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牡丹</p><p class="ql-block">唐 徐凝</p><p class="ql-block">何人不爱牡丹花,</p><p class="ql-block">占断城中好物华。</p><p class="ql-block">疑是洛川神女作,</p><p class="ql-block">千娇万态破朝霞。</p> <p class="ql-block">洛阳市,简称“洛”,古称成周、神都、洛邑、洛京,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世界文化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三线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西周“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末,洛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67处。其中,5A级景区5处,4A级景区30处,3A级景区27处,2A级景区5处。洛阳市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4月中旬是洛阳牡丹花盛开的季节。赶往洛阳就为一睹牡丹花的芳容。洛阳市有九处牡丹花展地,不能都去,所以选择了靠近洛阳市博物馆附近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看完花又可参观博物馆,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尽管已做好了心理建设,但是还是游客数量所震惊,感觉人比花还多。不知是因为牡丹花的吸引,还是内需政策的指导,用人潮汹涌来形容游客一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隋唐植物园的牡丹花埔很大,分了好几个区域,认真的逛完也需三小时左右。因为此前两天洛阳遭遇了十级以上的大风,许多的牡丹花被吹落,但花埔中间保护的比较好的花还是很美的。一眼望去,各种花开满目,芳香馥郁,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花中之王美娇娘</p> <p class="ql-block">国色天香惊四方</p> <p class="ql-block">绝代西子露凝妆</p> <p class="ql-block">艳压群芳换丽妆</p> <p class="ql-block">倾城倾国任君怜</p> <p class="ql-block">风起洛阳城 花开满神都。</p> <p class="ql-block">出隋唐植物园北门就可到洛阳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有“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44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428件/套,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文物众多,只能选择我感兴趣的。尽管沧海一粟,也聊胜于无。</p><p class="ql-block">这些有着东方特色纹理的各种器皿,精致中透着霸气。它们多半是用于祭祀,古人是用心向天上的神灵朝拜。</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的陶器磁器,无论花纹还是造型都充满了神秘,无论是魑魅的纹路,还是龙形壶把,都深藏着中原文化文明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秦砖汉瓦是对古代优质建筑材料的尊称。洛阳博物馆中的汉瓦,瓦档的花纹精致,瓦块厚重而实用。代表了中国建筑历史上最高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古代的洛阳人其实是非常善于寓教于乐的。展品中有众多这种缩小版的生活场景陶制品,它们除了反映当时生活的情形外,还应当是孩子们的玩具。</p> <p class="ql-block">大人们将生活中的场景烧制成小小的陶制品,让它们伴着孩子们一起长大。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对家形成了具像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这些陶罐上有着中国人图腾的最初形状。龙有着不同的样子,但已经很接近中国龙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人形陶俑在众多展品中很突出,可以从不同的衣着打扮上看出身份地位,而且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未成年的“总角”姐妹花。</p> <p class="ql-block">羞涩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极少见的蓝柚磁器。散发着优雅的色彩,那种深沉而含蓄的蓝色,让古代成熟的技艺永远留在历史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中有许多牵骆驼的制品,我深度相信那时中国非常开放,因为很多牵骆驼者的形象均是外国人。作品应该真实的记录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辉煌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文物上的帅哥,长着东方人的脸,衣裳华丽,体态强健,彬彬有礼是朝中待郎。</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的马一直的唐三彩的代表。不同的颜色让马儿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艺术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p> <p class="ql-block">特殊作用的唐三彩墓傀,古人相信有了他们的坚守,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能够平安的生活免受打扰。</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些唐三彩的精品,仿佛可以看到千年之前的古人是如何巧思构想,如何妙手回春的。</p> <p class="ql-block">龙门碑刻,参观龙门时未能细看,今天认真补课。每一块石碑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但它们都一致的生动而精美。工匠们辛勤与认真让后人的我们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不知名的石神兽,是古人们用来镇妖的,籍以祈求祖先保佑生活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文臣武将被赋予了保护洞窋安全的职责,虽然他们也是石头的。</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来洛阳这也是必去的古代文物之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白马寺不仅有深厚的佛教历史底蕴,也是中国较早的石窟艺术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去时白马寺满坑满谷都是人,体验感很差。因为根本就看不到古迹,看到的全是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前全是烧香拜佛的游人,只能绕道而行。</p> <p class="ql-block">马寺钟声,其实就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释源鼓音,其实就是鼓楼。</p> <p class="ql-block">人们围在大雄宝殿前的龙鼎前,争先恐后的伸手触摸,以求得到好运。</p>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塔,又称齐云塔,现存建筑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的十三层四方形密檐式砖塔。该塔最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历经多次毁建,现存塔体为金代重建的版本,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塔的造型具有唐、宋时期密檐楼阁式塔的特点,并采用了仿木结构做法,对研究金代建筑特征、尤其是中原地区金代砖塔结构特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从塔的造型和内部结构来看,该塔都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及齐云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外轮廓由下至上略呈抛物线状,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塔内有踏窝,可攀登而上。至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此门至塔外,向上再登三层,可至塔顶。现在已无登塔可能,只能远远瞻望。</p> <p class="ql-block">两天洛阳匆忙一游,古都洛阳的深厚历史,美丽的花卉让人难忘。许多古迹未能前去,留待日后相见。洛阳的物价不贵,很亲民。洛阳人民很热情。洛阳对60岁以上老年人非常好,凭身份证可免去所有景点票价,实践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有些话一吐为快,一是洛阳的交通有些混乱,大量的电瓶三轮车及老人代步车满街乱停乱行,如入无人之境。二是老城区的基础设施破旧,环境卫生不好,垃圾随处可见,有碍观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