,希望能为阿露窝节的成功举办和阿昌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祝愿阿露窝节取得圆满成功,愿阿昌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