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万物繁荣一一谷雨

望湖精舍主人

<p class="ql-block"><b>文字/摄影:望湖精舍主人</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此图片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之后意味着春天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节气名称源自“雨生百谷”,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之日,晚来风约浮萍,杨花千点相逢,浮萍不能经霜,无根而漂;布谷鸟开始催促春种,杨花落尽,子规鸣啼的日子宣告着春天的结来;戴胜鸟落于桑树,便知道播种、种棉、养蚕的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开始了。唐元稹《咏廿四节气诗.谷雨三月中》“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桑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p> <p class="ql-block">  时至谷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迎来该年度一次大规模的降雨,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有利;而北方大部分地区恰恰是“清明谷雨雨常缺”,此时若能降雨则显得更加珍贵,因而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明王象晋《群芳谱》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p> <p class="ql-block">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说明这个时候是播种的大好时节。在长久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形成了农业特色的传统民俗。比如为驱赶农田中的病虫害而进行的贴“蝎子符”活动,“蝎子符”是一种纸符,用黄纸做材料,上面写着“咒语”,“蝎子符”在有些地方也叫作“谷雨帖”;“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谷雨也叫做渔民出海节,海祭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一带仍然流行;谷雨前后又有“吃春”的习俗,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下了一场谷子雨。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每年的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隆重举行,“昔年创文字,以存利,大哉仓圣,何巍巍;启文明,伟功居然垂宇宙,以存世,万古沾泽。”另谷雨还是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壮族的跳火棍舞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  谷雨有喝茶的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谷雨这天茶要上午采的,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p><p class="ql-block"> 明前茶,香叶嫩绿,色泽香幽,讲的是嫩;雨前茶,味形美,说的是鲜和韵。因为嗜茶,唐茶人陆羽在隐居苕溪的日子,将这南方嘉木沏成一碗冷香绝世的一一《茶经》,因此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在唐之后,宋徽宗将茶作为一件雅事,将茶道发挥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一《大观茶论》;后来茶传之日本,日本名僧千休利将这一风雅茶事蘸了禅思。郑板桥《七言诗》曰:“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p> <p class="ql-block">  谷雨之日,“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松风琴韵,花笺沉香,春水煎茶,梧月书声,岂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此图片来自网络</i></p>