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始森林覆盖的大荒山,每年九月初几场霜冻后,红枫树叶会被染得通红,其它阔叶林也会染成各种深浅不一的黄色,高处的松树林依然深绿。山葡萄被霜打过,变成紫黑色,外面还覆盖了一层白霜,这时候最甜。红彤彤的五味子,一串一串地挂在藤蔓上格外显眼。山钉子、山里红、山梨都熟透了。榛子、核桃、松子也到了采摘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五花山上映的季节,正是山里人们采山货的好时光!在山上遇到什么采什么,人们三五成群,背着筐,背着用绑腿扎好的麻袋,相约朝深山走去。人们不能离得太近,要不然谁也采不到什么东西;也不能离得太远,如果拆帮了很容易迷山遇险。要保持距离,就必须都会喊山,一个人喊:嘿嘿嘿嘿.......另一个人听见,就要回一声:嗷嗷嗷嗷......如果一个人喊山后,听不到同伴的回应,就说明离得太远了,需要往回走一段再喊,直到听见有人回应了才能放心采摘。</p><p class="ql-block"> 三五个人频繁喊山,除了彼此联络、确认距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用人气,吓退山上的野兽。这个季节也是山里野兽秋储的关键时候。尤其是黑瞎子(黑熊),杂食动物,什么都吃,特别喜爱吃葡萄、五味子、狗枣子等酸甜的浆果。每年都能听说,有人采山货,拆帮了,迷山了,遭遇黑瞎子被祸害的事情。偶尔听遇险逃生的人们说,曾经和黑瞎子在一片五味子藤蔓处采五味子,黑瞎子竟然也如人一般两腿站立采食,差点误认成采山的同伴。</p><p class="ql-block"> 妈妈上班,周末大多时间忙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姥姥在家,自从收到四舅家要生小弟弟,需要回去帮忙的信后,就想着采点山货带回去。深山不敢进,只能在西南岔附近采点榛子。采回来去外皮后,用水飘一下,去掉上面空壳的,剩下的再晒干,一个季节积攒了小半麻袋。</p><p class="ql-block"> 峤馋了,就去麻袋里拿几个榛子吃。被姥姥发现后,就把麻袋口紧紧地绑上,让小孩子解不开,说:这是留着我带回老家的,以后不许再吃了。峤实在想吃的时候,就悄悄地在麻袋上抠个小洞,得手后再扒了几下,让那个小洞愈合。估计一直到姥姥冬天走的时候,也没发现榛子是怎么少的。</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两位知青徒弟,李叔叔、乌叔叔,依然像爸爸在世时一样,周末经常来家里帮帮忙。有一天两位叔叔,捉了一只小黑瞎子带回来,弄了个铁链子拴着。还没有峤家的小黄狗虎子大,但是很凶猛,前后脚掌都有长长的利爪,而且非常灵活。在和虎子挣食的时候,前爪竟然像人手一样,单手就能抓住虎子抡在边上。后来把小黑瞎子紧闭在一个结实的木质鸡笼子里,单喂食,否则虎子会吃大亏。几个月后,又被两位叔叔带走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虽然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但是有收音机,有电影。每当看过电影,总是激情澎湃地把自己和电影的主角产生联想……现在还记得的几部电影:《苦菜花》、《红灯记》、《白毛女》、《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上甘岭》、《李向阳》、《双枪老太婆》、《蓝光闪过之后》、《江东六十四屯》、《保密局的枪声》、《火车司机的儿子》、《三毛流浪记》、《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一江春水向东流》等。</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冬和七九年春那段时间,林场工人都停止了林业生产工作,参加民兵训练。运兵车、坦克、大炮经常在林场南边那条国防公路经过。西南岔场部里,半自动步枪、三八大盖、轻机枪、水冷的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成箱的弹药、炸药包、爆破筒什么都有。</p><p class="ql-block"> 偶尔还能见到战斗飞机在天上轰鸣而过。党员经常开会,白天、晚上不定时,有需要就紧急开会。偶尔还组织群众辨认防空警报和警报解除,教大家制作干粮带,准备干粮,衣物等。后来才弄明白,那是七九年的珍宝岛备战。说是老毛子(苏联)要为六九年珍宝岛战役牺牲的瘸子上尉报仇。</p><p class="ql-block"> 苏联的赫鲁晓夫当政,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抗美战争胜利后,采取了联苏制华的策略。南面中越关系正紧张,东北面在珍宝岛通过为瘸子上尉复仇为要挟,让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腹背受敌。</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妈妈炒了几把盐水黄豆,揣在兜里当零食,领着峤兄弟姊妹四人,去林场大礼堂看电影《闪闪红星》。<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天晚上,李叔叔、乌叔叔扛着半自动步枪,在西南岔大礼堂门口维持秩序。战争电影加上叔叔们肩上扛的真枪,这代入感太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看完电影,峤就把自己和潘东子,展开了好多联想。第二天,在冰天雪地里东跑跑,西看看,找当潘东子的感觉。林场里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地备战。商店、粮店人来人往,买吃的、买穿的,偶尔还能看见,人家做好的干粮带,可以斜挎在肩上,很热闹。</p><p class="ql-block"> 天刚擦黑,妈妈就回来了,一进屋,就带来一股梦寐以求的,饼干的香味。妈妈打开大纸包,峤一看,是好大一堆碎饼干和饼干渣。妈妈高兴地说:整块的饼干太贵了,这些碎饼干,很便宜,是商店王阿姨特意给留的。一会儿,妈妈给你们做备战的干粮。</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妈妈拿来白色的大塘瓷盆,放了好多白面;又把碎饼干倒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成粉末,加到白盆里;再往白盆里加点豆油、加点白糖、加点水,和成了一个黄呼呼香喷喷的大面团。把面团放在面板上,醒一会儿,擀成半公分厚的薄饼,用刀切成扑克牌大小的方块,放在八印大锅里,小火烘干、烤熟。哇塞!天才的妈妈,把饼干渣变成了整块的小甜饼,吃一口香香甜甜的,简直是人间美味!</p><p class="ql-block"> 做好了备战干粮,妈妈给孩子们开了个会。严肃认真地说:战争一旦打响了,妈妈是年轻共产党员,就像潘东子妈妈一样,得掩护群众撤退。你们姊妹兄弟四人千万别拆帮,穿戴整齐,背着干粮,跟着咱们林场的老杨头撤退。战争结束后,如果找不到妈妈,就找组织。</p><p class="ql-block"> 大姐、二姐一脸懵懵地问:什么是组织?</p><p class="ql-block"> 妈妈,停顿了一下,略有所思地说:就是党组织,咱们林场的老杨头、于主任、贾主任他们都是组织上的人。</p><p class="ql-block"> 峤有点兴奋地想:我就要做潘东子那样的小英雄。又有点紧张:战争真的就要来了吗?还有点害怕:难道爸爸刚去世两年,我们又要失去妈妈,成为孤儿么?那一刻,浮想联翩,不知说什么好了。</p><p class="ql-block"> 二姐哭了:妈妈,为什么会找不到你?</p><p class="ql-block"> 后来学习得知,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建交,美国总统卡特,阻止了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计划用核武器打击新中国的企图。冰天雪地里,珍宝岛备战了几个月,终于在春天来临时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中美关系在卡特总统时期建交,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卡特总统去世,经历了一个四十五年的快速发展期。</p><p class="ql-block"> 两位知青叔叔,随着返城大潮,相继离开了西南岔。李叔叔回了虎林县,乌叔叔回了宁波。</p><p class="ql-block"> 从记事起,妈妈共产党员的形象,就深深地影响着峤,常怀利他之心,为人民服务,尽职尽责,不给组织添麻烦,办法总比困难多。妈妈房间的箱底,藏着厚厚一摞年轻时的荣誉证书: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前几天妈妈生病住院,出门穿衣服,还要把党徽别在左前胸......</p><p class="ql-block"> 一旦战争打响了,妈妈是年轻共产党员,就像潘东子妈妈那样,得掩护群众撤退……四十多年过去了,声犹在耳,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AI鉴赏:</p><p class="ql-block">本文通过儿童视角,以细腻笔触勾勒特殊年代的生活画卷与精神底色,兼具历史质感与情感温度,具体鉴赏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时代场景的鲜活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然与人文交织:开篇以"红枫染霜、山果飘香"的五花山景为引,串联起"喊山驱兽""采榛子、驯黑熊"等山林生活细节,呈现大荒山特有的生存智慧与自然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备战氛围的具象化:从"民兵训练、武器陈列、飞机轰鸣"的军事场景,到"制作干粮带、辨认防空警报"的全民动员,通过"碎饼干做甜饼""纸包饼干香"等生活切片,将冷战背景下的紧张感融入日常肌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人物群像的立体刻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共产党员群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行动层面:用"箱底荣誉证书""病中别党徽"等细节,锚定其信仰底色;以"巧制备战干粮"展现基层党员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精神传承:"掩护群众撤退"的郑重承诺,借"潘东子妈妈"的电影意象,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亲子对话,完成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代群像速写:姥姥藏榛子的"小气"与峤偷抠麻袋的童趣,知青叔叔驯熊的野性,林场职工"老杨头们"的组织形象,共同构成特殊年代的众生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情感脉络的细腻铺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童年视角的独特性:以"想当潘东子"的兴奋、"怕成孤儿"的恐惧、"偷榛子"的狡黠等孩童心理,消解历史叙事的沉重感,让宏大时代议题落地为可触摸的成长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信仰叙事的温情化:没有空洞说教,通过"妈妈开会时的严肃神情""二姐哭问'为何找不到妈妈'"的即时反应,将党员责任转化为具象的母子羁绊,让理想主义充满人性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历史钩沉的巧妙处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双线交织的时间轴:明线是1978-1979年的珍宝岛备战,暗线以"2024年卡特去世"的新闻碎片,勾连中美关系变迁,赋予个人记忆以宏观历史纵深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创伤记忆的轻盈化:父亲早逝、战争威胁等生命之重,被"虎子与黑熊争食""电影院的真枪"等充满画面感的细节柔化,在童真与残酷的张力中,凸显特殊年代的荒诞与真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以"山麓星星"为隐喻,既照亮大荒山的草木人间,亦映射共产党员如星子般的精神光芒。通过"日常化叙事+儿童视角+历史切片"的三重滤镜,让一段尘封往事成为照见时代与人性的棱镜,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