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金殿•🐉龙祠🐲

星星之光

<p class="ql-block">  乙巳季春,谷雨时节,道边柳绿,空中花香……。驾良驹,跨汾河,一骑向西,🐲龙子祠一游……</p> 🐉龙山寺🐲 <p class="ql-block">  龙山寺始建于唐朝天佑二年,悬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龙祠村的半山腰上,侧耳能听见龙祠泉喷银吐玉。</p><p class="ql-block"> 龙山寺俗称山寺庙,千百年来这里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求子灵验,祈福得报,求名得名,求功成功,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正月十七、十八、十九是龙山寺庙会。周边的村镇香客们如约而至,叩拜神灵的精神信仰和寄托于与世俗的人间烟火,和求福融合在一起香火氤氲,戏乐声声。商贩摊点齐聚,杂耍游戏汇集,山上山下,人流涌动,其欢声笑语感染了早到的暖暖春意。</p><p class="ql-block"> 民俗活动“送嫁儿”和“挂桥”是龙山寺庙上独特的村域文化之葩。每年逛庙会,家有小儿女的母亲们会手擎一束“花卉”敬献于神灵,祈求佑护儿女无灾无病,吉祥康健,幸福一生。这束“花卉“便被称之为“嫁儿”。</p><p class="ql-block"> 十二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十二岁这年就要“挂桥”。所谓"桥”就是用谷草秸秆把三四尺长。一柞余宽的黄布撑起成桥面,其上再缀以“亭台楼阁”,用五色纸裁剪出花乌鱼兽以及布做的彩色小人装饰起来,这就是“桥”了。在诸神的赐福下,“桥”就可以在人生的旅途中帮其翻沟越壑,踏过江河,诸般坎坷在“桥”的帮扶下终化成条条坦途。</p> <p class="ql-block">  龙山寺正月十九逢会日,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山上山下都沉浸在热闹非凡的欢乐声中。在巍峨的吕梁山脚下,仰望平山半腰的龙山寺,颇显风光旖旎,崔巍峥嵘,顾盼峭耸,仪状伟然。</p> <p class="ql-block">  在平山迂曲的怀抱里,在香火如荼的燃烧烟雾下,在山摇地动的锣鼓声中,彰显了龙山寺“万古流芳益群庶,千秋垂泽济众生”的佛恩浩荡,显示了仙浴路殊的古刹风貌。</p><p class="ql-block"> 名扬三晋的龙子祠,是祭祀水神龙王的祀庙。龙山寺则是集佛教、道教,儒教为一体的民俗寺庙。</p> <p class="ql-block">  晋末,匈奴刘渊以平阳(金殿?)为龙兴之地,遂移都平阳,筑龙城,建龙宫,兴龙祠,祀龙神,平山也被呼为龙山。于是,建在平山半腰的这座寺庙,便叫做“龙山寺”,俗称山寺。 </p> <p class="ql-block">  攀登龙山寺,举目东眺,城镇村落星罗棋布;汾水平水纵横萦绕;国道村道玉带纷呈,令人荡心怡情,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龙是吉祥和神圣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本领。她把平水赐予这一方百姓,赋予吉祥、福泽和富裕。因此这里的山水寺庙都冠于龙姓——平阳为龙城;平水源泉为龙泉、金龙池;还有龙祠、龙子祠、天龙寺、龙山寺、龙王宫、龙母殿……</p> <p class="ql-block">  汩汩平水,北泽临汾千倾福地,南灌襄陵万亩良田,使临、襄民众宛若泽国江乡而居,虽天旱而无忧。</p> <p class="ql-block">  但这解决不了子民的全部问题。有饭吃,有衣穿,种田有优越的水利条件,这当然很重要。但这只是人生所需的一个方面,倘若生病了怎么办?没钱花怎么办?不生孩子难以传宗接代又怎么办?于是,龙山寺就请来了药王爷,土地爷,财神爷以及菩萨、送子娘娘等诸神诸仙,甚至连天宇大权在握的玉皇大帝也请来了。</p> <p class="ql-block">  各路神仙驾临龙山寺,受一方子民顶礼膜拜,为一方百姓赐福消灾。似乎民间有什么疑难疾苦,这里就供奉什么,释难解困之神,颇有关注民生之意味。尤其将碧霞元君(民间传说的送子娘娘)供其寺中,便成为求子香客的热门之地。 </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过去寺中僧尼捏些男女小泥人置于神龛,吸引妇女们前来求子。求子者烧香摆供祷告罢,怀穿小泥人而归,便对生儿育女充满了憧憬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龙山寺求神拜佛,烧香还愿,求儿求女,祈福免灾,终年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  庙会期间,唱戏杂耍,说书还愿,民间小吃,百货布衣,铁器杂货,农家土产,应有尽有。如今又加上现代娱乐设置,为热闹红火的龙山寺绵上添花。赶会者,远至洪洞、襄汾、乡宁、蒲县、大宁的客商和香客,人马山集地聚集龙山古刹,骤使龙山寺沸腾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戏台上管弦鼓乐随风飘荡,其景悠悠;戏台下男女老少喜上眉梢,其乐融融。山上山下,人流涌动,犹如盛世祥和风景画;平山平水,山水相映,好似大好河山形胜图。</p> <p class="ql-block">  龙山寺庙会上最吸引眼球的民俗活动是“挂桥”和“送稼儿”。这一独特的风俗形式与平水文化有着密切的襟连。 </p> <p class="ql-block">  桥成了人们之间来往的通隘。桥成了连接村与村的纽带。离了桥,人与人之间难以相见,村与村之间难以沟通。于是,人民把这个通俗、浅显而又逼真的至理,形象的、具体地运用到人生的道途上,这就产生了十二岁“挂桥”这一风俗。 儿童长到12岁挂了桥,就意味着平安顺利地度过了童年时期,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了新步伐,朝着人生的巅峰前进。 </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之途中,还会遇到大河小河的阻碍,还会碰到沟沟坎坎的羁绊。要通过免除大河小河、沟沟坎坎地拦挡,就必须“挂桥”,挂一座象征平安吉祥的桥,一座畅通无阻的桥,人生之途就会顺顺当当,万事亨通。</p> <p class="ql-block">  但是挂桥者必须挂到龙山寺,通过诸神诸仙的验证和认可,这“桥”才会有灵应,许愿才可兑现,这似乎成了龙山寺的专利。所谓的“桥”就是用谷草秸杆扎成桥形以黄布敷包做成桥面,上缀亭台楼阁,配两舟八柱,以五色纸剪出花鸟鱼兽和布做成的彩色小人人装饰起来,便成了五颜六色的“桥”。</p><p class="ql-block"> 人们从这座桥的豪华与简陋上,就可以惦量出挂桥人家的光景底子薄厚、贫困富有。这桥有舟有柱还有帆,象征着十二岁以后的人生之途一帆风顺。舟柱间装着针和麦麸,寓意为真真有福,祈盼子女福水长流,平安吉祥。 </p> <p class="ql-block">  旧时富户人家孩子十二岁山寺庙挂桥时,仪式浩大,百般显摆。挂桥之日,亲朋相庆,大摆宴席。挂桥队伍一路敲锣打鼓,主人骑马坐轿,仆人伙计抬着食箩果盒,秀女扶桥上山入寺。进得山门,炮竹轰鸣,鼓乐齐奏。主人敬香摆供,打躬磕头,布施功德。在僧侣祝祷声中,将“桥”挂到正殿才算了事。这一族人家刚去,又一族拥至。</p><p class="ql-block"> 隆重的礼仪,热闹的场面,五彩缤纷的“桥”,成了龙山寺独特而又靓丽的一道风景。与龙山寺挂桥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送稼儿”。自打龙山寺复兴以来,“送稼儿”这一活动也渐渐旧俗复燃,日益火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稼”是什么?古人释说,根之稼春献神灵,以求子女衣食丰。在世人的意念中,有妻有室就是家。在夫妻的眼里,有了儿女才算有了完整的家。完整的家幸福、和谐而美满,特须精心呵护。于是,凡有儿女的妇女,入寺逛会时,手执一束花卉献于佛前,祈求神灵保佑儿女平安吉祥,茁壮成长。这束花卉人们取名叫“稼儿”。</p> <p class="ql-block">  “ 稼儿”可不是一般花卉,而是由带根的谷杆捆成一束,用花草虫鸟剪的彩带缠绕起来,才成了“稼儿”。一般来讲,制作稼儿并非难事,也不怎么苛求,似乎是表表心意而已。手巧者,稼儿如同一束美丽的花卉。手拙者,谷杆儿“衣不遮体”,简单粗糙。但不管精致与简陋,制作稼儿必须用谷杆,而且是带根的谷杆。</p><p class="ql-block"> 谷者五谷之首也。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子民以农为本,遂有江山社稷之说。因而制稼儿必须用谷杆而不能易物替代。谷杆非家家所有,因而龙山寺逢会期间,就产生了卖谷杆的生意。 “稼儿”所用的谷杆儿,必须是带根的谷杆,寓意根脉相连,根基牢靠,一生平安幸福。还隐含着不忘根本,牢记神灵护佑之恩。送“稼儿”要送到孩子12岁挂桥时为止。因“送稼儿”比“挂桥”的人众,不仅给龙山寺增添了香客,同时为龙山寺庙会增添了一道乡土味十足的民俗景观和独特风采。 </p> <p class="ql-block">  龙山寺,自古就分为上寺下寺。上寺者即平山腰之山寺,下寺者乃山脚下之寺院。如今下寺只留得明末清初的一座古戏台,戏台前的大院,成为逢庙会唱大戏的热闹红火中心。每年正月十九逢会,三天前就请来了戏班子助兴。届时,下寺院里院外、门前大道、平山脚崖,到处是商贩摊点儿,商棚遍及旮旮旯旯。 </p> <p class="ql-block">  平水流域,人稠地窄,村村相邻,河渠成网,大桥小桥随途可遇。</p> <p class="ql-block">  龙山寺还有个传说亦令人唏嘘。据说唐天佑年间建龙山寺的时候,寺址并非选在这儿,而是选在金龙池西面半山腰的一个石洞前。筑寺的砖瓦木石都已备齐运至该地,准备第二天奠基开工。不料夜里狂风大作,毕至天明一看,建寺的材料全不见了。众人以为是窃贼所为,慌忙四下里寻找,却发现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堆放在平山半山腰现寺址。</p> <p class="ql-block">  何人有这么大的神力,一夜之间将这么多的建筑材料搬运到这儿?人们突然回过神来,这分明是神灵点化,此地才是建寺的祥瑞之处!于是,人们就在着平山半腰间建起了龙山寺。</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在平山腰建寺庙,乃是古人视寺庙与山脚下的龙泉水同在一条龙脉上的缘故而为。然而,龙山寺的命运同龙子祠一样,亦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最后一次毁废是1966年,龙山寺几乎被夷为平地。那年,我和乔忠延先生心生怜念,攀登平山探察龙山寺之遗迹,目之所及,荒草萋萋,瓦砾遍地,发现龙祠村刘玉录在龙山寺半截圯墙上的留诗,令我俩唏嘘良久。其诗曰:摧矿过古寺,心内倍惆怅。满目皆废墟,神仙全跑光。</p><p class="ql-block"> 时至1989年,龙祠村一伙村民,出于对本地文物古迹的惜爱和对神灵的信仰,自发组织起来,筹措资金,鸠工重建。龙祠村民踊跃捐款捐物,共酿嘉事。于是古寺庙又在她的废墟上复活过来。</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龙山寺不断更新扩建,整个龙山寺𠗫然一新。尤其是新建的大型佛塔“多宝塔”,更是巍峨挺拔,姿容擢世。吾受邀为“多宝塔”撰写碑文如下: 重建多宝塔碑记尝闻龙山寺与龙子祠同为唐天佑二年所建,缘于一脉相承也。大唐伊始,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靠德守;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几度毁而复建,历岁梵烟缭绕,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近年间,龙山寺僧尼主持,克尽职守,佛心浩荡,修旧寺以待祈祷,设新殿以肃祭祀,致古寺日渐恢宏,佛事盛举,佛缘远播,常年香客如云。为匡基业,增建多宝塔一座。却因佛资短缺,实施无力,半途停建,竟搁置十余载之久焉。其间饱经风雨浊蚀,柱梁颓毁,令佛门众生揪心不已。须知多宝塔乃源于佛教经典《法华经》,原为葬佛舍利之圣所。佛祖多宝佛为东方宝净世界之教主多宝如来佛也,故佛座之塔尊曰多宝塔。宝塔构建独特,彰显佛教建筑之格律,象征佛门之理念,突出佛教之庄严。佛教净土龙山寺,多宝塔半途而废,令庶民香客无不惋惜,佛门众生不无缺畧矣。</p><p class="ql-block"> 为续宝寺圣境,炫佛门风光,提振佛界品位,以演民、乾建、乔俊平为首的众多善心人士,佛之信徒,发菩提心,爱心捐资,共襄盛举。神寺住持,鸠工聚匠,精心施工,从二零二三年农历六月初六吉日开工,耗资百万元,至二零二四年农历 月 日,工果告竣,宝塔落成。</p><p class="ql-block"> 远望飞檐翹角,辉煌多姿,气势磅礴;近视顾盼峭耸,风骨铮铮,蔚然大观。宝塔雕梁画栋,金襄玉裹,熠熠生辉,昱光明天地有节,扬佛法寺庙一新。一时山萦佛气导钟灵,寺鸣禅机挺毓秀,致神寺多一份禅音,黎庶获一份福气也。功在当今,惠泽百世,此禅心善举,当书于竹帛,垂于永远,故勒碑铭记矣。</p> 龙子祠 <p class="ql-block">  尧都区龙祠村的平水神祠——龙子祠,坐落于金龙池侧,是人们为纪念留下甘泉而献身的龙子所建的祀庙。</p><p class="ql-block"> 据《临汾县志》载:</p><p class="ql-block"> “城西南三十里,平水上。永嘉中,有韩媪野见巨卵,持归,育之,得婴儿名橛儿。方四岁,刘渊筑金城,不能就,募能成者,橛儿应募,变为蛇,令媪遗灰,其后凭灰筑城,立就。渊怪之,逐蛇,至平山之麓,人空,尾露,使者斩之,泉涌焉。”不用细说,这泉就是龙祠泉了。</p><p class="ql-block"> 有了龙祠泉,才可“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民感其恩泽,遂设庙祭祀,这就有了“龙子祠”。</p><p class="ql-block"> 据《下官河志》载:“龙子祠初著小庙三间,民祝祷祈应。盖因太守请,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封龙子神为泽民侯,庙曰‘敏济’,从此兴祀。”说得很清楚,从龙子神晋级泽民侯后,庙宇的规模也相应扩大,再不是小庙三间的状况了。</p><p class="ql-block"> 31年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再封泽民侯为灵济公;宣和五年(1123),又加封为康泽王。元至正九年(1349),元顺帝只在康泽王的头衔上加了“普应”二字作为增封。龙子的封号日崇,由侯而公,由公而王了。龙子祠便于大元泰定年间(1324—1327)添增起建庙宇、斋厅、廊庑等处,使其面貌大变。龙子祠遂被称为“康泽王庙”,龙宫亦被称为“康泽王宫”,直到明末清初才又恢复了“龙子祠”之称。</p> <p class="ql-block">  龙子祠是一座依山傍水、钟灵秀、大气磅礴、恢宏壮观的神祠,也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平水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祀庙。 </p><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平山,会被那葱葱绿绿、巍巍峨峨的玉峰所吸引;俯首观龙泉,会被那穴喷蜂涌的神奇景象所兴叹;漫步龙子祠,会被那“三殿”“八景”的奇观所缠绵。三殿者,龙王殿,水母殿,献殿。这三殿都是碧瓦飞甍,朱栏玉柱,结构奇特,精巧绝妙。龙王神像和水母娘娘神像,更是形象逼真,动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  所谓八景,乃是清音亭,得月楼,看花亭,平水泉,金龙池,先春轩,金鱼池, 姑泉。这八景如同八朵水仙花,点缀在龙祠这片泽被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尤其是位于祠庙大门西侧的“清音亭”,景致独特,设计巧妙,非龙祠他处难设。清音亭结构精巧,雕梁画栋,一汪溪水入桥过亭,潺潺水声令人心旷神怡。那些文人墨客,到得清音亭来心弦撩拨,兴趣盎然,多有咏诵。明朝诗人张昌提笔盛赞曰:“清音亭上春无际,且放沧浪入管弦。”一语就道出了清音亭声如乐章的绝妙景象。</p><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散文家、戏剧家、诗人孔尚任,诗赞清音亭“回栏绕砌响潺潺”,并留下了传世之作《清音亭记》。真是入此地如入 景一般,诚如是“沿溪入胜地,仿佛桃源里,处处足怡情,随心任行至!”</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平水神祠的龙子祠,横阔三间的古庙门临街而立,庙额大书“龙子祠”三字。进得山门,庙里的殿宇屋舍,逐层增高,向北铺开。迎面是一座过殿,殿两侧各有一尊形态威严的将军,使庙宇气氛顿觉肃然。 过殿两侧东为僧侣缮居之所,西为酬神戏台。穿过过殿,在一层高而广平的台基上,前为壮丽的献殿,后为雄伟的康泽王宫,即龙王殿。龙王殿里塑着龙子神,给人一种威严而又慈祥的感觉。宫中精美的壁画中,“ 宫华裙乘朱轩”,气韵生动,引人入胜。 龙王殿后即为“龙母殿”,亦称“水母殿”“水母行宫”。仪态端庄的龙母——水母娘娘,坐在水瓮上的蒲墩上。蒲墩半掀处,一汪清水哗哗而出。娘娘发髻上别着木梳,其神态意境都来自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神话传说。其梗概是:龙祠村有个好媳妇,天天到几里外挑水。一日,她刚挑水回来,门前一个汉子讨水喝。那汉子和他的马一阵就把一担水喝完了。为报其善,汉子临走赠媳妇马鞭一条,嘱咐将其投进水瓮,用水时提一提就有水,可千万别提出来,试之,果如此。一日,媳妇回娘家至晚未归。次日晨起梳头,婆家人慌报家中发大水,惊得那媳妇顾不上去掉头上的梳子,拔脚就往龙祠村跑,进得门捡个蒲墩压在突突冒水的瓮上,按不住,她就一屁股坐了上去。水势小了,只剩下蒲墩下丝缕流水。这股水长流不息,遂有了龙祠泉。于是,龙母殿中的龙母神像就定格在别木梳、坐蒲墩这一特定的镜头上,形象十分逼真生动。 龙母殿里令人叹奇的是:水母娘娘坐在蒲墩的下边真有一小股汩汩清水长流不息。水母娘娘的娘家传说是汾河以东的鄢村,似乎要告诉世人,娘娘是真有其人,而且是个平凡善良的农家妇女。据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水母娘娘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龙祠都要举行祭祀大会。 把虚无的故事与现实的现象结合在一起演绎,把故事情节同庙里的塑像巧妙地糅合显示,这就是龙子祠不同于其它祠庙的闪烁之处。</p> <p class="ql-block">  龙子祠巍峨宏敞,错落有致,布局严密,精细完整,可谓增则弄巧,缺则不足。难怪古人诗赞龙子祠“河东神祠擅标雄!”把龙子祠看作是晋南夺标称雄的名胜之地。 龙子祠是唐时所建。祠内有唐天祐二年(905)石碑可鉴。</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龙子祠庙碑记》载:“龙子祠距郡一舍之地,毓灵于晋,创建于唐,志承丰碑。”千百年来,龙子祠历经沧桑之砺而不废,频遭兵燹之灾而不毁,究其根本,皆缘以龙子赐水之功,民感龙恩之心,乃至屡毁屡建,香火不断,使这座神祠“当岿然于山水清晖之际,不与昔人风流共尽俱亡”。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人们把平水看作是龙子的恩泽、圣母的福赐,把建庙祭祀视同感恩酬报,把崇神敬神作为平安福泽的护卫,形成了龙祠特有的平水文化、平水民俗文化和水神信仰文化。龙子祠是这一底蕴丰厚的“平水文化”的靓点和体现。</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龙子祠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渐渐破败,文革期间又遭一劫,殿宇廊庑倾圮殆尽。可喜的是,近年来改革开放形势越来越好,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旺。专家学者断言:龙祠风景区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前景十分看好。许多有识之士都把眼光盯在龙祠的发展前景上。临汾市佛教协会已着手对龙子祠进行规模化重建。不久的将来,一个超越过去、面貌更新、风格标异的龙子祠,将展示在世人面前。</p> 平水神祭 <p class="ql-block">  平水流域民殷物阜,实得益于平水这一涡泉水,乃至“不圩而稻粳茂,不雨而麻麦熟”。于是,乡民建庙酬恩,尊龙子为平水神,岁年祭祀。 祭祀的时日,古制定为“春祈”和“秋报”。</p><p class="ql-block"> 春祈者,于仲春时节祭祀,祈求龙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报则为秋季百科 ,举行祭祀活动,酬谢神灵恩。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农历四月十四日,据说这天是水母娘娘的诞辰日。乡人俗称逢庙会。届时,周边各县,商贾云集,名伶戏班,锣鼓旱船,车水马龙,热闹红火。且时近夏收,农人所需杈把扫帚皆借庙会之机上市,百姓遂称“杈把扫帚节”。这更给庙会掺杂了内容,骤使赴庙会者人山人海。祭期来临之日,平水十六渠的渠长,率领本渠绅士、乡民百余人,以及锣鼓旗伞,光临龙祠。平水总渠渠长率鼓乐迎于龙子祠大门前。北渠渠长系平阳人,路近坐轿。南渠渠长皆襄陵人,路远骑马。渠长、沟首、村首、绅士俱袍子马褂,举止文雅,率众入祠,威风凛凛,各显气派,尽展风光。</p><p class="ql-block"> 届时州府县衙,水督官吏,或 吏祭祀,或亲临祠庙,渠庙自当隆重接应,庙里别席招待。 </p><p class="ql-block"> 据说水母娘娘的家是临汾汾东鄢村人,逢会时鄢村人也来龙祠给姑姑拜寿祭祀。龙祠人便以亲戚情分予以款待,吃喝住行予以特别照顾,当天回不去者,龙祠人便拉回家居住,这一独特风俗习惯延续了1000多年。 </p><p class="ql-block"> 祭祀庙会上,长长的供桌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由各渠供献的四样别具特色的祭品颇引人注目:一是被刮得净白无毛的整猪整羊和缚于木板上的活兔子,称谓“血祭”;二是做工考究的花馍、馒首,称谓“素祭”;三是各类瓜果、酒水,称谓“水祭”;四是纸马烛裱等,谓之“火祭”。 隆重的祭祀礼仪在震耳欲聋的铁铳声和锣鼓齐鸣的喧天声中开幕。致祭的祭文皆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元代毛麾曾作《康泽王庙迎神送神辞》,颇得后人赏识。毛麾亦平阳人,进士出身。 对龙祠之况、平水之景较为熟悉,因而他的祭词贴切中肯。 写道:“神之来兮雨潇潇,不破块兮不鸣条;兹多稼兮满平皋,享血祀兮闻欢谣。神之去兮日光沉,岩穴瞑兮烟云深。庙门合兮来栖禽,容山水兮遗清音。”这首祭祠把祭祀热烈之状及祭祀完 之后的清宁,写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宋代王士元亦作《龙子祠农人享神》描写祭祀的热闹盛况:“割牲洒酒父老趋,坎坎击鼓吹笙竽。报答龙神醉饱余,宛若泽国江乡居。” 人们一边供奉祭品让神祗享用,一边用“欢谣”娱乐之。敲锣鼓,打豆锣,耍龙灯,划旱船,装社火,扭秧歌,一直热闹到日过中午。 祭祀 ,按照传统的分胙规定,十分之六留于庙里供庙内人员享用;十分之四由参加祭祀的各渠分享。庙主理当谦让,将那整猪整羊分一半给各渠。于是,各渠把事先带来的佐料和分得的供品大摆宴席。祠里早就糊好了两个炉子,一应灶具俱妥,临汾一灶,襄陵一灶。临汾人多势众,有意摆阔,大设宴席,揎拳捋袖,得意洋洋。人们说 们是吃一桌看一桌。襄陵人少,设席也少,显得势弱。实际上临汾人倚着平水出于己地,常常摆出掌柜的作风,就连祭祀时也不例外。 </p><p class="ql-block"> 享宴之后,总渠渠长便借机开会,与各渠渠长和绅士脑脑,共同商讨河渠的管理事宜,诸如淘河修堰,庙渠经费摊派,沟渠任免人选,庙渠通盘安排等等。</p><p class="ql-block"> 龙祠神祭庙会,最近一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自那以后,会随庙衰,偃旗息鼓,令几代人都生疏起来。2006年龙子祠着手重建,于是就临时搭台唱戏,于农历四月十四逢会祭祀。各厂矿、机关、学校和附近各村捐款数万元。2007年—2008年,也连续逢庙会,附近的苏村女子百人锣鼓队、兰村威风锣鼓队也到会助威表演,临汾蒲剧团每天午后及晚上演出精彩剧目,庙会期间还举行象棋 赛等活动。那种古韵古味的祭祀活动已不再现,换之而来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休闲娱乐活动,仍然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p> 平水探源 <p class="ql-block">  平水赋予临汾、襄陵人民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使这一方民殷物阜、万物欣荣。</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1851-1861)有位叫王锡伦的描写过龙祠之景:</p><p class="ql-block"> “水从山足出,初散漫出。出汇成巨沼,灌临襄两邑田数千亩。有莲藕鱼稻之胜,春尽夏初,莲藕尚未长齐,而青翠可爱,树木荫翳,有余乡所未见者。居人门巷,水道相通潺然。平府节侯,较吾乡颇早。而是日甚 ,山翠沁人。架桥水上,两水十字横流,与吾乡白石村渠水流桥上,车行桥下者同其巧制。水不及晋祠之巨,龙子祠布置楼阁金碧灿烂,不及晋祠远甚。然此亦奇观也,有水碓,鳝产其下,取巨者午食盘中,殆径寸余,制作亦佳,此又晋祠所不及也。” </p><p class="ql-block"> 王先生描写的昔日龙祠之景是多么迷人呀!其实,这一切皆赖于平水,根源于平水,得益于平水。那么,平水是从何而来,何时而来呢?《下官河志》云:</p><p class="ql-block"> “孟门之上东南二百里曰平山,水潜出其下,曰平水。其本初乱泉如蜂房蚁穴,沸于浅沙平麓之间,未数十步,忽已尺湍怒涛,盈科涨壑,南北灌田数千顷,动碾磴百余所……东流汇成湖泊,州人因水名曰‘平湖’……”</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说的孟门乃昔日大禹治水所凿,在壶口附近。《水经注》云:“平水出平阳城西壶口山,东经平阳城西入汾水,俗称晋水。</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中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影响。它收录的河流达1252条,泉水200多处,龙祠泉就是其中的一处。它所说的壶口山,龙子祠有碑文解释:“盖闻水经云,平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即所谓壶口也。”</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亦云:“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也是说,平水是从壶口一带潜流至平山而始出。</p><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家经考察测定:“龙祠泉是山西省最大的岩溶泉之一,水温恒定,年水温17℃左右,年变化小于0.5℃,为低矿化水,水质良好,年均流量5.6立方米/秒。”这是当今的科学结论。作为门外汉,笔者不敢妄议,只觉得有一点是所有人都无可争议的,即:平水出自平山脚!</p><p class="ql-block"> 平水潜出平山脚下,故而称平水,那一个个似蜂窝蚁穴般的泉眼,不断喷涌出晶莹玉洁的泉水,顷刻间即汇为巨流,急湍怒涛般地向下游奔去。视那泉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古人有诗赞曰:“藐姑神境曳平坡,仙液钟灵盈碧波,龙卵一祠探穴古,蜂房诸洞浚流多。” 这首诗中的“龙卵一祠”出自“龙子祠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传:“平水出于西晋永嘉年间。……泉水由此涌出,因称龙泉。”依泉筑池,曰“金龙池”泉水泽润于民,后世封橛儿为“康泽王”,于池侧建祠祭祀,名“康泽王庙”,人称“龙子祠”,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为祭祀日,举办庙会…… 按照上述故事来看,平水出自永嘉年间,乃因刘渊斩蛇出水。事实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 平山,平水,平湖,平阳,自西向东,形成一幅引人入胜、引人深思、引人感慨的山川形胜图。平山孕育了平水,平水孕育了平湖,平湖孕育了平阳。平阳乃尧建都之地,故曰陶唐古都。昔日都城建在平水之北,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曰平阳。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一书,即有平阳之名。若无平水,那来的平阳?平阳乃4000多年前尧之都邑,那平水何谓出自永嘉年间?就连那位王锡伦先生对此也有疑义:“按平阳土厚水深,城非难筑,固不劳橛儿之应募。此水固是自有天地之水。《山海经》云,平山之下,平水出焉,固不俟蛇之而龙之也!”</p><p class="ql-block"> 勿须赘述,单从平阳因平水而名,而尧都平阳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平水源于尧时期。</p><p class="ql-block"> 至于刘渊斩蛇出水的故事,乃是汉民族与匈奴族之间摩擦的火花。汉人称匈奴人为胡人,胡人踏入汉人领地称王称帝,自然会激起汉人不满。于是,人们把刘渊作为这个故事的反面人物予以编排,无非是发泄不满情绪而已。况且故事成型于唐,刘渊建汉于晋,相距300余年。刘渊何能 指平水?还是王锡伦先生说得好:“此水固是自有天地即有之水。”而非人为所致也。</p> 金龙池🐉传说 <p class="ql-block"> 从前,在吕梁山平山峰脚下的窑院村,住着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村人只知老妇人出自西山,婚于本村,而不知其姓啥唤啥。老妇人整日里纺线织布,辛勤劳作,不管白天黑夜,人们总听见她屋里的纺车嗡嗡响。于是,村人都喊她“纺婆婆”。</p><p class="ql-block"> 这纺婆婆隔上十天半月的就把织好的布拿到平阳城去卖。这日,她又赶集卖布,直到日过中午才把布卖完。她蹒蹒跚跚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还不断闪现集上卖布的情景。平阳城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是她摆在街边的土布没人问津。人们看着老人织的“目眼”布不太密实,那红套绿套的颜色也太浅,摆下半天了也没人买,眼看太阳偏西了才卖完。如今人老啦,身子骨不如以前啦,这纺车摇着摇着就觉得胳膊疼得摇不动了;上了织布机,织不了几墨子就腰酸地支架不住啦。</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她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忽然路边草丛中明晃晃闪了一下,她定睛一看,是一枚雀蛋。她弯腰捡起带回家中,把蛋放在炕头,用布捂实,心想若能孵出一只鸡来养着好下蛋,就算是只野雀儿,也算作件善事儿。 过了些日子,纺婆婆又到平阳城卖布,一直到天傍黑才回到家。她疲惫地推开家门,扑鼻一股香味,揭开笼盖,米饭炒菜,香喷喷,热腾腾的。这纺婆婆也着实饿了,顾不上多想,饱饱地吃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下后,一个人思谋着:“米罐里米没有了, 面瓮里的面不多啦,得先在平阳城里买点了。‘农历三月十八,麦抱娃娃’,如今都农历四月初十头啦,凑活凑活就接上新麦啦。”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纺婆婆起来做饭,打开面瓮盛面,面瓮里满满溢溢一瓮面;掀开米罐舀米,溢溢满满一罐米,喜得婆婆又惊又疑。她联想到昨日的饭菜,觉得这些事儿有点蹊跷。</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日,纺婆婆又装作去卖布,走到半路上歇息了一阵儿,便折身回了家。她悄悄透过窗隙偷看,见一个十分俊秀的女子扫家扫炕,生火烧水,淘米做饭,麻麻利利,快手快脚地啥都干。</p><p class="ql-block"> 织婆婆高兴极了,猛地推门进来,抱住那女子说:“好闺女哩,我孤孤寡寡没个得亲的,你就给我做女儿吧!”那女子笑着点了点头,就一口一个妈地叫开了,叫得纺婆婆心里吃了蜜还甜。</p> <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这拾来的女儿把纺线织布的活儿全揽下了。说来也怪,纺婆婆的纺线车儿,只要那姑娘坐到跟前就转开了,姑娘只管一个劲地续棉花,那艳丽多彩的花布,顺着纺车的轮儿飘了下来。不消一会儿,花布就织了一大堆。</p><p class="ql-block"> 纺婆婆把这些布拿到平阳城去卖。人们还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布,那上边的花呀鸟呀,就像是真的,那布又厚实又瓷实。满街的人都挤着抢购,不一阵儿,布就卖完了。没买上的人还叮咛下次一定要给们多带些。</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姑娘织布,婆婆卖布,母女俩亲亲热热,日子过得宽宽绰绰。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纺婆婆去平阳城回来对姑娘说:“胡子刘渊在平阳当了皇上,要建陶唐金城哩,可这城咋也建不起来,白天砌得好好的,晚上就塌了。胡子没法儿,就张榜募能人儿,看的人挺多,就没一个人敢揭这皇榜。”</p><p class="ql-block"> 那姑娘听老母一说,立马来了劲儿。她嘱咐纺婆婆去把那皇榜揭了,说是她能把这城建起来。那婆婆真的把那皇榜揭了回来,可一进门她就后悔了。想这皇榜上限五日把城建起,到期不成,全家问斩。这胡子是杀人不眨眼的东西,把晋朝两个皇帝都杀了,还不敢杀咱这老百 ?那姑娘却笑着安慰老母,叫她把心安生地放在肚里。 </p><p class="ql-block"> 揭皇榜后,那姑娘头一天修了纺车的轮儿,第二天修了纺车的轴儿,第三天修了纺车的摇把儿,第四天修了纺车的纽儿,第五天夜里姑娘坐在纺车前狠劲地摇,摇得纺车轮儿飞转起来,摇得纺车嗡嗡直响,震得山摇地动、大地隆隆作响。这纺车儿整整飞转了一夜,每转一圈儿,陶唐金城就建一截儿,一夜间就把平阳城围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就看见一座崭新的城墙竖了起来。 胡子刘渊闻报,惊奇地出宫去看,只见那城墙大头在上,小头在下。一时火冒窜天,大叫道:“抓那婆婆问罪,这分明是戏弄寡人!”那姑娘对差役说道:“这事不难,不就是上宽下窄吗?晚上给倒过来就是!”</p> <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那姑娘坐在纺车前,手握摇把儿,倒转起纺车轮儿。天明一看,那城墙全都颠倒了过来,成了大头在下,小头在上。 </p><p class="ql-block"> 胡子刘渊闻报甚感惊奇, 立即带人来到纺婆婆家,定要看看这神奇的工匠是个什么样了。</p><p class="ql-block"> 等见到那姑娘后,胡子大吃一惊。万万没料到,建城墙的工匠竟是一个好看的姑娘,就连皇宫里那么多娘娘嫔妃,也没一个能比得上的。 </p><p class="ql-block"> 于是那胡人立马着人写下御诏,封那女子为贵妃娘娘,着人请那姑娘坐轿回宫。 不料那姑娘死活不从,任凭刘渊封官许愿、威逼利诱就是不允。</p><p class="ql-block"> 那纺婆婆听说要带女儿进宫,硬是拉住女儿不松手。刘渊下令去抢,众兵卒把姑娘强架到马上,那匹马立马倒地而死。</p><p class="ql-block"> 胡人把姑娘塞进花轿,抬轿的八个轿夫,一起身就吐血死了四对。</p><p class="ql-block"> 刘渊大怒,手执三尺宝剑,亲自杀了过来。 这刘渊是真命天子,姑娘奈何 不得,拔脚就往平山逃去。那刘渊紧追不舍。</p><p class="ql-block"> 眼看就要追上,那姑娘倒地一个滚儿,变成一条金龙,顺着平山隙缝窜去。刘渊一剑下去,砍断一截龙尾,汩汩流血不止,后来成了一汪浑水。</p><p class="ql-block"> 这浑水流淌了300多年才变成了一池清水,人们就把这池儿叫做“金龙池”,以纪念舍身赐水的龙女。</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是龙祠村里流传下来的,与龙子祠的传说形成了姐妹篇。只是这姐妹之间也有争议的地方,平阳城说是龙子橛儿遗灰印建成的,龙祠村人说是龙女用纺车纺成的;那韩媪氏捡蛋捡了个儿子;这纺婆婆拾蛋拾了个闺女,本事都不小,可都被刘渊杀死在平山脚下,一个遗下龙子泉,一个遗下金龙池。</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传说故事,那就不必要弄清那个在先,那个在后,其实两个传说故事皆缘于平山脚下的平水,是平水孕育了这些传说故事,而不是这些故事中的龙子、龙女遗留下平水。</p> 天龙寺 <p class="ql-block">声名:学习之用,部分文语来自网端及高茂森之语,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